3 七月上天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 七月上天山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4 11:19:3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3.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4.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描写喜爱的景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有关天山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板书“七月”)看到“七月”,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大家联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2.是啊,在我们这里骄阳似火、酷暑难耐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却清新凉爽如秋天,姹紫嫣红如春天,知道老师说的是什么地方吗?(师板书“天山”)
3.(出示天山画面)对于“天山”大家了解多少?(生自由交流)
4.看来大家对天山的了解还真不少,因为天山景色独特迷人,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赞美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曾写到:“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明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天山是那样令人向往,著名作家碧野笔下的天山又是怎样的风光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入七月的天山.板书课题。
5.绕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归纳梳理。
预设:作者看到的七月天山有什么特点?
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七月的天山?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七月的天山的?
二、初读课文
同学们,要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就得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示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2.检查自学情况
字音指导:白皑皑、萦绕、矗立、饮的读音。
字形指导:皑萦矗
理解词语: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和。
白皑皑:形容霜雪等洁白。
蜿蜒无尽:这里指原始森林连绵不断。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读了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主要讲什么?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了七月天山与众不同的美,依次描绘了天山、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接着描绘了天山密林和天山深处花海的美景。
5.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引导学生简述:课文按照“走进天山→再往里走→走进深处”的顺序写的。
三、熟读课文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温故导入,梳理问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什么?
指名回答
师:读了《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你最想弄明白哪些问题呢?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口述,教师归纳出示)
(1)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七月的天山?
(2)作者看到的七月天山有什么特点?
2.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画出描写作者观察到的景象的语句,把自己的体会及时批注在旁边。
(2)自读自悟,教师巡回指导。
二、解疑合探
(一)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七月的天山?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生交流。
2.师小结: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按游览顺序从水、林、花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天山独特的迷人风光。
(二)作者看到的景象有什么特点?感受七月的天山与众不同的美。
1.感受七月天山山高水美,赏析课文第二段。生交流,师相机出示句子,品读,感悟。
(1)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多银灰的暗花。
交流: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雪峰的“高矗”“巨大”,色泽之美。)句子运用衬托的手法,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朗读时应带着赞美亲切的感情。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读书感悟朗读。
(2)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湍急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朵盛开的白莲。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从中感受天山雪水的美,体会作者恰当的比喻,写出了雪水形色兼美的特点。
这句话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雪水的光亮.
师小结:从大家的描述中,老师也深深爱上了这个有趣的美妙的地方了,来,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齐读这一小节……
2.感受七月天山林幽,品读第三段。
过渡:雪水的色形是那么美,雪峰下的原始森林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它又美在那些字里行间呢?生交流,师相机出示句子,品读,感悟。
(1)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a、引导学生抓住叠词“密密的”“重重叠叠”“斑斑点点”和“撑开的巨伞”体会原始森林的茂密。
b、体会比喻句的妙处,并仿写句子。
(2)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a、体会作者用对比来突出森林的“幽静”,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b、一起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体会。
(3)这一段中,哪些句子是直接描写,哪些句子是间接烘托?找出句子,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
小结:作者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的写法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幽静。
3.感受七月天山花艳,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过渡: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又是如何描绘花的特点呢?你是从那些字、词或句子中体会到的?
相机出示:
(1)如果说这里还像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是名副其实的春天了。理解“名副其实”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找出相关的语句说一说
(2)在轻轻荡漾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不断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a、引导学生从一连串的比喻中感受花海的广阔无边、高大茂密、五彩缤纷。
b、仿写句子。
c、指导学生读出排比句的语气。
(3)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抓住“浮”,引导学生闭目遐想人徜徉在鲜花丛中的潇洒与悠闲。这个浮字形象的写出了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海之中。
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七月的天山,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让学生简述)
5.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导读最后一段。思考:此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这是一个什么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虽然……但是……”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此处用反问句,旨在突出了七月天山繁花无边,不是春天,胜似春天.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的赞美之情.
(3)通读全文,感受天山之美。说说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谈自己的遐想)
三、质疑再探
1.回顾课文,引导再疑:想一想,课前的问题自己弄明白了吗?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预设:
a、为什么说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
b、凝脂似的感觉是什么感觉?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技巧上总结)
a、罗列了许多事物,但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b、观察角度不断变化,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结合巧妙。
c、用词简洁形象。
2.自主测试
(1)学习了本课,不仅了解了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而且还了解了作者的习作方法,大家的收获很真不少。那么课文学到这里,自己学得怎么样?请大家当小老师,给自己或你的学习伙伴出一两道题测一测,比一比,看谁出的题在全班交流的价值。
(2)组织学生出测试题,教师及时收集有价值的题,在班级评价、交流、测试。?
3.教师补充题(预设):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师总结: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了七月天山高水美林幽花艳,读后令人有一种唇齿留香的感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