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是 朝 。
答案:唐|孟浩然
解析:孟少浩然是唐朝重要的诗人,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填答即可,注意两个空不要填写错位。
点评:古代文学重要的知识要注意记忆。
2、《临洞庭湖赠张丞相》通过面临烟波浩淼 的感叹以及的 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实现抱负的愿望。(前两空用原句回答)
答案:“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理解诗歌的内容,本诗中关键诗句就是“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寄托了诗人的情感。第三空要写出人名。
点评:阅读古诗,要注意寄托诗人情感的诗句,要理解记忆。
3、全诗以望洞庭湖 ,由“ ”过度,婉转地表达了想做官无人引荐的苦衷和的 心情。
答案:起兴|欲济无舟楫|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理解诗歌的内容。本题要仔细体会诗人的情感来作答,“洞庭湖”是诗人借景表情之“物”,所以是“起兴”,即“引发”感慨,“欲济”暗指诗人想有所作为;而“无舟楫”隐指无人举荐。诗中最后一句“徒有羡鱼情”即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
点评:阅读古诗,要注意寄托诗人情感的诗句,分析其中关键字词的含义,要理解记忆。
4、诗题中的的“张丞相”是 。
答案:张九龄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即可解答。诗题中的“张丞相”即张九龄,当时在朝廷做官,是孟洁然的好友。
点评:阅读古诗,对于作品背景的有关知识要注意记忆。
5、解释诗中词语
涵虚: 济: 端居: 圣明: 徒:
答案:天地一体的空间|渡|闲居|太平盛世|只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和注释中的内容,注释中没有注明的字词,要根据诗句的语境来理解。
点评:理解古诗的内容,首先对句中的字词含义要了解。
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云梦泽”是指 ,诗句从 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答案:洞庭湖|视觉(形)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诗的内容,根据诗人对景物的描写来分析其方法。“角度”是指诗人从哪种感觉来写景,此句是诗人想像之景象,所以是“视觉”。
点评:学习古诗,对诗歌的写作方法要有所了解,写作中学会运用。
7、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与本诗中“ ”一句意境相同。
答案: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解析:首先要根据古诗的阅读积累了解王维诗句的内容和写法,然后联想本诗内容。“郡邑浮前浦”与“波撼岳阳城”意境相同,写出了水拥城池的壮观;“波澜动远空”与“气蒸云梦泽”意境相同,写出了空间的博大。
点评:本题将两首不同的诗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写景中想像的奇妙。
8、“羡鱼情”一词来原于古代俗语 。
答案:“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解析:根据课文注释来理解字词意义的来源即可。
点评:古诗中常有转引别处诗句或典故,学习时要注意理解记忆。
9、从体裁来看,本诗是( )
A、七言律诗 B、七言绝句 C、五言律诗 D、五言绝句
答案:C
解析:根据对格律诗的了解判断即可,本诗八句,每句五字,答案C。
点评:学习时对古诗的文体常识要了解、记忆。
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夸张、C对偶 D、互文
答案:BC
解析:了解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根据诗句内容判断即可。本诗句“气蒸”“波撼”两词是夸张。“气蒸”对“波撼”,皆是动词;“云梦泽”对“岳阳城”,皆是名词,所以又是对偶。
点评:本题是多选题,注意不要遗漏答案。对于选译题,如果没有指明选一项,要考虑是否是多选。
11、“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夸张、C对偶 D、借代
答案:AD
解析:了解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根据诗句内容判断即可。“舟楫”借代船,“无舟楫”是诗人用来比喻自己无人举荐让自己实现理想(“欲济”)。
点评:本题是多选题,注意不要遗漏答案。对于选译题,如果没有指明选一项,要考虑是否是多选。
12、从内容来看,本诗是( )
A、言志诗 B、写景诗、C述怀诗 D、讽喻诗
答案:C
解析:根据古诗的学习积累,了解古诗的类别,根据本诗内容来判断。本诗中虽然也有写景,但诗人主要是表达自己愿望的,所以答案为C。
点评:学习古诗,对古诗内容大概的归类要有所了解。
13、本诗写景的顺序是( )
A、由近到远 B、由远到近、C由大到小 D、由小到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诗中内容,找到写景句即前两联,第一联是写整个洞庭湖的景象,第二联写到“波”和“城”,从诗人的视觉来看,它们之间不是大小的关系,是远近的关系,所以答案为B。
点评:古诗中写景是非常多的,学习古诗,对古诗写景的方法要有所了解。
14、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洞庭湖上云雾缭绕,岳阳城倒映湖水中。
B、洞庭湖上云雾缭绕,湖水冲荡着岳阳城。
C、水汽笼罩着洞庭湖,湖水冲荡着岳阳城。
D、水汽笼罩着洞庭湖,岳阳城倒映湖水中。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理解诗句内容,仔细辨析选项中关键词理解的正误。AB错,“气”指湖上的水汽,而非“云雾”;C错,此句是诗人的想象,意为城倒映湖水,根据本诗第一句“八月湖水平”来理解“撼”并不是“冲荡”的意思。
点评:对古诗句的理解,要结合全诗内容抓住关键词来分析。
二、问题理解
15、“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愿望?
答案:羡慕好友张九龄能为朝廷效命,希望自己也能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结合诗作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当时的处境,即可从诗句中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点评:对古诗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要联系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再结合诗的内容来理解。
1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实写还是虚写?作者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象?
答案:虚写。写出了洞庭湖烟雾缭绕,岳阳城倒影湖中的景象。
解析:此句景象写的壮阔雄伟,洞庭之大,作者是不可能一眼看尽的。此句是作者想像之景,所以是虚写。
点评:古诗中写景是非常多的,学习古诗,对古诗写景的方法要有所了解。
17、本诗写了哪些内容?
答案: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全诗内容,分析内容的要点,从前两联写景和后两联表达情怀来概括。
点评:此类古诗的内容一般是“景”和“情”两个点,前几句写景,后几句是表达情感,学习时要注意理解体会。
18、对本诗艺术特点作点评价
答案:本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写得含蓄委婉。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全诗内容,从“写景”与“寓情”两点的结合上来分析。
点评:此类古诗的内容一般是“景”和“情”两个点,前几句写景,后几句是表达情感,学习时要注意理解体会。
三、课内阅读
19、分析诗歌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从表达方式来看,本诗前四句是 ,后四句是 。
答案:描写|抒情
(2)《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眼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意即“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的多”。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同意,“吴楚东南坼,杜甫写洞庭想到了国家,想到了天下,心胸更大。而孟浩然只想到要实现自己的愿望。
解析:第一题,根据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即可作答。第二题,根据所学所记,回顾两诗内容,抓住关键诗句理解两位诗人的胸襟不同。
点评:同样的景物,诗人来描写,要以表达不同的境界,这在古诗是常见的,学习时要注意比较阅读。
四、拓展阅读
20、诗歌赏析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用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有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尚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答案:D
(2)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案: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回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渔人收起渔网,划过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情
解析:第一题,D错,本诗内容主要是写景,表达作者的生活情趣,并不包含“爱国主义”情感。第二题,抓住每个人字,运用联想,多用形容词,有声有色地写出场景,可在细节上扩充,但不可增加过多的情节。
点评:扩写是训练学生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在于运用,运用语言写作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目的、环境、对象等因素,规范语言,优化语言,才能达到写作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