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岳阳楼记》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岳阳楼记》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4 13:3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岳阳楼记》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袁中道,明代 。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 。
答案:文学家|公安派
解析:根据所学所所记直接填答即可。“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三兄弟)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点评:学习古文,对课文注释中作家作品有关知识要注意了解。
2、给下列加点字拼音
淼 屏息 裣衽 诎
妖蒨 泫然 玄鬓已皤 增堞
答案: miǎo|bǐnɡ|liǎnrèn|qū|qiàn|xuàn|pó|dié
解析:注意易错点,“屏”是后鼻韵母;“裣”是前鼻韵母;“蒨”声母是q不是j;“泫”读第四声,不是第二声;“皤”韵母是o不是an。
点评:给古文中字词注音,要回顾课文注释中的内容。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宾僚请大合乐落 之。  
直 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
子京增谍籍 兵。  
边垂 以安。
答案:落:使之落,庆祝落成。|直:只要。|籍:征集。|垂:通“陲”。
解析:注意本题中的字词用法都有变化,“落”是使动用法,“直”“垂”是通假字,“籍”是名词动用。
点评:解释古文中字词的含义要根据所读所学,回顾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意思,判断字词含义,要注意通假、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的字词。
4、本文描写了 ,深刻地表明了 ,同时也表达自己
的情感。
答案:洞庭湖一日美景|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抓住题干中的答点“描写”“表明”“表达”,梳理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理解作答即可。
点评:学习古文,对文中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景的重点语句要注意理解记忆。
5、本文行文思路可用三个词来概括:
答案:触景|思古|伤己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抓住题干中的答点“行文思路”梳理课文,分析归本文三大内容,按要求用词语概括。
点评:学习古文,对文章所写内容要大致了解,掌握内容要点,培养概括能力。
6、在作者看来,岳阳楼的景观之美的原因就在于 (用原句回答)
答案:“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抓住题干中的答点“景观之美的原因”梳理课文,找有关句子直接解答。
点评:学习古文,对文章所写内容要大致了解,掌握关键语句的含义。
7、本文中语句的特点是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 。
答案:骈散结合|两字一顿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抓住题干中的答点“语句的特点”和提示信息“骈句”,体会本文中“骈句”的特点作答。
点评:古代散文中,语句骈散结合是不少见的。骈句即整齐划一的个连续的句子,除此便是散句,学习时要有所了解。
8、本文第一段作者写洞庭水之 ,写君山之 (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答案:奇|秀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文中写“水”写“山”的句子,分析作者描写所突出的景物的特征,用一个字概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学习中要多加训练。
9、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以下提示加以概括。
①风渐劲时:________ ②猛风大起时: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亦甚雄快(愉快)愀然以悲。②泫然不能自已(悲伤,泪流不止)。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所提示的语句梳理有关内容,引用原句理解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学习中要多加训练。
10、文中作者所说的人物在另一课文 (题目)中提到的,此文中作者指出古仁人面对不同景物产生的心情是“ , ”。
答案:《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解析:本题要仔细审题,联系所学课文《岳阳楼记》,按要求解答。
点评:本单元几篇课文都与“岳阳楼”有关,注意比较异同。
11、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的景色是 ,《游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 。
答案: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 头细字,着鹅溪练上。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两文中写景的内容,写出语句。注意默写不要写错字。
点评:学习古文,对文中精彩描写的语句要背诵记忆。
12、温故知新——用《岳阳楼记》原文语句填空。
①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
②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 , 。
答案: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岳阳楼记》文中写景的内容,写出语句。注意默写不要写错字。
点评:学习古文,对文中精彩描写的语句要背诵记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
答案: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所作为而发的感慨。
解析:先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再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注意“盖”是发语词无义,“为”是“作为”,梳通句子,增加有关的内容。
点评:翻译句子是文言学习的基本能力,学习时要多加训练。
14、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数谏故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屠惧,投以骨
答案:B
解析:首先判断例句中“以”的意思为“因”,再根据知识积累,了解选项各项的出处,理解句子的意思,判断字词含义,比较得到答案。B句出处《陈陟世家》,意思为“因为多次进谏的缘故”,答案为B。
点评:学习古文,要注意举一反三,对学过或读过的古文要有所记忆,了解掌握一些实词的用法。
二、问题理解
15、作者认为滕子京该不该伤心,为什么?
答案:作者认为滕子京不必伤心,因为他毕竟年少有成,并得范公为知己,做出了一番报效朝廷的事业。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题干的问题找到相关的语句,从作者对滕子京的概述和评价语句中来理解作者的观点。
点评:对古文中一些问题的理解,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再体会作者写作意图进行分析。
16、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就“真可哭也”?
答案:作者自己受谄四十年而不被朝廷重用,无法报效国家,年老无成,又加上朋友亲人遭变故,所以感到自己才应当伤心哭泣。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结合与作者相关知识是,了解其生活的经历,体会作者因人生坎坷而发生内心的感叹。
点评:人有其文,文见其人,学习古文,有时要对作者作一番了解,即可体会作者在其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17、“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你能推断“愀然”“泫然”是什么意思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从文意看,这句话要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悲戚。根据上下文意思和两个字的形旁推断,“愀然”是悲戚的样子,“泫然”是哭泣流泪的样子。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作者自我表述的内容不难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解字词的含义。
点评:学习古文,要善于通过作者使用的字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18、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提示信息“情感变化”找到相关句子,根据作者自我表述的内容不难体会到作者悲伤的心情,再从特定的历史朝代对封建文人的影响来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
点评:学习古文,要善于通过作者使用的字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加以评价。
19、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答案: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提示信息“历史人物”找到相关内容,从作者将自己与滕子京、范仲淹相比这个角度,理解作者认为自己比不上两位古人由此而发生伤感。
点评:学习古文,要善于通过作者写作的内容来体会其思想情感。
20.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答案:杜甫、范仲淹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出了宏大思想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诗文只限于自己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境界很狭小。
解析:根据本单元所学习作品,了解孟浩然、袁中道、杜甫、范仲淹四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从四位作者描写景物所联系到的内容即或是国家社会的命运或是个人的经历来体会孟浩然、袁中道与杜甫、范仲淹表达的思想境界的不同。
点评:此题拟题很好,将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学习时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21.袁中道描写的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景观与范仲淹笔下的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为具体,不过诗意性不强,客观性很强,如文章中明确点出在枯水季节,洞庭湖并不怎么样宏伟,不过像一匹绸缎而已,这表现出了散文的写实性、知识性趣味;而范的文章想像很丰富,已经尽可能强化了诗意,诗化的抒情风格很明显。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两位作者在作品中描写景物的内容,从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表现的主观色彩和客观表述来分析两作品的不同。
点评:此题拟题很好,将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学习时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2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胜过了袁文,为什么?
答案: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像,意境也十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两位作者在作品中描写景物的内容和表达思想情感,袁文只是表达了对个人得失的感慨,而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表达的“先天下……后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更高。
点评:此题拟题很好,将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学习时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23.对比所学内容(本课《诗两首》、杜诗《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
答案:(1)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甚至儿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彦、柳永那样的离经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发的。而文以载道,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则不是个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它渗透着作者对情感理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诗歌是想像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较写实。
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像,意境也十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解析:根据学习阅读体会,从表现形式与内容上比较本单元的诗歌和散文。表现形式可从语言表达思想的方式即诗的形象性和散文直白(直接表达)来比较不同。内容上从写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感这点来说明相同点。
点评:此题拟题很好,将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学习时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二、课内阅读
24、阅读下面选段。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1)本文第一段的描写与课文《岳阳楼记》的哪一句的描写相似?相似之中又有什么差别?
答案:与“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相似,都写洞庭湖水一日之内的变化,但描写更为具体。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的景象。
答案:抓住特征描写,语言优美即可。
解析:第一题,根据文段中“日暮”一词可知作者是从白天到傍晚来写景的,从这一点联想《岳阳楼记》,即可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与之内容相似。第二题,抓住描写句中的景物细节,加以想像,加以描绘即可。
点评:学习时对于同题材的作品要善于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点,学会写作方法。
四、比较阅读
25、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 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1)【甲】【乙】两段文字写的都是游览者在岳阳楼的所见所感。【甲】文中,淫雨、阴风、浊浪等景物出发了“迁客骚人”的悲苦之情,沙鸥、锦鳞、芷兰等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喜悦之情。【乙】文中,清风、湖水、 ① 等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愉悦之情,浓云、 ② 、巨浪等景物触发了坐着的悲伤之情。
答案:①小船②狂风
(2)“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境界,原因是什么?
答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导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境界。
解析:第一题,根据乙文中作者写景内容概括填答即可。第二题,解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的含义,说明“迁客骚人”和袁中道没有做到即可。
点评:学习时对于同题材的作品要善于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点,学会写作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