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4 09:1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醉翁亭记》作者 ,是 朝 家、 家,自号 ,
答案:欧阳修|北宋|文学家|政治家醉翁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注释内容填答即可。
点评:欧阳修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关于他的信息要记忆。
2、按要求默写课文原句或原词:
①________ 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文中描写山间的四时风光的句子是_ ____________。
③《醉翁亭记》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 __。
④文中写朝暮之景的语句是________ _____。
⑤贯穿文章主线的词是________ _____。
⑥文中文眼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
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太守之乐其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乐”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解析:根据句中的提示,回顾课文内容,写出句子,注意不要写错字。
点评:本篇是名文,对其中描写精彩的句子要背诵。
3、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名之者谁
③云归而岩穴暝
答案: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命名|昏暗
解析:注意本题中词的话用,“翼”作状语,译为“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名”是动词,意为“取命”。
点评:掌握常用实词,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学习时要多积累。
4、第三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 、众宾欢、 。
答案:太守宴|太守醉
解析:回顾学习中老师讲解时的概括,或根据文中人物活动的过程来概括填答。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5、指出下面句中字词的活用。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答案:名:名词动用,意为“命名”。
解析:了解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型,根据句中字词本义与表达的含义的差别来判断。
点评: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语文现象,学习时要注意理解把握。
6、把下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答案: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似的,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答案:或明或暗,变化不一,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的景象。
解析:“翼然”,像鸟的翅膀那样,“临”,本义为“靠近”,“ 晦”,阴暗。两个“者……也”,都表示判断。
点评:本题不难,两个句子都好翻译,难解字不多。翻译文言句子,先要疏通全文的大意,注意句子的语言环境,然后注意句中的关键词,尤其要注意易混淆易译错的字词,要据文意句意仔细判断。
7、下列加粗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琅琊(yá)     饮少辄醉(zhé)
B、林霏开(fēi)    云归而岩穴暝(míng)
C、山肴野蔌(yáo)   晦明变化者(huì)
D、树林阴翳(yì)    水声潺潺(chá)
答案:D
解析:D“潺”读chán
点评:给古文中的字词注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注意古今读音的差异,不可读错,拼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8、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行者休于树。(出家而未经剃度的佛教徒)
B、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C、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D、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答案:A
解析:A“行者”指的是走在山路上的人。
点评:学习文言文,了解掌握常用词语是基本要求。
9、指出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士。   B、多会于此。
C、行者休于树。    D、达于汉阴。
答案:D
解析:ABC句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D句中的“于”是“到”的意思
点评:文言文中常用虚语一般有多义性,学习时要注意了解掌握。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教于乐 B 而乐亦无穷也 穷根究底
C 至于负者歌于途 不负众望 D 杂然而前陈者 新陈代谢
答案:A
解析: A项中“寓”皆是“寄托”的意思。
点评: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守谓谁 谓:为,是 B. 佳木秀而繁阴 秀:秀丽
C. 醒能述以文者 述:记述,写下 D.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以……为快乐
答案:B
解析:B句中“秀”意为“茂盛”。
点评: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芳香
C.山肴野蔌 蔌:菜蔬 D.弈者胜 弈:下棋
答案:B
解析: B句中“芳”是“香花”的意思。
点评: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13、下列加下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野芳发而幽香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执策而临之
C. 云归而岩穴瞑 男有分,女有归 D. 行者休于树 受任于败军之际
答案:D
解析:可用排除法,将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先行排除,A开放/被任用;B靠近/面对;C聚拢/女子出嫁,故选D。
点评:先要了解句子的出处,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
14、指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A、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似的,面对着泉水上边。
B、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面临着泉水上边。
C、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似的,高踞在泉水上边。
D、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D
答案:D
解析:AB句中“临”错译为“面对”“面临”。D句“翼然”译成“像鸟张开的翅膀”形象生动,所以答案为D。
点评:文言文的翻译关键是要把重要的字词理解准确,学习时要多加练习。
1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B、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答案:B
解析:B句“其西南/诸峰”应为“其/西南诸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应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点评:分析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二、问题理解
16、本文写景的主要作用是(  )
A、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铺垫,表现作者山水之乐。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中“主要作用”的提示,根据本文作者表达的思想应该选A。
点评:本题不难,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即可判断。
17、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写与众人游宴之乐。
B、短文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C、“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D、“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答案:C
解析:C句所写并非“精神不振,以酒浇愁”,而是指醉翁高兴,喝多了酒。
点评:此类对文章内容分析判断正误的选择题,解答时要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梳理课文内容,找到有关的文字,比较判断。
18、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并交代亭名的由来。
B.第二段描写了琅琊山朝暮、四时之景的变幻无穷,写出了太守的欣赏山水之乐。
C.第三段描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的场面,表现太守与民同乐。
D.第四段写了太守日暮醉归的情景,表现太守因仕途不得意沉醉于山水,避世退隐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D句表述错误,第四段表现了太守乐观旷达的情怀。
点评:本文为所学名篇,结合所学所记,阅读各段,根据各项表述的要点一一比较判断。
19、下面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介绍醉翁亭的方位、建亭者及命名者是为了引出“醉翁之意”,意在饮酒及欣赏山水之乐。
B.作者认为山间“晦明变化”的朝暮之景略显单调,不及山间四时景色变化之美而“乐亦无穷”。
C.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描绘,映衬了百姓安居乐业及太守政事繁忙的事实。
D.文章最后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表达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答案:D
解析:抓住各项表述要点,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一一比较,用反选排除法,A.原文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所以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只在“山水之间”;B.原文并没有提到“朝暮之景”略显单调的文字,“乐亦无穷”是作者欣赏山中早晚和四季之景后的共同感受,而不只是四季之景的感受; C.“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映衬了百姓安居乐业是对的,而反映太守“政事繁忙”是错的,恰恰反映了太守“政事清简”,以致有时间游山玩水宴请宾客。故选D。
点评:本文为所学名篇,结合所学所记,阅读各段,根据各项表述的要点一一比较判断。
20、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太守有哪四 “醉”
答案: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和欢乐而醉,为政治清明与民同乐而醉。
解析:分析文中的场景描写中作者的表现,除了从山水之景和与民同游共欢这方面理解外,还要从作者作为一任官员政治清明之方面来说明。
点评:本文为所学名篇,结合所学所记,根据有关文段内容分析理解。
21、如何理解文中欧阳修的“乐”? 文中“太守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全文写了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三乐归一,都是为了衬托与民同乐,这是欧阳修政治理想的最高体现。 早晚之乐(四时之乐)游人之乐(宴饮之乐)
解析:回忆老师的讲解,从“与民同游”、“欣赏山水”“百姓之乐”等方面来概括“乐”的原因。
点评:本文为所学名篇,结合所学所记,根据有关文段内容分析理解。
22、“醉”和“乐”反复出现,你认为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醉”和“乐”是统一的,醉就是乐,乐就是醉,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解析:从文中作者的表现来理解,喝酒是乐的方式,乐是喝酒的起因,从行为和心理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理解。
点评:本文为所学名篇,结合所学所记,根据有关文段内容分析理解。
23、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答案: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解析:根据所学了解的两文思想内容,从两位作者“乐”的原因一在“民”一在“自己”比较不同。
点评:两文都是所学名篇,结合所学所记,根据有关文段内容分析理解。
三、比较阅读
24、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
(二)欧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2>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1)两文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描写,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记叙,介绍作者有生活状况与性格爱好。
(2)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 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___________________
在颍州时: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民同乐|乐于生活闲情。
解析:第一题,了解表达方式有哪几种,根据文段内容即可了解,第一文多于描写,第二文主要是叙述。第二题,根据两文最后一句,即可理解作者一乐的原因是与山水同在与民同乐,一乐是乐在生活闲情中。
点评:两文都是所学名篇,结合所学所记,根据有关文段内容分析理解。
四、拓展阅读
2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观之正浓 B.而忘操之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答案:C
(2)作者在文中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请问选文中哪两处细节体现了作者细察这一点?写出来并选择一处进行分析。
答案: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解析:第一题,先要大致了解古文常用词“之”的一般用法,根据语境判断各句中“之”的用法,进行比较。本题中ABD三句中的“之”皆为代词,C句中的“之”为助词“的”,故选C。第二题,根据问题,分析文章内容,找出细节描写的语句,分析“我”是如何以见“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的。
点评:本文内容简单,理解容易,学习时多读此类短易简易文言文,对巩固文言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