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报人邵飘萍》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报人邵飘萍》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3 17:0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报人邵飘萍》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是一篇。人物评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它是的文章,形象的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表现人物的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案:人物评论(或称人物随笔)|针对人物有重要意义的事迹、社会活动,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
解析:根据知识积累判断填空。第一空,“人物评论”“人物随笔”任填一词,第二空答案含有关键信息“人物”“议论”“讲道理”即可。
点评:学习时对文体有关知识要有所了解。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晨曦 豪气干云 一世之枭
访晤 拉拢 攻讦
聘请 觥筹交错 酒意正酣
寻觅 心急如焚
答案:xī|gān|xiāo|wù|lǒng|jié|pìn|gōng|hān|mì|fén
解析:注意易错点,“干”读第一声,不是第四声;“晤”读第四声,不是第三声;“拢”声母为l不是n;“讦”不读“奸”音;“聘”声母是p不是b;“觥”为后鼻韵母,“酣”为前鼻韵母;“觅”声母为m不是n。
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3、解释下列词语。
豪气干云:
一世之枭:
会晤:
旁敲侧击:
亲离众叛:
有干时忌:
觥筹交错:
攻讦:
答案:豪迈的气概直上云霄|做了一辈子枭雄,比喻凶狠恶毒的人|会面,会见|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说明,而从侧面曲折表达|亲信背离,众人反对,形容十分孤立|触犯当时禁忌的|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直接解释词语,注意关键字词要解释清楚。
点评:掌握常用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时要注意积累。
4、本文从、、三个方面表明了邵飘萍代表了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
答案:工作技能|工作态度|职业操守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题干的提示“三个方面”来概括内容。
点评:阅读作品,整体把握内容,有助于分析作品中的问题。
5、本文介绍了邵飘萍作为的突出贡献,表现了他的精神。
答案:新闻界奠基人|为人正义、为事业执着追求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第一空从人物身份方面来填答,第二空根据作者所介绍的人物事迹来从性格和思想精神方面来概括其形象。
点评:阅读作品,整体把握内容,有助于分析作品中的问题。
6、从作者叙述的事件来看,本文详写了,略写了
答案:邵为什么被害和生平事迹|谭嗣同、邵飘萍的被害和邵临刑时的情形。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写了哪些事件,再判断详写和略写。
点评:详略结合,是叙事作品常用的手法,学习时要加以了解,并学习掌握这种方法。
7、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写邵飘萍对于记者的要求以及他被处死的真正原因。
答案:描述邵飘萍从容就义的场面|通过两件事来写邵飘萍的种种特点,赞美他具有记者中最高的职业水准。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题干的提示“三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表达内容来根据前两部分的内容。
点评:阅读作品,整体把握内容,有助于分析作品中的问题。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斑斓lán  晨曦xī 虔诚qián 恪尽职守kè
B、虬须qiú 嗤笑chī)伛偻1ǚ 中流砥柱dǐ
C、陨落yǔn  诓骗kuāng旁骛wù 根深蒂固dì
D、汲取jí  腆着tiǎn栈桥jiàn 强聒不舍guō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不完全正确"。D项"栈"读zhàn
点评:本题不难,错误明显。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在:声韵母的混淆,尤其是平舌与翘舌的混淆,还有韵母前鼻音与后鼻音的混淆,要特别注意。判断时先读准字,再仔细判断拼音有无错误。
9、下列词语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阴霾 引颈受戮 有例可援 B、荣膺  通宵达旦 一泻千里
C、 谙哑 怀古伤今 蹑手蹑脚D、涟漪望眼欲穿 吹毛求疵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不完全正确"。C项嘶"谙"为"喑","谙"是精通的意思,"喑"是无声的意思。
点评:本题有难度,"谙"字不容易判断。汉字是极其丰富的,千差万别,难记难识。平时阅读文章一定要仔细辨识汉字,加强记忆。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观四项,先将明显不符要求的排除,再观察剩余项,注意词语意思,据其意判断各用字的正误。所以,平时准确地掌握词语的意义对判断汉字的正误有很大的帮助。
10、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学校组织的这次捐款救灾活动,我们应踊跃参加,不应袖手旁观。
B、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以士为贵,在当时的诸子百家中,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谓别具匠心。
C、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吹拉弹唱,载歌载舞、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D、初中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三年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现在想来,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答案:B
解析:B项"别具匠心"是形容构思不同一般,多指艺术创作,不形容思想。本句应用"独树一帜"。
点评:本题不难,B句错误明显。成语是汉语言的精华,平时学习要好好掌握,阅读文章多记忆成语,尤其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成语,要辨识成语的意义、写法、适用对象、情感色彩,注重积累,写作时多多使用成语。
1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故居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淮安。
B、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C、在酷热的夏季,雪碧、娃哈哈、农夫山泉等矿泉水是深受考生喜爱的夏季饮品之一。
D、中国珠峰登山队之所以能成功登上珠峰,是因为全体队员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精神。
答案:B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句"作者是......的故乡"主谓搭配不当;C句"娃哈哈""雪碧"不是矿泉水;D句"是因为......的精神"动宾搭配不当。
点评:本题不难,几个病句很明显,易于判断。病句指正,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写作能力都有帮助。
1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茫茫宇宙到底有没有外星人,生命能不能合成,人果真由命运主宰 这一切都引起人们深深地思考。
B、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C、我们的肌肤每天受到各种侵害,阳光的辐射、空气的污染,都会使肌肤变得干燥、粗糙。您是否想过给自己的肌肤补充一些营养呢
D、"到底去不去呀 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答案:C
解析:A句前三句是三个并列的问句,不是一个问句,应该每句都有问号;B句中"它既洁净......"一句也是专家指出的内容,此句前应该用逗号;D句中"到底去不去呀 我的小祖宗!"是一句话,前面应用逗号,后面可用句号加感叹号,表示催促。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一些标点符号的用法比较模糊,判断不清。标点符号的用法,不能硬记,而必须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记忆,注意区别易混的标点符号。
1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低头。。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①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
②这恰如演奏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
③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
④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A.②④③①B.②③④①C.④①③②D.④②①③
答案:A
解析:②是承接“低头”来比喻的,所以紧接“首先要学会低头”之后,排除CD,④句是说“低头”的作用,还是在说“低头”,所以答案选A。
点评:此类考题,都学生来说都比较难,学生掌握不好判断的方法。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判断例句的表达的主要意思以及前后句的关系,并利用句式特点,从选句里选择,采用排除法。
14、请参照下面材料中划线部分,另选两个我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组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答案:示例:唯在端午,江南江北,同观千帆竞发;或在春节,将一只只饺子,包成绵亘千古的合合美美与快快乐乐。唯在重阳,江南江北,共品一块蒸糕;或在除夕,将一串串鞭炮,爆出千年不变的美美满满与平平安安。唯在除夕,共鸣一串爆竹;或在端午,将一只只粽子,煮成千年不变的香香甜甜与平平安安。(原文续接的是:唯在重阳,塞北江南,同寄一片秋思;或在清明,将一缕缕雨丝,洒作千里一地的冷冷清清与悲悲戚戚。感情有点凄凉了)
解析:试题分析:选一个民间节日,思考其有代表性的习俗,比如“春节”放鞭炮贴春联,再按照例句的形式仿写,语言的风格要一例句一致。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掌握不好例句的特点,往往在仿写时有随意性。仿句句子,要判断例句的三个方面:主题、结构形式,写作方法,仿句与例句要连贯。
二、问题理解
1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邵飘萍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邵飘萍具有作为记者的敏感,他时刻保持搜索新闻的准备。他聪明、机警,可以获得他人所获取不到的新闻。尤其是他有敢于触犯当时禁忌的胆量和勇气。用“铁肩辣手”来评价他代表着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非常准确。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根据作者所介绍的人物的事迹,从性格和精神品质方面概括其形象特点。
点评:对于写人的文章,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根据人物形象来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16、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答案:本文通过对邵飘萍笑对死亡和他如何获取新闻的典型事件的描述,表现了作为报人的邵飘萍是勇敢、机敏、正直以及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性格和品格。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从文章写作的内容和表现的人物形象来概括主旨。
点评:概括文章的主旨,要根据文章写作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来分析。
17、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答案:(1)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塑造人物,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2)语言凝练典雅,多用文言词语。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从写作方法方面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语言的特点来概括解答。
点评:阅读作品,在把握其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写作方法要作一了解。
18、本文的体裁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何在?
答案:是一篇人物评论或称人物随笔,目的是让读者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人格操守和业务素养有所了解。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点明人物评论体裁,从文中人物邵飘萍的身份和从事的事业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点评:本题不难,根据作者所写的人物事迹可推测作者的写作目的。
19、全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本文用了倒叙的写法,在结构上类似于消息的“倒金字塔式”。按照内容的重要性程度,作者做了详略的处理,先写谭嗣同、邵飘萍的被害,再写邵临刑时的情形,接着写他为什么被害,最后详细叙述他的生平事迹。这么写有悬念,先写邵飘萍的遇难,使读者想要了解原因;先写他“代表着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使读者想要了解何以见得。这样阅读效果不错。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即可了解本文是倒叙的方式,从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方面来解答。
点评:本题不难,根据作者所写的人物事迹可推测作者的写作目的。
20、文章的题目叫《报人邵飘萍》,按照常规的思路,应该是从人物的生平写起,但是这篇文章却不是这样,而是高潮在前,也就是把最为精彩的部分在最前面呈现出来,这叫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答案:“逆时提前”或者“高潮提前”。这是新闻写作的特点。把最为重要的信息直观得呈现给读者,符合读者心理要求。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回答问题,“逆时提前”或者“高潮提前”也叫“倒金字塔结构”,目的是让读者抓住主要信息,引起读者的兴趣。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一些写作方法的术语不太了解,学习时要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21、作者是根据什么来确定详写和略写的内容的?
答案:按照内容的重要性程度来确定详略。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判断作者对哪些内容进行了详写和略写,再分析详写内容在文中的重要性。
点评:详略,是叙述类文章常用的写作方法,学习时要多加体会,学习掌握。
22、本文在描写邵飘萍临刑时连用了“三笑”,请同学们细细品味这“三笑”。
答案:作者故意将“三笑”区别开来:仰天大笑、哈哈狂笑、微微一笑,表明不论外界有怎样的传说,都反映了他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气概,也体现了民间百姓对邵的敬仰。这“三笑”也很形象传神,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写邵飘萍临刑时连用了“三笑”的具体内容,从表达人物的精神品质来分析其作用。
点评:阅读写人的作品,要注意一些细节的描写,认真体会其对人物形象的突出作用。
23、“邵飘萍自有其笑傲王侯的资本:即使以今天的新闻从业标准来看,他也代表着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具体说明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证明他的说法的?
答案:⑴实践了记者“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的主张。作者举了他因中德两国断交之事采访美国使馆参赞和段祺瑞之事,和著名报人张季鸾评价:“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进行说明。——这讲的是他的新闻感觉的灵敏,主要是技能。
⑵他实践了“记者应当时刻生活在角色中,闲谈时,众人皆“醉”,惟我独醒,“新闻脑”始终紧张活动”的主张,而且,一旦提笔行文,则又“状若木鸡,静穆如处子”,倾注整个身心。——这讲的是工作的投入、忘我,主要是工作态度。
⑶有很高的职业良知: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京报报社墙上,勉励同人,也是他的自我写照。——这讲的是他的理想和信念,主要是职业操守。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作者对邵飘萍事迹的叙述,从“工作技能”“工作态度”“职业操守”三个方面来具体说明。
点评:阅读作品,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有助于对作品中的一些问题的分析理解。
三、拓展阅读
24、阅读狄马的《带血的黎明》选段。
26日凌晨1时许,京师警察厅把邵飘萍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胫骨为断”,随后便秘密地判处死刑。罪名是“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
过了3小时,也就是4月26日4时30分,一个中国新闻史上值得记忆的带血的黎明来到了。邵飘萍被押赴天桥东刑场。行刑者用马枪朝脑后射击,子弹从右眼穿出。黎明的大地就这样接纳了它自己忠诚的儿子。这个一生给人们提供了无数消息的男人,死前给人们留下的最后一个消息是,这个报业巨擘临刑前,长袍马褂,向监斩官拱手施礼道:“诸位免送!”然后仰天大笑,从容就义。死时年仅40岁。
(1)本段内容与《报人邵飘萍》一有什么联系?
答案:同样都写了邵飘萍临刑的情形,赞扬了邵飘萍无畏的精神。
(2)本段内容与《报人邵飘萍》又有什么不同点?略谈一点。
答案:狄马的文章,是把邵飘萍当作为民主斗争而奋不顾身的前驱,用抒情的笔法来写;而《报人邵飘萍》则是把邵氏当作一个新闻战线上的烈士,基本上是用新闻类文体写实的笔法来写的。在表现邵氏的牺牲时,文学的想像中也渗透着追求真实精神。课文所特别重视的邵氏的牺牲场面,作者并不以自己的描述为惟一的真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材料可以有不同的文本阐释,这就取决于作者的文体需要。可以说本文在文体上具有某种新闻写作的特点。所以作者在努力追求一种真实性。
解析:第一题,从所写人物的某一事件(临刑)即可判断出两文的同共点,第二题,可从两文作语言的特点即强调抒情和着重写实来比较两文的不同。
点评:比较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训练方法,学习时要多加练习。
25、阅读下面的议论文。
智者的选择
①法国思想家卢梭年轻时只身闯荡巴黎,他创作的歌剧《乡村卜师》在公演后大获成功,国王观看了演出,给予很高评价。第二天,使臣来到了卢梭住所,宣布国王要召见他,并且要赐给他一份丰厚的“年金”。这对于四处奔波、捉襟见肘的卢梭来说不啻于天大福音。可谁也想不到卢梭却断然拒绝了。理由是:“那笔可以说是到手的年金,我是丢掉了;但是我也就免除了年金加到我身上的那副枷锁。有了年金,真理完蛋了,自由完蛋了,勇气也完蛋了。从此以后怎么还能谈独立和淡泊呢?一接受这笔年金,我就只得阿谀逢迎,或者噤若寒蝉了。”
②人生总要面临许多选择,选择就意味着要有所放弃。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就能看到一些仁人志士人格之伟大,精神之高尚,胸怀之坦荡,追求目标之宝贵。
③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或留得美名,就要做出正确和明智的选择。在中国古典文学《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选择了赴死救孤,舍生取义,程婴选择了立孤报仇,忍辱负重,两个人人格同样伟大,最后也都青史留名。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选择了自由,放弃了生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著名学者钱钟书选择了寂寞,放弃的是喧嚣与热闹,成就的是他的学问和事业。
④回首蛇年的央视春晚,炙手可热的大腕赵本山选择了退出,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前两年,赵本山因为生病,伤了元气,身体受不了大负荷的工作量。艺术是有规律的,明星底蕴也是有限的,如果硬撑下去,“过度消费”,肯定会掏空自己,江郎才尽。为了有利于推出新人,赵本山的退出正好可以给新人腾位置,加担子,让他们有更多锻炼机会。
⑤当然,失败的选择也不少。希腊神话里,派里斯王子选择了美女,放弃了智慧,于是他得到了最美的女子海伦和十年“特洛伊战争”,他自己也死于非命;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一手遮天,他也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当中国华盛顿,推进共和,施行民主,这是可以流芳百世的,二是当拿破仑第二,复辟当皇帝,注定要遗臭万年,可他却偏偏选择了后一条路,结果,只当了83天短命皇帝,在千夫所指中可耻地死去。
⑥选择与放弃,就像行车的十字路口,会不时出现在生命的旅途上,等着人们作出决断。能不能作出正确、明智的选择,人生大智慧往往就体现在这里。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人生大智慧往往就体现在能作出正确、明智的选择。
(2)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举例论证;证明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或留得美名,就要做出正确和明智的选择”的观点。
解析:第一题,第一题,本文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开头没评述性语言而直接叙述事例,所以论点要在文尾处寻找,或摘引或概括。第二题,阅读文章即可了解本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此方法的证明论点的说服力方面来说明其作用。
点评:阅读议论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论点和论证方法,学习时要注意练习归纳的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8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