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3 17:0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新闻评论也是报刊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就是对_____进行评论,表明作者的 .它的材料可以是新闻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调查出来的。但是,材料的运用往往是选择性的,它的目的不是讲述事实,而是阐明___________,但文章属于广义上的 体裁
答案:新闻|看法或态度|观点(道理)|新闻
解析: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抓住题干介绍中提示的信息判断填答。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接触新闻评价较少,
2、本文的主标题是 ,副标题是 。
答案: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
解析:本题是要求学生了解“正标”与“副标”的知识,根据文题即可回答。
点评:本题不难,回顾文题即可作答。正标题一般是用于突出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中心的,副标题一般用于对主标题的辅助理解,补充文章重要信息,点明交代文章内容。
3、新闻评论的内容是一般是 ,特点有 、 、 。
答案:依据新闻事实阐明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解析: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判断填答。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接触新闻评价较少,
4、本文是新华社记者在对调查 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 。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慰的同时,更为他们担忧,如何让他们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记者写此文的有目的是
答案:农民工家庭|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呼吁社会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文章内容,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如何让他们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来填答第三空。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的内容易懂,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
5、文章的行文思路是 、 、 。
答案:公布结果|调查过程|展开评论
解析:行文思路是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材料安排的顺序。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根据不同的内容分三个方面概括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的内容易懂,作者写作的思路清楚。
6、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
规规矩矩 震撼 宽裕 简陋 趋之若鹜
答案:jǔ|hàn|yù|lòu|wù
解析:注意易错点,“撼”的韵母是an不是ang,“陋”的声母是l不是n,“鹜”读第四声,不是第一声。
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7、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宽裕:
趋之若鹜:
力所能及:
震撼:
答案:宽绰、富裕|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震动,摇撼
解析:根据对词语的掌握直接解释即可,注意关键字词要解释准确。
点评:掌握常用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时要注意多积累。
8、请给下列各句划线的字写拼音,给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是用信念凝 成的海 。
②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 着。
③透明的翅收liǎn 了。
④把终年zhù 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答案: níng|hè|敛|贮
解析:注意易错点,“凝”是后鼻韵母,不要错为前鼻韵母;“和”是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二声;“敛”是“合起”的意思;“贮”是“收藏”的意思,所以是“贝”字旁,不要写成“伫”。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用汉字。将汉字拼音与字形放在一起考查比较合适,提醒学生在学习时对汉字的读音和字形在结合起来记忆,
9、下面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A小心翼翼 庞然大物 多愁善感 险象叠生
B玲珑惕透 头晕目眩 获益匪浅 猝然长逝
C闲情逸致 盘虬卧龙 不可抹灭 心旷神怡
D灰心丧气 逆来顺受 仙露琼浆 瘦骨粼峋
A__________改__________ B__________改__________
C__________改__________ D_______ __改__________
答案:叠|迭|惕|剔|抹|磨|粼|嶙
解析:试题分析:“叠”意为堆积、叠加,“迭”意为连接、屡次;“惕”,竖心旁,与人的心理情感有关,“剔”,立刀旁,本义为割,转义为挑剔;“抹”意为擦拭,力度轻,“磨”指硬物相摩擦,力度大。“粼”指水起波纹,“嶙”指山石不光滑。
点评:本题不难,错字明显。判断错别字,要注意字的本义,观察字形结构与意义的关系,将义与形结合记忆。
10、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寒噤(jìn) 剔透(tì) 妄自菲薄(fěi)绮丽(qí)
B.笨拙(zhuó) 蓓蕾(lěi) 络绎不绝(yì)刀耕火种(zhǒng)
C.胆怯(qiè) 刚正不阿(ē) 贮蓄(chǔ) 哺育(pǔ)
D.庇护(bì) 粗犷(guǎng) 言简意赅(gāi)潜滋暗长(qián)
答案: D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项中“剔”读tī,“绮”读qǐ B项中“拙”读zhuō,“种”读zhòng,C项中“贮”读zhù,“哺”读bǔ。答案为D。
点评:本题有难度,各项中的拼音不好判断。掌握拼音知识,非一日之功,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点滴积累,注意识记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汉字拼音,在阅读中做到随时查对。
11、依据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解释,判断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重——厚此薄彼 解释:“厚”有“看重”、“厚道”的意思。
判断:“厚重”有厚道稳重的意思;“厚此薄彼”指看重一方,轻视另一方。
B.布局——星罗棋布 解释:“布”有“设置、安排”的意思。
判断:“布局”指对事物的整体结构规划安排;“星罗棋布”常用来形容安排合理。
C.意愿——称心如意 解释:“意”有“心愿、心思”的意思。
判断:“意愿”指自己的心思和愿望;“称心如意”指符合自己的心愿。
D.陈列——推陈出新 解释:“陈”有“摆列”“过时的”的意思。
判断:“陈列”指把物品摆列出来;“推陈出新”指对过时的事物去粗取精并进行创新。
答案: B
解析:D错,“星罗棋布”指如天星罗列,似棋子分布。形容多而密。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用成语,词意明确,易于判断。成语的含义是固定的,掌握成语,要弄清成语的含义,了解它的适用对象。
12、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了《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B.我从舷窗向外眺望,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
C.10岁的儿子弯下腰,稚嫩的脸颊立即灿若朝霞:“呀!鸽子。”
D.提起神奇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
答案: C
解析:C错,“呀!鸽子。”应改为“呀,鸽子!”,此句是一句,是感叹句,感叹号应该在最后。
点评:本题不太好判断,思考点很多,学生平时对标点符号也不太注意。平时学习一定要注意标号符号,了解它们的特点以及使用方法,不要硬记,要在语境中熟悉它们,熟练地掌握使用方法。
13、加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温泉酒店依水而建,设计师自出心裁,将欧式古典设计风格与社区生活氛围融为一体。
B.12月 9日,市经济开发区为即将踏上军旅之路的20名新兵接风洗尘,举行了欢送会。
C.温州动车事故虽然已经过去半年之久,但每当提起这件事,仍令不少幸存者毛骨悚然。
D.据香港多家商场透露,内地客到港购物人数逐年增多,其中一次消费上百万已司空见惯。
答案: B
解析:B错,“接风洗尘”意为“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用在“欢送会”上,不符语境。
点评:本题不难,B句语境明确,易于判断成语的对错。对于成语,不仅在了解它的含义,还要知道它使用于什么语境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1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获得了突破性的提高。
B.泰州食品安全委员会在肯定我市取得成绩的同时,希望我市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C.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承诺到2020年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1000亿左右美元,帮助后者适应气候变化。
D.为期三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中求进”是来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
答案: C
解析:C句错,前后矛盾,删去“至少”或“左右”,“至少”指不少于,“左右”可少于。
点评:本题不难,都要细心,方可正确判断。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因类型)作分析。所以,平时多阅读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16、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班长带同学们参观了新建的汽车站后,对站长说:“真不好意思,我们的光临给您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B、我相信你读了我的文章后,一定会受益匪浅。
C、晚上十二点,宿舍里还有几个开灯看书的同学,黄兰不满地说:“大学生们,谁看坏了眼睛,请到我处拿眼药水。”
D、老师叫同学们互改作文,张扬对李明抄袭的作文写下一句评语: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案: D
解析:A句中“光临”是对别人的敬语,不能说自己;B句“受益匪浅”是说自己自己,不能说别人;C句“请到我处拿眼药水”有挖苦的是味,对人不礼貌。D句“似曾相识燕归来”说法很婉转,恰当。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明确,易于判断。语文学习,应该结合实际,将知识的课堂学习与课余活动的结合起来,将语文知识化了语文能力,语言的实际运用就是如此。
二、问题理解
16、这篇文章是新闻吗?
答案:是,这篇文章是一篇广义上的新闻,即新闻评论。因为作者在文中罗列出了大量的调查数据,也是以写事实为主。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本文中要内容是新闻事实,是以事实为主,所以属于新闻。
点评:本题不容易判断,学生对此类体裁的特点认识不清。
17、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工收入低和农民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两个事实?
答案:作者强调这两件事实是为了说明供子女上学对农民工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事,尽管他们的子女就读于民办民工学校,但是教育费用占据着他们收入的很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仍能想尽办法送子女上学,更可见他们对教育的重视。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从农民工生活状况与其子女就学的困难之关系来分析解答。
点评:本题不难,了解文中内容,即可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18、文章主旨:
答案:本文是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慰的同时,更为他们担忧,如何让他们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题,从作者表达是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的担忧这方面来理解文章的主旨。
点评:文章的主旨,一般是从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方面来考虑。
19. 本篇文章提出“农民的子女都在上学,只是所在学校档次不同”,这个提法是否全面?为什么?另外,文章的题目是否值得商榷?
答案:这个提法是否全面,还是值得思考。120多份问卷的调查范围太小,缺乏足够的涵盖面。文章写于2004年,事实上,到2006年,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并不是已经没有问题了,农民工子女庞大的数量与城市小学容量之间的矛盾,一直还没有得到解决。其次,国家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与世界发展中国家水准还有相当的差距,这就注定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在短期内自然不可能彻底解决。另外,本文的标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意思不明确。“没有苦孩子”,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没有受苦的孩子,这显然与本文的原意不合。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没有苦(了)孩子”,在缺乏上下文的情况下,前面一种解释可能占据优势。但读完了全文,有了具体的语境,特别是有了和它对应的“再穷不能穷教育”相联系,才知道作者的意思是后者。这无疑是本文的一个缺陷。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题,结合文章内容,可根据自己所闻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作一分析,说明存在的问题。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此问题关注不多,了解甚少,没有形成认识。
20.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相比,作者也列出了大量的调查来的数据(事实),全文也是写事实为主,他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摆事实,还是谈观点?
答案:本篇文章是一篇新闻评论(也称新闻分析),虽然也是以写事实为主,但是目的却是在阐明自己的看法“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几篇文章内容,从作者写作目的来分析不同点。
点评:学习时要注意了解新闻报道与新闻评价的区别。
21.文章第一段写道“调查设计与统计出来的真实结果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并不算小”,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因为调查设计和统计出来的真实结果反差强烈,调查结果出乎人们意料,调查设计是“民工子女失学率极高,在百分之多少多少之上”,统计结果是“农民工们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们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孩子们都在上学”。
解析: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调查者最初的想法和实际的调查结果,对比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自然能够得出答案
点评:分析文章中的具体问题,要结合全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分析。
22.作者是怎么论述农民工女子教育这一问题?
答案:这是目的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有关社会的安定团结的重大问题。
解析:从作者所议论的问题与当前社会形势的关系来解答即可。
点评:学习此类文章要善于结实现实生活作一思考。
23.本文的评论与议论文是不同的,客观中带有主观感情,试找出一、二加以品味。
答案:“家庭全部靠我,每月月收入千元以下,在大城市打工,交通、居住的相对较高成本……让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个个在烈日和寒风中工作的辛勤劳动者,况且他们还要拉家带口,供子女上学。”作者在描述了农民工收入和生活状况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他们工作与生活的同情,作者没有直接地议论或抒情,而是在叙述中渗透着对他们的观感。这种隐蔽地流露出的感情比直抒胸臆更为感人。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课文内容,按要求例举语句,从作者揭示的问题和表达作者情感方面来分析句子。
点评:阅读文章,对一些关键的语句要善于评析。
三、拓展阅读
24、阅读下面文章,解答问题。
①只有内在品格确实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犹如没有衬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蒙受爱重一样。
②深入观察人生会看出,获得赞扬之道犹如经营致富之道,正像一句俗话所说:“薄利才能多销。”同样,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小节更易为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因此,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③其实要习得优美的举止,只要做到细心就可以。因为人只要不粗忽,他就自然会乐于观察和模仿别人的优点。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现过于做作,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举止言谈优美本身就包括自然和纯真。有的人举止言谈好像在作曲,其中的每一个音节都仔细推敲过。但这种明察秋毫的人,却可能不见舆薪。也有人举止粗放不拘礼仪,这种不自重的结果是别人也放弃对他的尊重。
④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好又是最难的。
⑤要注意——在亲密的同伴之间应保持矜持以免被狎犯。在地位较低的下属面前却不妨显得亲密,这样会倍受敬重。事事都伸头的人是自轻自贱并惹人厌嫌的。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自对他的爱重,而并非你天性多情乐施。表示一种赞同的时候,不要忘记略示还有保留——以表明这种赞同并非阿谀而经过思考。即使对很能干的人,也不可过于恭维,否则难免被你的嫉妒者看作拍马屁。在面临大事之际,就不要过于计较形式。否则将如所罗门所说的:“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总而言之,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行动才能自如。(选自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讲礼貌要自然
(2)文中多处用了比喻论证。请从第⑤段中找出一个例子,简要分析其论证作用。
答案:“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用穿衣要合体来生动形象地论证“讲礼貌要注意分寸”的观点。
解析:第一题,本文中没有现成的一句作为论点,必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理解。第二题,文章结尾处主是典型的比喻论证,要说明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说明比喻证论了什么,评价比喻论证的好处,要用“形象、生动”之类的评价语。
点评:议论文的论点,必须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必须明确,其义不可隐含,概括论点,可从标题或开头段或结尾段的文字中寻找,如果作者没有明确的提出论点,那就根据文意自己概括。
25、阅读下面文章,解答问题。
①近些年来,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有懂得镭射而不知何谓激光的……面对凡此种种,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捍卫母语。
②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的确,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一旦丧失,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连接起中华民族,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③发展母语,净化母语,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汉语必然而且应该与时俱进。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汉语发展方向的问题。徐寿当年引进西方科学,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至今仍使我们受益无穷。相比之下,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出现连串的英文字母,而在日常生活中放着“电视”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发指。所谓“恐龙”、“粉丝”、“PK”,其实只是幼稚与浅薄,而非时尚。这是对汉语的亵渎。捍卫母语,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④弘扬母语,传承母语,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江陵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浸入我们的血液里。昨夜梦魂里有诗人吟唱,血脉里翻滚着长江黄河的波涛。
(1)本文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捍卫母语”是怎样提出来的?
答案:在讲述外来文化的冲击波及汉语的现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
答案:三方面展开论述: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发展母语,净化母语,是我们的使命;弘扬母语,传承母语,是我们的荣耀。
解析:第一题,阅读第一段,抓住“近些年来”一词即可理解此问题。第二题,抓住二、三、四自然段开头句即可概括。
点评:两题都不难。解答阅读题,首先要考虑从原文中直接找有关语句来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