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挖荠菜》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作者 ,当代女作家,改革开放之初,她发表了长篇小说 引起强烈反响,获第二届 ,此外,她还发表了中篇小说《方舟》、《七巧板》和《祖母绿》等。
答案:张洁|《沉重的翅膀》|茅盾文学奖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有关知识,根据课文注释内容直接填答即可,书名要用书名号,注意不要写错字。
点评:张洁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有关他的信息要注意记忆。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荠菜 蔷薇 掰 琥珀
薄暮 羊圈 苋菜 雪蒿
惩罚 和煦 广阔无垠 怪癖
答案: jì|qiáng|bāi|pò|bó|juán|xiàn|hāo|chéng|xù|yínpǐ
解析:注意易错点,“荠”“圈”声母为j不是q,“蔷”“垠”“惩”是后鼻韵母,“垠”是前鼻韵母,“珀”声母是p不是b,“薄”声母是b不是p,“苋”声母为x不是j,“蒿”声母是h不是g,“惩”读第二声,不是第三声,“癖”读第三声,不是第四声。
点评:掌握常用字字音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习中要注意识记积累。
3. 解释下面的词语
广阔无垠:
凶神恶煞:
漫不经心:
答案:广大宽阔,无边无际。垠:边际。|原指凶恶的神,后借指凶恶的坏家伙。|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解析:根据对词语的掌握解释词语即可,注意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点评:掌握常用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习中要注意识记积累。
4.辨析下列的近义词
羞恼: 羞愧:
惩罚: 惩戒:
游荡: 游逛:
答案:由于羞辱受窘而生气愤怒,往往具有贬意。|因为羞耻而惭愧。|严厉地处罚。|通过处罚来警告,含有教育意义。|闲游,放荡或闲逛。|只有闲逛的意思。
解析:根据词语中不同的文字区别近义词意义差别,解释其含义。
点评:汉语中近义词非常多,学习时要注意分辨识记。
5.请根据拼音和上下文在各句的横线上填写适合的词语。
①当他cù rán 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②八宝酒,gù míng sī yì ,是八样东西泡的酒。
③我母亲对我们的jié jū 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④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yǒu lì kě yuán ,什么坏事情都可以干了。
答案:猝然|顾名思义|拮据|有例可援
解析:首先要读准拼音,再根据语意判断词语,不要写错字。“猝然”,意为突然,“顾名思义”,意为“从名称想到它的意义”,“拮据”,意为缺钱,生活贫困,“有例可援”,意为“有成例要吧援引”。
点评:本题有难度,第四小题不易答出。平时学习要多阅读,见到不翻译的词要及时查对记忆,多积累词汇对阅读和写作都有帮助。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啜泣 收敛 夜色苍芒
B.沉淀 瞬息 不可救要
C.加冠 教悔 盛气凌人
D.抽噎 睿智 长途跋涉
答案: D
解析:根据词义判断,注意汉字的“形旁”,A项中“芒”为“茫”,B项中“要”为“药”,C项中“悔”为“诲”。
点评:本题不难,错别字容易判断。写错别字,是学生学习中常见的,因为汉字本身就复杂,难以记忆,再加上学生识字写字时不太认真。所以,平时学习就要注意汉字字形的特点,了解一些汉字易混的原因,注意分辨,加强记忆。
7.下列各句中,划加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耸人听闻的新型禽流感,于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
B. 中国海监飞机和舰船对我钓鱼岛开展海空立体巡航的消息,让国人顿感振奋鼓舞,扬眉吐气。
C.我欣喜地发现昔日的土路已经被宽阔的马路代替,鳞次栉比的汽车川流不息。
D.我只是一个普通莘莘学子,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帅气的容貌,但我有不服输的精神和意志。
答案: B
解析:A句中“耸人听闻”指向的是某一事件消息,C句中“鳞次栉比”形容整齐的楼房,D句“莘莘学子”是指很多学生,不能修饰一个学生。B句中“扬眉吐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所以B对。
点评:本题不难,ACD三句中成语错误明显。成语是汉语言的精华,平时学习要好好掌握,阅读文章多记忆成语,尤其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成语,要辨识成语的意义、写法、适用对象、情感色彩,注重积累,写作时多多使用成语。
8.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是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B.清明节前夕,来自扬州大学、扬州新东方中学等学校大约万名左右大中小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C.我国推进城镇化,需要走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
D.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使我了解到扬大附中高一学生徐砺寒是一个敢于担当、有责任心的诚信中学生。
答案: A
解析:B句中“万名”是概数,“大约”与“左右”多余,前面没提到“小学”,所以后面的“小学生”的“小”要删去。C句“走……”后面缺少宾语的中心语“道路”。
点评:本题不难,都要细心,方可正确判断。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因类型)作分析。所以,平时多阅读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9.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朴素是一种美。因为朴素美的形式不复杂,不 ,寓美于清淡之中,所以更能衬托出人的自然美。重要的是,人们透过外袁的朴素美,能看到 的内在美,这种美 不显露于外, 它会让人的精神之美益加彰显。
A.清新自然 美不胜收 即使 但是 B.刻意雕琢 朴实无华 虽然 但是
C.朴实无华 清新自然 或者 或者 D.典雅华丽 刻意雕琢 如果 那么
答案: B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C两项第一个词语根据语境都不能放在否定词“不”的后面,所以判断时可首先排除,D项中的“刻意雕琢”不能用来形容“内在美”,故应选择B项。
点评:本题不难,语境清楚,所选词皆是常用词语,意义明确,便于判断。解答此类题目,一方面要对词语的含义有明确的认识,一方面要注意把握规律,使用排除法,减小判断的难度。
10.选词填空。
那双眼睛,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
A. 惨淡 B. 暗淡 C. 淡漠
答案:B
解析: “惨淡”形容境况,“暗淡”形容光线,“淡漠”形容态度。
点评:汉语中近义词很多,在阅读中要注意分辨它们的意思,理解识记。
11.在由于恐怖而变得 的意识里,却出奇清晰地反映出岸上那个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笑声。
A. 混乱 B. 杂乱 C. 模糊
答案: A
解析: “混乱”形容环境没有秩序或意识不清楚,“杂乱”形容东西不整齐,“模糊”形容形象或感觉不清晰,根据词语具体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填答。
点评:汉语中近义词很多,在阅读中要注意分辨它们的意思,理解识记。
二、问题理解
12.“我”为什么被称为“馋丫头”?
答案:小时候因饿而馋被诬为“馋丫头”。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文中作者写苦难生活内容即可作答,“馋”是因为“饥饿”。
点评:此题不难,了解故事情节即可作答,学习中要多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13.“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指什么?
答案:经受被追打、跳河逃生、失落鞋子、有家不能归的遭遇后,“我”头一次感受到(恐惧、痛苦、绝望等)精神上的痛苦,精神上的苦难是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语句的位置,从作者在那苦难生活中的遭遇来理解“更可怕的东西”所指内容。
点评:此题不难,了解故事情节即可作答,学习中要多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14.文中写到“我”不敢回家,为什么?
答案:我不愿再给妈妈增添更多的痛苦。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语句的位置,理解作者怕母亲知道自己的遭遇而痛苦这一心理。
点评:理解此类问题,要根据具体的情节来分析,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
15.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衬了当时的那种孤独、焦急、悲伤、恐惧、有家难归的复杂心情。)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说明其反衬作者心情的作用。
点评:叙事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一般是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有的是正面的烘托,有的是反衬,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16.解放后“我”带孩子挖荠菜时孩子们对荠菜的情感怎样?吃荠菜时,孩子们的表现又如何?
答案:孩子们仅把挖荠菜当作一种有趣的游戏并没有“我”对荠菜的那种特殊感情;他们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找到具体的文字,一一概括即可。
点评:此题不难,了解故事情节即可作答,学习中要多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17.最后一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作者的希望。作者用亲切的语言,希望孩子们能理解长辈过去受过的苦难,理解他们对荠菜的感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总结了全文。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最后一段文字,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其作用。内容上,说明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希望;结构上点明突出文章中心、总结全文的作用。
点评:散文作品的结尾段,作者一般都集中地表达情感,突出作品的主题,学习时要了解这一特点。
18.探讨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作者通过领着孩子挖荠菜,看到了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希望以此为契机,沟通两代人的情感和思想,希望孩子们了解过去的苦难,珍爱荠菜。因为珍爱荠菜就是珍爱今天的幸福生活,只有意识到什么是幸福,才能得到幸福。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抓住最后一段文字作者的议论,即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希望孩子们了解过去,珍惜幸福生活的思想情感,并从这方面谈谈感想。
点评:此题不难,作者在文章结尾点明了写作意图。学习此类散文,要了解作者思想情感,感悟生活。
19.文章开头段只一句:“我对荠菜有一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末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
答案: “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独立成段,在全文中起提纲挈领、总领全文的作用。。句末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更使这句话具有了深刻的内涵,给人以无限感慨之感,引出下文对往事的述说。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把握课文内容,从第一段与后文内容的关系来分析概括其总领全文的作用。了解省略号常用方法,比较用句号结束和用逗号结束全句意味的不同。
点评:本题指在提醒学生要注意培养语言的敏感,了解语言表达的含义。
20.再次阅读全文,“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答案:对过去苦难生活的回忆,挖荠菜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对现在生活的珍惜。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把握课文内容,根据作者所叙述的内容,从过去苦难生活中挖荠菜时的感受和对现在生活的态度两方面来分析概括。
点评:散文中往往包含作者丰富的情感,要根据作者具体的叙述来体会。
21.在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中,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答案:被财主少爷称作“馋丫头”,挖荠菜被财主家的管家追,挖荠菜。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把握课文内容,以“挖荠菜”为中心,根据人物(作者)的活动来概括事件内容。
点评:叙事散文的内容概括,要根据人物的活动抓住具体事例来概括。
22.在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答案:(1)“吃那些没收进主人家仓房里的东西,我还一次也没有被人家抓到过。”恐怕只有去财主家这一次被抓,并受到那么可怕的追赶。(2)”我”平生第一次感到了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把握课文内容,分析文中哪些细节作者写得取有感触,最动情,对作者的情感作一评价。
点评:阅读文学作品,应该带入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便于理解作品内容。
23.这篇文章,作者都运用了哪些写法?具体说明。
答案:对比、情景交融。对比:(1)作者在解放前后对荠菜不同情感的对比;(2)两代人对荠菜不同态度的对比;(3)两处环境描写衬托下不同心情的对比。通过对比,表现新社会的美好,希望下一代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情景交融:作者善于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鲜明独特、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第八段“晚归图”这一景物描写反衬作者恐惧、无助、有家难归的复杂心情。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文中对比的内容,即解放前后吃荠菜感受不同、两代人对荠菜的情感不同、不同时代挖荠菜的环境不同,从作者对新生活的感受,对孩子的希望之方面来分析概括对比的作用。根据文中景物描写的内容分析其表现的人物的心情和情感,说明情景交融的特点。
点评:阅读文学作品,对写作方法要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对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24.看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你觉得在这篇文章中,谁更能体会到幸福的内涵?
答案:社会的和平,生活的稳定,精神的愉悦,作者经过过苦难的生活,所以对生活有比较,她最能体会到幸福。
解析:结合全文内容,重点理解最后一段中作者的感慨,从社会环境和个人的生活来谈幸福的感受。
点评: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对自己的生活作一反思。
三、课内阅读
25.阅读文段,解答问题。
经过一个没有 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天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更可 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的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地愿望:巴不得这个 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多半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顺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癖的长辈一样。这时,我深感遗憾: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1)“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为什么这么做?
答案:让孩子们懂得过去生活的艰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我”觉得挖荠菜时,“心情坦然”“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
A.因为经过了饥饿的冬天,嫩绿色的荠菜引起了“我”的食欲。
B.因为“我”知道荠菜是“天上的美味”。
C.因为荠菜属于像“我”这样的每一个人,“我”能充分感受到不被欺侮的“自由”。
D.因为“我”挖荠菜时,天上有欢快的鸟儿飞过,树上有绽开的花儿,蓝天上有白色的云朵,环境宜人,令人心情舒畅。
答案:C
解析:第一题,结合全文内容,重点理解最后一段中作者的感慨,即可理解作者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的原因。第二题,理解作者现在挖荠菜的生活环境,比较各项内容,即可判断答案。
点评:本题不难,根据原文内容,了解作者思想情感即可解答。
四、拓展阅读
26.阅读下文,解答问题。
挂在墙上的童年
刚交新春,寒气未尽,风筝却迫不及待地飞上了晴空。原野上时不时地扬起孩子们的笑声。风筝,令人不无眷顾地记起那早巳逝去的童年,可现在,我心中被它牵出的却是缕缕失落和愧悔。
孩子刚进入初中二年级,教师家访便告诫我:这是孩子成绩转变的斗争年级,关系到将来升学,家长.必须如何如何。我和妻子当然坚决照办,可学期完结,成效甚微。我很生气,也十分着急,立即对孩子约法三章:寒假不准玩;晚上不准看电视;下学期每科必须上85分。在我的责令下,孩子噙着泪水订出了学习计划。
除夕,我和妻忙着准备过年,无暇过问孩子的功课。不知什么时候,他乘我们不备悄悄溜出户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了。
一忽儿,他从外面蹦蹦跳跳地跑回家来,手里高高擎着一只色彩鲜艳的风筝。“爸爸,妈妈,你们看哪,多漂亮的蝴蝶!”孩子一脸得意忘形的神态。一见之下,我气往上冲,抢步上前,一把夺过风筝,就要撕个粉碎。孩子从未见我发这么大的火,半是惊吓,半是疼惜自己的风筝,“哇”地一声嚎啕大哭起来。妻心软了,赶忙夺下风筝,连连哄拍孩子道:“别哭!别哭!妈替你把风筝挂在墙上,以后再放吧。”孩子也一边拭泪一边走进卧室拿起书本。以后,他竟没再看风筝一眼,也没提起放风筝的事。我很欣赏孩子的自制力,妻也向我夸孩子有志气。
从此,我对孩子的学习盯得更紧了。一天,照惯例检查孩子作业,看到整整齐齐的书写,老师画上的道道红勾,我喜不自胜,连忙递给妻看。我俩对视一眼,会心地笑了,感到无限欣慰。看完数理化作业,再拿起作文本。突然一则标题引起我的注意——“咦 《挂在墙上的童年》!童年能挂上墙么 不通!题目就不通,拿腔捏调的!怎么,还给了九十分 ”
妻见我大惊小怪,忙放下手里的针线凑过来一起看。随着视线的扫描,看着看着,我的心渐渐抽紧。倏地,一滴热乎手的东西滴落在我的手上;妻哭了,从她的泪眼里,我分明觉察到几丝怨艾和谴责。
孩子在作文中记述了买风筝的那段往事。他并没有责怪自己的父亲,相反,还很能理解做父母的一片善心;负担过重,这是现实;竞争激烈,更是现实!因此,他说:“户外的春天不是我的,天上的风筝没有我的,我只能将自己的童年永远永远挂在墙上!”然而,在作文的结尾处,他仍旧忍不住发出了成年人式的叹惜:“唉,别了,我的童年!但愿比我年纪更小的千千万万弟弟妹妹们,不再将童年挂在墙上。”
此时我不由眼前叠印出孩子苍白瘦削的面容失神困倦的眼睛。他的早熟分明留下了被摧折的印痕!在此之前,我怎么一点也未察觉呢 无限愧悔,百感交集,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 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因家境贫寒想买风筝而不可得,眼下,孩子买到了风筝却又不能放!这是怎样的错位和失调啊!
更使我不安的是,这之后,无论我暗示或直接动员孩子他都不愿放风筝。他的兴趣似乎完全变了,变为全身心倾注在对前途的拼搏和追求上。他成熟了 还是成熟得太早了
“难道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只是我这做父亲的吗 ”在深深愧悔中,我试图从情感的网罗解脱出来,但愈是挣扎,愈感惶惑。我想,像我一样陷入惶惑中的父亲们,能以这样的理由安然自释么
唉!孩子的童年被我挂在了墙上而我的中年又被挂到了什么地方呢 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感涌上心头,我抬起头来,无限惆怅地望着蓝天的风筝
(1)怎样理解题目——挂在墙上的童年?
答案:风筝象征童年,本来应在空中飞翔的风筝挂在了墙上你表着本来应自由欢快的童年被人为地束缚,压抑。
(2)对“我的中年又被挂到了什么地方呢” 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为了事业而迷失了自我,感到惆怅
B.中年人的经历很复杂,“我”在困惑
C.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我”感到迷惘
D.为自己剥夺了孩子纯真的天性而感到深深的自责
答案:D
解析:第一题,阅读全文,理解作者将风筝来象征童年,而风筝却挂上墙上,飞不上天空,从这一点结合全文内容理解文题的含义。第二题,理解作者根据全文内容理解作者因剥夺孩子的天性而自责的心情即可判断答案。
点评:文章的标题与文中主要情节或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关,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