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在此输入您的学校名字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新课标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其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结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一、淝水之战
1.十六国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一、淝水之战
2.前秦统一北方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辅佐苻坚,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苻坚曾对王猛说:“你日夜勤劳,处理万机,我就像周文王得到姜太公,可以整年悠闲了。”
王猛
苻坚
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一、淝水之战
观看视频,了解淝水之战的概况
一、淝水之战
3.淝水之战
时间
双方对比
故事
结果
特点
影响
淝水之战示意图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383年
前秦约90万 VS 东晋8万
前秦败东晋胜
以少胜多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一、淝水之战
【合作探究】根据课本内容及材料,想一想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前秦:
1、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
2、指挥不当,战线过长;3、交战时阵脚大乱,溃不成军。
东晋:统一稳定,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材料1:符坚军队虽号称百万,除了氐族之外,十之八九是汉族人民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被强迫征发而来,根本不愿意作战。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2:(苻)坚曰:“……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晋书·苻坚载记》
材料3:前秦军队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淝水前线时只有30万人。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
北魏刘宋示意图
平城(今大同)
道武帝拓跋珪
1.背景
(2)北魏面临的困境
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人物
冯太后、孝文帝
拓跋宏(元宏)
孝文帝
北魏冯太后
3.内容
(1)迁都(平城→洛阳)
迁都洛阳
(2)官员须讲汉语,禁鲜卑语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3)以汉服替代鲜卑服
(4)改鲜卑姓为汉姓
通汉婚
(5)鼓励鲜卑与汉人联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影响
(1)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也推动了鲜卑民族向前发展,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因而也就更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三、北魏政权的更替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
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少,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
1.六镇兵变
三、北魏政权的更替
2.北朝政权的更替
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因此国力渐渐强大。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1.表现
北方少数民族《犁地图》
汉族牧牛图
汉人胡食画像砖
(1)生产生活
北方各族向汉族
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
汉族向北方各族
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事物、服装、用具等。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北魏经典拓碑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1.表现
(2)政治制度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1.表现
(3)思想文化
北朝乐府《木兰诗》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胡旋舞
北魏书法
内迁各族学习汉族文化;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1.表现
(4)民族心理
材料1:“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材料2: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
——陈寅恪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交融领域 民族交融表现
(1)生产生活 北方各族向汉族学习
(2)政治制度
(3)文化艺术
(4)民族心理
农业技艺;汉族向北方各族
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事物、服装、用具等。
通过以上的了解,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完成下面表格。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说汉语、穿汉服;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器、舞蹈
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1.表现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奠定基础。
2.意义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想一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说明了少数民族对华夏的认同感,强调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
原因: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心理上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P111材料研读】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时间
结果
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措施
影响
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表现
影响
383年
东晋以少胜多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习汉礼
用汉制
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文化
民族心理
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练习
1.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北魏孝文帝主张( )
A.改穿汉服 B.使用汉语
C.改用汉姓 D.与汉人通婚
【答案】D
【答案】C
3.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4.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答案】C
在此输入您的学校名字
THANKS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