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21《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巩固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21《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巩固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5 11:1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北冥有鱼》巩固练习
第一组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王曰:“天子之剑何如?”庄子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①,晋卫为脊,周宋为镡②,韩魏为夹③;包以四夷,襄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④;制以五行,论以刑德⑤;开⑥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⑦,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⑧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节选自《庄子·杂篇·说剑》)
【注释】①锷:剑刃。②镡:剑环,剑鼻。③夹:同“铗”,剑把,剑柄。④常山:恒山。⑤刑德:刑律和德教。⑥开:指开合变化。⑦无前:向前一无阻挡。⑧决:同“抉”,割裂。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甲文中描写的大鹏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4.《庄子》的艺术特色鲜明,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赏析。
第二组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坎井之蛙
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①;赴水则接腋持颐②,蹶泥则没足灭跗③。还虷④、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⑤一壑之水,而跨跨⑥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⑦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⑧,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①缺甃(zhòu)之崖:井壁缺口靠水之处;②颐:面颊。③跗(fū):脚背。没、灭:埋到、埋没之意。④虷(hán):井中赤虫。⑤擅:独占。⑥跨跨(zhì):形容蛙在井中跳跃、蹲踞的神态。跨,蹲着。⑦絷(zhí):绊住。⑧潦:同“涝”,雨水过多,发生水灾。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 怒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3)而水弗为加益 益
(4)适适然惊 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3.庄子善于运用想象,想象雄奇瑰丽,请结合甲文加以分析。
4.【甲】【乙】两文借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第三组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①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②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注释】:①羊角:旋风,其风盘旋而上似羊角。②奚: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北冥有鱼 冥:
(2)怒而飞 怒:
(3)抟扶摇羊角而上 抟:
(4)且适南冥也 适: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正色邪/有鸟焉,其名为鹏
C.南冥者,天池也/有冥海者,天池也
D.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4.庄子笔下“鹏”的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请结合你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成语 。【乙】文主要运用了 手法,论说“小大之辩”。
5.下列选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假长风的形象。
B.【甲】文想象雄奇瑰丽,大量运用对偶句式,这种句式,一般以“也”字结尾,造成铺排效果,气势磅礴。
C.庄子运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非只是对大鹏的赞美,还在于阐释“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所以即使如同鹏鸟一般的强大,依然要借助风力才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
D.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作者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引发思考,表现了古代先贤的哲思精神。
第四组
庄子·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庄子·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①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②向若③而叹曰:“野语④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注释】①河伯:河神。②望洋:仰望的样子。③若:海神。④野语:俗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志怪者也 处处志之 B.去以六月息者也 乃记之而去
C.顺流而东行 任意东西 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下面对【甲】【乙】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写了大海广阔浩渺的特征,【乙】文还写了黄河雄伟壮观的浩大景象。
B.【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充满了雄奇的想象,洋溢着浪漫主义的风格。
C.【甲】文通过鲲鹏展翅于大海、野马奔驰于原野的形象,阐发了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D.【乙】文写了河伯观海的典故,河神在海神面前,心态从原先的洋洋自得变成了自惭形秽。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在庄子的笔下,鲲鹏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征?
5.【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听说过成百上千的道理,便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从这句话中你领悟到怎样的生活哲理?
参考答案
第一组
【答案】1.
好像

四季
2.(鹏)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
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3.硕大无比,体形巨大:不知其几千
里也。活动范围广: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富于变化:化而为鸟。腾飞时气势壮
观:水击三千里。
4.示例:甲文中描绘大鹏的形象和乙文中说到天子之剑
时都运用了雄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甲文借鲲鹏迁徙,说明事物的存
在都有所依凭;乙文借剑寓理,阐述了治国安邦的道理。两文都蕴含着哲理(道
理)。
第二组
【答案】1.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盘旋飞翔
增加
……
的样子
2.(1)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2)那海,用千里的遥远,不足以形容海之大;用八千尺的高度,不足以穷尽
海的深。
3.示例:“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运用想象描写大鹏拍打水面,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
空,写出大鹏的硕大无比,善借长风的形象。
4.《北冥有鱼》:借鹏飞南冥
表达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坎井
之蛙》:借坎井之蛙、东海之鳖表达宇宙无终极,学识无穷尽,不要因一孔之见
就洋洋自得。
第三组
1.
通“溟”,海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盘旋而上
动词,到,往
2.C
3.(1)这只鸟,海水运动的时候它就会迁移到南海去。
(2)(它的)翅膀好像悬挂在天上的云,乘着旋风盘旋而上到九万里的高空去。
4.
例:鲲鹏之志或鹏程万里
对比
5.B
第四组
1.A
2.B
3.(1)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
一样罢了。
(2)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4.这只巨鸟有着与普通鸟类所无
法想象的抱负和能力,但在庄子看来,它仍然是“有所待”,受拘束,不自在,不
自由,并没能真正进入逍遥游的境界。鲲鹏在《逍遥游》成了庄子追求精神世界
的绝对自由的一个反面例证。
5.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要保持
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人贵有自知之明。(写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