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
篁竹( ) 清冽( ) 俶尔( ) 翕忽( )
悄怆( ) 坻( ) 嵁( ) 差互( )
佁然( ) 寂liáo( ) 幽suì( )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C.潭中鱼可/百许头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心乐之(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潭西南而望( )
(4)以其境过清(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B.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过清
C.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D.潭西南而望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 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岸势犬牙差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凄神寒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崔氏二小生
D.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7.用文中原句填空。
①说明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②与“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③描写潭中鱼的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其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描写潭上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从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散文写得好,作诗也十分出色。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后,经常在自己的临江花园里种植柳树。他有一个叫吕温的朋友,写了一首诗来开他的玩笑: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柳馆依然在,千柳柳拂天。
柳宗元读后十分高兴,便更加努力地种柳树。他还作了一首《种柳诗》回复吕温: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吕温的诗和柳宗元的诗各有哪些奇妙之处?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卷石底以出( )
(2)佁然不动(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乃记之而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12.本文前面写“闻水声……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篇文章怎么忽乐忽忧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乙】
二里,见大溪自石门①出,溪北无路入,乃下就溪中;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无路入。惟望石门近在咫尺,上下逼凑,骈削万仞,相距不逾二丈。盖本一山外屏,直从其脊一刀中剖而成者,故既难为陆陟②,复无从溯溪。徘徊久之,得一径东向,复从以入,将及门下,复渡溪北。溪中缚木架巨石以渡,知此道乃不乏行人,甚喜过望。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分为二道。
(选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注]①石门:位于云南苍山。②陟:登,上。
1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B.潭中鱼可百许头/杂然相许
C.乃下就溪中/瞬息可就 D.惟望石门近在咫尺/先达德隆望尊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将及门下,复渡溪北。
15.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乃 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分为二 道
16.【乙】文作者探游石门的经历与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的情景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17.学校地理社团拟在“游山河,赏胜景”主题活动中宣传“小石潭”“石门”两处景观。作为社团成员,请你任选一处,结合文段内容,写一则宣传语。要求:①包含景观名称;②突出景观特点;③语言简洁。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以为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②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①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②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③,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③魏文侯薨,太子继立,是为武侯。魏武侯疑起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④,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⑤,以抚养战斗之士。要⑥在强兵,破⑦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注】①赢:多余的、剩余的。②病疽:得了恶性的毒疮。③战不旋踵:脚跟不向后转,即奋勇冲杀。④审:谨慎。申明法令,使人人遵守,谨慎发布命令,避免出现差错。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淘汰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把疏远的王族成员的按例供给停止了。捐,弃置。⑥要:致力于。⑦破:揭穿,剖析。
18.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残忍薄行人也。”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一句相同,都是判断句。
B.“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一句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C.“魏文侯薨”句中的“薨”,指的是古代诸侯或高级官员的死。
D.吴起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先后担任魏国和楚国大将,都为两国立下诸多功劳。
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谮之鲁侯 今或闻无罪
B.起之为将 告之于帝
C.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 卒母闻而哭之
D.诸侯皆患楚之强 故患有所不辟也
20.翻译下面句子。
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
21.读了文章,你认为吴起能够取得诸多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
1.huánɡ liè chù xī qiǎo chuànɡ chí kān cī yǐ 寥 邃 2.C 3.(1)以……为乐 (2)大约 (3)向西南方向 (4)凄清 4.D 5。(1)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2)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3)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6.C 7.(1)伐竹取道 (2)水尤清冽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6)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7)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吕温的诗:这首诗妙在把柳宗元的姓(柳)、他被贬的地方(柳州)、他所种的树(柳树)和种树的地点(柳江)全都隐喻在诗句里,更有趣的是,每句都有“柳”字,真是妙趣横生。柳宗元的诗:柳宗元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引用了吕温的两句诗,并在诗中表达了想要造福于民的愿望。
9.(1)弯曲 (2)静止不动的样子 (3)像狗的牙齿一样 (4)离开
10、(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11、C
12、作者贬官之后,心情愤懑难平,寄寓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凄清与苦闷。文章先写了“心乐之”,这里的“乐”,只是“忧”的另外一个表现形式,是看到小石潭后暂时的欢娱。这种暂时的欢娱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自然就会变得忧伤悲凉,所以,后面看到“寂寥无人”,就自然会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了。
13.A 14.(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我)快要到石门下方时,又渡到溪流北部。
15.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分为二道
16.两文都描写了在探游过程中,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情景。都表达了遇到困难不要放弃,总会发现新的希望和机遇,找到前进的道路的精神。
17.示例一:看潭中鱼趣,享清幽小林,非小石潭莫属。
示例二: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石门胜景。
18.D
19.A
20、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过去归顺了他。
21.吴起能够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机会;能与士卒同甘共苦;能够严明法度,破除陋规,强兵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