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春统编七下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安徽等地适用)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诗和远方,古人常常借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怀才不遇的陈子昂登幽州台,将自己置于广袤的宇宙空间,发出“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的感慨;裘马轻狂的杜甫希望自己登临泰山绝顶,俯瞰众山而小天下,喊出“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望岳》)的誓言;抱负不凡的王安石登临飞来峰,抒发“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的豪迈之气。
(2)困境中常常蕴含着希望,就像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面对世事裹挟,要像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那样,“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这个水兵两次遇险,现在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野兽一样,zàn时呆在这儿。他利用这迫不得已的休息时间,把他对压迫着乌克兰的“黄蓝旗军队”的火一般的愤怒和憎恨,完全传给了如饥似渴地倾听着他每一句话的保尔。 冬妮娅和他并排走着,说:“你好,保夫鲁沙!坦白地说,我没想到你会弄成这个样子。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早就当上了委员,或者委员一类的首长呢。你的生活怎么这样不顺心哪……” 他缓缓地,一行又一行地,写成许多页。他全心全意地去刻画他书中人物的形象,有时候,那些生动的、难忘的景象那么清xī地重现了出来,但是他却不能用文字加以表现,写出的字句是那样呆板、无力和缺乏感情,这时候他才初次体验到了创作的痛苦。
【甲】 【乙】 【丙】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zàn(暂)时 憎(zēnɡ)恨 差(chāi)事 清xī(晰)
(2)下列语句中,和【乙】段中画线句意思最接近的一句是(B)(3分)
A.你不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
B.你应该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
C.你是否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
D.你不必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
(3)【甲】段中的“他”是 朱赫来 (姓名);【乙】段中所写内容是保尔与冬妮娅在 车站 (地点)相遇的情景。(2分)
(4)【丙】段文字写的是保尔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创作的情节(用两个四字短语描述保尔的身体状况)?从中可以看出保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写的是保尔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后仍然坚持进行文学创作的场景。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忍顽强、乐观向上的钢铁战士。
3.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合肥市某学校开展“竹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13分)
(1)【活动一:编辑“竹文化”小报】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2分)
资料一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二 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如右图),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三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编者按:人们爱竹,爱它那脱俗的神韵;人们爱竹,爱它那 坚韧的品性 ;人们爱竹,爱它那 正直的品格 。
(2)《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小李同学将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D)(3分)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 。
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人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3)【活动二:了解“竹文化”内涵】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提示进行修改。(3分)
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这样的美誉古已有之。【甲】唐代王维诗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雨后的山村、清新的空气、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泉流、竹林中洗衣少女的欢笑声、莲丛中晚归的渔舟,组成一幅令人神往的画卷。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乙】诗人把它们写进诗里,也寄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修改。(1分)
把“唐代王维诗云”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
②【乙】处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在句末添加“的愿望”。
(4)【活动三:展示“竹文化”成果】学校准备在2025年5月3日下午两点钟在报告厅举行“竹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学校团委准备邀请县教育局教研室刘老师担任本次成果展示活动的嘉宾评委。请你于2025年4月8日拟写一份邀请函。(5分)
(示例) 邀请函
尊敬的刘老师:
我校拟于2025年5月3日下午两点钟在报告厅举行“竹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担任嘉宾评委,期待您光临指导。
××学校团委会
2025年4月8日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2分)
窗前的杏树
陈海强
①十多年前的冬天,我抱着最后一箱子图书搬进这处房子。一天清晨,我隐约看见有花枝在窗外浮动,疑心看花了眼,于是出门抵近观察,结果遇见了伫立在晨曦中的小杏树。
②农历二月,小杏树准时复苏,枝头升起繁星般的蓓蕾。窗含杏花春意闹啊!我知道一场花事已经临近了。小杏树还是那么认真地遵守着与春天的约定,早早便在春风中呼唤着我的注意。春分之后,昼渐渐长了,夜渐渐短了,小杏树枝头的蓓蕾已愈发饱满,似乎一阵暖风,就可以拉开枝头舞台的帷幕。一连几日,我起床后跑到小杏树下寻觅第一朵笑放的杏花。春分后第三日,天蒙蒙亮,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瓣沐浴着晨光。
③接下来的日子,杏花就赶着趟儿绽放了,开得大大方方,开得热热闹闹。我自然知道,眼前的繁花似锦很快就要零落成泥。于是,拍摄杏花成了工作之余要紧的事情。有几天事情稍多,白日里误了时辰,就在夜里打开闪光灯拍。黑暗的背景前,花朵瞬间被照亮,恍如夜空里的星星。夜里有雨随风而至,晨起后从树篱上捡起几朵杏花,放在手心端详,无须放大镜,花茎上毛茸茸的细节纤毫毕现。这才看清,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
④或许,小杏树并不小,甚至可能与我同庚呢。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而在大柳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然而,挡在杏树上的浓荫,主要还是来自一株大柿子树。此树年年枝繁叶茂,结出的柿子足有小儿拳头大小。
⑤去年夏天,一场风雨来临,我真真切切地听到“咔嚓”一声巨响。这声音是从大柳树上传来的,一根粗壮的枝丫开裂了,露出近一米长的缝隙,白生生的木茬裸露出来。维护树木的工作人员闻讯赶来,观察后决定将这段枝杈锯掉,以免哪天掉落伤人。工作人员发动电锯后登高爬低忙活了整整半天,巨大的旁枝在嘶吼的电锯声中落下。那在空中立体舒展的枝叶如今平平地铺在地面上,竟然覆盖了整个草坪。小杏树头顶的天空豁然开朗,似乎一大片乌云忽然散去了。然而,只过了几个星期,这片空中区域就被小杏树一左一右的大香椿树和柿子树联手占领了。仰望着重新聚拢的浓荫,我的心头升起无可奈何的怅然。
⑥一朵杏花在成为一枚青杏儿之前,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有段时间,我短暂地居家办公,便有了更多时间注意小杏树。我惊奇地发现,每天都有麻雀呼朋引伴地飞到枝头啄食花蕊,一时间花瓣如雪片般坠落。有时候,我从小杏树下走过,看到小路上已经撒满落花,不禁担忧树上还能结几枚杏子。到了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哗哗啪啪坠落着。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了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我有些惴惴不安。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小杏树黑黝黝的枝条,正在风中摇晃出健康的光泽。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⑦于是,当我再次看到小杏树在窗外探身起舞的样子,心里涌上莫名的感动。身处逼仄之地,依然一年年努力地开花结果,我渐渐觉由小杏树的了不起,常常拎起一桶清水去浇灌。有时,我也会顺带浇灌小杏树周围的树木和花草。因为,我渐渐明白了,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一草一木的影响。它们之间似乎相互竞争,但好像也在相互成就。又或许,它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复杂的问题,因为一草一木全都在认认真真地赴岁月之约,心无旁骛地走在万物生长的春天。
⑧二月萌芽发生,三月蓓蕾初绽,四月花自凋零。这个过程,我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时,隔着朦胧的玻璃,看到窗外的小杏树焕然一新,似锦的繁花已经落尽,新叶正在风中闪亮。一位老人从小杏树下经过,正抬头张望新绽的叶芽。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杏树枝头风吹过的声响。我想,那正是万物生长的律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我”一路见证小杏树成长的过程,图文记录,感受它的外形美,领悟其精神美。
B.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细腻传神地写出枝头杏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带给读者无限想象。
C.小杏树与周围树木相比,瘦弱不堪,称呼它“小”是因为“我”对它有怜悯之情。
D.第⑥段“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表明作者对这场大风记忆深刻和对小杏树无时无刻的关切。
【解析】C.根据第④段“小杏树并不小,甚至可能与我同庚呢。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可知,“我”称呼它为“小杏树”是因为与周围高大树木相比,它显得小。
5.杏花成为青杏经历了哪些考验?请简要概括。(3分)
①身处逼仄空间;②遭受鸟雀啄食;③遭遇风雨袭击。
6.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瓣沐浴着晨光。(从加点词角度)
“盘踞”的意思是“非法占据;霸占”,在句中是形容杏花开得热烈奔放,这样用词,不仅没有贬低的意思,反而能表现杏花蓬勃的生命力。
(2)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从修辞手法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细腻传神地写出杏花的外形与颜色,极富画面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7.文章第⑤段写大柳树被锯去旁枝这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①写出了小杏树头顶出现的豁然开朗只是短暂的,强调了它生存空间常常被其他大树挤占,表达了作者对小杏树的真切关怀。②将小杏树与大柳树在风雨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突出小杏树的顽强,也体现了小杏树的生存智慧。
8.文章第⑥段写到“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小杏树有哪些生存智慧?请分析。(6分)
①小杏树身处逼仄之地,年年赴春天之约,努力开花结果,是一种适应环境、心无旁骛的智慧。②小杏树在风雨中临危不乱、气定神闲,是一种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智慧。③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草木的影响,这是万物和谐相处、共创美好的智慧。
【二】(17分)
材料一 上古时期,古人眼中的“龙”其实是由“角亢氐房心尾箕”所构成的青龙七宿,在二十四节气尚未确立之时,古人会观天象安排耕种活动,青龙七宿就是他们主要观测的星象。他们春种秋收,皆根据“龙”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定。考古天文学家发现,青龙七宿的星名与龙的身体部位一致。如果将青龙七宿里的星星连线,以房宿为连接点依次连缀,刚好就可以得到一个甲骨文的“龙”字(见下图)。《说文》里也记录了“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个运行规律与青龙七宿在天空中的运行情况一致。这些证据表明,“龙”是个人观星所产生的天神崇拜,并不是随意编造的。
(选自《博物汉字》)
材料二 “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众图腾单体林立的时代,其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体的结果。
(选自闻一多《伏羲考》)
材料三 在《史记》130卷正文中,司马迁直接记载,以“龙”字出现为标志的龙文化资料,共有188处……概括而言,其内容约有6个方面:一是龙为帝德盛衰的征兆;二是龙为国运兴替的标志;三是龙既为皇族正统的凭借,又与圣贤英雄联姻;四是人龙相应,善恶有别;五是龙鼎结合为王权的象征;六是龙纹、龙饰为吉祥高贵和权威的标志。这反映了先秦至秦汉时期“龙文化”的基本面貌。由此,“龙”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同而又神通广大、灵异非凡的超现实动物,一旦被人们虚拟和创造出来,它便成为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共同顶礼膜拜的圣物。
(选自雍际纯《轩辕黄帝与龙鼎文化》)
材料四 首先,远古时期,黄帝部落根据各部落的动物图腾创造出象征融合团结的龙图腾,龙图腾产生的本身就是中华民族融合统一进程的重要文化标志。其次,在龙信仰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的与龙相关的节庆、习俗活动,这些传统文化无不显现出集体的精神、团结进取的力量。节庆如汉族及诸多少数民族都有的龙舟节,如苗族的召龙节、壮族的祭龙节等;活动如汉族地区的舞龙、侗族的耍龙、土家族的炸龙等。这些都需要集体参与,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很好地体现了“龙文化”中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再者,龙文化能以“血缘”“地缘”为纽带,通过“龙的传人”的身份认同来凝聚全世界的华人,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一点已在华夏几千年来经历的无数次民族战争中得到了证实。
(选自姚莉、屠飞鹏《“龙”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解析》)
9.以下是小语整理的关于中国生肖“龙”的知识,与以上材料所述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C)(3分)
A.古人主要根据观测的青龙七宿星象来安排耕种活动。
B.“龙”图腾是由蛇、马、狗、鱼、鸟、鹿等不同的动物形态糅合成的一种图腾综合体,而其中的蛇图腾则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体。
C.“龙”是帝王贵族和平民百姓顶礼膜拜的圣物,因此“龙”是超现实的神通广大的动物。
D.在龙信仰的影响下,龙舟节、召龙节、祭龙节、舞龙、耍龙、炸龙等活动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龙文化”中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
【解析】根据材料三“由此,‘龙’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同而又神通广大、灵异非凡的超现实动物,一旦被人们虚拟和创造出来,它便成为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共同顶礼膜拜的圣物”可知,本项因果关系颠倒。
10.根据示例,提炼材料二和材料四的观点。(4分)
材料一:“龙”是古人观星产生的天神崇拜。
材料二: 龙图腾是以蛇图腾为最强大形态的图腾综合体 。
材料三:“龙”是王权象征,是帝王贵族、平民百姓共同膜拜的圣物。
材料四: “龙”体现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 。
11.请分析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了《说文》里“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内容,强调说明了青龙七宿在天空中的运行情况的特点,表明龙是个人观星所产生的天神崇拜,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12.在甲辰龙年,中国龙文化研究会正式宣布将中国“龙”的英文由“Draɡon”更改为“Loonɡ”,《牛津英语词典》也首次收录了Chinesedraɡon(中国龙)一词。请你借助以上四则材料及小贴士,指出东西方龙的不同,并阐述更名理由。(6分)
小贴士:Draɡon,源于古希腊,原意是“瞪视”,取意蛇和鱼等不眨眼,只会一直瞪着东西,后引申为蟒蛇或巨大海鱼,形似美洲狮,有巨大的像蝙蝠一样的羽翼,会喷火和吞吐雷电。在古希腊神话和拉丁神话中,这个词也指威胁现有秩序的无腿蛇状物,代表死亡和敌人。
①中西方的龙外形不同。中国的“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西方的龙形似美洲狮,有巨大羽翼。②中西方的龙象征含义不同。中国的“龙”象征王权和力量,现代又象征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西方的“龙”是一种凶恶的龙形象,代表死亡和敌人,象征邪恶和恐惧。
【三】(16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不二斋①,高梧三丈,翠樾②千重。墙西稍空,蜡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③,方竹数竿,潇潇洒洒,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④如玻璃、云母⑤,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⑥连床。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⑦成碧。余解衣盘礴⑧,寒暑未尝轻出。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①不二斋:张岱旧日读书、休憩的屋舍。②翠樾(yuè):绿荫。③槛:栏杆。④晶沁:光亮透入。⑤云母:一种造岩矿物,呈现六方形的片状晶形。⑥栋:这里指屋子。⑦面:这里指墙壁。⑧盘礴:这里指舒展两腿而坐。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斯是陋室 斯: 这 (2)但有绿天 但: 只是,仅
(3)充栋连床 充: 堆满,充满 (4)寒暑未尝轻出 轻: 轻易,随便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一起谈笑的都是大儒,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2)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窗外的树叶透过纱帐,连墙壁上也印上了绿色(一样)。
16.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段的内容,完成人物对话。(4分)
小文:居室环境与闲居生活常能表现出主人的志趣。刘禹锡和张岱的志趣不相近。刘禹锡身居陋室是对境况的一种抗争,表现了其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志趣;张岱过着惬意的闲居生活,他的志趣更多地体现为闲情逸致。
小语:我倒认为他们志趣相近。 示例一:刘禹锡爱“调素琴,阅金经”,张岱“图书四壁,充栋连床”,可见两人都有雅的情趣;两人对居室环境的清幽都颇为自得,有着相同的审美情趣。 示例二:两人都很享受清幽宁静的居室环境。刘禹锡不愿丝竹乱耳、案牍劳形,乐于与高雅之人交往;张岱沉醉在不二斋中,读书赏景,寒暑不轻易出门,可见两人都喜欢高雅脱俗的生活。
【乙文参考译文】
不二斋,(有一株)高达三丈的梧桐树,成荫的梧桐树(枝叶重重叠叠)有千层,(只是覆盖不到)围墙的西面,略微有空处,(就)种植蜡梅补上空处,(这样子看上去)只有绿色的天地,夏日的暑气到不了(屋子里面)。后窗外面的墙比栏杆高,几竿竹子,超逸脱俗地立着。(院子中间)阳光照射下来,(我)向天空望去,光亮照入(时眼前的景物)像玻璃、云母(一样透亮),坐着的人(感觉)永远在一个清凉的世界里面。屋子四周墙壁上的书,放满了屋子,一直堆到了床上。我在(屋子)左边放上石床竹几,用纱帐遮挡它们,来阻隔蚊虫。绿树的影子映在纱帐上,照在墙壁上也是绿色的。我(在书斋里)解开衣服盘腿而坐,(悠闲自在,)无论寒冷还是炎热都不曾轻易踏出这里。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5分)
水,泽被万物,只予不取;水,能动能静,刚柔并济;水,滴水穿石,坚韧耐久;水,排山倒海,雷霆万钧;水,荡涤污浊,洁净常新;水,有状无形,清澈透明;水,如潭似渊,深沉宁静;水,大器有容,可纳百川;水,避高就低,万世流淌……
请以“像水一样”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春统编七下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安徽等地适用)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诗和远方,古人常常借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怀才不遇的陈子昂登幽州台,将自己置于广袤的宇宙空间,发出“ , ”(《登幽州台歌》)的感慨;裘马轻狂的杜甫希望自己登临泰山绝顶,俯瞰众山而小天下,喊出“ , ”(《望岳》)的誓言;抱负不凡的王安石登临飞来峰,抒发“ , ”(《登飞来峰》)的豪迈之气。
(2)困境中常常蕴含着希望,就像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的:“ , 。”面对世事裹挟,要像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那样,“ , ”,洁身自好。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这个水兵两次遇险,现在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野兽一样,zàn时呆在这儿。他利用这迫不得已的休息时间,把他对压迫着乌克兰的“黄蓝旗军队”的火一般的愤怒和憎恨,完全传给了如饥似渴地倾听着他每一句话的保尔。 冬妮娅和他并排走着,说:“你好,保夫鲁沙!坦白地说,我没想到你会弄成这个样子。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早就当上了委员,或者委员一类的首长呢。你的生活怎么这样不顺心哪……” 他缓缓地,一行又一行地,写成许多页。他全心全意地去刻画他书中人物的形象,有时候,那些生动的、难忘的景象那么清xī地重现了出来,但是他却不能用文字加以表现,写出的字句是那样呆板、无力和缺乏感情,这时候他才初次体验到了创作的痛苦。
【甲】 【乙】 【丙】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zàn( )时 憎( )恨 差( )事 清xī( )
(2)下列语句中,和【乙】段中画线句意思最接近的一句是( )(3分)
A.你不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
B.你应该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
C.你是否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
D.你不必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
(3)【甲】段中的“他”是 (姓名);【乙】段中所写内容是保尔与冬妮娅在 (地点)相遇的情景。(2分)
(4)【丙】段文字写的是保尔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创作的情节(用两个四字短语描述保尔的身体状况)?从中可以看出保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3.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合肥市某学校开展“竹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13分)
(1)【活动一:编辑“竹文化”小报】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2分)
资料一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二 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如右图),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三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编者按:人们爱竹,爱它那脱俗的神韵;人们爱竹,爱它那 ;人们爱竹,爱它那 。
(2)《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小李同学将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 )(3分)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 。
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人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3)【活动二:了解“竹文化”内涵】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提示进行修改。(3分)
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这样的美誉古已有之。【甲】唐代王维诗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雨后的山村、清新的空气、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泉流、竹林中洗衣少女的欢笑声、莲丛中晚归的渔舟,组成一幅令人神往的画卷。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乙】诗人把它们写进诗里,也寄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修改。(1分)
②【乙】处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4)【活动三:展示“竹文化”成果】学校准备在2025年5月3日下午两点钟在报告厅举行“竹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学校团委准备邀请县教育局教研室刘老师担任本次成果展示活动的嘉宾评委。请你于2025年4月8日拟写一份邀请函。(5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2分)
窗前的杏树
陈海强
①十多年前的冬天,我抱着最后一箱子图书搬进这处房子。一天清晨,我隐约看见有花枝在窗外浮动,疑心看花了眼,于是出门抵近观察,结果遇见了伫立在晨曦中的小杏树。
②农历二月,小杏树准时复苏,枝头升起繁星般的蓓蕾。窗含杏花春意闹啊!我知道一场花事已经临近了。小杏树还是那么认真地遵守着与春天的约定,早早便在春风中呼唤着我的注意。春分之后,昼渐渐长了,夜渐渐短了,小杏树枝头的蓓蕾已愈发饱满,似乎一阵暖风,就可以拉开枝头舞台的帷幕。一连几日,我起床后跑到小杏树下寻觅第一朵笑放的杏花。春分后第三日,天蒙蒙亮,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瓣沐浴着晨光。
③接下来的日子,杏花就赶着趟儿绽放了,开得大大方方,开得热热闹闹。我自然知道,眼前的繁花似锦很快就要零落成泥。于是,拍摄杏花成了工作之余要紧的事情。有几天事情稍多,白日里误了时辰,就在夜里打开闪光灯拍。黑暗的背景前,花朵瞬间被照亮,恍如夜空里的星星。夜里有雨随风而至,晨起后从树篱上捡起几朵杏花,放在手心端详,无须放大镜,花茎上毛茸茸的细节纤毫毕现。这才看清,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
④或许,小杏树并不小,甚至可能与我同庚呢。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而在大柳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然而,挡在杏树上的浓荫,主要还是来自一株大柿子树。此树年年枝繁叶茂,结出的柿子足有小儿拳头大小。
⑤去年夏天,一场风雨来临,我真真切切地听到“咔嚓”一声巨响。这声音是从大柳树上传来的,一根粗壮的枝丫开裂了,露出近一米长的缝隙,白生生的木茬裸露出来。维护树木的工作人员闻讯赶来,观察后决定将这段枝杈锯掉,以免哪天掉落伤人。工作人员发动电锯后登高爬低忙活了整整半天,巨大的旁枝在嘶吼的电锯声中落下。那在空中立体舒展的枝叶如今平平地铺在地面上,竟然覆盖了整个草坪。小杏树头顶的天空豁然开朗,似乎一大片乌云忽然散去了。然而,只过了几个星期,这片空中区域就被小杏树一左一右的大香椿树和柿子树联手占领了。仰望着重新聚拢的浓荫,我的心头升起无可奈何的怅然。
⑥一朵杏花在成为一枚青杏儿之前,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有段时间,我短暂地居家办公,便有了更多时间注意小杏树。我惊奇地发现,每天都有麻雀呼朋引伴地飞到枝头啄食花蕊,一时间花瓣如雪片般坠落。有时候,我从小杏树下走过,看到小路上已经撒满落花,不禁担忧树上还能结几枚杏子。到了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哗哗啪啪坠落着。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了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我有些惴惴不安。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小杏树黑黝黝的枝条,正在风中摇晃出健康的光泽。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⑦于是,当我再次看到小杏树在窗外探身起舞的样子,心里涌上莫名的感动。身处逼仄之地,依然一年年努力地开花结果,我渐渐觉由小杏树的了不起,常常拎起一桶清水去浇灌。有时,我也会顺带浇灌小杏树周围的树木和花草。因为,我渐渐明白了,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一草一木的影响。它们之间似乎相互竞争,但好像也在相互成就。又或许,它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复杂的问题,因为一草一木全都在认认真真地赴岁月之约,心无旁骛地走在万物生长的春天。
⑧二月萌芽发生,三月蓓蕾初绽,四月花自凋零。这个过程,我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时,隔着朦胧的玻璃,看到窗外的小杏树焕然一新,似锦的繁花已经落尽,新叶正在风中闪亮。一位老人从小杏树下经过,正抬头张望新绽的叶芽。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杏树枝头风吹过的声响。我想,那正是万物生长的律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一路见证小杏树成长的过程,图文记录,感受它的外形美,领悟其精神美。
B.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细腻传神地写出枝头杏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带给读者无限想象。
C.小杏树与周围树木相比,瘦弱不堪,称呼它“小”是因为“我”对它有怜悯之情。
D.第⑥段“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表明作者对这场大风记忆深刻和对小杏树无时无刻的关切。
5.杏花成为青杏经历了哪些考验?请简要概括。(3分)
6.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瓣沐浴着晨光。(从加点词角度)
(2)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从修辞手法角度)
7.文章第⑤段写大柳树被锯去旁枝这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8.文章第⑥段写到“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小杏树有哪些生存智慧?请分析。(6分)
【二】(17分)
材料一 上古时期,古人眼中的“龙”其实是由“角亢氐房心尾箕”所构成的青龙七宿,在二十四节气尚未确立之时,古人会观天象安排耕种活动,青龙七宿就是他们主要观测的星象。他们春种秋收,皆根据“龙”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定。考古天文学家发现,青龙七宿的星名与龙的身体部位一致。如果将青龙七宿里的星星连线,以房宿为连接点依次连缀,刚好就可以得到一个甲骨文的“龙”字(见下图)。《说文》里也记录了“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个运行规律与青龙七宿在天空中的运行情况一致。这些证据表明,“龙”是个人观星所产生的天神崇拜,并不是随意编造的。
(选自《博物汉字》)
材料二 “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众图腾单体林立的时代,其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体的结果。
(选自闻一多《伏羲考》)
材料三 在《史记》130卷正文中,司马迁直接记载,以“龙”字出现为标志的龙文化资料,共有188处……概括而言,其内容约有6个方面:一是龙为帝德盛衰的征兆;二是龙为国运兴替的标志;三是龙既为皇族正统的凭借,又与圣贤英雄联姻;四是人龙相应,善恶有别;五是龙鼎结合为王权的象征;六是龙纹、龙饰为吉祥高贵和权威的标志。这反映了先秦至秦汉时期“龙文化”的基本面貌。由此,“龙”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同而又神通广大、灵异非凡的超现实动物,一旦被人们虚拟和创造出来,它便成为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共同顶礼膜拜的圣物。
(选自雍际纯《轩辕黄帝与龙鼎文化》)
材料四 首先,远古时期,黄帝部落根据各部落的动物图腾创造出象征融合团结的龙图腾,龙图腾产生的本身就是中华民族融合统一进程的重要文化标志。其次,在龙信仰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的与龙相关的节庆、习俗活动,这些传统文化无不显现出集体的精神、团结进取的力量。节庆如汉族及诸多少数民族都有的龙舟节,如苗族的召龙节、壮族的祭龙节等;活动如汉族地区的舞龙、侗族的耍龙、土家族的炸龙等。这些都需要集体参与,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很好地体现了“龙文化”中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再者,龙文化能以“血缘”“地缘”为纽带,通过“龙的传人”的身份认同来凝聚全世界的华人,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一点已在华夏几千年来经历的无数次民族战争中得到了证实。
(选自姚莉、屠飞鹏《“龙”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解析》)
9.以下是小语整理的关于中国生肖“龙”的知识,与以上材料所述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主要根据观测的青龙七宿星象来安排耕种活动。
B.“龙”图腾是由蛇、马、狗、鱼、鸟、鹿等不同的动物形态糅合成的一种图腾综合体,而其中的蛇图腾则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体。
C.“龙”是帝王贵族和平民百姓顶礼膜拜的圣物,因此“龙”是超现实的神通广大的动物。
D.在龙信仰的影响下,龙舟节、召龙节、祭龙节、舞龙、耍龙、炸龙等活动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龙文化”中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
10.根据示例,提炼材料二和材料四的观点。(4分)
材料一:“龙”是古人观星产生的天神崇拜。
材料二: 。
材料三:“龙”是王权象征,是帝王贵族、平民百姓共同膜拜的圣物。
材料四: 。
11.请分析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12.在甲辰龙年,中国龙文化研究会正式宣布将中国“龙”的英文由“Draɡon”更改为“Loonɡ”,《牛津英语词典》也首次收录了Chinesedraɡon(中国龙)一词。请你借助以上四则材料及小贴士,指出东西方龙的不同,并阐述更名理由。(6分)
小贴士:Draɡon,源于古希腊,原意是“瞪视”,取意蛇和鱼等不眨眼,只会一直瞪着东西,后引申为蟒蛇或巨大海鱼,形似美洲狮,有巨大的像蝙蝠一样的羽翼,会喷火和吞吐雷电。在古希腊神话和拉丁神话中,这个词也指威胁现有秩序的无腿蛇状物,代表死亡和敌人。
【三】(16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不二斋①,高梧三丈,翠樾②千重。墙西稍空,蜡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③,方竹数竿,潇潇洒洒,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④如玻璃、云母⑤,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⑥连床。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⑦成碧。余解衣盘礴⑧,寒暑未尝轻出。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①不二斋:张岱旧日读书、休憩的屋舍。②翠樾(yuè):绿荫。③槛:栏杆。④晶沁:光亮透入。⑤云母:一种造岩矿物,呈现六方形的片状晶形。⑥栋:这里指屋子。⑦面:这里指墙壁。⑧盘礴:这里指舒展两腿而坐。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斯是陋室 斯: (2)但有绿天 但:
(3)充栋连床 充: (4)寒暑未尝轻出 轻: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余于左设石床竹几 帷之纱幕 以障蚊虻。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16.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段的内容,完成人物对话。(4分)
小文:居室环境与闲居生活常能表现出主人的志趣。刘禹锡和张岱的志趣不相近。刘禹锡身居陋室是对境况的一种抗争,表现了其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志趣;张岱过着惬意的闲居生活,他的志趣更多地体现为闲情逸致。
小语:我倒认为他们志趣相近。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5分)
水,泽被万物,只予不取;水,能动能静,刚柔并济;水,滴水穿石,坚韧耐久;水,排山倒海,雷霆万钧;水,荡涤污浊,洁净常新;水,有状无形,清澈透明;水,如潭似渊,深沉宁静;水,大器有容,可纳百川;水,避高就低,万世流淌……
请以“像水一样”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8张PPT)
统编2024七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统编版七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安徽等地适用)
七下语文第五单元测试
范围:第五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诗和远方,古人常常借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怀才不遇的陈子昂登幽州台,将自己置于广袤的宇宙空间,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幽州台歌》)的感慨;裘马轻狂的杜甫希望自己登临泰山绝顶,俯瞰众山而小天下,喊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的誓言;抱负不凡的王安石登临飞来峰,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飞来峰》)的豪迈之气。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困境中常常蕴含着希望,就像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世事裹挟,要像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洁身自好。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这个水兵两次遇险,现在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野兽一样,zàn时呆在这儿。他利用这迫不得已的休息时间,把他对压迫着乌克兰的“黄蓝旗军队”的火一般的愤怒和憎恨,完全传给了如饥似渴地倾听着他每一句话的保尔。 冬妮娅和他并排走着,说:“你好,保夫鲁沙!坦白地说,我没想到你会弄成这个样子。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早就当上了委员,或者委员一类的首长呢。你的生活怎么这样不顺心哪……” 他缓缓地,一行又一行地,写成许多页。他全心全意地去刻画他书中人物的形象,有时候,那些生动的、难忘的景象那么清xī地重现了出来,但是他却不能用文字加以表现,写出的字句是那样呆板、无力和缺乏感情,这时候他才初次体验到了创作的痛苦。
【甲】 【乙】 【丙】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zàn( )时 憎( )恨 差( )事 清xī( )
(2)下列语句中,和【乙】段中画线句意思最接近的一句是( )(3分)
A.你不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
B.你应该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
C.你是否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
D.你不必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
暂
zēnɡ
chāi
晰
B
(3)【甲】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姓名);【乙】段中所写内容是保尔与冬妮娅在________(地点)相遇的情景。(2分)
(4)【丙】段文字写的是保尔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创作的情节(用两个四字短语描述保尔的身体状况)?从中可以看出保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朱赫来
车站
写的是保尔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后仍然坚持进行文学创作的场景。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忍顽强、乐观向上的钢铁战士。
3.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合肥市某学校开展“竹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13分)
(1)【活动一:编辑“竹文化”小报】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2分)
资料一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二 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如右图),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三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编者按:人们爱竹,爱它那脱俗的神韵;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
(2)《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小李同学将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 )(3分)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___________。
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人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坚韧的品性
正直的品格
D
(3)【活动二:了解“竹文化”内涵】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提示进行修改。(3分)
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这样的美誉古已有之。【甲】唐代王维诗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雨后的山村、清新的空气、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泉流、竹林中洗衣少女的欢笑声、莲丛中晚归的渔舟,组成一幅令人神往的画卷。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乙】诗人把它们写进诗里,也寄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修改。(1分)
②【乙】处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把“唐代王维诗云”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
在句末添加“的愿望”。
(4)【活动三:展示“竹文化”成果】学校准备在2025年5月3日下午两点钟在报告厅举行“竹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学校团委准备邀请县教育局教研室刘老师担任本次成果展示活动的嘉宾评委。请你于2025年4月8日拟写一份邀请函。(5分)
(示例) 邀请函
尊敬的刘老师:
我校拟于2025年5月3日下午两点钟在报告厅举行“竹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担任嘉宾评委,期待您光临指导。
××学校团委会
2025年4月8日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2分)
窗前的杏树
陈海强
①十多年前的冬天,我抱着最后一箱子图书搬进这处房子。一天清晨,我隐约看见有花枝在窗外浮动,疑心看花了眼,于是出门抵近观察,结果遇见了伫立在晨曦中的小杏树。
②农历二月,小杏树准时复苏,枝头升起繁星般的蓓蕾。窗含杏花春意闹啊!我知道一场花事已经临近了。小杏树还是那么认真地遵守着与春天的约定,早早便在春风中呼唤着我的注意。春分之后,昼渐渐长了,夜渐渐短了,小杏树枝头的蓓蕾已愈发饱满,似乎一阵暖风,就可以拉开枝头舞台的帷幕。一连几日,我起床后跑到小杏树下寻觅第一朵笑放的杏花。春分后第三日,天蒙蒙亮,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瓣沐浴着晨光。
③接下来的日子,杏花就赶着趟儿绽放了,开得大大方方,开得热热闹闹。我自然知道,眼前的繁花似锦很快就要零落成泥。于是,拍摄杏花成了工作之余要紧的事情。有几天事情稍多,白日里误了时辰,就在夜里打开闪光灯拍。黑暗的背景前,花朵瞬间被照亮,恍如夜空里的星星。夜里有雨随风而至,晨起后从树篱上捡起几朵杏花,放在手心端详,无须放大镜,花茎上毛茸茸的细节纤毫毕现。这才看清,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
④或许,小杏树并不小,甚至可能与我同庚呢。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而在大柳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然而,挡在杏树上的浓荫,主要还是来自一株大柿子树。此树年年枝繁叶茂,结出的柿子足有小儿拳头大小。
⑤去年夏天,一场风雨来临,我真真切切地听到“咔嚓”一声巨响。这声音是从大柳树上传来的,一根粗壮的枝丫开裂了,露出近一米长的缝隙,白生生的木茬裸露出来。维护树木的工作人员闻讯赶来,观察后决定将这段枝杈锯掉,以免哪天掉落伤人。工作人员发动电锯后登高爬低忙活了整整半天,巨大的旁枝在嘶吼的电锯声中落下。那在空中立体舒展的枝叶如今平平地铺在地面上,竟然覆盖了整个草坪。小杏树头顶的天空豁然开朗,似乎一大片乌云忽然散去了。然而,只过了几个星期,这片空中区域就被小杏树一左一右的大香椿树和柿子树联手占领了。仰望着重新聚拢的浓荫,我的心头升起无可奈何的怅然。
⑥一朵杏花在成为一枚青杏儿之前,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有段时间,我短暂地居家办公,便有了更多时间注意小杏树。我惊奇地发现,每天都有麻雀呼朋引伴地飞到枝头啄食花蕊,一时间花瓣如雪片般坠落。有时候,我从小杏树下走过,看到小路上已经撒满落花,不禁担忧树上还能结几枚杏子。到了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哗哗啪啪坠落着。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了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我有些惴惴不安。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小杏树黑黝黝的枝条,正在风中摇晃出健康的光泽。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⑦于是,当我再次看到小杏树在窗外探身起舞的样子,心里涌上莫名的感动。身处逼仄之地,依然一年年努力地开花结果,我渐渐觉由小杏树的了不起,常常拎起一桶清水去浇灌。有时,我也会顺带浇灌小杏树周围的树木和花草。因为,我渐渐明白了,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一草一木的影响。它们之间似乎相互竞争,但好像也在相互成就。又或许,它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复杂的问题,因为一草一木全都在认认真真地赴岁月之约,心无旁骛地走在万物生长的春天。
⑧二月萌芽发生,三月蓓蕾初绽,四月花自凋零。这个过程,我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时,隔着朦胧的玻璃,看到窗外的小杏树焕然一新,似锦的繁花已经落尽,新叶正在风中闪亮。一位老人从小杏树下经过,正抬头张望新绽的叶芽。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杏树枝头风吹过的声响。我想,那正是万物生长的律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一路见证小杏树成长的过程,图文记录,感受它的外形美,领悟其精神美。
B.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细腻传神地写出枝头杏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带给读者无限想象。
C.小杏树与周围树木相比,瘦弱不堪,称呼它“小”是因为“我”对它有怜悯之情。
D.第⑥段“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表明作者对这场大风记忆深刻和对小杏树无时无刻的关切。
C
【解析】C.根据第④段“小杏树并不小,甚至可能与我同庚呢。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可知,“我”称呼它为“小杏树”是因为与周围高大树木相比,它显得小。
5.杏花成为青杏经历了哪些考验?请简要概括。(3分)
6.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瓣沐浴着晨光。(从加点词角度)
①身处逼仄空间;②遭受鸟雀啄食;③遭遇风雨袭击。
“盘踞”的意思是“非法占据;霸占”,在句中是形容杏花开得热烈奔放,这样用词,不仅没有贬低的意思,反而能表现杏花蓬勃的生命力。
(2)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从修辞手法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细腻传神地写出杏花的外形与颜色,极富画面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7.文章第⑤段写大柳树被锯去旁枝这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①写出了小杏树头顶出现的豁然开朗只是短暂的,强调了它生存空间常常被其他大树挤占,表达了作者对小杏树的真切关怀。②将小杏树与大柳树在风雨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突出小杏树的顽强,也体现了小杏树的生存智慧。
8.文章第⑥段写到“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小杏树有哪些生存智慧?请分析。(6分)
①小杏树身处逼仄之地,年年赴春天之约,努力开花结果,是一种适应环境、心无旁骛的智慧。②小杏树在风雨中临危不乱、气定神闲,是一种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智慧。③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草木的影响,这是万物和谐相处、共创美好的智慧。
【二】(17分)
材料一 上古时期,古人眼中的“龙”其实是由“角亢氐房心尾箕”所构成的青龙七宿,在二十四节气尚未确立之时,古人会观天象安排耕种活动,青龙七宿就是他们主要观测的星象。他们春种秋收,皆根据“龙”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定。考古天文学家发现,青龙七宿的星名与龙的身体部位一致。如果将青龙七宿里的星星连线,以房宿为连接点依次连缀,刚好就可以得到一个甲骨文的“龙”字(见下图)。《说文》里也记录了“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个运行规律与青龙七宿在天空中的运行情况一致。这些证据表明,“龙”是个人观星所产生的天神崇拜,并不是随意编造的。
(选自《博物汉字》)
材料二 “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众图腾单体林立的时代,其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体的结果。
(选自闻一多《伏羲考》)
材料三 在《史记》130卷正文中,司马迁直接记载,以“龙”字出现为标志的龙文化资料,共有188处……概括而言,其内容约有6个方面:一是龙为帝德盛衰的征兆;二是龙为国运兴替的标志;三是龙既为皇族正统的凭借,又与圣贤英雄联姻;四是人龙相应,善恶有别;五是龙鼎结合为王权的象征;六是龙纹、龙饰为吉祥高贵和权威的标志。这反映了先秦至秦汉时期“龙文化”的基本面貌。由此,“龙”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同而又神通广大、灵异非凡的超现实动物,一旦被人们虚拟和创造出来,它便成为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共同顶礼膜拜的圣物。
(选自雍际纯《轩辕黄帝与龙鼎文化》)
材料四 首先,远古时期,黄帝部落根据各部落的动物图腾创造出象征融合团结的龙图腾,龙图腾产生的本身就是中华民族融合统一进程的重要文化标志。其次,在龙信仰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的与龙相关的节庆、习俗活动,这些传统文化无不显现出集体的精神、团结进取的力量。节庆如汉族及诸多少数民族都有的龙舟节,如苗族的召龙节、壮族的祭龙节等;活动如汉族地区的舞龙、侗族的耍龙、土家族的炸龙等。这些都需要集体参与,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很好地体现了“龙文化”中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再者,龙文化能以“血缘”“地缘”为纽带,通过“龙的传人”的身份认同来凝聚全世界的华人,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一点已在华夏几千年来经历的无数次民族战争中得到了证实。
(选自姚莉、屠飞鹏《“龙”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解析》)
9.以下是小语整理的关于中国生肖“龙”的知识,与以上材料所述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主要根据观测的青龙七宿星象来安排耕种活动。
B.“龙”图腾是由蛇、马、狗、鱼、鸟、鹿等不同的动物形态糅合成的一种图腾综合体,而其中的蛇图腾则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体。
C.“龙”是帝王贵族和平民百姓顶礼膜拜的圣物,因此“龙”是超现实的神通广大的动物。
D.在龙信仰的影响下,龙舟节、召龙节、祭龙节、舞龙、耍龙、炸龙等活动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龙文化”中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
C
【解析】根据材料三“由此,‘龙’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同而又神通广大、灵异非凡的超现实动物,一旦被人们虚拟和创造出来,它便成为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共同顶礼膜拜的圣物”可知,本项因果关系颠倒。
10.根据示例,提炼材料二和材料四的观点。(4分)
材料一:“龙”是古人观星产生的天神崇拜。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龙”是王权象征,是帝王贵族、平民百姓共同膜拜的圣物。
材料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龙图腾是以蛇图腾为最强大形态的图腾综合体
“龙”体现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
11.请分析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了《说文》里“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内容,强调说明了青龙七宿在天空中的运行情况的特点,表明龙是个人观星所产生的天神崇拜,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12.在甲辰龙年,中国龙文化研究会正式宣布将中国“龙”的英文由“Draɡon”更改为“Loonɡ”,《牛津英语词典》也首次收录了Chinesedraɡon(中国龙)一词。请你借助以上四则材料及小贴士,指出东西方龙的不同,并阐述更名理由。(6分)
小贴士:Draɡon,源于古希腊,原意是“瞪视”,取意蛇和
鱼等不眨眼,只会一直瞪着东西,后引申为蟒蛇或巨大海鱼,
形似美洲狮,有巨大的像蝙蝠一样的羽翼,会喷火和吞吐雷
电。在古希腊神话和拉丁神话中,这个词也指威胁现有秩序的无腿蛇状物,代表死亡和敌人。
①中西方的龙外形不同。中国的“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西方的龙形似美洲狮,有巨大羽翼。②中西方的龙象征含义不同。中国的“龙”象征王权和力量,现代又象征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西方的“龙”是一种凶恶的龙形象,代表死亡和敌人,象征邪恶和恐惧。
【三】(16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不二斋①,高梧三丈,翠樾②千重。墙西稍空,蜡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③,方竹数竿,潇潇洒洒,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④如玻璃、云母⑤,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⑥连床。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⑦成碧。余解衣盘礴⑧,寒暑未尝轻出。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①不二斋:张岱旧日读书、休憩的屋舍。②翠樾(yuè):绿荫。③槛:栏杆。④晶沁:光亮透入。⑤云母:一种造岩矿物,呈现六方形的片状晶形。⑥栋:这里指屋子。⑦面:这里指墙壁。⑧盘礴:这里指舒展两腿而坐。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斯是陋室 斯:______
(2)但有绿天 但:____________
(3)充栋连床 充:______________
(4)寒暑未尝轻出 轻:______________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余于左设石床竹几 帷之纱幕 以障蚊虻。
这
只是,仅
堆满,充满
轻易,随便
/
/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一起谈笑的都是大儒,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窗外的树叶透过纱帐,连墙壁上也印上了绿色(一样)。
16.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段的内容,完成人物对话。(4分)
小文:居室环境与闲居生活常能表现出主人的志趣。刘禹锡和张岱的志趣不相近。刘禹锡身居陋室是对境况的一种抗争,表现了其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志趣;张岱过着惬意的闲居生活,他的志趣更多地体现为闲情逸致。
小语:我倒认为他们志趣相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刘禹锡爱“调素琴,阅金经”,张岱“图书四壁,充栋连床”,可见两人都有雅的情趣;两人对居室环境的清幽都颇为自得,有着相同的审美情趣。 示例二:两人都很享受清幽宁静的居室环境。刘禹锡不愿丝竹乱耳、案牍劳形,乐于与高雅之人交往;张岱沉醉在不二斋中,读书赏景,寒暑不轻易出门,可见两人都喜欢高雅脱俗的生活。
【乙文参考译文】
不二斋,(有一株)高达三丈的梧桐树,成荫的梧桐树(枝叶重重叠叠)有千层,(只是覆盖不到)围墙的西面,略微有空处,(就)种植蜡梅补上空处,(这样子看上去)只有绿色的天地,夏日的暑气到不了(屋子里面)。后窗外面的墙比栏杆高,几竿竹子,超逸脱俗地立着。(院子中间)阳光照射下来,(我)向天空望去,光亮照入(时眼前的景物)像玻璃、云母(一样透亮),坐着的人(感觉)永远在一个清凉的世界里面。屋子四周墙壁上的书,放满了屋子,一直堆到了床上。我在(屋子)左边放上石床竹几,用纱帐遮挡它们,来阻隔蚊虫。绿树的影子映在纱帐上,照在墙壁上也是绿色的。我(在书斋里)解开衣服盘腿而坐,(悠闲自在,)无论寒冷还是炎热都不曾轻易踏出这里。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5分)
水,泽被万物,只予不取;水,能动能静,刚柔并济;水,滴水穿石,坚韧耐久;水,排山倒海,雷霆万钧;水,荡涤污浊,洁净常新;水,有状无形,清澈透明;水,如潭似渊,深沉宁静;水,大器有容,可纳百川;水,避高就低,万世流淌……
请以“像水一样”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