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日照市实验学校
张红霞
文本解读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录了齐
( http: / / www.21cnjy.com )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它着重体现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如政治上取信于民,战争过程中把握战机,战略攻防中以逸待劳等。战争中正确运用这些原则,便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这一战例对后世军事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文学角度看,作者选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总结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
围绕中心选材,重点突出。文章开篇交待了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争起因,作战双方;接着写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过程中双方的对峙、攻防,最后写到战后的总结。但作者没有平均用力,更没有详细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集中笔墨写曹刿的“论战”。
第一段,战前论战。重点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准备的对话,围绕着“何以战”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庄公先提出“衣食”的分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但在否定中又有肯定,肯定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需要人民的支持,于是有了第三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充分肯定了这一点,指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从战前论战可以看出曹刿对民心所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第二段,战中论战。只用两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未可”,两个“可矣”,就表现出了曹刿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的沉着冷静,表现出曹刿对战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预见性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三段,战后论战。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论述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展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从进攻和追击两个方面精辟地阐述了要以弱胜强就必须把握战机的军事思想。
所以,无论战前、战中、战后都紧紧围绕着“论战”这一中心展开,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曹刿是作者刻画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人物。从曹刿的“论战”中,看出他目光敏锐,语言洗练,表现了他
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突出他的“远谋”。
从“请见”、“问战”、“请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等一系列活动中也能够看出他的精明干练,深谋远虑。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材料安排,更加集中地表现了曹刿的形象特点。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衬托人物形象。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情。作者还用不少笔墨着意写了鲁庄公的“鄙”,战前对人心向背的忽视,战中“将鼓”、“将驰”的急躁,战后对战争胜利原因的茫然无知,都体现了他的目光短浅,鲁庄公的“鄙”更加衬托出了曹刿的“远谋”。作者对曹刿的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巧妙的构思、鲜明的对比之中。
结构严谨,前后照应。文章按照事情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的顺序写战争经过,脉络分明。段落之间的衔接自然,第一段的末句“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末句“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照应也十分紧密。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
照应“齐人三鼓”;“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等。第二段写指挥作战,第三段补写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一叙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语言简练,生动传神。写这场战役只用了222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除了巧妙的构思和恰当的详略安排外,也得益于语言的精练。文章多用短句,言简而意丰。第一段中“何以战”,直指问题的实质,可以看出曹刿已是胸有成竹,充满自信;第二段中“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短短十六个字就传神地写出了两个人物的动作、语言,表现了鲁庄公不分析战事而一味进攻的鲁莽无知,也表现出曹刿在战场上的机智、沉着、冷静和善于把握战机的战略军事思想。
总之,《曹刿论战》语言简练概括,结构严谨,重点突出,剪载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教学设想: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词语较多,思想内涵丰富,文学色彩浓厚,并涉及当时社会的文化常识,故教学中由言及文,言文并重。达成以下三个目标:一、理解词句意思,整理、积累重点词语;背诵全文。二、领会文章丰富的军事内涵:探究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三、欣赏作品高超的文学手法:1、学习文章选材、构思的特点;2、理解人物形象及表现方法。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兼与教师导读、师生对话相结合,力求扎实而又灵动。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句意思,整理、积累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二、领会文章丰富的军事内涵:探究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
三、欣赏作品高超的文学手法:
1、学习文章选材、构思的特点;
2、理解人物形象及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一、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积累。
二、文章精妙的选材构思和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一、某些词句中所蕴含的当时社会的文化常识。
二、正确理解史传作家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感情倾向。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结合。
(课前预习:1、结合课下注释并查阅工具书,熟读课文。2、查阅资料,把《左传》的相关内容和文章的时代背景整理到笔记本上。)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学生列举)它们闪耀的军事思想的光辉,在军事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齐鲁长勺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记录这场战役的文章《曹刿论战》。
列举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二、学习新课(一)朗读课文1、小组合作读 2、重点语句强化读 3、教师范读 (二)理解文意1、学生自学 2、疑难讲解 3、成果展示 (三)
领会文章丰富的军事内涵,欣赏作品高超的文学手法。第一,理解军事内涵 第二,欣赏文学手法 (四)课堂小结
提出朗读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人读,他人听、评,重在读准字音和节奏,同时也起到了检查预习的作用。出示易误读的字音和节奏。如:读音: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徧(biàn)帛(bó)
辙(zhé)
轼(shì)靡(mǐ)
节奏:惧/有伏焉 范读 大屏提出自学要求:第一步,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义,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重点词语和读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记。第二步,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写到纸条上,交给老师。第三步,在笔记本上分类整理重点词语。教师巡视、指导。对收集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整理,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讲解学生中普通存在的疑难问题。讲解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涉及当时社会的文化常识:如对“肉食者”的理解;当时的作战方式等。亦可涉及其他疑点:如课文开头“十年春”能否换成“公元前684年春”等。 适时点评补充,加强知识关联,知新而温故。(学生未提到的重点词句在阅读分析过程中随时强化。) 导读:本文题目是“曹刿论战”,哪些语段写论战?1、导读:
(1)
战前论战围绕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话题是什么?(2)围绕话题,庄公三答,曹刿三评。让学生齐读这些句子,并理解重点词句;让学生自读,体会人物心理及朗读语气。 点评、指导。
要求学生根据分析试读;男女生在教师旁白提示下,分角色齐背,体会人物心理。 (3)庄公三答,曹刿肯定了第三点,他为什么说凭着这一点就可以打仗了呢?点评,联系以往了解的具有同样思想的史实或言论指导。 2、导读:
(1)战胜后,庄公问其原因,曹刿的解释分了哪几层意思?(2)论述了发起反攻和追击齐军的时机分别是何时?点评、指导。3、要求学生在以上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总结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并对学生回答评价、引导。 出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关于长勺之战的论述,辅助理解课文。 出示:1、本文仅用200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你最欣赏曹刿的一点是什么?你又怎样看待鲁庄公呢?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其中一题。对学生发言点评、指导、修正。 引导探究问题:庄公是否亦有“远谋”?(若学生谈不到,教师可提出)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人物;明确读史传作品时应注意作者的感情倾向。 围绕板书,从军事内涵、文学手法两方面总结本文的价值。
根据要求读、听、评。 读字音及相关句子。 听;订正误读外,重点关注语速、语气,感受语言蕴味。 依要求自学课文。读、划、小组讨论、整理笔记。 听、记,师生互动。 展示分类整理的重点词语,如通假字、古今异义等。 看书、回答。 读书、理解、体会、回答。 试读;背诵。 思考、回答,互动。 思考、回答、朗读。 总结、回答。 读此论述,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及本文丰富的军事内涵和深远影响。 分组完成。 交流、互评。 探究、交流。 听、理解。
推荐作业(选一题完成)
1、第二段着墨不多,战场情景却历历在目,请展开想象,把第二段改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2、选择一个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欣赏其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左传》曹刿
战前:取信于民
政治远见
战中:把握战机
军事才能
论战
对比
语言
动作庄公
战前:心无成算
目光短浅
战中:鼓之驰之
急躁驽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