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壶口瀑布
——好的风景,值得再次相遇
一:
明确体裁
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指的是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那么,一篇游记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例:
我去了黄山(地点),看到了迎客松和日出(景物),我感觉非常累但是很开心(感受)。
明确:课本111页【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通过记述游览的经过,以此串起全文;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
① 去了哪里?——所至
② 看了什么?——所见(重点)
③ 有何感受?——所感(重点)
二:
初读文本
1.阅读全文,思考:梁衡去了哪里?
明确:壶口。
追问:去了几次?
两次。
2.为什么同样的地点,作者要去两次?
两次去的季节不同:一次是在雨季,一次是在枯水季,看到的景色不一样。
追问:联系一下生活实际,有没有一个地方让你还想去第二次?为什么还想去?
留下深刻印象的、令人意犹未尽的地方。
好的风景,值得再次相遇。
三:
“初遇”壶口
任务一:“初遇”壶口
1.作者第一次去壶口是在雨季,他看见了什么?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雾气弥漫、河水沸腾、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任务一:“初遇”壶口
2.雨季的壶口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
“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
——可怕,后怕,惊心动魄。
任务一:“初遇”壶口
3.在这段描写中,雨季的壶口已经很令人印象深刻了,但是未能让作者意尽而归,你们在第二段找到了原因吗?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
——未能如愿观看到壶口瀑布,未能尽兴而归。
任务一:“初遇”壶口
背景资料:
闻名如此,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所以,必须得去第二趟,并且,还要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时机,最合适的地点。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四:
“再遇”壶口
任务二:“再遇”壶口
1.第二次来到壶口,作者选择了一个最合适的时机:枯水季节。找找描写的句子读一读。
“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一场好的旅程,也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任务二:“再遇”壶口
2.时机对了,还要选个最佳的观景点,作者选择了哪里?(齐读第三段)
“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
——从沟底下到河心(河中央),倚在了河心的大石头上。
任务二:“再遇”壶口
3.站在这块石头上,作者看到了什么?读3—4段。
(1)龙槽
(2)壶口
(3)河水
(4)山、天
(5)彩虹
重点描摹了哪一景物?
——河水
任务二:“再遇”壶口
4.河水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手法?再读3 4段,找找看。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①比喻。“其势如千军万马”“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把水势的浩荡比喻成千军万马,将浪花被拍到石壁上炸开的模样比喻成白雪,形象生动地写出水势浩大壮观,充满力量感。
②动词。“涌”“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等动词,层层推进,极富动态美和画面感。
任务二:“再遇”壶口
(2)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跌”字妙笔生花。凸显出河水一往无前,无暇顾及其他,气势磅礴,极其富有力量感。
任务二:“再遇”壶口
(3)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拢”字表明河水突然由宽变窄,有规律有速度,很有画面感。
拟人化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河水不停地冲击在石槽上的动态画面,富有层次感,显示出河水势不可挡的壮美。
任务二:“再遇”壶口
(4)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比喻。将涌向壶口两边的水比喻成“飞毯抖落”和“钢板出轧”,形象地写出洪流的宽大平坦和浑厚凝重,表达了作者的震撼。
任务二:“再遇”壶口
(5)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河水形态各异,奔流不停。
任务二:“再遇”壶口
总结:在这一观景的过程中,作者的位置始终不变。这种人的位置不变,视角却在转换的写法,叫做“定点换景。”
五:
感悟情感
任务三:感悟情感
1.奔流的河水,令人震撼。文到此已经足以让读者身临其境,为什么作者还要额外补充写脚下的石,有什么作用?结合第五段进行思考。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①前后呼应,作者由脚下的石头为起点去饱览这一方景色,又在尽情观景后转回到她的立足点,也符合定点换景的特点。
②铺垫。写石头还是在写水,石头因水而改变了形态,凸显出了黄河水的宽厚却绝不软弱,烘托了黄河之水不屈服、奋力抗争的坚毅精神,而这精神,延续到了被黄河之水哺育的中华儿女精神之上,从而顺理成章为接下来的抒情服务。
任务三:感悟情感
2.结合最后一段思考,作者仅仅是在写壶口瀑布吗?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写黄河水,也是在写民族精神。黄河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象征着在极大的阻碍和困难面前永不服输,在磨炼种愈挫愈勇的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任务三:感悟情感
3.作者对这样的水抱有什么样的情感?
①钦佩
②自豪
③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