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半截故事》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喝彩 B.喝水 C.喝茶 D.喝药
答案:A
解析:
分析:A项“喝”读hè,其他都读hē。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涨价(zhǎng) 戏谑(nüè) 断壁残垣(yuán)
B.执拗(niù) 骸骨(hái) 呱呱坠地(guā)
C.吮吸(shǔn) 巉岩(chán) 半身不遂(suí)
D.畜生(chù) 颓唐(túi) 海市蜃楼(shèn)
答案:C
解析:
分析:A项中的“谑”读音应为“xuè”;B项中的“呱”读音应为“gū”;D项中的“颓”读音应为“tuí”。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毕业在即,现在想来,美好的初中时光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B.西安世园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聚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
C.鲁迅,笔尖上的舞者。一双眼看透《孔乙己》的世态炎凉,一支笔写尽《故乡》的悲情苦难
D.契诃夫,俄罗斯人民的骄子,世界短篇小说的巨匠。他的小说情节出奇制胜,人物刻画入木三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B项中的“天伦之乐”是指家庭亲人团聚的欢乐。故答案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使用情况。
4.请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
备选词语:①丰硕果实 ②春华秋实 ③源远流长 ④投桃报李 ⑤如果 ⑥并 ⑦只有 ⑧所以
吃水的时候,感激挖井的人,______真正懂得饮水思源,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泉水的甜美;收获的时候,感激播种的人,深谙______的艰难历程,我们才会更加明白劳动的艰辛;成功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支持______帮助过我们的人,心中能永远铭记,这也是一种______。
A.⑤②①④ B.⑦②⑧③ C.⑦②⑥④ D.⑥①⑦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结合语境和词语的搭配习惯来选择。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词语的运用。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B.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D.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答案:C
解析:
分析:A水平—能力;B去掉“是可想而知”的;C去掉“不要”。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修改。
6.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巅峰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下来。
B.错了就不要试图去做任何无谓的解释,否则只能无功而返甚至事与愿违。
C.来到海边,极目远望,碧蓝的海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D.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
答案:C
解析:
分析:眼花缭乱: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不合对象。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使用。
7.对下面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团区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去掉“由于”)
B.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并审议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决议。
(“通过并审议”改为“审议并通过”)
C.北京奥委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举办第一届奥运会歌曲征集活动。
(在“举办”前加“宣布”)
D.这篇报告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D.成分残缺,在“动物”后加上“的行为”。
点评:考查学生词语的使用能力。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你不得不承认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C.通过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
D.他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答案:A
解析:
分析:B成分残缺,制定制度;C介词滥用,造成无主语;D语序不当,晚年的他。所以应该选A。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辨析。
9.下列标点符号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正确的是:( )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 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风情 藏族的赛马会 傣族的泼水节;塞北的腰鼓,江南的社戏 轻柔婉转的越剧,高亢嘹亮的秦腔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让人心驰神往。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并列词组间停顿用顿号)有着不同的风情:(用冒号表示提示说明) 藏族的赛马会,傣族的泼水节;(两个小句子共同构成一个分句和后面的分句构成并列关系)塞北的腰鼓,江南的社戏;轻柔婉转的越剧,高亢嘹亮的秦腔……(表示同类的省略)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记叙文阅读。
10.下面的场合,如果班长既想达到批评的目的,又想把话说得委婉些,表达恰当的一项是( )
小李和小杨,为了一点小事,两人在自习课上大声地争吵起来。这时,班长说:“ ”
A.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很坏。
B.你们这样大声争吵,难道不感到羞耻吗?
C.你们这样大声争吵,真是“太了不起”了。
D.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不太好吧。
答案:D
解析:
分析:劝说别人时,要注意语气的委婉。D答案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11.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丁老师讲起课来,声音先抑后扬,我们都爱听。
B.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价格备受人们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C.2006年以来,由于城市人口增多,商品房炙手可热,房价居高不下。
D.“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先抑后扬:指先压抑再发扬,后多指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偃旗息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以上词语用在句中均不合适。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的使用。
12.据下列对联所描写的景物特征,按四季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张藕花香。
②红点桃花千朵嫩,轻描柳色万志新。
③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
④丹桂香飘赏心悦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
A.2 1 4 3 B.3 1 2 4 C.2 4 1 3 D.4 1 2 3
答案:A
解析:
分析:2句从“红点桃花、轻描柳色”看出描写春天的景物。 1句从“槐影茂、藕花香 ” 看出描写夏天的景物。4句从“丹桂香飘、蟾宫月满”看出描写秋天的景物。3句从“梅、雪”看出描写的是冬天的景物。故选A。
点评:考查按季节排序的能力。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答案:D
解析:
分析:A应该为“不管”;B语序有问题,老师辅导要放到前面,要用表示转折,最好是尽管……但是;C语文和数学没有必然关系;D正确。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病句的修改能力。
14.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四书”的内容。故答案选B。
点评:考查对文史知识的识记。
15.下列各旬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B.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C.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现实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D.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无所不为的程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故选D。
点评: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二、填空题
16.《半截故事》作者是_____________。
答案:王鼎均
解析:
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17.路边开满了带刺的蔷薇花,三个步行者打这里路过。
第一个脚步匆匆,他什么也没看见。
第二个感慨万千,叹了口气说:“天啊,花中有刺!”
第三个却眼睛一亮,说:“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个人挺麻木,他看不到风景;第二个人挺悲观,风景对于他没有意义;至于第三个人嘛,他是个乐观主义者。
请在原文的横线处填写一句适当的话。(10个字以内,注意上下文连贯)
答案:应该说刺中有花。
解析:
分析:结合上文,分析理解,补充合适的句子。
点评: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18.学校食堂积极响应“光盘行动”,在校园网上倡议学生们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以下是部分学生的留言,请你也发表自己的看法。
宁馨儿:从此刻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尊重汗水和创造。
晴空一鹤: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有一种意识叫珍惜,有一种美德叫节约。
答案:“光盘”行动,拒绝“剩”宴!拒绝浪费,从我做起!
解析:
分析: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和梳理故事情节之后会得到正确答案。
点评: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19.从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横线处。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 (放 挂 背)在脊梁上,将梢棒 (系 绾 栓)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 (坠 沉 落)下去了。
答案:背、绾、坠
解析:
分析: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要注意结合语境,选择与语境最切合的一个。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
20.请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不 其数 峨冠 带 孔 有力 当头 喝
然悔悟 家 户晓 心不良 食壶浆
答案:计|博|武|棒|幡|喻|居|箪
解析:
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成语方面的知识,了解其含义,不要出现错别字。
点评:考查成语的积累识记。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背向大地的爱
①父亲带着七岁的女儿去十里之外的村子走亲戚。原本阴沉的天色,渐渐变得越来越黑。父亲对女儿说:“我们要快点儿走了,天可能要下大雨。”
②天上铅灰的乌云越聚越浓,天色越来越暗,仿佛真正的黑夜来临。闪电如利剑般一次又一次刺穿黑暗,雷声伴着狂风隆隆滚过天际,然后像炸弹一样在头顶炸裂。
③女儿瑟缩着小小的身子说:“爸爸,我怕!”他将女儿紧搂在胸前:“丹丹不怕,把头埋进爸爸衣服里,闭上眼睛睡觉。”
④一道雪亮的闪电划过大地,他突然听到一种奇怪的呼啸声由远而近向自己的方向逼来。这声音像几十台拖拉机同时爬坡发出的吼声,又像无数条响尾蛇同时发出的嘶嘶声。在闪电的强光里,他看到一个顶天立地的巨大黑色烟柱飞速移来——龙卷风!
⑤他大骇,他知道龙卷风的厉害。小时候经历过一次,所到之处,大树齐腰斩断,树皮被剥掉,只剩白花花的树干,地上的东西被吸上天空,人和牲畜都会被摔死!
⑥他本能地想要加快脚步。但一刹那间,他觉得脚下陡然失去了支撑,身子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吸得轻飘飘的。他知道,此刻的他和女儿都被吸到了高空,几分钟后就要被抛到九霄云外,然后粉身碎骨!
⑦“爸爸,我怕!”紧紧贴着父亲胸膛的女儿颤声叫道。“乖女儿,爸爸在和你做飞的游戏呢,你不是一直想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吗?我们现在跟许多小鸟一起飞翔呢,闭紧眼睛,我们开始数小鸟,一只,两只,三只……”
⑧他感觉自己像一个面团一样被一只巨手揉来揉去,五脏六腑都翻腾起来。他什么也不敢想,只是尽力地躬身将女儿更紧地搂住。
⑨不知道过了多少时候,他感觉这只巨手的力量渐渐小了,身体也开始慢慢下降。他知道龙卷风风力渐小,开始将吸入的物体抛向地面了。女儿,我的女儿,他心里痛苦如焚。
⑩突然,他感觉自己的背撞到了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勒过他的衣服,勒进他的背——电缆!他心里滚过一阵狂喜。一瞬间,他一手搂紧女儿,另一只手拼尽力气死死抓住那根电缆!
他就这样单手悬吊着支撑父女两人的重量。
天慢慢地变亮了,狂风也小了。渐渐地,他感到手臂发软打颤,被深勒过的后背正在流血。然而不等血滴进土地,就被吹散在风中。最要命的是,女儿睡着了,睡着后的女儿会不自觉地放松抱紧父亲的双手!他不敢再往下想。
女儿的手一点点松开他的身体。不能再犹豫了,他看到脚底十多米的地方是一块旱地,他搂紧女儿,紧抓电缆的那只手一松,他就成了一个背朝大地面向天空的自由落体。
此刻怀里的女儿正在睡梦中甜甜呓语着。他笑了。
父亲保住了性命,却多处骨折并重度脑震荡;而女儿,毫发无伤,睡醒了还天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看到了好多好多可爱的小鸟,真美呀。”
有人问他:“你知道不知道,你这次是侥幸从死神手里逃掉的?因为你这样背对地面从高空摔下,极有可能丢掉性命。”他憨憨地说:“我知道,但如果我不这样背对地面,我的女儿就可能丢掉性命。”
父亲这句简单朴实的话,七岁的女儿现在还不懂。等她长大了,她会懂得,父亲对她的爱,比父亲背对着的大地,还要深沉,还要厚重。
(1)第⑦段中爸爸用做游戏的方式来安慰女儿,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答案: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镇定的父亲,一个对女儿充满浓浓爱意的父亲。
解析:
分析:文段中父亲在被龙卷风卷到空中,生命面临危险的境况下,还能想到用做游戏的方式来安慰女儿,可见父亲的勇敢、镇定;在自己生命面临危险的境况下,父亲也不想给女儿留下阴影,可见父亲对女儿的爱是多么深沉。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文章以“背向大地的爱”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是写出了父亲在这场龙卷风中,用背朝大地面向天空的姿势挽救了女儿,使女儿安然无恙。二是写出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比大地更深沉、更厚重。
解析:
分析:解答此题,先要了解标题的字面义,标题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后背面向大地的爱”。读完全文我们会发现,全文写一位父亲在危急关头,用背部朝向大地面向天空的姿势摔下,挽救了女儿的故事。最后,根据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联系文章中心,思考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即父亲对女儿的爱比大地更深沉、更厚重。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标题的理解。
22.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时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李肇星,一次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演讲时,一个美国的老太太问他:“你们为什么要‘侵略’西藏?”李肇星一改往日之态,没有直接反击,在得知老太太是得克萨斯州人后,他说:“你们得克萨斯州1845年才加入美国,而早在13世纪中叶,西藏已纳入中国版图。您瞧,您的胳膊本来就是您身体的一部分,您能说您的身体侵略了您的胳膊吗?”老太太一听就乐了,她热烈地拥抱住李肇星,连声说:“谢谢您,谢谢您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真相。”
李肇星的讲话表达了哪两层意思(每层15字以内)?为什么他能成功说服老太太?
表达的意思:①
②
成功说服的原因:
答案:①西藏早就是中国的领土;②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成功说服的原因:)说话得体,用类比和比喻从老太太身边熟知的事情说起。
解析:
分析:能表达出两种意思即可,能考虑说话对象,点出其中一种修辞手法即可。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概括能力。
23.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生命的声音
余飞鱼
①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②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③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④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⑤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⑥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⑦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⑧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⑨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⑩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⑾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⑿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⒀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⒁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⒂他如老僧入定②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⒃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⒄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⒅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⒆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⒇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1)整体把握。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
答案: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解析:
分析: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结合文意,从多角度理解。一般都有深层含义。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2)情感体验。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本文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学生的人生态度:可从“学会珍惜”、“居安思危”等方面来谈。
解析:
分析:在逆境中奋发,不屈服等,只要意思对即可。
点评:学生要熟悉小说阅读的基本要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1 页 (共 11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