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算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正确读写除法算式,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根据平均分的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
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二)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能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列出除法算式。
区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平均分成几份和每几个一份),并能正确用除法算式表示。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若干个实物道具(如小棒、圆片、卡片等),用于课堂演示和学生操作。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 20 根小棒或其他学具,用于课堂练习和操作活动。
四、教材分析
“认识除法算式”是表内除法(一)中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运算中的一种基本运算,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除法的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通过呈现丰富的平均分的实际情境,如分花、分竹笋、分鱼等,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和观察思考中,逐步抽象出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的含义。同时,教材还注重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活动,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和各部分名称,加深对除法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均分,谁能来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请几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需要用到平均分的知识来解决。”出示问题:
“9 朵花,平均分成 3 份,每份几朵?9 朵花,每 3 朵分一份,可以分几份?”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 1:分竹笋问题
提出问题:教师引出问题:“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里,请你帮老师分一分。”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样分?每盘应放几个?
动手操作: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代替竹笋进行分一分,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分法(如 1 个 1 个地分、2 个 2 个地分、3 个 3 个地分),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
展示汇报:请几个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和结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评价。通过展示,大家发现无论哪种分法,最终都是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里,每盘放 3 个。
引入除法算式:教师讲解:像这样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里,每盘放 3 个的平均分过程,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板书:12÷4 = 3,并介绍除号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算式含义:引导学生结合分竹笋的过程,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12 表示要平均分的总数(竹笋的总数),写在除号前;4 表示平均分的份数(盘子的个数),写在除号后;3 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每盘放的竹笋个数)。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把 12 个竹笋平均分,还能怎么分?”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动手分一分,然后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操作,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汇报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如分成 2 份,12÷2 = 6;分成 3 份,12÷3 = 4;分成 6 份,12÷6 = 2 等。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并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基本练习
读出下列除法算式:
让学生依次读出这些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思。
分一分,填一填:
1、把 15 条鱼平均放在 5 个鱼缸里,每个鱼缸里放几条?
2、把 10 根小棒平均分成 2 份,每份几根?算式:10÷2 =( )
3、把 10 根小棒平均分成 5 份,每份几根?算式:10÷5 =( )
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题目,然后集体订正答案。在订正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提高练习
按要求写出除法算式:
1、有 15 个苹果,每 3 个一堆,分成 5 堆。算式:( )
2、把 14 个汉堡平均分成 7 份,每份 2 个。算式:( )
3、把 20 个气球平均分成 4 份,每份 5 个。算式:( )
让学生根据题目描述,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问题:“老师有 18 本故事书,要平均分给 6 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几本?”让学生先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列出除法算式并解答。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答过程,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
回顾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言,回顾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各部分名称以及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等知识点。
总结学习方法:教师总结学习方法:“在学习除法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方法,理解了除法的概念。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这些方法,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强调:“除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分东西、平均分物品等。同学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它们。”
(五)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和家长分享自己的发现。例如,把家里的水果平均分给家庭成员,计算每人分得几个;把零花钱平均分成几天使用等。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 “认识除法算式”教学中,借助实例与操作,学生对除法含义及算式读写有一定掌握。但部分学生在区分平均分两种情况列算式时仍有困难。后续教学需强化对比练习,增加生活场景应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除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