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民族完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民族完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6 16:20:51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 2.A 3.C 4.①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文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引出下文;然后分别从“挑选食物”和“解毒能力”两个角度引出对长颈鹿、袋鼠熊的介绍和对马铃薯甲虫解毒能力的介绍。②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当然有”“还有”“所以”但是”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 5.①学会挑选食物,尽量选择毒素含量少的植物;②减少有毒植物的摄入量,延长进食时间;③有效利用体内拥有的高效解毒体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根据原文意思,应该是食用的桉树叶较少,因而提供的能量较少,这就决定了考拉需要选择慢腾腾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而不是“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说法绝对,原文是指“过量的单宁”,并非只要单宁一旦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张冠李戴,文中只提到树袋熊稀释毒素,并没有说长颈鹿也是这样。
B.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信息提到桉树释放桉叶素目的是抵御侵害。
D.说法绝对,原文“对多种农药”,并非“各种农药”。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的能力。
①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 当然有”文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引出下文;然后“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分别从“挑选食物”和“解毒能力”两个角度引出对长颈鹿、袋鼠熊的介绍和对马铃薯甲虫解毒能力的介绍。
②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有“当然有”“只要……就”“因为”“接着”“还有”“所以”但是”“更重要的是”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 300 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可知,学会挑选食物,尽量选择毒素含量少的植物;
结合“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可知,减少有毒植物的摄入量,延长进食时间;
结合“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可知,有效利用体内拥有的高效解毒体系。
6.C 7.B 8.①突出体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
②有力控诉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③集中寄托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 9.①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都展现了人性美。
②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
③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错误,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是他既要完成护送任务,也体贴与关爱朝鲜人民。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错误,原文中说“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能看出他的羞怯,“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体现王德贵不会照顾孩子的窘迫,并非恼怒。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刘强不忍心看着孩子被冻,又怕那母亲感到不安,于是他谨慎地做着善良的举动,突出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
②“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战争让孩子遭罪,是战争让孩子遭受了这一切,有力控诉了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③“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孩子的哭声唤醒了人们,带来了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孩子代表着未来,人们对孩子的呵护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志愿军战士体谅老百姓过日子节俭,能带上的都帮她们带上,见有孩子就帮忙带孩子,体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都展现了人性美。
②“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体现了人们的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
③“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为了他人甘愿冒险,最终顽强地冲破了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
10.DHN 11.A 12.D 13.(1)如今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减损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口,对内造成自己空虚而对外与诸侯结怨。
(2)君子做官,进取时不隐瞒自己的才能;小人做官,不要说他的学识是错误的。 14.第一次:李斯与关龙逄、比干和伍子胥相比,叹息虽尽忠而死,但效忠的对象都是昏君,死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第二次:李斯因被诬谋反而被判处五刑,腰斩于市,行刑前感慨功名利禄并非人生幸福的关键。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
“者”表停顿,其后断开,即D处断开;
“哉”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即H处断开;
“身”是“死”的主语,其前断开,即N处断开。
故选DHN。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错误。“周文王”应为“周武王”,周朝的第一个国君是周武王,他灭掉了商朝,并建立了周朝。而周文王在位期间,周国还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不是周朝的开国国君。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并对李斯的遭遇充满了同情”错误。姚鼐认为李斯就是“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安享荣乐,祸遗后人”的小人,认为李斯“被五刑夷三族”是咎由自取。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资”,资助;“益”,增加;“树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诸侯树怨”。
(2)“进”,进取;“无论”,不要说;“非”,错误的。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题干找到原文语句,第一次“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从他的话语中可见,他感叹的是自古忠臣遇“不道之君”不免于死,而自己虽然比不上他们智慧,二世却比那些昏君更昏聩,所以自己死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第二次“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他因被诬谋反而被判处五刑,腰斩于市,行刑前感慨如今再想和家人享天伦之乐又如何能够得到?功名利禄虽给人一时显赫,却并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幸福。
参考译文: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嫌弃微小的土块,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渊深;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丰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根本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来资助敌国,拒绝宾客而使诸侯成就霸业,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敢入秦,这正是所说的“给敌人提供武器,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可当宝物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但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二世听信了赵高的话。李斯被捕后被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哎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逄,商纣杀死王叔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是乱政吗?”
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李斯的案件,惩处李斯,查问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将其家族和宾客全部逮捕。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被绑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去,到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节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的学问见识是错误肤浅的。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因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轮到我自己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就想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15.D 16.①实写:上片写蟋蟀鸣叫,哀婉凄切;词人静听蟋蟀悲鸣,悲秋中含着对现实的担忧。
②虚写:下片虚写儿时捕蟋蟀、斗蟋蟀充满童趣,与今日孤独凄苦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物是人非的伤感。
③虚实结合,丰富了词作的内容,拓展了词作的意境, 使词作更具感染力。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沟渠”错误。“渠”在这里是“它”的意思,指促织。“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的意思是任蟋蟀在我的床下发出低吟,在寒冷的夜里陪伴着我这孤独的人哀叹悲吟。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艺术手法的能力。
此词上阕实写蟋蟀声及听到蟋蟀声的感受:“静听”五句写蟋蟀的鸣声和听者的感受。“断续”、“微韵”是蟋蟀鸣声的特点,“转”则有音调抑扬顿挫之致。“寒”与“凄咽悲沉”是词人听来的主观感受。“争求侣”与“殷勤劝织”,是词人对蟋蟀鸣声的理解和想象:蟋蟀鸣,一是为了求侣,二是为了促织。“凄咽悲沉”写的是蟋蟀声,同时也是词人内心的写照,悲秋中含着对现实的担忧。
下阕虚写,追忆儿时捕蟋蟀、斗蟋蟀的情趣,反衬今日的孤独悲苦情怀,充满不胜今昔之感。“儿时”五句,写捕蟋蟀;“呼灯”二句,刻画入微。“任满身”二句,尤为工细,将儿童的天真活泼以及带着稚气的小心和淘气,纯用白描语言,细细写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携向”二句,写斗蟋蟀。
整首词虚实结合,贯通今昔,丰富了词作的内容,拓展了词作的意境,使词作更具感染力。
17. 非曰能之 愿学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易错字:曰、焉、卿、萧、襟、嫣、垣。
18.A熙熙攘攘(或“熙来攘往”“络绎不绝”) B大惑不解 C新仇旧恨 19.A 20.A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语境修饰“人流”,后文说“携带花枪就不妥当了”,可知,应是指街上行人较多而且接连不断,可填“熙熙攘攘/熙来攘往/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
B根据下文“分明是可以用”“为什么”可知,此处应是林冲的行为让读者感到不能理解,可填“大惑不解”。大惑不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C根据下文“不足以解恨”可知,此处应与仇恨有关,而结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内容可知,两人之间既有在东京时夺妻、陷害的仇恨,也有草料场陷害的仇恨,故本空应填与二人有很深的仇恨有关,可填“新仇旧恨”。新仇旧恨:新仇加旧恨,形容仇恨深。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也”是副词,表示同样。
A.副词,表示同样。
B.副词,表示委婉。
C.副词,用在转折或让步的句子里(常跟上文的“虽然、即使”等呼应),隐含结果相同的意思。
D.副词,表示强调(有时跟上文的“连”字呼应)。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①处前“这把‘解腕尖刀’的出现”是名词性短语,不能单独成句,所填句子放在该处恰好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句子。同时。“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在文中起着总结文章内容的作用,下面分别具体分析尖刀的由来、用处,放在文段开始,更符合段落逻辑结构。
故选A。
21.“一场场”和“一次次”以叠词的形式,起到了强化语意的作用,体现出香菱写诗的艰难与执着;“小胜”写出其成功之微与来之不易。努力之执着与胜利之微末形成对比反差,更见出香菱与命运抗争,自我救赎的勇敢与坚韧。 22.“飘蓬”一词以形象的比喻写出香菱命运的身不由己、颠沛流离,“草莓”比喻香菱所追求的诗意、美好人生。两个词语深刻表现了香菱虽饱经命运的坎坷磨难仍心怀热爱,勇敢抗争,执着追求诗意的人生。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词语形式上看,“场场”和“次次”是叠词,以叠词的形式,把香菱夜以继日地学诗说成是“一场场”战争,起到了强化语意的作用,并且战争“一次次”失败,体现出香菱写诗的艰难与执着;
“小胜”的意思是“小小的胜利”,一次次的失败才有了小小的胜利,写出其成功之微与来之不易。
“一场场”的战争换来的才是“小胜”,努力之执着与胜利之微末形成对比反差,“当磨难从四面八方围拢而来,写诗,也许是她绝境中唯一的自救之道,也是她唯一可以全力以赴的”,更见出香菱与命运抗争,自我救赎的勇敢与坚韧。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飘蓬”的意思是漂泊的蓬草,蓬草根小,在沙漠中无法扎根,风一吹就被吹跑,因此这个词“比喻飘泊无定”。香菱的命运与蓬草有相似之处,辗转漂泊,不知家在哪里,这里用“飘蓬”来比喻香菱辗转一生的命运,写出香菱命运的身不由己、颠沛流离;
“草莓”色泽鲜艳,汁液饱满清甜,代表美好;香菱学诗是为了追求诗意、美好的人生,她“伸出手去够那颗鲜艳的草莓”,用“草莓”比喻香菱所追求的美好诗意的人生。
两个词语深刻表现了香菱一生身不由己、颠沛流离,虽饱经命运的坎坷磨难,但是她仍然对自己的命运进行抗争,心怀热爱,执着追求诗意的人生。
23.例文:
与其埋怨,不如埋了怨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心之为物,虽为外在世界在人脑中的映射,亦作用于人身而成为改变自我命运之利器,此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之要义,前人之述备矣。此种改变约有两类,一种正向,一种反向,正向使人奋发向上,前途无量,反向使人萎靡不振,前途无光。今试以漫画“与其埋怨,不如埋了怨”论之。
何谓“埋怨”?词典解释:因事情不如意而对自己认为原因所在的人或事物表示不满。超然客公众号
何谓“埋了怨”?观察漫画中男子用铲子挖好深坑,将一箩筐或悲伤或懊恼或气愤或无奈的表情包统统埋于土中,再结合词典对“埋怨”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埋了怨”是指将或悲伤或懊恼或气愤或无奈等不良情绪当做垃圾统统埋到地底下去。漫画使用了“与其……不如……”这样的选择性关联词,态度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取舍。
或许有同学会问,“埋了怨”就可以了吗?“埋了怨”之后怎么办?我说,这位同学你很聪明,真是勤学善思的好榜样。我们当然不可以止步于“埋了怨”。打个比方,我们打扫屋子才好请进客人,清理了荒芜的杂草,尚需种上稻梁菽粟并勤加呵护,才能获得丰收。埋汰了不良情绪,我们需种植上或乐天或奋发或反省或尚行的良好情绪,并勤加呵护,才能获得人生的充盈。此为“不怨”之人生。
或许这位同学还会进一步追问,“怨”为什么需要埋?“不怨”为什么需要植?我回答说,我上面已经打了两个比喻,下面再从事理的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
埋怨的人,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指责别人,其思想无非是想通过别人的给予或迁就让自己的处境获得改善,换句话说,这是让别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不怨”的人则不然,不怨的人不仅是乐天派,而且善于化悲伤为动力,从失败中剖析原因,挖掘自身潜力,也就是说,这种人走的是内生增长型人生。江梦南,一个人生亦如其姓名一样充满着传奇色彩的清华大学博士生,其成功之处,难道不正是因为“不怨”吗?命运给予人的不公,鲜有像她这样的,然而她成功了,身强体健如我辈青年者,难道不应该感到汗颜吗?古语云:巾帼不让须眉。诚哉斯言。史铁生、保尔也是“不怨”的很好的例子。
所以,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我以为我们不应计较于一时得失,埋怨于眼前困境,而应在困境中找到突围口,在解决问题中挖掘和建构自己的能力增长点。是为“与其埋怨,不如埋了怨”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漫画中,一个人用铲子挖好深坑,将一箩筐不良情绪表情包丢弃进坑里,准备埋掉不好的情绪,在漫画的下面配上文字“与其埋怨,不如埋了怨”。抓住关键词“埋怨”和“埋了怨”,“埋怨”的是指对他人的错误行为导致了不好的后果给予直接的指出和批评,表达自己的不满。可以指个人的不良情绪,比如:愤怒、伤心、无奈、哀怨等等。“埋了怨”中的“埋”是丢弃、埋葬的意思,“怨”即不良情绪,“埋了怨”即寻找解决的办法寻找突破口,要由内驱力,向自身寻求解决之道,比如:乐观的心态,积极的作为等。题目要求结合漫画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写作时当先描述漫画内容,由漫画内容引出来的思考进行延伸分析。
行文构思上,应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与其埋怨,不如埋了怨。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不应计较于一时得失,埋怨于眼前困境,而应在困境中找到突围口。二、减少埋怨,保持热爱,对生活要有自得其乐的态度。三、有一颗宽容的心,努力生活,不惧怕生活中的困苦。
立意:
1.当你停止抱怨时,你会收获让你意想不到的快乐。
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3.与其抱怨,不如宽心。腾冲市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5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 当然有。学会挑选食物,是对抗植物毒素的有效做法。在肯尼亚马萨伊马拉草原上,我们总能看到长颈鹿在悠然地嚼着金合欢的叶子。只要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因为,如果只吃一棵金合欢树的叶子,很容易引起中毒。因为金合欢会“通风报信”。
金合欢含有特殊的化学武器——单宁。在通常情况下,树叶中的单宁含量并不高,毕竟合成单宁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长颈鹿在啃食树叶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这些乙烯被金合欢感应到,接着金合欢就会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所以,聪明的长颈鹿自然会找新的地方进餐了。
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桉树叶子是考拉的主要食物,但是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 300 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这种现象其实也发生在大熊猫身上,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挑嘴的大熊猫就只愿意吃冷箭竹,像毛竹、麻竹这样的竹子根本就不入它们的法眼。
考拉如此挑选食物是有原因的。桉树可以说是将化学防御这件事玩到极致的植物之一。中国南方大片的桉树林根本不需要喷洒农药控制虫害,因为几乎没有动物能够解除桉树的防御武器。桉树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桉叶油, 桉叶油中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有着特别的刺激性气味。虽然稀释过后的桉叶油也可以作为香精添加到人类的食品当中,但在高剂量下, 桉叶油仍然有毒。对于食草动物而言, 桉树叶是种“只可远观”的能源宝库。相对来说,作为考拉食物的三种桉树中的桉叶油含量远不如柠檬桉、蓝马里桉、辐射桉、丰桉这些应用于精油生产的桉树。
但是,桉树毕竟是桉树,即便是桉叶油含量稍低,但是终归是有中毒风险的。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一只成年考拉每天最多会吃下约 400 克的桉树叶,这仅仅是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吃下的蔬菜总量,但这却是一只考拉一整天的能量来源。
考拉会细嚼慢咽,尽可能地避免快速摄入大量的毒素。所以考拉的进餐时间通常约为 4~6小时,而吃饭快的人可能一天的进餐时间加起来只有十几分钟。考拉吃下去的桉树叶,进入胃肠道之后,其中活跃的微生物不仅能将叶片中的纤维素转化为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更可以分解其中的毒素,避免中毒。而考拉的这种做法显然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节能”,毕竟所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依赖于这半斤八两的桉树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考拉总是懒洋洋的样子,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能量进行剧烈运动,只能选择慢吞吞地生活。
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1824 年,科学家首次在美国落基山脉东坡发现了这种甲虫,谁也没想到这种生活在野生杂草刺萼龙葵上的小小甲虫,最终变成了人类农业生产的“噩梦”。1855 年,就在被首次发现的 30 年后,人们发现马铃薯甲虫开始啃食美国科罗拉多州马铃薯,并且它们的胃口出奇的好,所有的马铃薯叶片都是它们嘴巴里的美味,如果叶子被啃食得过于干净,它们还会去啃食马铃薯块茎。所到之处如风卷残云,因为最早的危害发生在科罗拉多,所以这种虫子也被称为“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目前,马铃薯甲虫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的主要马铃薯产区,成为农田一霸。
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马铃薯的茎叶绝对不是什么好食物,因为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说这些物质可以让动物闻风丧胆一点都不为过。首先,龙葵素可以抑制胆碱酷酶的活性引起中毒反应。胆碱醋酶被抑制失活后,乙酷胆碱大量累积,以致胆碱能神经兴奋增强,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中毒症状。再者,龙葵素还能与生物膜上的笛醇类物质结合,导致生物膜穿孔,引起膜结构破裂。当龙葵素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就会随着血液循环破坏胃肠道、肝脏等体内脏器的细胞结构。高剂量的龙葵素由于其表面活性作用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破裂,产生溶血。
所以人吃下含有龙葵素多的食物时,轻则出现口腔和喉咙刺痒的症状,严重者表现为体温升高和反复呕吐而致失水、瞳孔散大、呼吸困难、昏迷、抽搐,如果剂量更高则会因为呼吸系统麻痹而死亡。
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在马铃薯甲虫体内活跃的细胞色素 P450 单加氧酶系统,这类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这个清除的过程,就像在垃圾焚烧厂焚烧垃圾一样清除有害物质,毕竟燃烧通常也是氧气与有机物剧烈反应的过程,只不过在生物体内这种垃圾处理过程会温和很多。至于细胞色素 P450 单加氧酶系统就像是点火系统,让马铃薯甲虫拥有了可以熊熊燃烧的抗毒小宇宙。
更重要的是,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到今天人类手中的大多数农药已经无法对抗来势汹汹的甲虫大军。拟除虫菊醋类农药是用量最多的农药之一,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农药几乎已经变成了饮料。就连新型的 Bt 蛋白(苏云金芽跑杆菌蛋白)类农药在对付马铃薯甲虫的时候也显现出了颓势。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风报信”在文中指金合欢在感受到大量乙烯后,就会主动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
B.“只可远观”在文中指食草动物因桉叶油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一般不敢食用桉树叶。
C.“节能”在文中指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
D.“噩梦”在文中指马铃薯甲虫因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和抗药能力强对农业影响很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中含有的单宁一旦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降低动物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B.考拉采用少吃多消化的进食方式,成功地稀释分解了桉树叶中含有的有毒成分,避免中毒。
C.马铃薯的茎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这种物质能够保护它不被大多数动物啃食。
D.马铃薯甲虫体内的解毒体系,能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长颈鹿、树袋熊等动物采用挑选食物的方式来对抗植物毒素,都能通过稀释毒素来降低中毒的风险。
B.桉树能分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桉叶素来抵御动物的侵害,很多动物都难以解除桉树的这一防御武器。
C.龙葵素既可以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中毒症状出现,也能引起生物膜结构破裂。
D.马铃薯甲虫对各种农药具有强大的农药适应能力,即使新型的Bt蛋白类农药也难以将它底杀灭。
4.科普文和科学论文一样,也同样讲求严密的逻辑性,这篇文章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动物世界的解毒办法究竟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初雪(节选)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的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迟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
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的……”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
“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
“咄!”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屈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大家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
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
“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
“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
C.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
B.小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词句,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
C.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
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
8.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述。
9.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这篇小说展现了怎样的“审美感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10.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A三B臣C者D岂E不F忠G哉H然I而J不K免L于M死N身O死P而Q所R忠S者T非U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名。含义与布衣、庶民等相同。
C.夷三族,秦汉时代的一种刑名,有说,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另有说,以父亲、母亲、妻子为三族。
D.国家,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等的社会群体。春秋末年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已经具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认为“用客治国”,并着重论述了“逐客”的严重危害:逐客资敌,损民益仇,最终的结果是国危。
B.李斯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并致使他被捕入狱。李斯与三位忠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C.姚鼐借李斯事秦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人臣不应当为自身富贵而对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阿附助长。
D.姚鼐严厉批评了“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安享荣乐,祸遗后人”的小人,并对李斯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
乙文中,李斯两次“叹息”,他“叹息”的原因是什么?请分别解释。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9分)
满庭芳·促织儿①
张镃
月洗高梧,露②溥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③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①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张在友人张达可家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有感写下该词。②露:露水多的样子。③土花:苔藓。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光如洗,照在高高的梧桐树上,浓浓的秋雾打湿了小草,庭外一派夜深人静。
B.本词用字传神、巧妙,如“洗”字传达出秋月明净之美,“沿”字化静态为动态。
C.“任满身”二句纯用白描语言,写出儿童的天真活泼及带着稚气的小心和淘气。
D.如今,任从促织在沟渠、床下孤鸣于深秋的凉夜中,词尾总括全篇,点明题旨。
16.本词写促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赏析。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
(3)“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4)《念奴娇·过洞庭》中“ ”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 ”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5)《游园[皂罗袍]》开头两句“ , ”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一把解腕尖刀多处倾注笔墨,以至我们在阅读时,会多次关注这把刀。这把“解腕尖刀”的出现, ① 。当李小二告知林冲,陆谦等人已追至沧州,有密谋加害之意时,林冲“大怒”,随即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 ② 。身为配军的林冲被允许携带的防身武器是一杆花枪。然而,要在 A 的人流中找寻仇家,携带花枪就不妥当了,锐利小巧便于隐藏的“尖刀”却正适合,这才有了“尖刀”的出场。林冲带了“尖刀”, ③ ,四处寻找仇家,也是带了这把“尖刀”去的草料场。这种时候的“尖刀”应该是装在刀鞘中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
然而让一些读者 B 的是,在雪夜报仇的场景中,禁军教头林冲分明是可以用那杆花枪刺死仇敌陆虞候的,为什么偏用尖刀呢? ④ 。因为此时的林冲 C 涌上心头,不用尖刀,不足以解恨。
18.请在文中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也”与文中加点的“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库可以灌溉、发电,也可以养鱼。 B.你也得对人家客气点儿吧。
C.即使你不说,我也会帮助你的。 D.连七八岁的孩子也学会了电脑。
20.“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曾经也是苏州城别人家的掌上明珠,被父母疼爱呵护,那是香菱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可惜她已全然不记得。长大后当被问起父母安在,家乡何处,芳龄几何时,“我不记得了”,她一律摇摇头。从表面看,香菱似乎完全接受了命运,在命运的连番击打下,她被驯化得逆来顺受。可是,我要说,香菱并没有放弃对自己的救赎。
这种救赎,体现在“香菱学诗”那一段。
写诗之于香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磨难从四面八方围拢而来,写诗,也许是她绝境中唯一的自救之道,也是她唯一可以全力以赴的事。当她陷入诗歌的世界,如醉如痴,反复吟咏,她夜以继日地进行着一场场和自己的战争,一次次失败,从头再来,而终于见到光明,是她的一场小胜。在苦难的一生里,她有几回能像这样,感觉到自己,终于不再那么命如草芥,有了表达的可能?
这是香菱学诗的意义,是她对自己飘蓬般辗转一生的命运的抗争,犹如即将坠崖的人,伸出手去够那颗鲜艳的草莓,她终究没有被命运彻底压倒。这抗争,如同萤火虫的光亮,虽然微弱,却是她被侮辱与损害的一生里,自己赋予自己的尊严。
文中加点词“一场场”“一次次”和“小胜”,包含了怎样的意蕴?
22.请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里“飘蓬”和“草莓”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林漫画”作品,有改动)
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