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7 10:1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绽出(zhàn)   无聊(liáo)   踱步(duó)  伤疤(bā)
B.大抵(dǐ) 阔绰(chuò) 舀水(yǎo) 倘若(shánɡ)
C.门槛(kǎn) 侍候(shì) 恳求(kěn) 打折(shé)
D.间或(jiàn) 不屑(xiè) 皱纹(zhòu) 羼水(chà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侍候  唠叨  哄笑  污人青白
B.责备  羼水  碟子  不屑置辨
C.潦倒  垦求  荤菜  每况愈下
D.伤疤  服辩  账本  好吃懒做
3.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只有穿长衫的,才   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2)孔乙己便   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   住。
(4)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   去了。
A.踱 涨 罩 走   B.走 羞 罩 走
C.走 涨 盖 爬   D.踱 羞 罩 爬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孔乙己一到店,许多酒店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B.由于鲁迅先生勇往直前的“硬骨头”精神,赢得了无数读者的敬仰。
C.“五四”时期的中国,是大变动中的中国,是人民反抗压迫,寻求光明与进步的中国。
D.罗平县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众多外地游客。
5.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打折了怎样呢 ”“怎样 ……谁晓得 许是死了”。
B.“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
C.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D.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树树海棠,枝枝红梅,在雨中绽开或红或粉的笑颜,细雨滋润后的锦官城,穿越千年光阴而来,将春的信息写在枝头、湖畔,似乎在向踏春者招手。
②亭南,鹭雁飞掠,鸳鸯戏水,一壶清甜的暖茶入胃,即便不懂诗的人们,也会一不留神滑入那些瑰丽多姿的唐诗意境。
③春日的雨,笼盖住湖边的桃红柳绿,用温情的方式催促它们成长,让这些花花草草在雨中更加青翠欲滴。
④邀上三五好友,在湖畔寻一茶亭坐下,梨花枝头白,树下盖碗绿,真乃人生一大惬意之事。
⑤在成都赏雨,真有诗和远方的感悟。
②⑤③①④ B.③②①④⑤
C.③①④②⑤ D.②④③⑤①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小说以酒店小伙计“我”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情节,布局精巧。
C.小说中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本文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又有自然环境描写。
8.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    )
(2)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 ” (    )
(3)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 (    )
9.选词填空,并赏析所选词语的表达效果。
备选词语:拿 摸 掏 排
(1)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   出九文大钱。
选    ,赏析:
(2)他从破衣袋里   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选    ,赏析:
10、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的研究:
[专题名称]
[研究依据]
[我的发现]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 ……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 ”“怎么样 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 ”“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 ”“怎样 ……谁晓得 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 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 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1.选文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12.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13.文中写“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句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14.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却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在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一起探讨“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请就此谈谈你的观点。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科普事业的发展,是一场与时代共进的征程。把科普这一“翼”做强做优,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良好风尚,就能更好助力科技创新的腾飞。
科普是国家创新的基石,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底色,与科技创新共同构成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近年来,在国家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科普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我们看到,科普活动在一些地方蓬勃开展,热门科技馆节假日一票难求,火出圈的科学家越来越多,不少科普博主成为流量大 V。科普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5.37%,比2020年提高4.81个百分点。
同时也要看到,与近些年势头强劲的科技创新相比,科普这一“翼”仍相对较弱:高质量的科普供给相对匮乏,科普人才队伍薄弱,科普主体单一……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我们要以更大力度加快补齐科普工作的短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
科普工作,内容为王。在丰富高质量科普内容供给方面,尤其要做好针对大学生、青年科研工作者等科研队伍后备军的科普。这一群体是未来科技创新的“种子选手”,他们需要的不是传统的通识教育,不是浅层的知识启蒙,而是对学科前沿、交叉领域、颠覆性技术的系统性认识,是能够穿透学科壁垒、衔接研究热点的“认知导航”。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加速涌现的当下,做好面向科研后备军的科普更显重要而紧迫。未来,我们仍要重点研究怎样更好地将前沿高阶科普深度嵌入科研人才培养链条,让知识传播与学术创新形成共振。
高质量科普需要高水平科普人才。现在,我国科普人员总量仍然偏少,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普创作人才短缺。根据2023年度数据,我国科普专、兼职人员共216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仅29万人。为加快科普人才培养,可通过设立科学教育等专业、试点培养相关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等,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制度化水平。
对科普人员的激励措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这方面,中国科协从2023年开始,面向中央单位试点开展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两年来,145人通过评审取得科普职称,很好地调动了科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下一步,要积极扩大试点范围,带动更多地方设立科普职称,畅通科普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科普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这些年,我国一直在推动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总体看,我国科普的主角仍是科协、科研机构等。虽然一些重要科普活动的参与单位很多,但有的只是图一时热闹,没有建立科普常态化机制,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差事,搞“挂名式参与”。
新修订的科普法着重强化了全社会的科普责任。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对科普法实施效果的监督,推动科普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约束”。同时,要从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税收减免优惠等方面入手,激励高校院所、协会、企业、社会力量等积极主动参与科督,推动唱响科普工作“大合唱”。
(摘编自操秀英《以强劲科普之翼助力创新腾飞》)
材料二
“抗病毒药物玛巴洛沙韦可以预防流感 草苏空心是打了膨大剂,食用对身体有害 1月的这些谣言别相信!”日前,一则科学领域的辟谣博文登上微博热搜榜。
这则微博用海报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对上月传播较广的谣言进行了科学细致的辟谣,还列出了评审专家名单,证明辟谣内容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太需要这样的好内容了!”
长期以来,不少伪科学和虚假错误信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危害不可小觑。近年来,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网络科普的规范和管理,开展了“清朗·网络科普生态专项治理行动”等工作,整治网络传播中以科普名义欺骗群众、扰乱社会的行为,取得明显成效。尽管如此,网络科普良莠不齐的现象依然存在。与辟谣相比,管理虚假错误科普信息的源头更加困难。网络平台要对科普内容进行全面管理,目前只能通过人工审核的方式。即使请专家来审核,个人的专业储备也很难覆盖所有与科学有关的领域。这样一来,判断网络科普内容是否存在虚假信息、是否符合科普规范的界限就会变得模糊。
2002年,我国颁布实施世界首部科普法。时隔20余年,2024年12 月25 日,新修订的科普法颁布。修订后的科普法明确,对传播范围广、社会危害大的虚假错误信息,科学技术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及时予以澄清和纠正;网络服务提供者一旦发现用户传播虚假错误信息,应当立即采取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
(摘编自沈唯《营造清朗网络科普生态————科普法热点解读之四》)
1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科技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能更好地助力国家发展。
B.科普内容供给相对匮乏,质量欠佳,偏重传统的通识教育和浅层的知识启蒙,是当下科普工作的短板。
C.通过设立相关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制度化水平,有助于解决高水平科普人才短缺的问题。
D.长期以来,网络平台难以对科普信息进行全面管理,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了具有针对性的处置措施。
17. 下列对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既梳理了我国科普事业存在的优势,又指明了当前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具有辩证的态度。
B.材料一语言生动,“两翼”“种子选手”“挂名式参与”“大合唱”等表达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C.材料二聚焦网络科普,以辟谣博文登上热搜为例,证明修订后的科普法有利于优化网络科普生态。
D.两则材料都强调科普内容的重要性,材料一关注科普内容的品质,材料二关注科普内容的可靠性。
18. 下列选项列举的事例,最符合材料一对“认知导航”的理解的一项是( )
A.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推出的“未来建设者”项目,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了300集职业科普数字教育资源。
B.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绍兴市通过VR、数字建模和3D渲染等前沿技术,打造了线上沉浸式食品安全科普馆。
C.材料专家张冲在北京卫视“2024科学跨年夜”活动中解读了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上最薄可折叠玻璃的奥秘。
D.2024年,诺贝尔奖得主爱德华·莫泽在河南理工大学做了衔接多个研究热点的智能感知领域前沿问题的报告。
19.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对材料一中“科普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加以说明。
20.从下面表格中,你看出十年来中国科普创作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选
年份 参评数量 入选数量 代表作品
2014 238 50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芝麻的科学书一科学真好玩》《写给小学生看的相对论》《睁大眼睛看地球——少儿科普环保系列丛书》《时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自然的魔法》《贪玩的人类 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3D打印打印未来》《中国高速铁路》《渐行渐远的南极——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2024 359 98 《中国动物:很高兴认识你》《图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系列·少年版》《博物馆里的奇妙中国(第二辑)》《长大以后探索前沿科技》《人工智能极简史》《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带你玩转核技术》《数学与艺术》《当诗词遇上科学》《科学方法与美学》《“院士解锁中国科技”丛书》《名医与您谈疾病丛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带着风声的花
刘成章
①半世纪前的某年某月,有一批血气方刚的艺术家,把“山丹丹”这个口语里、民歌里才有的声音,从民间的唇上搬下来,让它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开放在中华民族的典籍里面。那批艺术家是延安鲁艺的人。但我那时年小,并不知道此事;不过我却知道,山丹丹是我们陕北的一种极好看的野花。
②有一年夏天,我们几个七八岁的娃娃,大着胆子结伴上山。虽然山上山下不足十里的路程,但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一片一片的云,一湾一湾的水,糜谷风带着沁人肺腑的清香,咝溜溜地吹过重重山梁,我们的衣裳和头发也被吹得就像活了。我们在欢笑中在打闹中爬上跳下,跑了好久,到了一道不长庄稼的荒草坡,那儿烈日照不上,我们就坐下乘荫凉。忽然,我们中的一个娃娃大喊,山丹丹!应着喊声,我们一双双碎眼睛倏忽一亮,哦,真的是山丹丹!在不远处的畔上,好红好红!我们就一起跑过去看了又看。我们还一齐爬在那里,伸出各自的小手小黑爪子,像拱成一个花盆儿,而山丹丹就像栽到里边了,在里边迎风迎雨,快乐地生长和开花。
③后来,有个同伴提议:咱们把这山丹丹挖回去栽上。我们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捡了几块小石头当工具,把它连根挖了出来。我们第一次见到它的根,它的根就像一疙瘩蒜头。回家后,我们就把它栽到村前的一个石庵下了,并且浇了不少水。我们都盼望,这下,山丹丹真的能在那儿迎风迎雨,快乐地生长和开花
④光阴如梭数十年之后,我在创作笔记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在陕北的百花中,山丹丹最爱睡觉,开花最晚,它是最有主意最沉稳的花朵。春二三月铁牛吼,黄牛也吼,但是它翻个身又睡着了。四月五月六月,青蛙击鼓,小河弹琴,黄鹂梢头为它真唱,急得千树万木大声呼唤,它也不醒不开。然而到了热月天,烈日猛地发威,烤灸得万物垂头打蔫,土地也往往干裂,这时候,山丹丹就赶紧起床,而一听到雷电隆隆起身播雨,它就开花回应,就赶紧给雷电探寻目标;哪一带需要雨,它就在那一带摇摇自己的花朵。于是酷热的大夏天,往往就像打开了菩萨的甘露瓶儿,喜雨纷纷洒下。
⑤但在我幼时的那些日子那个石庵下,隔了几天去看时,我们栽下的山丹丹早已枯死了。山丹丹虽然死了,我们的心却不死。以后好多天,我们都会上山去挖山丹丹,挖来就栽,以至于一些大人都说,你们这几个小鬼真有恒心呐!
⑥我们挖了栽,栽了死,死了再挖,再栽再死再挖,但我们终未能栽活一棵。这下我们灰心了。于是我们灰心了。那时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两句歌谣:我是小八路,生来爱自由。我们便认为山丹丹就像小八路,是最爱自由的花儿,只能让它生长在山野里,挖到家里是根本无法养活的。
⑦读大学时,我的知识增长了,知道山丹丹还有野百合、红百合、细叶百合等学名,但我只想继续叫它山丹丹。山丹丹是我们的祖先给它取的乳名。
⑧每逢暑假回到陕北,我感到最幸运的事,就是能看到山丹丹。而暑假之时,山丹丹也正好刚刚开放,朵朵新鲜眩目。啊,你看这边的山沟里,好像地心的一滴岩浆溅出来了!你看那边的背洼上,好像仙女的一点胭脂落下来了!啊,好红好红的花,又有绿叶衬着;红有红的鲜嫩,绿有绿的脆甜。让人爱的心颤。
⑨工作后,有一年在我乘车去榆林的路上,不意间看见一个正在行走的农村婆姨猛然停了下来,顺着地的目光看过去,那儿是一棵开得红亮的山丹丹。我看见那婆姨站定仔细地观赏起来,而在观赏的过程中,她就像得到了一种神启,或者得到了一种提醒:女人就是要俊要美!尽管她的穿着打粉可谓漂亮整洁,她还是捋了捋头发,又把衣襟再往好地拽了拽,然后才又迈步上路。这山丹丹,给了陕北人多少爱美的情愫!
⑩在无数次欣赏之后,我对扎根这片土地上的山丹丹产生了无比崇敬之意。山丹丹不进阴暗,不嫌低微,总是和杂草们混生在一起,往往越是苦焦的穷乡僻壤,越有它的身影。在往昔那漫漫的长夜里,它就像杨白劳买回的二尺红头绳,就像一杆红旗突然飘扬在高高的永宁山上!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它,我们陕北这块灾难频仍的土地,怎么能够撑持下来
直至现在,似乎猛然间我才醒悟,一般的花儿,模样大体都是婉约的、娴静的、秀气的,而山丹丹其状大异,它们虽然不失花的温柔,却又好像带着一股刚健的风声。你看它们的六片花辨都向后反卷着,像一只只飞着的、双翅并拢的鸟儿,或者朝前射去,或者向下俯冲,力量遒劲,气势凌厉,直逼人心!它们以凝聚在花瓣上的勇气汗气血气昭示人们,明白无误地昭示:最美丽的姿态,是奋飞起来!一如今天这里挣脱精神羁绊焕发生命力量顽强奋进的陕北人!
我为我们陕北那么穷苦荒凉的土地上,居然能生出如此高雅如此绮丽如此奢华如此动人心旌——如此卓然不群的花而感动、骄做和欣慰!
21.从全文看,“山丹丹”有哪些“卓然不群”的特点
22.同是表现“山丹丹”形貌特征,为什么不把第 段紧接在第⑧段之后
23.试就本文语言的一种显著特点及表达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24.本文在艺术表现上有“醉倒人的力量”,试任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
1、B 2.D 3.A 4.C 5.A 6.C 7.A 8.(1)肖像描写 (2)语言描写 (3)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9. (1)排 勾画出孔乙己拮据而又穷酸的本相,既想表明自己是个规矩人,又对短衣帮表示蔑视。(2)摸 表明孔乙己的钱已经极少,生活已到穷困不堪的地步。
10、(示例)[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主题
[研究依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
[我的发现]鲁迅的一些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与批判,
对封建时代的教学内容与老师的教学态度提出了严肃的思考,并对残害
读书人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与批判。
11、承上启下,过渡衔接。对上文写孔乙己给人们带来快活进行总结,领起孔乙己不在的情况下人们生活状况的描写。
12、“摸”是摸索、寻找的意思,这一动作生动形象地表明孔乙己已经极度贫穷了。
13、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构成对比,衬托出孔乙己穷困潦倒到极点的悲凉处境。
14、说明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却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人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深刻地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15、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他自己不争气。(答其中一点即可,语言表达应清楚明了)
16.B
17、D
18、D
19、①包括网友在内的公众关注科普;②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责;③网络平台、网络服务提供者确保提供正确的科普知识。
20、①优秀科普作品的数量大幅增加;②跨学科、前沿学科的内容增多 (更加关注交叉领域、学科前沿);③有院士、名医领衔编写,更能满足大众对科普内容的权威性的需求。
21、(自然属性)①移栽难以成活。②花时迟晚。(③鲜艳炫目,惹人喜爱。④生长在荒僻阴暗之处。⑤花瓣向后反卷,展翅凌空。
(精神属性)①不受拘束,喜爱自由。②最有主意,最沉稳,善良仁爱。③高雅、奢华,甘于奉献。④不惧恶劣环境,顽强抗争,坚守信念,给世界带来希望。⑤柔中带刚,凌厉道劲,勇往直前。
22、(1)从整体顺序看,文章按时间先后展开对“山丹丹”叙写。⑧ 两段分别写“大学时”和“现在”的所见所感,不是同一时间作者眼里心中的“山丹丹”,不能放在一起。
(2)从观察角度和着笔侧重点看,⑧ 两段分别为全景远景描写和近景特写,两者不必连在一起。(3)从对“山丹丹”形象内涵表现的构思看,第⑧⑨及其以前文段,侧重表现“山丹丹”外在、自然特征,第 段侧重对其精神品格的揭示,有逻辑层次的先后。(4)从思想情感发展看,从第⑧到第 段作者对“山丹丹”形象的认识经历了由外到内的过程,情感也由无比喜爱升华为无比崇敬、由衷赞美。
23.答案:示例一 亦雅亦俗,多姿多彩。如“从民间的唇上搬下来”“开放在中华民族的典籍里”“小黑爪子”“一疙瘩大蒜头”等,雅俗尽显其妙。
示例二富有张力和立体感。如第②段“沁人肺腑”“味溜溜”“活了”,易于激发读者联想想象,让人如嗅其香,如感其力,如睹其形;第②段中“大声喊叫”“倏忽一亮”“一起跑过去”“看了义看”“伸”“拱”等,捕捉细节,将孩子的惊异和无比喜爱的情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富有立体感。
示例三 新颖活脱,化腐朽为神奇。如第④段把“山丹丹”花期迟晚说成“最有主意”“最沉稳”,铁牛“吼”,青蛙“吵”,小河“闹”……以拟人手法,让不同季节的事物与“山丹丹”建立起“人际关系”,平凡的事物变得神奇起来,“山丹丹”习性得到艺术化表现。
示例四 形象生动,蕴藉隽永。如第⑩段把“山丹丹”比作“红头绳”“红旗”,将其不怕穷乡僻壤、倔强开放和不畏困苦、执着信念的精神品格表现出来,蕴含深厚。
24.示例一(象征)“山丹丹”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它是美的化身,作者既把它当作自然美的象征去描写,又把它当作精神品格美的象征去表现。如在阴暗荒僻环境中生长,象征了陕北人在灾难频仍中坚毅执着的精神气度。
示例二(借物抒怀)作者将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思想,寄托在“山丹丹”这一艺术形象身上,在表现其自然特征及其精神内涵过程中,融入挚爱、崇敬、赞美之情。
示例三(渲染烘托)文章写小时候移裁的故事和农村婆姨驻足凝望的情景,不惜笔墨,渲染了人们对“山丹丹”的强烈喜爱之情,烘托出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