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课题:挑山工
内容分析: 当代作家冯骥才1981年创作的泰山见闻式散文 该文作者没有着墨于泰山的雄姿和胜景,而是把目光投向挑货上山的山民,描绘了挑山工人们艰辛的劳作和惊人的毅力。 该文通过运用叙事说理、夹叙夹议、细节描写、反衬烘托等手法,突出泰山征服者的形象,赞颂了挑山工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告诉了读者们一个道理: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往前走,就能到达目的地。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 :通过了解泰山文化以及挑山工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群体,感受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 语言运用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挑山工劳作场景和精神品质的优美词句,并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这些语言。 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推理等思维方法,深入思考挑山工与游人登山方式的不同以及挑山工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审美创造 :体会文中通过细节描写、反衬烘托等手法塑造的挑山工形象之美,感受挑山工平凡中的伟大,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挑山工为什么“虽然路程多一倍,却走得不慢”,从而领悟“坚持”和“专注”带来的力量。 教学重点: 通过挑山工与“我”的三次相遇,深入体会挑山工平凡之中蕴含的伟大品质,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迁移运用。
情境导入: 同学们,历史长河中有无数闪光人物:他们或许身披铠甲,或许平淡普通,他们如炬火照亮黑夜,或如星光点亮平凡。——他们用行动筑起精神丰碑。今天,让我们化身“追光少年”开启寻光之旅。翻开课本,探寻精神的丰碑,共同策划一场属于我们的“闪光人物长廊”!准备好了吗?出发! 任务二:读课文,感悟英雄闪光品质。 学习内容: 聚焦挑山工的语言描写,联系上下文说说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哲理。感受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品质,体会平凡的人因品质高尚而显得不平凡的时代价值。 学习目标:通过细节描写感受平凡路上的勤劳之光。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情景导入,初识挑山工。
趣味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个平凡普通的群体——挑山工。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挑着沉甸甸的货物,一步步登上山顶,他们是泰山的征服者,他们就是挑山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冯骥才的《挑山工》。 2.认识作家:冯骥才,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铺花的歧路》《斗寒图》《雕花烟斗》《神灯》等。他的作品选取素材的角度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地描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 3.自读提示: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阅读提示,迅速完成课文默读。 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完成默读。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生字词。 ②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歇歇脚 拘束 耽误 包蕴 哲理 腾云驾雾 心悦诚服 意味深长 理解字词: (1)借助词典理解不熟悉的词语。 (2)圈画“心悦诚服”“意味深长”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他们的意思。 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预设:“心悦诚服”的意思是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 “意味深长”的意思是意思深远,耐人寻味。 4、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挑山工的?(外貌、语言、登山路线)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我”在登山时碰到了一位挑山工,发现他虽然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最终先到达山顶。“我”心生疑虑,在与挑山工对话后,“我”受到启发,被“挑山工”的精神所激励。 5.聚焦重点:感悟第1自然段。 认识泰山,更显挑山工之不易。 出示泰山的资料袋,学生默读之后,说感受 师:人因环境而显伟大。了解泰山,是理解挑山工不可缺少的一步。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一首《望岳》,豪迈大气,让多少人对泰山充满了向往。 泰山,古称岱宗,面积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中华民族的丰碑屹立于中华大地,举世瞩目。那么,泰石阶有多少级台阶呢? 泰山的台阶数是按照路线来说的。 红门宫到中天门:这一路啊,你得爬3210级台阶!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得有点真功夫才行! 中天门到南天门:过了中天门,别以为就轻松了,后面还有3765级台阶等着你呢!这一段,可是最考验人意志的时候! 南天门到玉皇顶:最后这一段,虽然只有740级台阶,但也是最陡峭的一段。爬上去,你就是真正的“天梯勇士”了! 过渡: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挑山工的艰辛、不易。那么,挑山工还有哪些不易呢? 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 ①圈一圈第一自然段中挑山工的登山动作; ②找一找找出描写挑山工行走路线的句子; ③画一画挑山工的路线。 (2)探究路线设计逻辑 教师提问:“Z”字形不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智慧。请思考:为什么挑山工要走折尺形路线。 生1:因为这样走可以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台阶 生2:担重物走直线,膝盖会受不了。这样还可以保护挑山工的膝盖。 生3:可以省些力气。 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学生根据资料,和照片理解挑山工的辛劳,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抓住主线,理清文章思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第二节:体会对话,感悟哲理
出示表格,小组合作探究,梳理“我”与挑山工的三次相遇。 相遇次数相遇地点挑山工在干什么第一次山下挑担第二次回马岭休息第三次五松亭理挑
2.引导学生发现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 3.在对比中感悟哲理。 (1)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挑山工的话给了你什么启发?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引导:请大家齐读挑山工和作者的对话,体会朴素的话里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①教师提问:挑山工说“一步踩不实不行”,那他得怎么走呢? 预设:他要每一步都踩实。 ②挑山工“更不能耽误工夫”,他是怎么做的呢? 预设:他要抓紧时间登山。 ③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挑山工是“一个劲往前走”的? 预设:从“我”与挑山工的多次相遇中可以感受到挑山工是先认准每一段路的目标,再脚踏实地,抓紧时间,一个劲往前走的。 ④师:作者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 教师总结:挑山工为了登上山顶送货,只能步步踩实,不停地向上攀登。他的言行蕴含着深刻的挑山工精神:干什么事都应该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5、升华主题。 ①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最后一段话,思考: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它”指什么? 预设:我觉得是在指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不断攀登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作者不断前进。 ②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挑山工是一种职业,但他背后的精神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缩影,在不同人眼中,他们身上散发着不同的微光。 “扁担弯弯,脚步稳稳,心向云端,何惧路遥?”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也要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勇敢挑起学习的责任,挑起梦想的重量,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走向属于你们的“人生顶峰”。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认真思考和分析挑山工登山的特点以及所蕴含的精神品质,表达自己对挑山工的敬佩之情,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挑山工在登山中的困难后,让学生进行客观的分析、对比,了解到游人与挑山工在登山时因目标不同而带来的结果也不同。由此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挑山工说的意味深远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