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打包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打包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4 16:41:33

文档简介

《旅鼠之谜》
教师个性化批注
《旅鼠之谜》教案
教学重点:1、概括旅鼠三大之谜。
2、多角度领会本文给人的启示教学目标1、
概括北极旅鼠三大奥秘。2、
多角度领会本文给人的启示。3、
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记叙文、说明文的杂交体)。4、
培养学深热爱科学,用于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5、
课堂练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访旅鼠图片)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他们的奥秘。今天学习这篇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会产生探索旅鼠之谜的兴趣。二、感知求疑、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1、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写了旅鼠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三大之谜。这些内容集中在课文的那几个段落 《7至17段》,这三大之谜是通过丹尼斯和“我”的对话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这几个段落。朗读时要注意旅鼠之谜的句子。2、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旅鼠三大奥秘,要求语言要准确、见解。三大奥秘(1)繁殖能力惊人,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约百万只后代。
(2)能控制繁殖,一旦过多,就停食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周期性死亡大迁移,汇成数百万的队伍,葬身大海。三、探究内化1、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1)
作者写作本文只是向人们介绍旅鼠的奥秘吗?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警示人类,关注人口问题。美国科普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阿西莫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美国35年就增长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万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2)
想一想,说一说在本文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启示?A、
自然界本身就有调节剂制,一旦被破坏,会相新的平衡转化。B、
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C、
从位梦华、丹尼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D、
探索奥秘要有创新思维,敢于吃苦的精神。E、
大自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于人类去研究。2、
把思考的结果拿到小组交流、讨论。3
找代表发言。(3)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学过的文章,大致都有分类,以你所掌握的文体知识,你觉得这是篇什么文体的文章?并说说你的理由。(1)
记叙文。理由:通篇都是对话形式,又急需的六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人物——“我”和丹尼斯。事件的起因——我捉了一只旅鼠。经果——“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果——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自己的感想。(2)
说明文。理由:全篇讲的都是旅鼠的知识,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殊之处,作者采用记叙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特点,因此,本文的文体是: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杂交体,它的优点是既给人以知识又使人读来饶有兴趣。2、
把思考的结果拿到小组交流、讨论。3
找代表发言。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旅鼠的奥秘,科学家研究了几个世纪,至今也未解开谜团。大自然神秘莫测,尽管人类一天也没有停止对大自然的探索,但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你还能说出一些人类为破解的自然之谜吗?1、
你对此有兴趣吗?想不想将来用自己的努力揭开谜团?2、
现在我们要怎么样?六、课堂练笔请同学们把本子拿出来,把这堂课的收获、感想记下来。七、布置作业
基训上的题 板书
繁殖能力惊人教学目标1、
概括北极旅鼠三大奥秘。2、
多角度领会本文给人的启示。3、
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记叙文、说明文的杂交体)。4、
培养学深热爱科学,用于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5、
课堂练笔。教学重点:1、概括旅鼠三大之谜。
2、多角度领会本文给人的启示。教学难点: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教学可是: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访旅鼠图片)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他们的奥秘。今天学习这篇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会产生探索旅鼠之谜的兴趣。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1、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写了旅
( http: / / www.21cnjy.com )鼠的三大之谜。这些内容集中在课文的那几个段落 7至17段,这三大之谜是通过丹尼斯和“我”的对话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这几个段落。朗读时要注意旅鼠之谜的句子。2、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旅鼠三大奥秘,要求语言要准确、见解。三大奥秘(1)繁殖能力惊人,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约百万只后代。
(2)能控制繁殖,一旦过多,就停食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周期性死亡大迁移,汇成数百万的队伍,葬身大海。三、讨论、探究1、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1)
作者写作本文只是向人们介绍旅鼠的奥秘吗?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警示人类,关注人口问题。美国科普作家阿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莫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美国35年就增长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万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2)
想一想,说一说在本文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启示?A、
自然界本身就有调节剂制,一旦被破坏,会相新的平衡转化。B、
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C、
从位梦华、丹尼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D、
探索奥秘要有创新思维,敢于吃苦的精神。E、
大自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于人类去研究。2、
把思考的结果拿到小组交流、讨论。3、
找代表发言。四、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学过的文章,大致都有分类,以你所掌握的文体知识,你觉得这是篇什么文体的文章?并说说你的理由。(1)
记叙文。理由:通篇都是对话形式,又急需的六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人物——“我”和丹尼斯。事件的起因——我捉了一只旅鼠。经果——“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果——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自己的感想。(2)
说明文。理由:全篇讲的都是旅鼠的知识,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殊之处,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特点,因此,本文的文体是: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杂交体,它的优点是既给人以知识又使人读来饶有兴趣。五、拓展,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旅鼠的奥秘,科学家研究了几个世纪,至今也未解开谜团。大自然神秘莫测,尽管人类一天也没有停止对大自然的探索,但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你还能说出一些人类为破解的自然之谜吗?1、
你对此有兴趣吗?想不想将来用自己的努力揭开谜团?2、
现在我们要怎么样?六、课堂练笔请同学们把本子拿出来,把这堂课的收获、感想记下来。七、布置作业
板书
繁殖能力惊人 分享到14.大雁归来
教师个性批注
14.大雁归来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对写作对象特点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过程与方法:
1.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2.通过体会课文语言浓浓的抒彩,来体会读者笔墨中饱含的深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享作者的发现之乐,理解全文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的主题思想,从而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意识。教学过程预习反馈: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狩(shou4)猎
凋(diao1)零
滑翔(×iang2)
顾忌(ji4)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一、激趣导人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二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互相交流。
(一)提问:
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列队飞。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二)提问:
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与交流。
明确:
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例如:
1.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3.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4.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5.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三
探究内化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明确: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谈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评说。)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呜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板书设计:14
大雁归来 南飞的大雁
善性大雁归来
通过描写
春雁觅食
感受到大雁的
友情
抒发=====爱鸟之情
孤雁4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
亲情 教学后记:11、《敬畏自然》
教师个性化批注
11、《敬畏自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文,让学生转变过去人们一致认为的征服自然的观念,
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速读、自主、合作、教师讲解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一、激趣导入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二、感知求疑(一)检查预习,掌握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鹏
斥安鸟(yan)
蓬蒿(hao)
咫尺(zhi)
狼藉(ji)
相形见绌(chu)
美味佳肴(yao)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不过尔尔:不过这样。
(二)
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
1、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
2、理解题目及文体
敬:敬重,是各种推崇之心的涵盖,这个词还包
( http: / / www.21cnjy.com )含一种深深的爱护、珍惜和依恋之情;畏:畏惧之意,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这种“畏惧”是由于“敬”---“爱”—“惜”到了极点之后的“怕失去”、“怕破坏”、“怕改变”。这是从美好的浓情中析出的“畏惧”,这包含了作者对自然力量与神秘的崇拜之情,反映一种重新思索人与自然关系的谨慎谦虚的态度。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性、叙事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有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
过程)。议论性的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彩。
(三)阅读课文,讨论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
“爱护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2、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明确: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这一自然段)
3、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
第二部分:(2—10)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一层:(2—4)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相比不过尔尔。
第二层:(5—7)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三层:(8—10)宇宙有生命,人类处处有弟兄。
第三部分:(11)人类应当敬畏自然。
三、探究内化作者阐述了哪些敬畏自然的理由
1、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骄傲。
a在大宇宙中间,航天科技非常狭小。
b人类的认识史,人类认识幼稚得很。
c大自然宝藏,矿坑挖掘是自掘陷阱。
d宇宙中的高智慧生物,人类大人物不过尔尔。
2、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a大自然创造了一切人仅有智慧是大自然赋予的
b大自然创造了人类有感情会思维的大脑
c大自然使人体众多细胞分工合理并且相互协调
d大自然创造了人体难以形容的美
3、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
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
表明观点,得出结论: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
4、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明确: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对立,宣称要征服自然。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拓展延伸1、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明确:之所以说“敬畏自然”
就是“敬畏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2、“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存在不存在?“智慧”和“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明确:拟人手法。把宇宙比拟为人,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宇宙的一切,都设想成为造物主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宇宙智慧与人类智慧——相对的两个概念,具有可比性。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一、激趣导入
听写词语: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整体感知(一)品味语言,体会句中哲理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讨论明确:掉入陷阱,就有危机。人类开采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讨论明确:拟人,说宇宙创造了人类是有目的的创造,这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讨论明确: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三、探究内化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改为: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思考,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改为:谁也不能断言那些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反问句的作用:反问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③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改为: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
反问句的作用: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改为:你应当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反问句的作用: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1.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如:1.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我们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呵护我们的明天。
3.地球是万物之母,无论什么降临在地球身上,也将同样降临于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们应该知道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泪,不是我的眼泪,更希望不是地球母亲落下的最后一滴带着绝望的泪!2.请试着整理作者的说理思路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得出结论:我们应该敬畏自然。全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由引论到本论,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本文的语言也极有特色,富有文学色彩,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彩,洒脱峻丽,读来爽心悦目。
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
教后反思: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师个性化批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重点:
1、
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
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3、联系现实,关注环保问题
教学难点:

联系现实,关注环保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课前播放《楼兰新娘》)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是哪一首歌?你听说过楼兰古国吗?三千年前,在丝绸之路上,曾经富庶、繁华、胜极一时的楼兰古国被狂风和沙漠无情的吞噬了。楼兰的消逝成为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永远的遗憾。然而,类似的悲剧并没有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就此停止。“罗布泊”这个美丽的仙湖,也曾经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如今,却是“大漠沙若浪,寂寞无人家”。大家可曾想,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故呢?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板书)
请问: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罗布泊,原来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却消逝了,变成了荒漠。泊带三点水,原来是湖泊)
(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你还想了解有关罗布泊的哪些事呢?)
二、整体感知:(好,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读课文)
1、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现在的罗布泊是怎样的?
那里曾经:广阔、美丽,充满生机,它的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斯文赫定称它为“仙湖”。(美丽、绿洲、仙湖)
现在的罗布泊是一片死寂沙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探险者神秘失踪,令人恐怖。(沙漠、神秘、恐怖)
2、
它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怎么消失的?消失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它消失于20世纪70年代。消失的直接原因有两个:(1)、20世纪20 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2)、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改道、四盲、干涸)
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是:“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 (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从中得到哪些教训?对当今的西部打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教训: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维护生态平衡)
忠告:西部大开发要克服盲目性,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4、类似楼兰、罗布泊这样的悲剧停止了吗?还有哪些?
这样的悲剧不仅没有停止,而是变本加厉的上演着: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大有干涸之势。
三、探究内化学生读(14—28节):
文中语句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品读一下,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
(例句如下)
1、“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胡杨林以人的感情,“挣扎与痛苦”表现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
2、“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重。”
用拟人手法,“黄色沙地深深刺痛着我们的心”,实际写出了“我们”看到罗布泊变成了荒漠景象而内心痛苦、沉重的情感,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这样表达,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3、“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盲目”一词,写出人们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眼光狭隘,不顾整体利益,滥用资源的悲剧。连用了四个“盲目”,以排比的句式,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了。
4、“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任意”一词,更突出了人们破坏水资源的无知和愚昧。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此句的“又”字有力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6、“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连用三个“救救”,构成了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7、昔日:“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 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被斯文 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对比手法的运用,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文势了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拓展延伸 (过渡:正是因为悲剧在不断上演,生态环境不停地遭到破坏,我国的扬沙天气才越来越多。)

2006年入春以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多次遭遇沙尘暴天气,特别是4月10日左右,连续一周,狂沙肆虐,新疆、内蒙、甘肃、北京尤其严重。请看两则新闻;
(1)4月9日晚7时许,从乌鲁木齐发往北京的T70次特快列车运行到新疆小草湖至红层之间时,遭到风力达14级以上的特大沙尘暴狂袭,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车体一侧的双层钢化玻璃窗户被击碎。紧急时刻,本次列车快速启动防风预案,乘务人员组织旅客进行自救。事后,不少旅客谈及遭遇沙尘暴的情景,仍心有余悸。一位前往北京的旅客告诉记者,他经常出差在外,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惊险的遭遇,沙尘暴刮来之际,窗户玻璃被狂风卷起的沙石砸碎,车上乘客纷纷躲避,在乘务员和全体旅客的努力下,大家将卧铺上的棉被和床单拿下来遮挡损坏的车窗。列车在哈密停车6小时,使用大量三合板、棉被、毛毯等物品封闭车窗后才得以安全抵京,造成列车晚点32个小时。另外还有1趟列车停运9趟列车晚点。
(2)标题为: 北京市副市长发脾气:空气超度污染
4月9日和10日,北京市遭遇了入春以来 最为严重的重度污染。副市长吉林说;去年四月份,北京合格的天气是14天,而今年4月1号到8号,北京合格的天气仅有两天,自4月5号以后,北京又连续五天受到浮沉天气的影响,是重度污染。
由于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2000至2010十年间多次出现沙尘和沙尘暴天气。北京市继2000年3月27日出现较强沙尘暴以来,于2010年3月19日又一次出现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加之近年来北京市车辆的快速增长和建筑工地的迅速增加等原因,使北京的空气污染由煤烟型向复合型转变。
教师读材料,小组讨论发言。小结:北京,是我们的首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国际大都市,现在的环境污染都这么严重,那么,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后,她也会被狂沙吞噬成为又一个楼兰、又一个现代文明的遗憾吗?如果真会那样的话,那将是所有炎黄子孙的耻辱啊!
2、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要求具体诉说罗布泊百年沧桑,是描述的训练,又是口语的训练,又是想像的训练。六、结束语:
不必援引枯燥的数据,不必借用古老的格言,我们只须用肉眼仰望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版,它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不必讳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中,已难以找到一块净土:珠穆朗玛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铬沉淀,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人类唯一的生存场——地球,已经在呻吟。
敬天,人类才可自救。那些破坏过、破坏着和正准备破坏环保的人们,让理性回归吧!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七、
布置作业:
1、
设计两条有关环保的公益广告,可以绘画,可以拟广告词。
2、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教后反思:科海泛舟
教师个性化批注
科海泛舟综合性学习活动目标:
(一)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强烈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三)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四)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信息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的文字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
搜集整理资料,读科学家的故事,谈自己与科学结缘的经历,模仿写浅显的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
活动难点:仿写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
教师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向学生讲述、或提供材料让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兴趣。
2、在活动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的材料,向学生介绍科学小品、科技说明文的写法,或提供一些范文,以便学生模仿。
3、教师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应该作一些了解,甚至收集一些这一方面的观点和信息。
学生准备:(全班分四组准备)
1、收集有关科学的名人名言(至少5条)
2、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3、准备讲述“我第一次迷上科学”的经历。
4、做一个手工作品,并且介绍它的制作过程。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各小组竞赛:派出代表上台写出有关科学的名人名言。(每组至少写5条,每条1分)
第二阶段:
各小组推荐一个代表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讲得好的,加5分,一般的3分,简单的1分)
第三阶段:
各小组抢答:讲述“我第一次迷上科学”的经历。(讲得好的,加3分,一般的1分)
第四阶段: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并且介绍它的制作过程。
第五阶段:
各小组交流科学正反两方面效应的材料或者观点,谈谈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第六阶段:
学生写作一篇科学幻想小说。
参考资料:(一)关于科学的名人名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邓小平
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是人才。 ——江泽民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待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只能
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华罗庚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华罗庚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达光辉的顶点。 ——(英)马克思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英)达尔文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英)斯宾塞
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馈赠给人类生活。
——(英)培根
科学需要幻想,发明贵在创新。 ——(美)
爱迪生
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 ——(美)爱迪生
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科学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这样一些至今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美)爱因斯坦
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 ——(美)富兰克林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属于祖国。
——(法)巴斯德
伟大的科学者在实验室里的生活,是对物体和对周围一切的执着地斗争。                                
 
——(法) 居里夫人
科学不论现在和过去,是对一切事物存在的观察预见 , 虽然是渐进的,然而它是对即将发生事物的认识 。
——(意)达·芬奇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俄)巴甫洛夫
“笨头笨脑”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
  面对那么多成就卓越的人,也许你会自惭形秽地说:“我这么笨,怎么可能成才呢?”,“我太平凡了,根本不是成为伟大伟人的料!”下面我就给你讲述一个老师、校长都认为他很笨的人的成才故事。
  这个人就是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这个当年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成了现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
“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    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在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尽管还有许多人对此表示反对,甚至还有人在报上发表批评文章,但是,爱因斯坦毕竟还是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在短短的时间里,竟然有15所大学给他授予了博士证书,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家的著名大学也想聘请他做教授。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笨东西”,认为无法成才的爱因斯坦,终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由“丑小鹅”变为“白天鹅”,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想,爱因斯坦的话是最好的答案。当许多年轻人缠住他,要他说出成功的秘诀时,他信笔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并解释道:“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奋,y表示正确的方法,那么z呢,则表示务必少说空话。”许多年来,爱因斯坦的这个神奇的成功等式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从爱因斯坦的奋斗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勤奋、正确的方法和少说空话使爱因斯坦由笨头笨脑变为巨人的。
  可见,一个人不聪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先泄自己的气。只要你肯为你的目标付出艰辛的劳动,并配合正确的方法,就一定会得到成功女神的酬劳。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在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并不一定能显出锋芒毕露的优势,相反,他们却太平凡,甚至显出迟钝、愚笨的样子,常常要被周围的人嘲笑、讥讽。如果因为自己笨就灰心丧气,不再努力,那不是将自己潜在的才华、能力都扼杀在摇篮中了吗?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每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中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座。如果你觉得自己笨,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寻找到你自己的星座。正如爱因斯坦对别的事物迟钝,却对物理和数学特别喜爱一样,当你找到自己的星座时,你定会放射出与众不同的异彩。
  试试看,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