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渡汉江》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渡汉江》的作者是唐朝诗人 ,本诗是他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答案:宋之问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直接填答即可。
点评:学习古诗,首先要对诗歌有关常识以用写作背景作一番了解。
2、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 、 、 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
答案: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前两句诗句的内容,根据题干中的“贬居之苦”的提示理解三个字词所表达的含义。
点评:学习古诗,要注意细读,注意理解关键字词的表达作用。
3、“岭外”一般是指____________地区,由此看来宋之问诗的一二句是写____________,三四句是写____________ 。
答案:五岭以南|贬居岭南情况|回归近乡时的心情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注释中对“五岭”的解释。本诗内容浅显,根据诗歌内容即可直接解答二三两空。
点评:学习古诗,要善于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归纳要点。
4、《逢入京史》中,诗人是离故乡渐行渐远,而《渡汉江》中诗人是离故乡 ,心情不是兴奋,而是 。
答案:渐行渐近|担忧(紧张)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诗歌内容,抓住“近乡”“怯”两词即可理解作答。
点评:学习古诗,要注意理解诗可关键的词语,据其含义理解诗歌的内容。
5、宋之问是 (初唐、中唐、唐末)诗人。
答案:初唐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课文注释内容,根据注释中诗人的生卒年分,结合历史知识来判断。
点评:本题看似简单,便不容易答对。学习时要细心留意注释中的信息,有时要结合历史知识来理解古诗学习中有关的问题。
6、“近乡情更怯”的“近”从文言的角度来看是 (词类活用),“怯”字的意思是 ,表现了诗人 的心理。
答案:形容词动用|担忧|激动与紧张
解析:第一空,抓住题干中的提示“词类活用”来判断,“近”本是形容词在,在诗中是“行近的”意思,是动词。回顾课文注释内容,了解“怯”的含义,体会诗人的心理活动。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对诗中的关键字语要准确把握,这方面在学习古诗时要多加练习。
7、唐诗中表现乡愁的诗句很多,比如 。
答案:示例:日暮乡关可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抓住题干的要求“表现乡愁的诗句”,回顾所读所学古诗内容,写出符合要求的诗句,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点评:唐诗内容丰富,名句甚多,学习时要多背诵。
8、宋之问也写过送别诗和言志诗,前者如 (《题张老松树》);后者如
(《送杜审言》)。
答案:“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解析:抓住题干的要求“送别”“言志”,回顾所读所学古诗内容,按要求写出宋之问所写的诗句,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平时对古诗的积累并不多,尤其是对不太著名的诗人。平时要多读唐诗,了解内容。
二、问题理解
9、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断”和“复”用得好。 “断”写出诗人与家人音问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 “复”字写诗人谪放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
解析:仔细阅读前两句,结合全诗,理解诗句内容。从字词所表达的含义来分析其作用,作一评价。
点评:本题旨在提示学生要细读古诗,注意诗中关键字词的表达作用。
10、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答案: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生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解析:结合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生活经历。诗人是逃归,心中有不安之感,再说诗人很担心家人的变故,所以有“怯”之感。
点评:本题旨在提示学生要细读古诗,仔细体会诗人的内心感受。
1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答案:远离故乡,久未得到家人的音讯,生活孤独。
解析:结合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生活经历。根据前两句诗句的内容,从诗人与家人的相离状况来分析理解。
点评:本题旨在提示学生要细读古诗,仔细体会诗人的内心感受。
12、《渡汉江》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现的心理十分矛盾,仔细体味,其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之处。
答案: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解析:结合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生活经历,根据诗人身份(贬官)和生活处境来理解诗人“怯”的感受。
点评:本题旨在提示学生要细读古诗,仔细体会诗人的内心感受。
13、如果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充满豁达乐观,给人莫大安慰鼓舞,一扫诗中风雨迷茫、儿女沾巾之伤感,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明明有“无故人”“无知己”的近乎悲观的语句,为什么也给人振奋之感呢?
答案:因为有“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友谊,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尽”是再饮一杯,再待一会,此刻不忍离别,恋恋不舍、殷殷关切、此去将深深怀念、时时念想,在“无故人”之地,我们的友谊将更为珍贵,将战胜你的伤感,伴你度过风雨。“天下谁人不识君?”气魄很大、很自豪,是信心十足的预期。一想起这些温暖如春、激越悲壮的诗句,即使在天涯海角,正如《唐诗是早晨》说的“就会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可以仿《唐诗是早晨》作如下振作生命、振作士气的运用——一个人踏上未卜的征途,遇到孤独困难的境地,想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当年朋友们的送别,想到朋友们过去的深深情谊,想到这些念叨着自己的老朋友,想到还有这些可以托付的朋友们在,顿时生活的豪气油然而生。一个人走上举目无亲的陌生之地,想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顿时信心百倍、豪情万丈奔赴远方。
解析:根据题干中所提示的诗句,回顾其作品内容,分析诗句所表达的诗人的气度、胸怀、精神来解答问题。
点评:本题是拓展题,旨要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一些诗句所表达的丰富的内容。
二、问题理解
14、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野 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 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 ,植物 的景象。
答案:满溢(满)| 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现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第一题,由首句可知“水满”,由第二句可知植物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第二题,“上下”“东西”表明蜻蜓和鱼都自由自在,十分悠闲,作者是以鱼的闲情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点评:本诗写景生动,内容浅显,容易理解。
15、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过 湖
俞 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诗中有画。
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 。
答案: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2)景中有情。
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愉悦、快乐。
解析:第一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已成为许多诗词具有的特点。描绘这首诗的画面,我们首先要抓住诗中的景物,如“舟、岸、风、梅、山、鸥”等,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仿照前两句诗的描绘,后两句诗就比较容易了。第二题,诗常用的表达方式是借景抒情,本诗诗人借助“初春的湖岸、暖风、梅香、如画的群山、翩翩的白鸥”,充分表达了快乐的心情。点评:学习古诗,要有一定的想像能力,将诗中的文字形成画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