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节选)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节选)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7 16:2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节选)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擀面(ɡǎn)  剜肉(wān)   断壁残垣(huán)
B.腌臜(zɑ) 隐匿(nì) 呱呱坠地(ɡuā)
C.荆棘(jí) 温驯(xùn) 如坐针毡(zhān)
D.驾驭(yù) 捯气(dáo) 咬文嚼字(jué)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抡圆  咬牙切齿  两肋插刀
B.绽裂  一气呵成  天伦之乐
C.筵席  腰缠万惯  呱呱堕地
D.坍塌  咬文嚼字  形影不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万春院长亲自担任重庆火锅制作的大厨,煎炒底料、切煮肉菜、凉拌配菜……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B.没一会儿,他就说自己观察透彻,简直望眼欲穿。
C.不一会儿,妈妈就把脏乱不堪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简直是妙手回春。
D.他很是顽皮,上课时根本坐不住,真是如坐针毡。
4.下面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我国自主研发的“极视1号”无人机,飞行大约1小时左右就可采集2000亩地面空间的信息。
修改: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B.“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
C.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D.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
6.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毕业慢悠悠地到来,又急匆匆地溜走。在期盼未来生活的同时,也要好好跟自己的这一段青春告别:再走一走______,摸一摸______,抱一抱______,和大家好好说再见,然后奔赴你的下一段旅程。
①陪伴你三年的黑板桌椅②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③校园里每天必经的小路
①②③ B.②①③
③①② D.③②①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地区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俗,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
B.一丈青大娘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人物,何满子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中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C.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作者采用了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D.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对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8.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内容的妙处。
(1)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2)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9.综合性学习。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寻家风] 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 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代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 “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我的母亲》)
材料三 “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
(2).[展家风] 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 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A.家和万事兴 B.天道酬勤 C.百善孝为先
选  项,理由:
(3).[扬家风] 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    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抢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10、一丈青大娘为什么要同一帮纤夫打架,由此可见她具有怎样的性格?

11、简述节选文字,刻画一丈青大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2、“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这个结局,能否改为“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一丈青大娘才开恩放行”,为什么?

13、请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挑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营城制度。考古发现证实,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遗址均已于城市的核心区域形成具有极强礼仪性的中轴线规划格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都城的规模不断扩展,功能日益丰富,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金中都的中轴线营建持续演进。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是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加的结果,成为北京老城独特景观秩序的极致体现。元至元四年(1267)至明永乐三年(1405),初步确立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与基本形态。明永乐四年(1406)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北京城形成“凸”字形城郭格局,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现存古代皇家宫苑、祭祀建筑和城市管理设施均始建于这一时期。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1911年,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格局得以保持和延续,清乾隆年间对北京城规划格局的调整与完善,进一步丰富与加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的规划与建设延续并强化了中轴线居中、对称的规划格局,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基准线仍然发挥着统领性作用。
北京中轴线北段自钟鼓楼至地安门外大街南端。钟鼓楼宏伟高大的体量,与周边街区青灰色、相对低矮密集的传统四合院建筑形成强烈对比。由此向南繁华的商业建筑清晰地限定出居中道路的街巷尺度,形成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景象。其间,万宁桥跨越玉河水系之上,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柔和、温润的气质。
再向南进入中段北部,城市景观主要由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和祭祀建筑构成。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居于轴线之上,故宫居南,内金水河环抱整个皇家宫殿区;景山居北,山体苍翠森然,为其靠山;南侧的午门、端门、天安门以层层门阙形成严整的景观序列。太庙与社稷坛两组祭祀建筑则以均衡对称的规划格局分布于轴线两侧。笔直宽阔的街衢、重叠对称的建筑形成了井然、壮丽的城市景观。景山为这一区域的制高点,是俯瞰南北景观的最佳观赏节点。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
位于北京中轴线核心区域的天安门、外金水桥和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包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构成中段南部,是自明清时期延续至今的重要礼仪活动空间。天安门是明清两朝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金水桥一同作为颁布诏令的场所,今天仍是重大国事活动的举办地。
南段由正阳门经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永定门,两侧分布有规模宏大的古代祭祀建筑——天坛和先农坛。正阳门城楼与箭楼雄伟壮阔,向南沿居中道路遗存可直抵永定门。南部则是明清时期皇家礼仪活动的核心区域,两组祭祀建筑场地空间而广植树木,森然的古柏与掩映其间的宏大祭祀建筑营造了自然、神秘的景观形态。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是明清时期皇家礼仪线路的有形物质载体,近年3处代表性道路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出中轴线南段道路的历史演变。
(摘编自国家文物局《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是城市格局的基本构成,是都市生活的重要载体,是首都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化标志,具有自身的演变逻辑和独特的发展轨道,具有“首都”建筑与“中轴线”建筑叠加的特殊功能。立足中轴线建筑文化价值构成的丰富、表现形态的多样,着眼中轴线建筑文化价值的生成性、功能性与展示性,要以中观视角建构中轴线建筑文化价值体系,以功能分析深化中轴线建筑文化价值研究,以跨界意识拓展中轴线建筑文化价值应用空间。
我们应当用变化与发展的眼光看待中轴线的古今及未来的价值,借中轴线文化彰显文明新形态。北京中轴线包括古代之“源”、现当代及未来之“流”的全生命过程,通过抢救、发掘、整理研究,全面保护中轴线文化遗产,通过科学利用、守正创新、多媒体传播,延续遗产价值,更好地服务于文明进步。从这个角度而言,中轴线的变迁很重要,要摒弃重静态而轻动态、片面淡化后继特征的做法,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要求,用时代“精华”永葆“世界遗产之树”常青。
北京中轴线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遗产和城市景观,对其保护和历史文化价值的阐释和评估可借鉴“历史性城镇景观”和“景观传记”方法,全面梳理中轴线文化特征。“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将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入了一个新的愿景,即以动态的历史层积性、文化关联性以及平衡保护与发展的视角,将北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这条“文化之脊”有机地联系起来。“景观传记”提供了一种富有成效的遗产保护视角,它重视景观遗产的动态变化、叙事史料的多元采集,以及文化历史和价值特征的跨学科梳理。这种以“传记”路径阐释景观文化史及其在遗产管理与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是遗产保护研究视野和方法上的有益尝试,有助于完整呈现中轴线景观的文化历史信息、空间结构分类、文化遗产原始的和后继的基本特征,便于决策者和规划设计者将其运用于空间规划、风貌设计等原则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之中,使中轴线空间整治与建筑遗产管理能够更精准地体现历史文化价值,最大限度上保护、还原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强化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特征。
(摘编自秦红岭《城脊:北京中轴线建筑文化研究》)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确立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宫城制度,并在后续朝代中不断演进。
B. 北京中轴线历经元、明、清等朝代的构建与完善,成为北京老城独特景观秩序的极致体现,至今仍发挥着统领性作用。
C. 北京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是明清时期皇家礼仪线路的重要载体,其考古发掘揭示了中轴线南段道路自古至今的完整历史演变。
D.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不仅是城市格局的基本构成,还是首都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化标志,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
1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演变过程体现了国家都城规模扩展和功能丰富的过程。
B. 天安门、外金水桥和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构成了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区域,是自明清时期延续至今的重要礼仪活动空间。
C. 北京中轴线的建筑文化价值构成丰富,表现形态多样,具有生成性、功能性与展示性三大特点。
D. 在对北京中轴线保护和历史文化价值的阐释和评估时,应只重视其动态变化,而忽略其静态特征。
16.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景观传记”内涵的一项是( )
A. 强调北京中轴线的静态美,突出其作为城市基准线的统领性作用。
B. 注重北京中轴线景观遗产的原始特征,而往往会忽略其后继发展。
C. 采集多元叙事史料,跨学科梳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历史和价值特征。
D. 强调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的独立性,不关注其与周边环境的关联性。
17. 文中提出了哪些保护和评估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价值的方法?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


18. 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歌者
①行走在天地之间,广袤的原野从我脚下延伸而去,一直到遥远的天际。我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也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②记得小时候在放牧的路上,当别人家的牧羊犬拽脱拴它的铁链,狂吠着向我冲来时,我心里充满了恐惧。幸亏阿爸及时赶到,一把拽住正准备落荒逃去的我,我们定定地站立在原地。因为有了阿爸,我心里的恐惧立刻减损下来。那牧羊犬冲到离我们大概十步之遥时停下来,不断地叫着,却没向前靠近。“不要跑,要停下来,必要时要迎上去!”阿爸说。后来,阿爸的这句话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经验。
③每次放牧,走上原野,我会在风中低吟某首歌的旋律,后来唱歌成了我消解孤独的一种方法。比如,刚刚下过一场暴雨,一道弯弯的彩虹出现在天边,就唱:七色的彩虹搭起了帐篷。再如,盛夏时灿烂的野花盛开在草地上,便唱:大地的头上插满了鲜花。渐渐地,我发现天地之间,我可以和任何一样东西对话:原野上的花花草草、天上的飞鸟、河流里的小鱼,甚至一块石头。
④我发现除了我,在原野上喜欢唱歌的还有百灵鸟,它们对唱歌的热情与执着,比起我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这个草原上的小牧童,常常听到它们婉转又悠长的歌唱,随性又自由。
⑤小时候,我和堂弟共同喜欢的游戏是在草原上寻找鸟巢。最容易寻得的,是角百灵的鸟巢。它们用干枯牧草搭建的圆形鸟巢,精致得就像人工所为。我们会在鸟巢附近做上记号,然后隔三岔五来探望,等待鸟蛋一天天地孵化。当雏鸟破壳而出后,我们的探望就会频繁起来,俨然是痴心于野外观察的鸟类专家,看着雏鸟的羽毛一点点丰满起来,直到它们的父母带着它们飞离窠巢。
⑥百灵鸟的雏鸟在没有长出羽毛之前是不发出声音的。在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面前,这有着“草原歌唱家”之誉的精灵,把小小的鸟巢隐藏在广大的辽阔之中,以枯草般的毛色掩护自己,在雏鸟时代选择了噤声,是为让自己有更多活下来的机会,为长大后能够更加自由、更加纵情地歌唱。
⑦我曾看过一个视频,画面里是一只已经死了的角百灵雌鸟,当镜头慢慢推近时,出现了一个被它身体遮掩的小小鸟巢,里面还有几只尚未长出羽毛的幼鸟,因为听到了动静,幼鸟像是忽然醒过来一样,个个伸长脖子,把嘴喙髙高地升向空中。饥饿的它们等待着父母衔来吃食,却不知道当冰雹来临时,它们的母亲用单薄的身体护住它们,一直到冰雹把自己砸死,也没挪动一下!看着这画面,我的泪水一下子涌出眼眶。普天下的雌鸟啊,普天下的母亲啊!
⑧可如今我发现,身边一些人对鸟儿是视而不见的,由此我判断他们对其他事物,比如对野花也是同样态度。久居城市的人们目光内似乎只有路标与方向,忽略了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许多鲜活的生命。
(作者:龙仁青 有改动)
19、结合全文,简述题目“歌者”的含义。
20、你如何理解第②段画线句所蕴含的人生经验?
21、第③段中“我”吟唱的歌词很有艺术性,请品析。
22、请简要分析结尾段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案
1、C 2.C 3.A 4.示例一:去掉“大约”或者“左右” 示例二:我国自主研发的“极视1号”无人机,飞行1小时左右就可采集2000 亩地面空间的信息。5.B 6.C 7.B 8.(1)口语化的表述中加入书面语,诙谐幽默。(2)这句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9.(1)先人留下祖训和直接向父母学习。(2)(示例)A 因为家庭和睦了,有良好的家庭氛围,那么做什么事都会顺顺利利的。即便是遇到难事,只要全家人互相体恤,互相宽慰,一定会雨过天晴的。(3)身教 家风
10、因为这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不允许他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不怕天,不畏地,爱管闲事,敢于打抱不平的刚直泼辣的性格,
11、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
12、不能。原文的结尾,通过一个细节的描写,更能突显示一丈青大娘泼辣、刚正不阿,敢于打抱不平的性格。
13、略。
14.B 15.D 16.A
17、①论证结构上,都层次分明,逻辑清晰。②论证方法上,都运用了引用论证,增强了权威性和说服力。③论证语言上,都准确严谨,表达清晰,思想深刻,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18.①从论证结构方面分析。材料一先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的观点,然后从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艺是人民创造的,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等方面论述;材料二是先提出坚守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的观点,然后从坚守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坚守人民立场才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②坚守人民立场才能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文艺之花才能绽放。
19、放牧时,以唱歌消解孤独的“我”;草原上自由、纵情歌唱的百灵鸟;所有能勇敢顽强地面对困境,唱出精彩的鲜活生命。
20、示例: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困境,不要畏惧、逃避,而应该冷静面对,思考解决的办法;必要时迎难而上,甚至做出一些牺牲。
21、歌词简洁生动,通俗易懂。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由“彩虹”联想到草原上常见的“帐篷”;把“遍地鲜花”想象成是姑娘“头上插满了鲜花”。富有鲜明的民族和草原特点。
23、结尾段写一些人对鲜活生命的漠视,与上文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形成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