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五柳先生传
教师个性化批注
22.五柳先生传
教学重点: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2.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以点拨为主,多练习朗读,注重理解重要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点拨法。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派,散文造诣也很高。以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的文学传记作品——《五柳先生传》。 二、感知求疑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语调。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1)注音。
shì
zhé
lìn
hè
dān
jí
yú
qián
chóu 嗜酒
辄尽
吝情
短褐
箪食
汲汲
欤
黔
俦2.自读自译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内交流,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问其他组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3.释疑学生自由提问,解决自读自译中未能解决的问题4.检测竞赛(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处所 ②每有会意
会:体会、领会
意:书中的旨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旧:旧交、旧友 ④造饮辄尽
造:往、到 ⑤期在必醉
期:希望、愿望 ⑥短褐穿结
穿结:打补丁 ⑦衔觞赋诗
觞:酒杯 ⑧以乐其志
乐:以……为乐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空荡、空寂箪瓢屡空,宴如也
宴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三、探究内化: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文章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有:“闲静少言……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语句刻画了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好读书”四句,写他读书自娱;“性嗜酒”八句,写他醉酒陶情;“环堵”五句写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四句,写他著文娱志。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刻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鲜活如生,风神宛然。 “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著文不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总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2)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3)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拓展了文章的境界。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可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作者的创作中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3.“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却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4.本文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否定句。钱钟书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钱钟书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你知道传记的一般写法和特点吗?传记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然后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后对所记之人和事作一评价。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用成语造句。教后反思 分享到送东阳马生序
教师个性化批注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重点1、
重点:①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2、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3、
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习,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布置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了解大意。
一、激趣导入教师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
( http: / / www.21cnjy.com )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学生交流作者作品相关资料教师适当补充:1、介绍作者: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二感知求疑、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指导朗读。(1)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嗜 逾 叩 叱咄 俟 负筐 皲 媵 烨 (2)注意停顿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卒/获有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为标准。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听完后指正、评价,教师作适当补充。4、学生集体朗读全文。三、探究内化。再读课文,互助学习,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1、
四人小组齐读第一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走:跑,引申为“赶快”。
趋:快步走,奔赴。
质:询问。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无从:不知从何处。这里指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以,连词,可译为“来”。家境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1)
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2)
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3)
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4)
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汤:热水
再:两次
食(sì):同“饲”,给饭吃。
被(pī):通“披”,穿着。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②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滋味的享受。四拓展延伸宋濂贫而嗜学,乐书而忘忧你受到的启示?六、布置作业1、阅读全文,熟读成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教后反思: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解决了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本节课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二感知求疑
再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句子填空。1、做基训第四题2
、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无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书,
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
求师:从乡之先达为师严厉: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求学艰难——受人照顾学习生活艰苦——乐以忘忧三、探究内化。1再读课文,回答问题:(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 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要点提示:(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4)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5)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2、做基训第二课时第一大题四拓展延伸1请写出一两个关于“勤学”的名人名言2写一篇读后感范文如下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五补充字词解释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 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 (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谦和
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两次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的,助词)
走送之 (代词,指借的书)
盖 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 (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 (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 (表转折)
久而乃和 (顺承连词)
生: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生: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生: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 走: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教后反思:马说
教师个性化批注
马说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文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加强朗读训练,训练文言语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道理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疏通词句,翻译课文,熟读课文.
一、情景导入:
在上课之前呢,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只因他的鉴别马匹技艺精湛,渐渐的人们就忘记了他的原名。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一匹日行千里的俊马。于是伯乐就巡游列国,辛苦倍至,仍旧没有发现中意的良马,就在伯乐返回的途中,发现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步履维艰。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千里马见伯乐突然昂起头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嘶叫声直达云霄。伯乐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千里马。伯乐花重金将此马买下。牵马来到楚王面前,楚王只见是一匹瘦骨嶙峋的马,认为伯乐是在愚弄他。伯乐急忙解释: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这马以前的主人不知其能千里,以不正确的方式来喂养它,并让他拉盐车,只要大王精心照料,日后定能立大功!楚王姑且相信伯乐的话,这匹马后来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这就是伯乐相马的故事。
听完故事不经让我们想到故事中的千里马能够被伯乐识别,但是又有多少千里马因未被发现而终身拉着盐车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看韩愈是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简介
“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即谈马、论马。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问: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也是说这种文体吗?
回答:对,就是周敦颐写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写自己洁身自好品性的《爱莲说》。
2、作者简介 韩愈 (公元768-824年) ,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展示重点字词,要求同学们参照注释弄清其读音及含义。先讨论之后提问。(2分钟)
2、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2、学生自渎、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提问:谈论关于马的什么?有什么观点?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解决重点字词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解释重点虚词: 而 故虽 于 之 以(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3)请几个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
(4)提问:(让同学们自己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讨论探究的方式)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
“现”,表现;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着重“食”的读音 虚词:或 其 是 虽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4)思考巩固:
1、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以及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换过来好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啊?)
(3)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注重“策”“之”)以 道 、其、邪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5)思考巩固:
1、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布置作业:
1课下自己整理下我们学习的诗词虚词及其解释。注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的整理。(针对全文)
2背诵全文并默写。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一、检查背诵情况。二、探究内化1、阅读课文并思考:怎样划分层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2、本文作者提出观点的句子是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提问
①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 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的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因此,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的作用。
③千里的食量如何?(一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
③ 那么“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还说?(天下无马)
教师:作者在这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④ “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用原文回答)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⑤ “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哪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4、小结如下: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祗辱于……;骈死于……)。
文章到最后,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了高潮,正是这些不知马者、食马者的愚昧无知,才造成了千里马被埋没
5、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1)、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千里马:寓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
“伯乐”:比喻善于发现,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喻人才 伯乐喻赏识人才的人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小结:托物寓意手法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三、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明确: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放过任何机会,并创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四、教师小结: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说话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教学反思:25.诗词曲五首
教师个性批注
25.诗词曲五首【教学重点】: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课标陈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背会诗词。3、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能力目标:1、阅读资料,了解我国诗歌在体裁形式上的特点2、通过诵读激趣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3、合作探究,查阅资料,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曲的能力情感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 http: / / www.21cnjy.com )、《赤壁》。指导学生自读《过零丁洋》。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教学步骤】一、情趣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二、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2、回顾刘禹锡作品特点:《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3、了解本诗写作背景: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4、指导学生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5、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6、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5)小结:作者借由这首诗抒发了不能任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任意放纵,一味地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与友人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感慨很深,但读起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而相反是振奋。7、再读(或背)全诗。三、师生共同赏读《赤壁》。1、作者简介:2.学生齐读:3.阅读理解: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4.小结: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而杜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5.再读诗歌,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1、作者简介:2、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4、思考探究:(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什么?(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五、学生齐读这三首诗,共同尝试背诵。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说说它们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选择三首诗中的任一首,一首中的任一联,写一段赏析文字。可以从词语的锤炼、修辞的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自主评价。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师生共同赏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哲理美;背诵诗歌。【教学步骤】一、背诵导入。全班齐背已学的前三首古诗。二、师生共同赏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作者简介。2.了解写作背景。苏轼和弟弟苏辙情谊深厚。写此词之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宦途失意,贬官密州,心情抑郁。这时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3、指导学生朗读。4、整体把握诗意,品析词句。(1)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2)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诗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又是怎样的?(3)人们常说
“文如其人”,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你觉得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 (4)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1、了解作者。(1270--1329)
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
任监察御史,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2、介绍“曲”的相关知识点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3、写作背景: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4、齐读,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5、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解读诗意。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 试说明理由。(3)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6、读背全曲。三、小结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四、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做《基训》相关题目。【教后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