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逢入京史》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作者 ,唐代诗人,其诗与 齐名,并称“高岑”。擅长于七言歌行。本诗选自《岑嘉州诗》,表达了作者远涉边塞的 之情。
答案:岑参|高适|思乡怀亲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抓住题干中信息提示如“高岑”“之情”,判断答案。
点评:岑参是唐朝著名诗人,有关知识要明确记忆。
2、“行旅诗” 写作上或 ,或 ,或 ,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答案:触景伤情|感时生情|托物传情
解析:根据所学唐诗,了解“行旅诗”内容的特点,根据题干中后两句的表达方式,概括填答。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不善于对某一类唐诗的特点进行概括,学习中要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
3、本诗用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 ”,摄取生活镜头,有浓厚的 生活气息,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 ,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答案:马上相逢|边塞|用口信代家书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信息提示“典型情节”“生活气息”“无纸笔”,根据所学所记,梳理诗歌内容,分析概括填答。
点评:学习唐诗,要善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归纳要点。
4、本诗属于“行旅诗”,这类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 以及 。
答案:旅途的艰辛、寂寞|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根据所学唐诗,了解“行旅诗”内容的特点,从表达思想情感方面来概括作答。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不善于对某一类唐诗的特点进行概括,学习中要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
5、本诗语言的特点是 ,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答案:自然质朴
解析:抓住题干中提示信息“语言特点”和题干句中的解说,即可理解诗歌语言朴素自然的特点。
点评:学习古诗,不仅要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还要体会语言的特点。
6、“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 。
答案:自己的家园|离家之远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诗歌内容,直接解释字词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即可。
点评:学习古诗,要善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归纳要点。
7、“双袖龙钟泪不干”用 修辞手法写 的情状。
答案:夸张|思乡
解析:根据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泪不干”是夸张,夸大说明“流泪”的程度。根据诗歌内容即可体会到诗的思乡之情。
点评:古诗中常用修辞手法,学习时要注意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8、本诗中点题句是“ ”。其中 一词是说明作者与“入京史”都在来去匆匆的征途上,暗含了事件的环境,更突出了作者的乡思之情。
答案:马上相逢无纸笔|马上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诗歌内容,抓住题目中“逢”字,即可判断诗句。根据“征途”即可判断诗字词。
点评:古诗中常用修辞手法,学习时要注意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9、本题的主旨句是“ ”,其中“ ”一词表达了诗人的心愿。
答案:凭君传语报平安|平安
解析:主旨句即是表达诗歌主要思想情感的句子,根据诗歌内容即可判断主旨句。
点评:学习诗歌,要善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10、诗人把自己的心愿寄托在相逢路人的“ ”上,联想到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一诗中诗人把同样的心愿寄托在 上。
答案:传语|明月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两诗歌的内容,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梳理诗歌中有关诗句,理解作答。
点评:本题拟题很好,将两诗在某一相似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1、诗的标题读法是( )
A. 逢入京/史 B. 逢/入京/史 C. 逢入/京史 D. 逢/入京史
答案:D
解析:根据诗歌内容了解标题内容,诗题是说在路上遇到去京城的官使,由此可判断诗题朗读的节奏,答案为D,“逢”是动词谓语,“入京史”是宾语。
点评:分析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
二、问题理解
12、从标题结合诗的内容来看,诗人的行踪是离故乡渐行渐远还是渐行渐近?而这与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关系?
答案:渐行渐远,更加突出了诗人归家遥遥无期的思终之苦。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天宝八年(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或从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中的“路漫漫”和让“入京史”给家人“报语传平安”一内容即可判断诗人是离故乡渐行渐远,而这更增加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突出了诗人的情感。
点评:本题拟题的目的要于提示学生要细读诗歌,根据细节的内容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13、为什么“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和“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会成为乡愁诗中的名句?
答案:都点化了全诗的思想内容。都不假雕琢,似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典型,说出了许多人心头所想、口中欲言之情感,正所谓心中事、口头语、天下情。都用了反衬手法,表面是担心家人思念自己,赶紧传语报平安,实则是自己思念家人,托信了心愿;又,传话不如写信,写信不如见面,最不济的传话也好,可见思念之切;而“情更怯”反衬的就是“情更深”。所以两名句都极富人生哲理。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分析两句诗与诗歌思想内容的关系和写法方法,再从表达出天下人共同的情感,引起共鸣,让人口诵不忘这点来解答。
点评:对古诗中传诵千古的名句,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其含义,从其传达出世人的共同的情感来了解其流传的原因。
三、拓展阅读
14.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 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答案: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解析:第一题,解答这道题要抓住“红叶青山”的色彩搭配,“山水急流”的动静结合的特点,规范表达。第二题,这道题要求把握景物特点体会诗人情感,解答时要抓住物象分析,如“日暮”“满天风雨”所营造的氛围都是凄楚的,景语皆情语,所表达的情感也应该是凄楚惆怅的。
点评:赏析古诗,一要分析其内容,二要说明其写作方法,三要点明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关键的字词要作一点品析,进行评价。
15、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 补充点评。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之情的自然流露。
答案:依恋(不舍、挽留)
(2)完成随感。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
答案:示例一: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示例二: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示例三: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解析:第一题,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第二题,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至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像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
点评:赏析古诗,一要分析其内容,二要说明其写作方法,三要点明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关键的字词要作一点品析,进行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