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答案
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吉林省中考全真模拟试卷·语文
材料二:
寒食后雨,余日:“此雨为西湖洗红°,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午霁⑤,偕诸友至第三桥,落
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⑤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少
倦,卧地上饮,以面受⑧花,多者浮⑨,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
杯,荡舟浩歌而反。
题号
二
三
总分
(节选自袁宏道《雨后游六桥记》)
得分
【注释】①寒食:即寒食节。②洗红:洗去红妆,这里比喻春雨打落春花。③霁:雨后转晴。④白纨:
穿着白色衣服。⑤光晃衣:衣上白光浮动。⑥白其内者:穿着白色单衣的人。⑦表:这里指外套。
得分评卷人
⑧受:接取。⑨浮:饮酒。
、积累与运用(15分】
材料三: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1一4题。(8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①(其五)
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钮,淮左名
苏轼
都。【乙】扬州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属不声下北之地,但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面
未成小隐聊中隐⑧,可得长闲胜暂闲。我十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远北。瘦西湖最阔的湖面上,五亭桥及白塔突出水面,成为瘦西湖的特征。瘦西湖的白塔在形式上
【注释】①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被贬,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
与北京市北海公园的白塔相仿,然而比例秀y,玉立亭亭,有别于北海白塔的【甲】
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②小隐:隐居山林的人;中隐:闲官。
从钓鱼台两圆拱门远tà0,白塔与五亭桥正分别进人两园门中,成了极空灵的一幅图画。每一个到
6.《湖心亭看雪》选自《
一》.是1末清初文学家
(人名)的代表作。(2分)
过瘦西湖的人,在有意无意之中见到这种情景,都肥到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余拏一小舟(
(2)客此(
(1)秀ydn(
(')远tido(
(3)偕诸友至第三桥(
(4)荡舟浩歌而反(
2.指出语段画波浪线词语的错别空并修改:
”应改为“
”。(2分)
8.用“/”给材料二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3分)
3.下列填人语段【甲】处的:复语,最怡当的一项是()(2分)
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农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
A.厚重沉稳
B.丽绝伦
C.玲珑匀称
D,精巧秀美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4.语段【乙】处画横线句子是」
关系的复句。(2分)
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
5,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父名句。(7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正如杜甫《望岳》中所说的“(1)
10.材料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王安石《登飞来年”÷所说的“(2
自缘身在最高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表现桃林草美花繁的句子是:
11.你认为袁宏道属不属于材料一中的“痴似相公者”?请结合材料二内容具体分析。(3分)
(3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
“(4)
表现了戍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一15题。(15分)
择必终
边将士思念家乡与战功未立的矛盾心情。
寒气一阵紧似一阵,将小城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得分评卷人
二、阅读(45分)
可逼仄的酱巷深处,李八爷并无压抑之感。他如往常一般,悠然自得地烤着火、呷着茶。手中
的茶杯,茶水浅了又续,续了又浅;炉中的炭火,暗了又明,明了又暗。眼看得续水三五回了,添炭七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一11题。(15分)
八次了,顾客却仍旧没有上门。
材料一:
没人上门就没人上门呗,李八爷不急,亦不恼,始终悠然自得。和他一样悠然自得的,还有杯中
湖心亭看需
温润的茶水,还有炉中热烈的炭火,还有这条逼仄的酱卷。酱巷从来无酱。不管是生抽、老抽这样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
传统的酱油,还是芝麻酱、甜面酱、豆瓣酱这样层出不穷的鲜美调味品,统统没有。无酱,却有名,在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这座小城,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这条小巷的人端的都是“金饭碗”“银钵钵”家家户户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都是金银匠,熔、敲、压、拉、剪、刻、磨,一通神出鬼没的操作,像变戏法般,金灿灿的考生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戒指、沉甸甸的手镯、银闪闪的项圈横空出世,给美丽的女人以精致,给康健的男人座位序
语文试卷
第1页(共4页)15.示例:选①或②和B。小说题目“琢磨”,一语双关,既是指琢制金饰的精湛手艺,又
指时代洪流对手艺人精神的琢磨和淬炼。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小说题目
“择必终”回应了尾声:选择一件事倾注一生把它做完,点明文章中心主旨:“择必终”
不仅指的是老而弥坚的坚守精神,更是源源不断的星火传承。小说中的手艺人李八
一、1.(1)匀(2)眺2.钮纽3.A4.转折5.(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不
爷,一生都在自己的手艺领域精耕细作、精益求精,即便手工金银饰随着时代发展而逐
畏浮云遮望眼(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渐被冷落,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手艺,坚守着初心,不为名利所诱。“择一事,终
二、(一)6.陶庵梦忆张岱
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就是匠心”这句话正是对像李八爷这样的手艺人精益求
7.(1)撑(船)(2)客居(3)一起(4)同“返”,返回。
精、耐得住寂寞和贫苦、纯粹坚守精神的高度概括。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更能概括小说
8.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
的主题—匠心精神。
9.(我们)应当马上与桃花告别,不能再拖延了。
(三)16.某些植物在初花期或盛花期花朵的变色现象。
10.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故乡的眷恋。
17.“粮仓空空”:花朵中的花粉或花蜜已被采空;“机会尚存”:花朵中的花粉或花蜜还
11.示例一:我认为表宏道属于“痴似相公者”,因为他和友人雨后到西湖与桃花告别、
有剩余;“未被发掘的宝藏”:花朵中的花粉或花蜜还没有被采,余量丰富。
脱去外套只留白色单衣、躺地上喝酒、用脸频接取落花等行为类似材料一中张岱的
18.(1)举例子(2)打比方
“痴行”,透露出了他的特立独行、率性任真、随性洒脱、萧洒自由。示例二:我认为袁
19.王莲的花初开时为浅色,吸引夜晚的城类前来授粉,让蛾类更轻易地确认目标,从
宏道不属于“痴似相公者”,因为他和友人雨后到西湖与桃花告别、脱去外套只留白色
而提高传粉效率。待花粉或花蜜越来越少,其花色便越来越深,以此提示蛾类“粮仓”
单衣、躺地上喝酒、用脸颊接取落花等行为,流露的是一种悠闲自在、快乐的情感,而材
已空。
料一中张岱流露着无限的惆怅和淡淡的哀思。
(四)20.(1)C
【译文】寒食节过后下了场雨,我说:“这场雨是为西湖洗去红妆,应当马上与桃花告
(2)示例一:尼摩船长“我命由我不由天”,“我”驰骋海底,历经磨难,面对鲨鱼的攻
别,不能再拖延了。”中午时分雨停了,我同几位朋友一起来到了苏堤第三桥,调落的
击,能勇敢地与之搏斗。“我”不是关在书斋中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科学家,而是在反抗
花在地上堆积了一寸多厚,游人很少,我们反而因为这个感到很快乐。忽然有穿着白
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我”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
色衣服的骑者奔驰而过,衣服上的白光晃人眼睛,加倍鲜艳美丽,朋友中穿着白色单衣
的民族;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进行反抗殖民
的都脱去了外衣。稍稍疲倦的时候,我们就躺在地上喝酒,用脸频来接取落花,脸上落
统治的斗争。“我”坚信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示例二:祥子“我命由天不由我”,
花多的人饮酒,脸上落花少的人唱歌,拿这个来取乐。偶见花丛中划出一条小艇,叫近
“我”初到北京时,确实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想法。“我”拼命拉车,只为了能
一看,原来是和尚送茶来了。我们每人小饮一杯茶,就乘着小船高声唱着歌回去了。
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来改变生活。“我”经历了买车的“三起三落”,经历了被虎妞骗
(二)12.(1)回想以前酱巷的热闹;(2)李八爷断然拒绝徒弟家旺的多次邀请;(3)李
婚、虎妞去世、心爱的小福子自杀等接二连三的打击,“我”失去了与命运抗争的力量,
八爷琢制金银饰又付之一炬,循环往复,乐在其中。
彻底堕落,变成一具行尸走肉,沦为命运的俘虏。这一切不都是黑暗的社会所造成的
13.示例:A:“怎就”重读,“怎就没出息”连续读,语调上扬,语气要读出反问;设计理
吗?
由:这样设计更能展现家旺对师父李八爷固守金银手工艺而轻蔑买卖人行为的不满,
三、(一)21.(1)略(2)社团成员兴趣相同、目标明确;自愿参加;社团种类多样。
也更能体现家旺作为新一代金银匠在时代洪流中顺天应时、敢于闯荡、敢于转变思想、
(3)示例:让前行之路畅通让灿烂之梦实现(4)示例:①应介绍该社团开展的具体
寻找新出路的形象。
活动;②应介绍该社团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③应汇报该社团成员一学期以来的收
14.示例:我要劝说小吉:小吉,我知道修改结局会影响小说中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
获与成长。
烘托作用,但是徒弟家旺一心只想顺应大时代,用机械化大生产代替手工艺敲打琢磨,
(二)22.写作略
可以看出在时代的熏扰下新一代年轻人开始忘本。所以可以将其修改,不仅可以体现
师傅的谆谆教诲和坚守手工制作的决心,还能很好地展现家旺听取他人意见、积极改
进的品质,升华传承炼金文化、坚守手工琢磨的主旨,这样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
三折,让悬念设置更完整,更有警醒作用:呼吁人们不要忘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