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苏轼, 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 ,与父 ,弟 并称为“三苏”,为“ ”之一。
答案:北宋|东坡居士|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和知识积累,直接填答即可。父与弟名不要颠倒,“洵”“辙”两字不要写错。
点评:苏轼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人,有关他的信息要记清楚。
2、给字词注音
遂 寝 荇
答案:suì|qǐn|xìng
解析:“遂”字,是多音义,除了“半身不遂”中“遂”第二声,其它都读第四声。“寝”是前鼻韵母,读第三声,容易错读成第一声;“荇”是后鼻韵母,不是前鼻韵母。
点评:学习诗词,对文中的字词读音要注意,尤其要识记注释中的字词注音。
3、 解释下列语句中字词的意思。
①欣然起行 欣然:
②遂至承天寺 遂:
③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答案:欣然:愉快地。|遂:于是,就。|相与:共同、一起。
解析:注意古文中字词大多数都是一字一义的,像本题中的“欣然”在古文中一定在解释为两个词。
点评:学习诗词,对文中常用的字词义要把握了解。
4、本文紧扣“夜游”结构全文。全篇从“夜”写起,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和 ;接着写寻找夜游同伴并说明两人夜游的 ,为写景作铺垫;之后集中笔墨描写景物,结尾部分借景抒怀。
答案:缘由|地点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诗歌内容,根据提示“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同伴夜游”,找到有关诗句概括填答即可。
点评:学习诗词,要整体把握内容,理解内容要点。
5、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 ,地点: ,人物: 、 ,事件: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答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梳理内容,一一填答即可。
点评:学习诗词,要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识记要点。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人”是指
答案:有闲情逸致的人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理解字词含义。不能只理解为“无事而闲”,要从“情趣”上来理解。
点评:学习诗词,要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识记要点。
7、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闲静旷达又悲凉感伤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抓住题干中的提示,根据对作品的理解来填答,引用原句不要写错别字。
点评:主旨句即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学习古文,要注意记忆这种句子。
8、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答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梳理句子。两个“何”一个“耳”,从语气上可以判断句子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点评:古文中的句子可以有多种角度来理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根据提示的角度来判断答案。
9、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的美好境界。
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冰清玉洁清澈透明。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答点提示“优美夜景”梳理句子,第二空根据作者描写内容概括景物的特点填答即可。
点评:对于古文的背诵,要注意理理解句子表达的含义来记忆。
10、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答案:欣然起行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抓住“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提示和例句来梳理句子。“解衣”是“伏”,“起行”是“起”。
点评:对于古文的背诵,要注意理理解句子表达的含义来记忆。
11、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
答案:记叙|描写|抒情。
解析:首先要了解“表达方式”的概念,了解古文中主要有哪些表达方式,再根据作品所示文段的内容一一判断。
点评:写景的文章常常是用多种表达方式,学习时要注意理解分析。
12、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答案:庭院中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答案: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解析:分析句子内容,理解各个字词的含义。两句比喻的内容要翻译准确。注意一字一义,如“空明”“积水”“交横”都要拆开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学生熟悉。学习古文,对古文的词语或句子解释或翻译时,要把每个字弄清楚,尽量译出来。
13、给下面句子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分析句子内容,理解各个字词的含义。两句比喻的内容要翻译准确。注意一字一义,如“空明”“积水”“交横”都要拆开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学生熟悉。学习古文,对古文的词语或句子解释或翻译时,要把每个字弄清楚,尽量译出来。
14、 与下面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A. 念念有词 B. 心无杂念 C. 念念不忘 D. 念过大学
答案:C
解析:A项的“念”形容不断发出的声音,B项的“念”指“想法、欲望”,C项的“念”是“考虑、想到”,D项的“念”是指在某地学习过(读书)。例句中的“念”是“考虑到”,所以C项与例句相同。
点评:本题不难,各项中的词义明确,易于判断。汉语中多义词很多,平时学习要注意举一反三,注意辨析词的多义,弄清楚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用法。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B.相与步于中庭 /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C.庭下如积水空明 /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
D.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
答案:B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句子的出处,弄清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B项中“于”都是“在”的意思。
点评:本题不难,各项中的词义明确,易于判断。汉语中多义词很多,平时学习要注意举一反三,注意辨析词的多义,弄清楚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用法。
16、 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B.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C.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D.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答案:D
解析:仔细分析句了各个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内容,比较各项,判断正误。AC句没有把“影”的意思讲出来,B句把把“积水”当实物来理解,错误。答案为D。
点评:本题关键是要抓住句子中关键的字词来理解。
二、问题理解
17、这篇短文中,作者怎样描写“月色”和“竹柏影”,点染出了一个怎样的美妙境界?
答案:这篇短文中,作者以“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以“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描写“月色”和“竹柏影”的句子,分析描写方法,说明作者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点评:对写景的文章精彩描写的句子要学会从内容和写作方法方面分析欣赏。
18、结尾句中“闲人”是何含义 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发出感慨,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而“闲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解析:根据作品内容,从“情趣”这个方面来理解“闲”字,理解作者是想找志趣相投的人共赏明月,再结合作者写此文时的生活环境,体会作者“但少闲人”所表达的内心孤独之感。
点评: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情感,要结合作者写作作品的背景环境来分析。
19、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答案:“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解析:根据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体会“闲”字在文中的“文眼”的作用,说明“闲”字是如何表达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情感。
点评: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情感,要结合作者写作作品的背景环境来分析。
20、柳宗元和苏轼在写作以上选文时,同是被贬之人,同是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抒发愤懑,但当时的心境却有所不同,请试作比较分析。
答案: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更多流露的是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悲苦和凄凉;而《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又呈现出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态,较柳宗元显得旷达乐观些。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和知识积累,回顾两文的内容,从两位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和表达的心境来分析两人对待生活不同的态度。
点评:学生在学习时多进行一些同类作品的比较阅读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能加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1、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苏轼写月光一般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月光予生命,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课文中写“月色入户”,“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诗人的寂寞心情,特主动前来与他作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题中所引的三首词句,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光写得有情有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临别分手的亲人,欲去叮咛,频频回首,显出何等缱绻情深。“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写这偷看人间私情的月光,仿佛含着几分神秘而羞涩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调皮而可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挂在梧桐树上的秋月,缥缈的孤鸿,独来独往的“幽人”,三者与诗人融为一体,显得凄苦和苍凉。
解析:抓住两作品写同一景色的句子,从修辞手法方面举例分析它们的共同点,从表现景物特点和表达作者情感方面来谈写法的作用。
点评:学习时要注意举一反三,将同类的作品作一比较欣赏,学会写作方法。
22、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了解作者创作作品时的生活处境,再结合诗中所写景物来体会最后一句中表现的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
点评:阅读理解古诗文,体会作者情感,要注意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2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答案: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解析:本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根据作者的生活处境和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从作者被贬的孤独与自得其乐的悠闲豁达两方面来体会作者的心绪。
点评:阅读理解古诗文,体会作者情感,要注意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三、课内阅读
24、文言文阅读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拍影也。⑤何夜无月 ⑥何处无竹柏 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只加点的词。(2分)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答案:想到|于是,就
(2)按“叙事、写景、抒情”三个内容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用“|”标示)。(2分)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
解析:第一题,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念”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第二题,根据“叙事、写景、抒情”三种表达方法的即“简要的陈述”“细节描摹”“表达情感”来判短文的内容,划分层次。
点评:阅读理解古诗文,要善于整体把握内容,分析要点。
四、比较阅读
25、阅读两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月色入户。户: ②念无与乐者。 念:
③盖竹柏影也。盖: ④怀民亦未寝。 寝:
答案:①户:门 ② 念:考虑 ③盖:承接连词,相当于“原来是” ④寝:睡觉
(2)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请找出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说说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甲文写月的句子:
乙文写月的句子:
答案:甲文写月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文写月句是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写法上不同点:甲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乙文通过直接描写月下景物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解析:第一题,读懂短文,疏通句意,在语境中推断字词的意思。比如“盖”也有“大概”的意思,而此句不是猜想,而是“确定的了解”,所以其义为“原来是”。第二题,注意正面写月侧面烘托写月都是“写月的句子”,“写作不同”指的是描写的技巧,比如角度,修饰的方式等。
点评:古文字词含义的掌握,一要靠记忆,所学所记,二要阅读理解的推断,两者结合。本题有难度,学生平时缺乏比较阅读的训练,所以对“写作不同”难于判断。此题拟题很好,提醒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注意比较阅读,了解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达到了考为学的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