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椰子树与平等》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作者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等。
答案:王小波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直接填答即可。
点评:学习一篇课文,要注意阅读注释的内容,对作品有关的知识作一了解。
2、识记生难字
尘嚣 墓冢 禁锢
飒飒 藐视
答案:xiāo|zhǒn|gù|sà|miǎo
解析:根据词语意义了解字义,分析字形,注意拼音的易错点,“嚣”与“器”字形读音容易混淆,“冢”与声母为卷舌音,“飒”声母是平舌间,“锢”声母g不是k。
点评:掌握常用字的读音,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学习时要注意识记积累。
3、读准多音字
①荫庇: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
②挖空心思: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
③磨破: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
答案: yìn|yīn|荫蔽|kōng|kòng|空缺|mó|mò|磨面
解析:根据对字词的知识积累仔细辨析多音字,拼音时注易错点,按要求组词。
点评:汉语中多音字很多,基本都是一音一义,学习时要注意辨析识记。
4、重要词语
尘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饱经忧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禁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扣人心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世骇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世间的纷扰喧嚣|经历了许多困苦患难|关押,监禁;束缚,强力限制|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
解析:根据对词语的掌握直接解释即可,词语中关键字词要解释清楚。
点评:掌握常用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学习时要注意多识记积累。
5、文章的标题中有两个词,从议论文知识来看,“椰子树”在文中与作者摆出 有关,“平等”与作者提出的 有关。
答案:论据|论点
解析: “椰子树”与作者所引用作论据的传说有关,文章最后作者发表观点,中心词就是“平等”。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本文体裁是议论文,再根据标题中词语与文章内容的关系,从议论文知识上来判断。
6、本文一开头由 引出 的传说
答案:云南不长椰子|诸葛亮砍椰子树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文章第一段的内容,根据作者所引事例来概括填答。
点评:本题不难,只要熟悉文章内容即可。学习时对课文要多阅读,整体的把握内容。
7、作者借写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答案:云南椰子树从有到无的原因|虽然人人需要平等,但并没有真正的平等,即使看上去平等,也是消极的平等。
解析:第一空,从本文的论据上来判断,根据作者在文章开头所叙的往事来概括。第二空,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抓住中心词“平等”,引用作者的原话或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填答。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论据与论点关系的把握能力,学习时要多加练习。
8、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种椰子树长在人脑里,不光能给人带来 ,还有精神上的 ,这后一方面的差异我把它称为
答案:物质福利|幸福|幸福能力的差异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仔细回顾语句的内容,要按原句内容填答,不可自己概括。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语句难于记忆。学习时要注意对文章中精彩的或关键的语句加强理解记忆。
9、作者点明题旨的一句话是
答案:我这篇文章题目在说椰子,实质在谈平等问题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找到作者有关“平等”的评论性语句,要写出文原句,不可自己概括。
点评:学习议论文,要注意文中作者表达观点的议论性的语句,把握作者的观点。
10、根据语境,续写两个分句,使之构成一个语意相关的排比句。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它是一个千面女郎。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 , ; 因为成长, , 。
答案:示例: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
解析:首先要分析例句结构和写作方法,本句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方法,仿写要注意这点。
点评: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1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玷污(diàn) 褒贬(bāo) 苦心孤诣(yì) 鳞次栉比(zhì)
B.拾级(shè) 沟壑(hè) 锲而不舍(qì) 瞠目结舌(chēng)
C.贮藏(zhù) 繁衍(yǎn) 深恶痛疾(wù) 相形见绌(chū)
D.精髓(suí) 睿智(ruì) 参差不齐(cēn) 鄙夷不屑(xiè)
答案: A
解析:运用反选排除法,选择容易判断的信息点,有错就排除。B“锲”读 qiè,C“绌”读chù,D “髓”读suǐ,答案为A。
点评:此类题要根据词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12、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徐悲鸿熟练地运用解剖、透视、和记忆形象的非凡能力,捕捉动物最为传神的瞬间,把猫的娇敏、牛的敦厚、鹰的雄健描绘得淋漓尽致。
B.《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C. 周作人看中国书有一条标准十分独特,就是看作者“对待人的态度”,特别是“对待女人、儿童的态度”。
D.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答案: C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和”前不用顿号,B,问号应是句号,D引号多余,答案为C。
点评: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13、选出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双博馆”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B.评论家对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殖民文化,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
C.在激烈辩论场上,正方四辩表现出色,屡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扭转局面。
D.面对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越来越高的求职门槛,许多大学生叹为观止。
答案: D
解析: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D“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符合句意。
点评: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1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监管部门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防止非法使用地沟油的现象不再反弹。
B.据有关专家分析,今年冬春出现的旱情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
C.只有紧紧依靠人民,不断为人民造福,我们才能实现中国梦。
D.预防甲型H7N9流感,应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去人多不通风的场所。
答案: A
解析:A句“防止”与“非法使用”矛盾。
点评: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15、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你的精神世界可以成就你也可以毁灭你,所以要好好保护它。 ②幸福的人懂得怎样控制自己的思想。 ③他们不会让消极的情绪控制自己。 ④他们坚信再糟糕的情况里也有积极可取的地方。 ⑤当一个情况看起来可能对某人不利的时候,幸福的人会从积极的方面来考虑。
A. ⑤④②③① B. ②⑤④①③ C. ①②④③⑤ D. ②③⑤④①
答案: D
解析:本题是议论段,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思路排列句子的顺序。②句是起领句,提出问题,③句承接前句“控制自己的思想”,⑤句中“积极”一词与前句“不会让消极的情绪控制自己”相衔接,④句“再糟糕的情况”承接前句“不利的时候”,①句总结议论,归纳道理“保护精神世界”。
点评: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16、对下面描写“雨”的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是翩然而至的天使,一旦见到美丽的园林,就落下来,花草便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的、轻轻的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启迪着那些敏感的心扉……
A.选段中,把雨比喻成银线、珍珠,形象地写出了雨或细亮或圆润的情态。
B.选段中用“偷”一词,赋予“雨”以人的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珍贵。
C.文段用“昂起了、挺起了、绽放了”的排比句式,写出了花草雨后富有生机活力的特点。表现了雨的滋润之功。
D.“轻轻的、轻轻的”在反复中,写出了雨的轻柔和对敏感心灵的启迪。
答案:B
解析:注意本题要求从两个答点来判断,“修辞手法”和“作用”。B句的“偷”是拟人写法,是赋予清晨以人的行为,而不是赋予“雨”以人的行为,“偷”雨的是清晨。
点评:本题不难,但要细心阅读。本题品析语言用判断正误选择题的形式较好,即用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品析语言的方法,又考查了学生分析句子的理解能力。
17、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 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 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 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 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了一首奇妙的交响曲。
①清脆如弹拨 ②厚重如贝司轰响 ③柔曼如提琴 ④雄浑如铜管齐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答案:C
解析:注意分析描述的本体“水声”不同的状态,发挥想像,理解“水声”轻重缓疾与选项中乐音的相似点。
点评:本题有难度,水声与乐声的相似点不太容易判断。此题是考查学生对比喻特点的了解,即喻体要与本体有“相似点”,只要掌握好两物的相似点,才能用好比喻。
二、问答理解
18、本文开篇是怎么引出议论的?
答案:开篇引述传说。作者要阐述抽象的道理,就用诸葛亮砍云南的椰子树的故事来引出,从简单的现象出发,阐明复杂的、对某种消极平均主义的批判。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即可了解作者用传说故事来引出议论的方法,加以评价。
点评:议论文中,开头引用故事或摆出事例,基本上都是为下文议论做铺垫或充当论据的,学习是要体会这样在的写法。
19、结合课文语境,品析作者的语言特点。
①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
②就以诸葛亮先生为例,那身道袍料子虽好,穿在身上除了捂汗和捂痱子,捂不出别的来;至于那顶道冠,既不遮阳,也不挡雨,只能招马蜂进去做窝。
③另一种方法则是:一旦聪明人和傻人起了争执,我们总说傻人有理。久而久之,聪明人也会变傻。
答案:第①句:作者有意识地运用对比来造成强烈的反差,以形成强烈的反讽意味。具体地说,便是帕霍姆追求之心极大,可得到的极小,这之间的对比形成了讽刺的效果。
第②句:作者在这句里运用了独特的想像与夸张来造成幽默的表达效果。
第③句:作者在这句里通过故意违反常理的思维方式得出一个荒谬的结果来表达讽刺之意。
解析:阅读句子,结合文中相关内容,从表达的内容、写作方法以及效果来分析评价句子。
点评:阅读文章,对精彩或内涵丰富的语句要善于评析,学习时多了解评析语句的方法。
20、标题是《椰子树与平等》,请问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出根据。
答案:作者是借“椰子树”来说明自己对“平等”的看法。原文中作者说“我这篇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题目在说椰子,实质在谈平等问题,挂羊头卖狗肉,正是我的用意”。作者其实是想痒阐明自己对于“平等”的观点。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根据“平等”一词,在文章最后一段中找到作者发表观点的句子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
点评:此类题的解答要抓住文中关键的句子来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21、关于诸葛亮砍椰子树的原因分析有三种,请你分析予以查找与概括。
答案:原因一:诸葛亮为了用孔孟之道教化蛮夷之人而砍树,并且用武力威胁别人执行。
原因二:诸葛亮为了纠正蛮夷之人轻狂的道德缺陷而砍树。
原因三:诸葛亮为了让不同地域的人达到生活与道义平等而砍树。作者是借“椰子树”来说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主要意思)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中作者引用的传说内容,根据作者的分析,找到关键的语句来分析概括。
点评:此类题的解答关键要熟悉文章内容,学习时要多阅读,熟悉文章内容,归纳要点。
22、作者认为消除不平等有两种方式,作者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答案:消除不平等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向上拉平”,其一是“向下拉平”。作者赞成“向上拉平”,因为我们可以从用语中看出作者对于“向下拉平”的讽刺意味。具体来说,比如,“要把所有的正常人都变成残疾人就很容易:只消用铁棍一敲,一声惨叫,这就变过来了。诸葛先生采取的是向下拉平之道,结果就害得我吃不上椰子。
解析:根据题干的提示,回顾课文内容,找到作者对“消除不平等有两种方式”的论述语句,理解其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
点评:学习议论文,要善于在了解作者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有所认识,发表意见。
23、请你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平等的认识。
答案: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平等,只要相对的平等。平等,主要是从人格尊严上来说的,这样的平等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另外,追求人个的平等不能损害别人的权利,不能违背社会公平和人们共同遵守的价值观。
解析:抓住“平等”这一中心话题,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谈什么是真正的“平等”,追求平等应当遵守什么准则。
点评:针对问题,谈感想发表观点,是训练思维提高思辨和表达能力的好方法,学习时要多加训练。
三、拓展阅读
24、阅读下面议论文,解答问题。
论礼仪
①只有内在品格确实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犹如没有衬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蒙受爱重一样。
②深入观察人生会看出,获得赞扬之道犹如经营致富之道,正像一句俗话所说:“薄利才能多销。”同样,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小节更易为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因此,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③其实要习得优美的举止,只要做到细心就可以。因为人只要不粗忽,他就自然会乐于观察和模仿别人的优点。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现过于做作,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举止言谈优美本身就包括自然和纯真。有的人举止言谈好像在作曲,其中的每一个音节都仔细推敲过。但这种明察秋毫的人,却可能不见舆薪。也有人举止粗放不拘礼仪,这种不自重的结果是别人也放弃对他的尊重。
④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好又是最难的。
⑤要注意——在亲密的同伴之间应保持矜持以免被狎犯。在地位较低的下属面前却不妨显得亲密,这样会倍受敬重。事事都伸头的人是自轻自贱并惹人厌嫌的。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自对他的爱重,而并非你天性多情乐施。表示一种赞同的时候,不要忘记略示还有保留——以表明这种赞同并非阿谀而经过思考。即使对很能干的人,也不可过于恭维,否则难免被你的嫉妒者看作拍马屁。在面临大事之际,就不要过于计较形式。否则将如所罗门所说的:“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总而言之,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行动才能自如。
(选自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讲礼貌要自然、注意分寸。
(2)文中多处用了比喻论证。请从第⑤段中找出一个例子,简要分析其论证作用。
答案:“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用穿衣要合体来生动形象地论证“讲礼貌要注意分寸”的观点。
解析:第一题,本文中没有现成的一句作为论点,必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礼貌”“礼仪”分析作者表达的内容来概括论点。第二题,文章结尾处主是典型的比喻论证,要说明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说明比喻证论了什么,评价比喻论证的好处,要用“形象、生动”之类的评价语。
点评:议论文的论点,必须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必须明确,其义不可隐含,概括论点,可从标题或开头段或结尾段的文字中寻找,如果作者没有明确的提出论点,那就根据文意自己概括。比喻论证,是通过形象的事物来说明道理的一种论证方法,它使道理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还可以使论说文更加生动丰富。
2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界以痛吻我(张丽钧)
①“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这凝重的诗句,是泰戈尔的。
②一个学生发来短信,说她被至爱的人辜负得很惨,她写道:“我恨他,因为他让我恨了这世界!”我忙把泰戈尔的这两句诗发给她,并解释说,如果我们以痛报痛、以恨报恨,甚至无休止地复制、扩大那痛与恨,那我们可就蚀本了。她痛苦不堪地回复我说:“可是老师,我真的无歌可唱啊!”
③是啊,世界不由分说地将那撕心裂肺的痛强加于我,我脆弱的生命,被“痛”的火舌舔舐得体无完肤了,连同我的喉咙——那歌声的通道——也即将被舔舐得焦糊了啊!这时候,你却要我“回报以歌”,我哪里有歌可唱?
④回望来路,我不也有过许多“无歌可唱”的时刻吗?我曾经是个不会消化痛苦的人,简直就是个痛苦的“放大器”。那一年,生活给了我一滴海水,我却以为整个海洋都被打翻了,于是,我的世界也被打翻了,我浑身颤栗,却哭不出来,仿佛是泪已让恨烘干;后来,生活又给了我一瓢海水,我哭了,却没有生出整个海洋被打翻的错觉;再后来,生活兜头泼过来一盆海水,我打了个寒战,转而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盆海水,再凶狂,也淹没不了岸;终于有一天,生活打翻了海洋给我看,我悲苦地承受着,却没有忘了从这悲苦中抬起头来,对惦念我的人说:“我没事儿,真的……”
⑤任何人,都不可能侥幸获得“痛吻”的豁免权。“痛吻”,是生活强行赠予我们的一件狰狞礼物,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只是,当我站在今天的风中,回忆起那一滴被我解读成海洋的海水的时候,禁不住发出了哼笑。好为当年那个浑身颤栗的自己难为情啊!如果可能,真想将自己送回岁月深处,让自己怡然倚在那个“一滴海水”事件上洒脱地唱上几首歌。
⑥从不消化痛苦到消化痛苦,这一个比一个更深的悲戚足迹,记录了一个人真正长大的过程。
⑦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说这话的人是个被上帝亲吻过歌喉的伟大歌者。他以自己的灵魂歌唱。而拙于歌唱的我们,愿不愿意活在自己如歌的心情之中呢——不因“痛吻”的狰狞而贬抑了整个世界;学会将那个精神的自我送到一个更高的楼台上,去俯瞰今天那个被负面事件包围了的自我;不虐待自我,始终对自我保持深度好感;相信歌声的力量,相信明快的音符里住着主宰明天的神;试着教自己说:拿出勇气去改变那能够改变的,拿出胸怀去接受那不能改变的,拿出智慧去区分这两者。
⑧不仅仅是如歌的心情,我们甚至还可以奉上自己的“行为艺术”啊!永记那年夏天,我和妹妹外出遇到冰雹,我们慌忙学着别人的样子脱掉外衣,却不约而同地去对方头上遮挡……世界“痛吻”着太多的人,当你想到分担别人的痛苦的时候,你自己的痛苦就会神奇地减淡。
⑨盼着自己能够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1)选文开头引用泰戈尔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直接引出选文的话题“世界以痛吻我”,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可读性。
(2)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它阐述了什么道理。
答案:“我”是如何从不会消化痛苦到学会消化痛苦的。它有力地阐述了良好的心态对消化痛苦的重要性。
解析:第一题,与文题联系在一起思考,从议论文引出话题和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角度来理解。第二题,注意本段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前两句是提领,第二层“那一年”写“我曾经是个不会消化痛苦的人”,第三层“终于有一天”写“我悲苦地承受着,却没有忘了从这悲苦中抬起头来”,据此理解出“我学会消化痛苦的过程”,说明心态能化解痛苦的重要作用。
点评:两题都不难,仔细阅读文字内容,即可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