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鱼,我也欲也》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鱼,我也欲也》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2 10:5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鱼,我也欲也》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出自 ,作者 , 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答案:《孟子 告子上》|孟子|战国|儒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直接填答,注意作者的生活时代要写具体,“战国”不能写“古代”。
点评: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有关他的知识信息要明确识记。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
答案:“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文章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前面就是作者总结的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是心”前面这句话。
点评:此类问题要根据文中句子之间有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来解答。
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答案: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首先了解本文是议论性的文意,概括全篇即是作者的主要观点,作者在开篇运用比喻的方法就提出了论点,直接摘引原句即可,重要要提到“舍生取义”。
点评:学习议论文,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观点,可在标题、文首、文尾三处地方寻找原句,或自行概括。
4、《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 , 。
答案: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理解文章内容,判断成语即可。再根据成语的含义联想孟子所说的意义相关的语句,注意不要把“嗟”“贱”字写错。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运用发散思维考虑问题,学习时多做此类的训练。
5、《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答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解析:首先要理解“性本善”的意思为“人本原来是善良的”,作者所说的“是心”“人皆有之”,说的就是人人本来就有,这就是持“性本善”的观点。
点评:解答本题,要对文中有关句子的意思透彻理解。
6、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答案: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作者在文中论述对“生”与“义”态度的语句来理解。“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句中的“欲”与“义”有关,即对“义”的获得,而“恶”指向“不义”,获得“义”超过对生的渴望,反对“不义”超过对“死”的厌恶,即是“舍生取义”之人的内心感受。
点评:本是有难度,学生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一句不能透彻的理解。
7、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答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解析:抓住题干中“失其本心”一句,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有关的句子来理解分析。孟子在文中用两种人进行对比,说到有的人为了一切利益不计是否符合礼义的要求就贪心接受,即是“失其本心”的表现。
点评:本是有难度,本文内容深刻,句子难懂,学生把握不好答题的方向。学习本文,对每个句子都要充分的理解。
8、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本文是议论性文章,孟子在文中开篇就用比喻的方法对“生”与“义”的关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抓住“舍生取义”这个核心,引用句子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开始就亮出了论点。引用语句时注意不要写错字。
9、“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答案: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解析:此题的解答要找到文中有关的内容,“此”是指代前文的内容,即作者所摆出的论据,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那些人的行为。此题不必引用原话,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点评:本题是要求学生对作者在文中摆出的论据有所了解,学习本文时,要注意从议论文知识的角度来分析。
10、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所恶 一箪食 一豆羹
蹴 苟得 不屑
答案:wù|dān|gēng|cù|gǒu|xiè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结合词语意义来判断字音,注意易错点,如“恶”是多音义,“羹”是后鼻韵母,“蹴”不读“就”音。
点评:学生古文,首先要扫除文字障碍,要会读,所以要根据注释读准一些难读字,学习时注意识记。
1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答案:乡通向;从前。|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辩通辨;辨别。|辟通避;躲避。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结合句子的意思,从字词的本义与语境义的差别来判断出通假字,解释其意义。
点评:通假字在古文是常见的,一般是两字音形相近而通假,学习时要掌握。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二者不可得兼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此之谓失其本心   贤者能勿丧耳  
故患有所不辟也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故不为苟得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乞人不屑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妻妾之奉
答案:同时占有|假使,假如|天性、天良|贤遗失、丢掉|祸患|助词|用脚践踏|古代的一种量器|苟且偷生|停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有什么益处|侍奉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结合句子的意思,理解字词含义,注意词类的活用,如“患”为动词作名词。
点评: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学习时要注意记忆注释中的字词解释。
13、解释下列多义词:
与: 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欲有甚于生者
  蹴尔而与之 万种于我何加焉
是: 而: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呼尔而与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答案:与: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给。|于:介词,表示比较。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是: 批示代词,这个,这样。这样看来,由此看来。|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结合句子的意思,理解字词含义。
点评:文言文中虚词很多,基本都是多种作用,学习时要善于辨析其作用,归纳记忆。
14、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答案:C
解析: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积累,了解“之”大概有几种用法,再根据各个句子来理解,比较判断。C句中的“之”在主谓之间不译,其它三项的“之”为助词“的”。
点评:“之”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虚词,学习时要注意辨析其多种用法,归纳记忆。
15、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答案:B
解析: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积累,了解“而”大概有几种用法,再根据各个句子来理解,比较判断。B句中的“而”是转连,其它三项的“而”顺连。
点评:文言中“而”字常用作连词,有“转连”“顺连”两种,根据前后内容的关系来判断。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答案:BC
解析:BC两句中“得”都是“获得”的意思,A句中的“得”通“德”,“赞美”的意思,D句中的“得”是“能够”的意思。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要举一反三,归纳文言字词的常用意义,加以记忆。
17、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答案:C
解析:首先了解题干例句中“得”的含义为“能够”,C句与之相同。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要举一反三,归纳文言字词的常用意义,加以记忆。
1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答案: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⑵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答案: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⑶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答案: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⑷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案: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⑸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案: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解析:根据原文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关键字的意义,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学习时要掌握翻译方法,多加练习。
二、问题理解
19、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答案: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解析:阅读题干内容,抓住要点“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根据知识积累按要求列举即可,不要叙述具体内容。
点评:本题要求的事例很多,容易列出。本题旨要提示学生注意知识的迁移,学习时要注意使用这一学习方法。
20、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解析:阅读题干内容,抓住要点“义”与“利”,理解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义”的意义为“诚信”“道德”,说明“义”与“利”的关系。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拓展思维,联系实际理解本文中的“义”的含义,设题很好。
21、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答案: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解析:阅读题干内容,抓住要点“舍生取义的正气”,根据所见所闻,按要求列举事例即可,简单叙述内容。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拓展思维,学有所思,关心社会,设题很好。
22、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案: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解析:可以先理解《鱼,我也欲也》中“义”的含义,再联系现在的社会环境,从“正义”这方面来理解现在的“义”。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拓展思维,联系现实对“义”的含义旧义新解,设题很好。
23、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能见利忘义,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
解析:现实当今社会生活,从新的角度来理解“义”,即“正义”“道义”“正气”,这与孟子所说的“义”中含有的“良知”有相通之处,从这方面来谈感想。
点评:本题提示学生要注意将所学所知用来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设题很好。
三、课内阅读
2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案:比喻论证、正反对比和举例论证
(2)本文旨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案:舍生取义
解析:第一题,首先要了解议论文中有哪些论证方法,然后分析文章内容即可了解孟子首先运用了比喻的方法来说明“生”与“义”的轻重,然后又举了“行道之人”“乞人”的例子,又从对“生”与“义”不同人的不同态度来正反对比。第二题,根据文章开头作者摆明的观点句子来概括即可。
点评:本文是议论文体,学习时要注意从议论文方面了解其写法,掌握并学会运用。
四、拓展阅读
25.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1)文中赞扬了曾子 的高贵品质。
答案:不受别人施舍,廉洁自律
(2)请《鱼,我也欲也》与本段文字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答案:①当面对人身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 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解析:第一题,仔细阅读短文,大致了内容,抓住文中曾子的言行如“曾子不受”“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从廉洁自律方面来概括其形象特点。第二题,根据题干内容即可知从“取义”这个方面来谈为人处世的准则。
点评:本文短小,内容浅显,易于阅读,两题都不难。第二题拟题较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