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导入新课
在印度阅兵式里,除了常规的武器装备展示,还有着极具特色的摩托车特技表演、传统音乐演奏以及部落舞蹈呈现 ,充满了独特的风格。印度的阅兵式是展现国家风貌的重要场合,它不仅包含军事力量的展示,还融入了众多印度文化元素,这背后其实与印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古代印度
自主学习·问题引领
1
01 古代印度流域文明
问题1、地理位置、发源地、发展历程
问题2、文明成就
2
02 森严的种姓制度
问题1、种姓制度
问题2、特点
3
问题1、创立时间、创建者、教义
问题2、传播
02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
【跨学科纵横】思考古代印度和现在的印度是同一概念吗?有什么特点?
古印度≠今天印度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中始译为“印度”。
南亚及周边国家分布图
“一面围山,三面环海”
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2)发源地
古代印度
喜马拉雅山
相关史事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都是城市遗址。从遗址看这两座城市的建设都经过精心规划。城市分为上城和下城两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有高大的公共建筑;下城是住宅区和工商业活动区,街道笔直宽阔垂直交叉,街区整齐划一,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印度河流域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哪一大河流域?其早期文明遗址有?
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
(3)古印度文明发展历程
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精湛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
摩亨佐·达罗城
的大浴池遗址
摩亨佐·达罗的排水沟
摩亨佐·达罗的深井
古代印度
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王宫遗址
孔雀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该王朝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开国君主月护王,定都华氏城,历九位君主,享国139年。
古代印度
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古史籍记载,华氏城长约15公里,宽约2.8公里,城周围环有宽阔壕沟,护城墙有570座城楼和64座城门。皇宫花园养着孔雀,绿树成荫。
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但扩张战争的残酷血腥对阿育王震撼极大,他深感痛悔,决心皈依佛教。下令在各地立柱凿山,编纂整理佛经,修建寺院佛塔,派遣子女在内的使者到邻国去传教,对佛教的传播贡献极大。因此后世很多佛塔佛柱都以“阿育王”名字命名。
阿育王像/成都博物馆藏
雅利安人
当白肤色的雅利安人跨进一块陌生的土地时,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把他们与当地的人分开,就是肤色。……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新的征服者把所有的人划分为两部分: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瓦尔那”为“颜色”;“达萨”为“男女敌人” )
—《永恒涅槃——古印度文明探秘》
经过长期的斗争,雅利安人凭借军事上的优势征服了土著人
但是我人数少啊!要怎么巩固我的统治呢?
起源
古代印度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 ——《原人歌》
排除之外:“不可接触者”——贱民
种姓制度
起源
舞王湿婆像
婆罗门教为种姓制度披上宗教外衣
种姓制度维护了雅利安人的统治
婆罗门教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古代印度
贱民
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不可接触者”——贱民
他们一般是屠夫、刽子手、扫街、鞋匠等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走路的时候还要在身上挂铃铛或敲打两根木棍,提醒人们即使避开他们。
——贱民
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材料研读】阅读材料并根据课本内容分析种姓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瓦尔那的社会等级地位取决于其家庭出身,严格按照血统关系世袭。
——培伦《印度通史》
材料二:出身低贱的人由于贪婪而从事高贵种姓的职业为生,国王应立即剥夺其一切所有,并处以流放。 ——《摩奴法典》(第十卷)第96条
材料三:不得以较低种姓氏与高级阶层结婚,使高贵的血统受到污染。
——颜刚威《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
①各等级世代相袭
②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
③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实质:维护奴隶主特权的社会等级制度
等级世袭
贵贱分明
职业固定
实行内婚
古代印度
阻碍了社会不同等级间的自由流动,严重束缚了印度社会发展的活力
种姓制度引发暴乱不断
穷人的地狱
富人的天堂
古代印度
印度被种姓制度赋予了深深烙印,复杂又徘徊着前进。复杂的国情与沿袭了几千年的种姓制度,这使得印度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艰难而又缓慢,充满着矛盾与坎坷......
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影响
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一直延续下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印度独立后,虽然种姓制度在名义上被废除,但仍有残余。
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持社会秩序
积极
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进步
消极
古代印度
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1)初创佛教
时间
地点
创始人
教义
影响
早期佛教的实质:古代印度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
公元前6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①反对婆罗门特权,提出“众生平等”
②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富人的支持
获得上层统治者支持
获得下层人民的支持
释迦摩尼佛像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归纳表格信息
古代印度
适应
社会
需求
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释迦牟尼像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放弃王子身份而成为宗教精神领袖的心灵忏悔者
公元前563年或564年
出生
16岁
与同龄的一个表妹结婚,过着锦衣玉食、游哉悠哉的日子。
29岁
告别妻子儿女,抛弃万贯家产,只身离开王宫,以身无分文的流浪汉身份,踏上了寻求真理的漫漫征途
35岁
成为佛陀,创立佛教
根据传说,佛陀在苦行期间吃得很少,每天只吃六粒米,以至于形容枯槁,皮包骨头。
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宣扬“众生平等”, 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
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古代印度
四谛:苦、集、灭、道。
古印度佛教绘画图片
古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
古印度洞窟坐佛
古印度佛教艺术遗址
发展
佛
教
小
知
识
分类
小乘佛教(不拜偶像、自我超渡);大乘佛教(尊奉如来、崇拜偶像,普度众生)。三大教派: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
经典
《金刚经》、《大悲神咒》、《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大藏经》、《华严经》等
节日
佛祖释迦牟尼: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纪念释迦牟尼佛诞辰)、涅槃节(农历二月十五,纪念释迦牟尼佛逝世)等
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2)佛教传播
印度
中亚
中国
朝鲜、日本
锡兰、缅甸和泰国等
佛教传播路线图
作用: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时空观念】阅读课本,结合地图,指出佛教向外传播路径
古代印度
古印度佛教绘画图片
古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
古印度洞窟坐佛
古印度佛教艺术遗址
古代印度
一方面没有发动种姓制度中的下层去反抗上层权威;另一方面, 它也不能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去取代种姓制度。
为何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甚微?
种姓制度赢得了印度
而佛教赢得了世界
佛
教
与
中
国
玄奘取经
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
大同云岗石窟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
安徽九华山
地藏菩萨
中国古代佛教四大名山
洛阳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古代印度
文明成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2页-14页,填写下表。
领域 具体成就
金属冶炼
军事
数学
文学
社会制度
宗教
最早发现和使用黄金,被誉为“黄金之国”
被称为“大象之国”,象兵是古代印度的重要兵种
古代印度
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建立了种姓制度
佛教
课堂小结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
早期文明—产生小国——孔雀王朝(鼎盛时期)
发源地:
发展历程:
文明成就:
阿拉伯数字等
森严的
种姓制度
不可接触者
—贱民
婆罗门
刹帝利
吠 舍
首陀罗
释迦牟尼
创立佛教
BC6世纪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BC3世纪后向外传播
时间:
教义:
传播:
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比较简表
时间 大河流域 文明象征
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伦
古代印度
古代中国
约公元前3500年
尼罗河 流域
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象形文字、太阳历
约公元前3500年
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阴历、
前23世纪—前18世纪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佛教、阿拉伯数字
约公元前2070年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