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穿越身份:明成化年间江南绸庄店老板
如果一觉醒来,你成了江南绸庄店的老板,却发现店里空空如也……
农业如何为你的丝绸原料供应保驾护航?手工业的新变化怎样助力你的店铺升级?商业发展又会给你的生意带来哪些机遇?你的小店能顶住压力,从 “破产边缘” 逆袭成 “江南第一绸庄” 吗?
新教材七下历史第20课
壹
桑田奠基 —— 原料从何而来?
一、桑田奠基——原料从何而来?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措施
探究:如何让荒地变桑田?
措施
①
明朝移民路线图
“时兵革连年,道路棒塞,人烟断绝”
“耕桑之地,变为草莽”
——明太祖实录卷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元末面临的社会状况?
元末战乱和自然灾害严重
②
一、桑田奠基——原料从何而来?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措施
乾隆三十三年开荒执照
康熙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
雍正
乾隆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雍正
帝王之政,莫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乾隆
原因①统治者的政策支持
②社会安定
探究:如何为什么能使荒地变桑田?
一、桑田奠基——原料从何而来?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措施
明万历年间徽州府休宁县的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是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土地簿册,因其所绘田亩挨次排列,状如鱼鳞,故名鱼鳞图册
措施
③
明清时期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体现
作用:为丝绸原料生产提供长期保障
防止地主逃税,保障自耕农种桑收益
探究:绸庄店所需的大量蚕丝从何而来?
黄河筑堤图
一、桑田奠基——原料从何而来?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措施
束水攻沙原理图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河道总理潘季驯,主持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
探究:绸庄店所需的大量蚕丝从何而来?
潘季驯
清朝《黄河筑堤图》( 局部 )
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
抗涝抗旱,确保桑叶稳产
措施④兴修水利
一、桑田奠基——原料从何而来?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探究:绸庄店所需的大量蚕丝从何而来?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18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61年(1796年) 8510000
雍正3年 (1725年) 8900000
荒山旷野、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时代 粮食总产量(万市斤)
明万历年间 17 160 174.1
乾隆中期 28 907 438
乾隆晚期 28 615 198.5
嘉庆中期 30 129 882
清末 29 083 546.8
荒山旷野、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表现①
表现②
一、桑田奠基——原料从何而来?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玉米
俗称包谷
土豆
甘薯
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
粟利不及包谷,近年遍山满谷皆包谷矣。——《定远厅志》卷五
“从1776年到1910年,中国百分之十四点一二的人口增长是由玉米所致。而从十六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中国粮食增量的百分之五十五是由于这三项新作物(玉米、番薯和土豆)。”——陈志武在《量化历史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新高产作物的引入使粮食产量提升,解放更多劳动力从事蚕桑业
探究:绸庄店所需的大量蚕丝从何而来?
表现③引进美洲高产作物
外因:新航路的开辟
宋:苏湖熟,天下足
清:湖广熟,天下足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御题棉花图》(局部)
甘蔗
烟草
花卉
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表现④经济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一、桑田奠基——原料从何而来?
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意义: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对手工业、商业起到的推动作用
明清农业为丝绸业提供基础原料
贰
织机逐利 —— 如何征服全球市场?
二、织机逐利 —— 如何征服全球市场?
《姑苏繁华图》(局部)
棉布业和丝织业一样是江南地区当时手工业中的领头行业
棉布品种多样
《姑苏繁华图》(局部)
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当时苏州纺织及相关产业的发达
思考1:观察图中的店招牌,体现什么内容?
江宁
苏州
杭州
清朝三大织造局
丝织业中心
表现①传统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思考2:你的绸庄店应该去哪进货丝绸?
二、织机逐利 —— 如何征服全球市场?
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清朝织布图
明清时期,妇女织布是重要的家庭经济收人来源
二、织机逐利 —— 如何征服全球市场?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力之良民也此皆自食其”——《明神宗实录》卷
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表现②出现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手工工场
江宁大织户
佛山手工工场
织机五六百张
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 000 人
手工工场特点: 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
机户提供生产资料、雇用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
产生的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家庭手工业
对比分析,总结手工工场的特点?
机户(货币、生产资料所有者)
机工(自由
劳动力)
雇佣
手工工场
被雇佣
出资
出力
经营
利润
劳动
出资
描述江南丝绸作坊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二、织机逐利 —— 如何征服全球市场?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1528—1643年,明朝太仓(国家金库)收入
“1506—1620年,明朝总计开采白银1155.46万两”。——数据整理自《明实录》
表现①国内外商品贸易兴盛
白银货币化
国内
国外
二、织机逐利 —— 如何征服全球市场?
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货物有哪些 结合教材回答
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路线
清代青花山石牡丹纹盘
发现于我国福建平潭清代沉船“碗礁一号
清朝生丝
广东湛江出土的西班牙银币(1736-1771年)
"哥德堡号”是 18 世纪瑞典远洋商船。1745 年在瑞典哥德堡附近沉没。人们从沉船上捞起大量来自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
大量出口瓷器、茶叶、丝绸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二、织机逐利 —— 如何征服全球市场?
晋商
徽商
贩卖粮食、食盐、绸缎、茶叶等,后来主要经营货币金融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从事食盐、粮食、绸布、茶叶、木材、典当等行业的经营。
长途贸易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表现②晋商和徽商等大型商帮兴起
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地缘为纽带,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
丝绸如何销往全国甚至海外?
措施:加入区域性商业网络或者借助大型商帮
作用:商帮活动遍及全国各地,经营着各种商业贸易,促进了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分析商帮兴起的原因?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二、织机逐利 —— 如何征服全球市场?
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
表现③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1.结合教材及地图,找出主要的工商业市镇?
北京
苏州
佛山镇
汉口镇
天下四聚
2.观察这些工商业市镇都有什么特点?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运河沿岸及东南沿海;交通便利,商业繁荣
从事手工业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叁
人潮商机 —— 如何抓住人口红利?
三、人潮商机 —— 如何抓住人口红利?
人口增长的原因
年份 《清实录》人口数 年份 《清实录》人口数
康熙三十九年 (1700年) 2010 万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5 亿
乾隆六年 (1741年) 1.4亿 道光三十年(1850年) 4.1 亿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3 亿 咸丰元年(1851年) 4.3 亿
概括清代人口的发展趋势?
三、人潮商机 —— 如何抓住人口红利?
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意味有新增人于不再有人头税负担。……这大大刺激人口迅猛滋生。……外来高产粮食作物番薯、玉米等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新粮食来源。——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人口增长的原因
①
史称“康乾盛世”
②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摊丁入亩
③高产作物的引进及推广
结合教材及材料,概括人口增长的原因?
农户的总体负担减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康熙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和雍正 “摊丁入亩” 政策实施后,农户的赋税负担有何变化?
三、人潮商机 —— 如何抓住人口红利?
“19世纪前,中国经济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1820年清朝GDP占全世界的32.9%,比西欧和它们的附属国的总和还要高出30%,即便是进入二十世纪初,清朝GDP也占11%左右。”——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及《世界千年经济史》
人口增长的影响
结合材料及图表说明清前期的经济地位?
清朝前期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康乾时期的财政收入
三、人潮商机 —— 如何抓住人口红利?
人口增长的影响
清朝人口增长与人均耕地示意图
消极影响:①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康雍乾时期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结合图表及材料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
②造成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同时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压力
③大量人口移居边疆地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
绸庄的目标客户可能从哪些群体扩大到哪些群体?
中原
边疆
当国家安定、政策开明,人就成为最活跃的经济细胞。无数像绸庄老板这样的普通人,在历史的浪潮中捕捉机遇、创造财富,最终汇聚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蓬勃图景。
课堂总结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和商
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原因:社会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手工业
表现:编制土地文册;开垦荒地;大力兴修水利
影响: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业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商业
纺织业: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手工工场的发展
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
国内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原因:社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社会安定,康熙、雍正时期丁税改革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