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化学考前冲刺押题预测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陕西校级一模)按图流程处理含Al2O3和Fe2O3的工业废渣。已知草酸(H2C2O4)是二元弱酸,在紫外光照下可与Fe(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酸浸”后,溶液中铁主要以Fe2+形式存在
B.草酸溶液中,c(H+)=c()+c()+c(OH﹣)
C.“沉铁”时,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沉铝”时,为使Al3+沉淀完全,应加入过量NaOH
2.(2024秋 哈尔滨期末)利用超分子可以对一些物质进行分离,例如利用杯酚(杯酚用“”表示)分离C60和C70,下列说法不正确得是( )
A.杯酚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
B.操作①②③用到的玻璃仪器为漏斗、烧杯、玻璃棒
C.杯酚与C60分子之间难以形成分子间氢键
D.杯酚易溶于氯仿,难溶于甲苯
3.(2024秋 连云港期末)用反萃取原理可从I2的CCl4萃取液中回收I2,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Ⅰ”的离子方程式为I2+2OH﹣═I﹣H2O
B.“操作Ⅰ”为分液
C.利用反萃取原理可实现碘单质的重新富集
D.通过升华可将粗碘提纯
4.(2024秋 西城区期末)一种由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Fe2O3等,杂质不参与反应)炼铝的部分工艺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l2O3是两性氧化物
B.操作Ⅰ、操作Ⅱ均为过滤
C.②、④中Al的化合价均发生改变
D.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Al2O3+2NaOH+3H2O=2Na[Al(OH)4]
5.(2024秋 重庆期末)某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Ba(NO3)2、CaCl2、K2CO3现进行以下实验:
(1)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
(2)向(1)的悬浊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
(3)取少量(2)的溶液滴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肯定含有的物质:CaCl2、K2CO3,可能含有的物质:Ba(NO3)2
B.不可能发生的反应:2H+H2O+CO2↑
C.一定发生的反应有:Ca2+CaCO3↓、2H++CaCO3=Ca2++H2O+CO2↑
D.检验氯离子时,一般先在被检测的溶液中滴入适量稀硝酸酸化,然后滴入AgNO3溶液
6.(2024秋 重庆期末)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2(O2) 通过灼热铜网
B Cl2(HCl) 通过饱和食盐水洗气、干燥
C FeCl3溶液(FeCl2) 通入适量的Cl2
D Na2CO3溶液(Na2SO4) 加入适量Ba(OH)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7.(2024秋 龙岗区期末)高效净水剂聚合氯化铝铁(PAFC)的组成可表示为[AlFe(OH)nCl6﹣n]m。实验室检测PAFC中铝元素的含量,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操作①与操作②均为过滤
B.气体c为NH3
C.Al(OH)3可与试剂a反应
D.可用盐酸检验溶液b中的含铝离子
8.(2024秋 山西期末)现有一包只含有Na2CO3、NaHCO3和NaCl三种物质的白色固体混合物,将其现分为三等份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1:将第一份混合物溶于水,加入足量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a生成。
实验2:将第二份混合物溶于水,加入足量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b生成。
实验3:将第三份混合物溶于50mL1.0mol L﹣1稀盐酸中,生成448mL(标准状况下)气体,并得到溶液c,测得溶液c中c(H+)=0.4mol L﹣1(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色沉淀a为BaCO3,白色沉淀b为AgCl
B.原混合物中Na2CO3、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C.实验1可得到1.97g白色沉淀a
D.若测得实验3反应后的溶液c中c(Cl﹣)=1.4mol L﹣1,那么该包白色固体混合物中有1.17gNaCl
9.(2024秋 龙岗区期末)某工业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Mn2+及少量的Fe2+Fe3+,一种回收锰元素的流程如图:
已知:室温下,相关沉淀物的Ksp如表
沉淀物 Fe(OH)2 Fe(OH)3 Mn(OH)2 MnS
Ksp 8.0×10﹣16 4.0×10﹣32 4.0×10﹣14 4.0×10﹣1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滤渣主要成分为Fe(OH)3
B.Mn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d区
C.若滤液中c(S2﹣)=1.0×10﹣3mol L﹣1,则Mn2+已沉淀完全
D.由溶度积常数推知室温下溶解度:Mn(OH)2<MnS
10.(2024秋 温州期末)新型印刷电路板制造工艺中改用酸性CuCl2溶液作刻蚀液。从刻蚀废液(主要含Cu2+、H+和Cl﹣等)中回收Cu,同时制备净水剂(聚合氯化铁)的主要流程如图。
已知:聚合氯化铁化学式为[Fe2(OH)nCl6﹣n]m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Ⅰ中加入氧化铁,可防止步骤Ⅱ中产生大量的氢气,消除安全隐患
B.步骤Ⅱ中铁粉需加过量
C.步骤Ⅲ中,氯酸钠做氧化剂,每生成1mol[Fe2(OH)nCl6﹣n]m消耗
D.将溶液Z和溶液Y混合用于制备聚合氯化铁,实现了铁元素的充分利用
11.(2025 珠海一模)兴趣小组通过皀化反应制作肥皀的实验过程如图。其中,操作X为( )
A.蒸发浓缩 B.过滤洗涤 C.冷却结晶 D.蒸发结晶
12.(2024秋 西安期末)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义重大。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废旧电池的铜帽(主要成分为Zn和Cu)回收Cu并制备ZnO,部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不正确的是( )
A.“溶解”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有2Cu+O2+4H+=2Cu2++2H2O
B.“溶解”操作中的空气可以用双氧水代替
C.“调节pH”过程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使Cu2+转化为Cu(OH)2
D.“过滤Ⅱ”所得滤渣只需洗涤,无需干燥
13.(2024秋 西安期末)从《化学反应原理中学习到碱性锌锰电池的工作原理:Zn+2MnO2+2H2O═2MnO(OH)+Zn(OH)2,其中的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我校课题组用废旧铁壳无汞碱性锌锰电池为原料,制备一种新型材料﹣MnxZn(1﹣x)Fe2O4,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已知MnxZn(1﹣x)Fe2O4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与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制取氯气时还原产物中的锰相同,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B.“溶渣”工序中稀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可将+3价锰的化合物全部还原成Mn2+,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nO(OH)+Fe2++3H+═Mn2++Fe3++2H2O
C.在“氧化”工序中,加入双氧水的目的是把Fe2+氧化为Fe3+
D.用氨水“调pH”后,从滤液C中还可分离出一种氮肥(NH4)2SO4该氮肥的溶液中离子浓度满足关系为:c()+c(H+)=c()+c(OH﹣)
14.(2024秋 吉林期末)某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K2CO3、CaCl2、Ba(NO3)2中的一种或多种,现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粉末于一支试管中,加入水,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向实验①的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得到溶液X。
③向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得到溶液Y。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①中的白色沉淀一定含两种物质
B.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CaCl2
C.溶液Y中至少含有两种溶质
D.蘸取溶液X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可直接观察到紫色火焰
15.(2024秋 红桥区期末)从某含有FeCl2、FeCl3、CuCl2的工业废液中回收铜并制备氯化铁晶体的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剂a是铁、试剂b是稀硫酸
B.操作Ⅰ、操作Ⅱ、操作Ⅲ所用仪器相同
C.试剂c是KMnO4
D.用酸性KMnO4溶液不能检验溶液W中是否还有Fe2+
16.(2024秋 温州期末)某工厂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和较多的Cu2+。为了减少污染并变废为宝,工厂计划利用以下流程图从该废水中回收FeSO4 7H2O和金属铜。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操作1和操作2相同,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普通漏斗、玻璃棒和烧杯
B.加入的过量试剂C可以是稀硫酸也可以是稀盐酸
C.检验A中的金属阳离子时,滴加试剂的顺序为:先滴加KSCN溶液,再滴加新制氯水
D.取溶液D,逐渐滴加NaOH溶液,持续滴加一会后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17.(2024秋 烟台期末)实验室从茴香籽中提取茴香油的操作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已知:①乙醚沸点34.5℃密度0.71g cm﹣3;
②茴香油为淡黄色液体,主要成分是含有酯基的芳香族化合物,熔点22.5℃沸点235℃密度0.98g cm﹣3,在水蒸气作用下易挥发。
A.向馏出液中加NaCl至饱和的目的是提高茴香油的提取率
B.操作A应先将有机层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再将水层从上口倒出
C.有机层加入的无水MgSO4可用碱石灰代替
D.操作B为蒸馏,先蒸出的馏分主要为茴香油
18.(2024秋 河西区期末)下列物质的除杂质方法中,试剂的选择和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杂质) 试剂和实验操作
A CO(CO2) 气体通过装有Na2O2的干燥管
B CO2(HCl) 气体通过饱和Na2CO3溶液
C NaHCO3溶液(Na2CO3) 向溶液通入过量CO2
D NaCl溶液(CaCl2) 向溶液通入过量CO2后过滤
A.A B.B C.C D.D
19.(2024秋 哈尔滨期末)从橙子皮中提取橙油(主要成分是柠檬烯)的实验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无水硫酸镁不能用浓硫酸替代
B.“萃取分液”时,将“有机层”从上口倒出
C.“萃取分液”时,进行反复萃取可提高柠檬烯的产率
D.水蒸气蒸馏所得馏分和蒸馏所得橙油均为混合物
20.(2024秋 西城区校级期末)分银渣是从阳极泥中提取贵金属后的尾渣,有PbSO4、BaSO4、SnO2及Au、Ag等,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一种从分银渣中提取有用产品流程的如下:
已知:;
v中生成和;
PbSO4、PbCO3、BaSO4、BaCO3的Ksp依次为2.8×10﹣8、7.4×10﹣14、1.1×10﹣10、2.6×10﹣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ⅰ中一定发生反应:
B.步骤ⅰ、ⅲ后需先过滤再加盐酸
C.步骤ⅱ、ⅳ提取Pb(Ⅱ)、Ba2+时,均有H+和Cl﹣参加反应
D.试剂a可为NaCl,促进Au、Ag的浸出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陕西校级一模)按图流程处理含Al2O3和Fe2O3的工业废渣。已知草酸(H2C2O4)是二元弱酸,在紫外光照下可与Fe(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酸浸”后,溶液中铁主要以Fe2+形式存在
B.草酸溶液中,c(H+)=c()+c()+c(OH﹣)
C.“沉铁”时,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沉铝”时,为使Al3+沉淀完全,应加入过量NaOH
【答案】C
【分析】A.根据题干信息,“酸浸”后,溶液中铁主要以Fe3+形式存在;
B.根据电荷守恒,草酸溶液中,c(H+)=2c()+c()+c(OH﹣);
C.“沉铁”时,铁离子被还原为亚铁离子,草酸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
D.过量NaOH可与Al3+反应形成。
【解答】解:A.根据题干信息,“酸浸”后,溶液中铁主要以Fe3+形式存在,在紫外光照时,才与草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故A错误;
B.草酸溶液中,电荷守恒:c(H+)=2c()+c()+c(OH﹣),故B错误;
C.“沉铁”时,铁离子被还原为亚铁离子,草酸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则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故C正确;
D.过量NaOH可与Al3+反应形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分离提纯,侧重考查学生分离提纯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2.(2024秋 哈尔滨期末)利用超分子可以对一些物质进行分离,例如利用杯酚(杯酚用“”表示)分离C60和C70,下列说法不正确得是( )
A.杯酚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
B.操作①②③用到的玻璃仪器为漏斗、烧杯、玻璃棒
C.杯酚与C60分子之间难以形成分子间氢键
D.杯酚易溶于氯仿,难溶于甲苯
【答案】B
【分析】A.杯酚中含有酚羟基,极易被氧化;
B.由图可知,操作③为分离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可能为蒸馏;
C.结合氢键形成条件分析判断;
D.由图可知,操作①中加入甲苯时得到盛有C60分子的杯酚固体,操作②中加入氯仿时得到杯酚的氯仿。
【解答】解:A.杯酚中含有酚羟基,酚羟基极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故A正确;
B.由图可知,操作①、②均为分离固液混合物,应该为过滤操作,所需仪器为漏斗、烧杯、玻璃棒,但操作③为分离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可能为蒸馏,蒸馏操作所需仪器为蒸馏烧瓶等,故B错误;
C.杯酚中虽然含有O—H键,但C原子电负性小,根据氢键形成条件可知,杯酚与C60分子之间难以形成分子间氢键,故C正确;
D.由图可知,操作①中加入甲苯时得到盛有C60分子的杯酚固体,操作②中加入氯仿时得到杯酚的氯仿,说明杯酚易溶于氯仿,难溶于甲苯,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分子的性质等知识,把握分子的性质、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是解题关键,侧重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3.(2024秋 连云港期末)用反萃取原理可从I2的CCl4萃取液中回收I2,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Ⅰ”的离子方程式为I2+2OH﹣═I﹣H2O
B.“操作Ⅰ”为分液
C.利用反萃取原理可实现碘单质的重新富集
D.通过升华可将粗碘提纯
【答案】A
【分析】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分液后水层中含有碘离子和碘酸根离子,加入硫酸后,碘离子和碘酸根离子发生归中反应升成碘单质,得含有碘单质的悬浊液,过滤后得碘单质;
【解答】解:A.反应I是单质碘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I、NaIO3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I2+6OH﹣=5I﹣3H2O,故A错误;
B.将有机层和水层分离的操作是分液,操作①分离四氯化碳有机萃取剂和水溶液,为分液,故B正确;
C.步骤②碘离子和碘酸根离子发生归中反应升成碘单质,利用反萃取原理可实现碘单质的重新富集,故C正确;
D.碘单质易升华,操作③为升华,可通过升华将粗碘提纯,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的综合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混合物分离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4.(2024秋 西城区期末)一种由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Fe2O3等,杂质不参与反应)炼铝的部分工艺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l2O3是两性氧化物
B.操作Ⅰ、操作Ⅱ均为过滤
C.②、④中Al的化合价均发生改变
D.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Al2O3+2NaOH+3H2O=2Na[Al(OH)4]
【答案】C
【分析】由题干流程图可知,铝土矿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为Al2O3+2NaOH+3H2O=2Na[Al(OH)4],操作I为过滤,过滤出Na[Al(OH)4]溶液和滤渣,在溶液甲中通入过量的CO2,发生反应为:Na[Al(OH)4]+CO2=Al(OH)3↓+NaHCO3,然后进行操作II为过滤,溶液乙为NaHCO3溶液,灼烧分解Al(OH)3生成Al2O3,电解熔融的Al2O3生成Al,据此分析解题。
【解答】解:A.Al2O3既能与强酸反应,也能与强碱反应,属于两性氧化物,故A正确;
B.操作Ⅰ和操作Ⅱ都是分离固体和溶液的操作,均为过滤,故B正确;
C.②发生反应为:Na[Al(OH)4]+CO2=Al(OH)3↓+NaHCO3,铝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
D.①中Al2O3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H)4],反应方程式为Al2O3+2NaOH+3H2O=2Na[Al(OH)4],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离提纯、物质性质的分析应用,注意知识的熟练掌握,题目难度不大。
5.(2024秋 重庆期末)某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Ba(NO3)2、CaCl2、K2CO3现进行以下实验:
(1)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
(2)向(1)的悬浊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
(3)取少量(2)的溶液滴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肯定含有的物质:CaCl2、K2CO3,可能含有的物质:Ba(NO3)2
B.不可能发生的反应:2H+H2O+CO2↑
C.一定发生的反应有:Ca2+CaCO3↓、2H++CaCO3=Ca2++H2O+CO2↑
D.检验氯离子时,一般先在被检测的溶液中滴入适量稀硝酸酸化,然后滴入AgNO3溶液
【答案】B
【分析】(1)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可能为CaCO3或BaCO3,则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K2CO3;
(2)向(1)的悬浊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该白色沉淀可能为CaCO3或BaCO3;
(3)取少量(2)的溶液滴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为AgCl,则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CaCl2,可能含有Ba(NO3)2,所以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的物质为CaCl2、K2CO3,可能含有的物质为Ba(NO3)2,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的物质为CaCl2、K2CO3,可能含有的物质为Ba(NO3)2,故A正确;
B.若白色粉末中含有过量的K2CO3,则向(1)的悬浊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时,可能发生的反应为2H+H2O+CO2↑,故B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的物质为CaCl2、K2CO3,可能含有的物质为Ba(NO3)2,生成的白色沉淀一定含有CaCO3,实验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反应为Ca2+CaCO3↓、2H++CaCO3=Ca2++H2O+CO2↑,故C正确;
D.检验氯离子时,一般先在被检测的溶液中滴入适量稀硝酸酸化,以排除、OH﹣干扰,然后滴入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含有Cl﹣,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未知物的检验,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及现象、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6.(2024秋 重庆期末)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2(O2) 通过灼热铜网
B Cl2(HCl) 通过饱和食盐水洗气、干燥
C FeCl3溶液(FeCl2) 通入适量的Cl2
D Na2CO3溶液(Na2SO4) 加入适量Ba(OH)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D
【分析】A.Cu与氧气反应,氮气不反应;
B.HCl极易溶于水,食盐水抑制氯气的溶解;
C.氯气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
D.碳酸钠、硫酸钠均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沉淀。
【解答】解:A.Cu与氧气反应,氮气不反应,则通过灼热铜网可除杂,故A正确;
B.HCl极易溶于水,食盐水抑制氯气的溶解,洗气、干燥可除杂,故B正确;
C.氯气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通入足量氯气可除杂,故C正确;
D.碳酸钠、硫酸钠均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沉淀,将原物质除去,不能除杂,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7.(2024秋 龙岗区期末)高效净水剂聚合氯化铝铁(PAFC)的组成可表示为[AlFe(OH)nCl6﹣n]m。实验室检测PAFC中铝元素的含量,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操作①与操作②均为过滤
B.气体c为NH3
C.Al(OH)3可与试剂a反应
D.可用盐酸检验溶液b中的含铝离子
【答案】B
【分析】高效净水剂聚合氯化铝铁(PAFC)的组成可表示为[AlFe(OH)nCl6﹣n]m与足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钠、氯化钠和氢氧化铁,氢氧化铁灼烧生成氧化铁,溶液b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灼烧生成氧化铝。
【解答】解:A.操作①与操作②均是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则均为过滤,故A正确;
B.溶液b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则气体c为NH3,故B错误;
C.试剂a为氢氧化钠,Al(OH)3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C正确;
D.[AlFe(OH)nCl6﹣n]m与足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钠、氯化钠和氢氧化铁,溶液b中含有四羟基合铝酸钠、氯化钠,四羟基合铝酸钠与盐酸反应先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直至消失,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分离提纯,侧重考查学生分离提纯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8.(2024秋 山西期末)现有一包只含有Na2CO3、NaHCO3和NaCl三种物质的白色固体混合物,将其现分为三等份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1:将第一份混合物溶于水,加入足量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a生成。
实验2:将第二份混合物溶于水,加入足量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b生成。
实验3:将第三份混合物溶于50mL1.0mol L﹣1稀盐酸中,生成448mL(标准状况下)气体,并得到溶液c,测得溶液c中c(H+)=0.4mol L﹣1(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色沉淀a为BaCO3,白色沉淀b为AgCl
B.原混合物中Na2CO3、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C.实验1可得到1.97g白色沉淀a
D.若测得实验3反应后的溶液c中c(Cl﹣)=1.4mol L﹣1,那么该包白色固体混合物中有1.17gNaCl
【答案】B
【分析】A.根据实验1中混合物溶于水所得溶液中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均能与足量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实验2,碳酸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银白色沉淀及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进行分析;
B.根据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完全与盐酸反应,结合碳原子个数守恒进行分析;
C.根据实验1的沉淀为碳酸钡沉淀,结合碳原子守恒,进行分析;
D.根据溶液中n(Cl﹣)=n(NaCl)+n(HCl),m=nM进行分析。
【解答】解:A.实验1中混合物溶于水所得溶液中的Na2CO3和NaHCO3均能与足量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BaCO3沉淀,则白色沉淀a为BaCO3沉淀,实验2,Na2CO3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银白色沉淀及NaCl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则实验2中白色沉淀b为AgCl和碳酸银的混合物,故A错误;
B.由实验3可知,混合物中Na2CO3和NaHCO3完全与盐酸反应,设第三份混合物中Na2CO3、NaH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由碳原子个数守恒可得:①,由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可得:2x+y=1.0mol/L×0.05L﹣0.4mol/L×0.05L=0.03mol②,解联立方程可得:x=0.01mol、y=0.01mol,故B正确;
C.根据分析,实验1的沉淀为BaCO3沉淀,根据碳原子守恒,n(BaCO3)=0.02mol,m(BaCO3)=0.02mol×197g/mol=3.94g,故C错误;
D.溶液中n(Cl﹣)=n(NaCl)+n(HCl),n(NaCl)=n(Cl﹣)﹣n(HCl)=1.4mol/L×0.05L﹣1mol/L×0.05L=0.02mol,m(NaCl)=nM=0.02mol×58.5g=1.17g,每份混合物中NaCl有1.17g,则该包固体的NaCl有1.17g×3=3.51g,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几组未知物的检验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9.(2024秋 龙岗区期末)某工业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Mn2+及少量的Fe2+Fe3+,一种回收锰元素的流程如图:
已知:室温下,相关沉淀物的Ksp如表
沉淀物 Fe(OH)2 Fe(OH)3 Mn(OH)2 MnS
Ksp 8.0×10﹣16 4.0×10﹣32 4.0×10﹣14 4.0×10﹣1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滤渣主要成分为Fe(OH)3
B.Mn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d区
C.若滤液中c(S2﹣)=1.0×10﹣3mol L﹣1,则Mn2+已沉淀完全
D.由溶度积常数推知室温下溶解度:Mn(OH)2<MnS
【答案】D
【分析】向废水中通入空气,将Fe2+氧化为Fe3+,加入NaOH溶液调pH,使Fe3+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试剂Na2S,使Mn2+转化为沉淀MnS,过滤得滤渣回收,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分析可知滤渣主要成分为Fe(OH)3,故A正确;
B.Mn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四周期第ⅦB族,位于元素周期表d区,故B正确;
C.若滤液中c(S2﹣)=1.0×10﹣3mol L﹣1,Ksp(MnS)=c(Mn2+)×c(S2﹣)=4.0×10﹣13,c(Mn2+)mol/L=4.0×10﹣10mol/L<10﹣5mol/L,则Mn2+已沉淀完全,故C正确;
D.虽然Mn(OH)2比MnS的Ksp小,但在S2﹣浓度较大的溶液中,Mn(OH)2溶解在水中的Mn2+能与S2﹣结合形成MnS沉淀,所以Mn(OH)2能转化为MnS,由溶度积常数推知室温下溶解度:Mn(OH)2>MnS,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与分离,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根据实验目的及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综合性较强,注意把握物质性质以及对题目信息的获取与使用,难度中等。
10.(2024秋 温州期末)新型印刷电路板制造工艺中改用酸性CuCl2溶液作刻蚀液。从刻蚀废液(主要含Cu2+、H+和Cl﹣等)中回收Cu,同时制备净水剂(聚合氯化铁)的主要流程如图。
已知:聚合氯化铁化学式为[Fe2(OH)nCl6﹣n]m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Ⅰ中加入氧化铁,可防止步骤Ⅱ中产生大量的氢气,消除安全隐患
B.步骤Ⅱ中铁粉需加过量
C.步骤Ⅲ中,氯酸钠做氧化剂,每生成1mol[Fe2(OH)nCl6﹣n]m消耗
D.将溶液Z和溶液Y混合用于制备聚合氯化铁,实现了铁元素的充分利用
【答案】C
【分析】刻蚀废液中加入氧化铁,氧化铁与氢离子反应生成铁离子,随后向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铁离子与铁反应生成亚铁离子,铜离子与铁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铜单质,固体Y为Cu和过量的Fe,溶液Y为氯化亚铁溶液,固体Y中加入稀盐酸,铜不与稀盐酸反应,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溶液Z为氯化亚铁溶液,将溶液Z并入溶液Y中,加入氯酸钠后调节pH,反应生成聚合氯化铁,最终干燥得到聚合氯化铁固体。
【解答】解:A.刻蚀废液中加入氧化铁,氧化铁与氢离子反应生成铁离子,刻蚀废液中加入氧化铁,氧化铁与氢离子反应生成铁离子,故A正确;
B.加入过量铁粉,铁离子与铁反应生成亚铁离子,铜离子与铁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铜单质,则步骤Ⅱ中铁粉需加过量,故B正确;
C.溶液Y为氯化亚铁溶液,加入氯酸钠后调节pH,反应生成聚合氯化铁,反应中铁元素化合价升高,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则每生成1mol[Fe2(OH)nCl6﹣n]m消耗mol NaClO3,故C错误;
D.Z为氯化亚铁溶液,将溶液Z并入溶液Y中,加入氯酸钠后调节pH,反应生成聚合氯化铁,将溶液Z和溶液Y混合用于制备聚合氯化铁,实现了铁元素的充分利用,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分离提纯,侧重考查学生分离提纯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11.(2025 珠海一模)兴趣小组通过皀化反应制作肥皀的实验过程如图。其中,操作X为( )
A.蒸发浓缩 B.过滤洗涤 C.冷却结晶 D.蒸发结晶
【答案】B
【分析】皂化反应后,加入饱和NaCl溶液,使高级脂肪酸钠从混合液中析出,此过程为盐析,然后进行过滤,洗涤,得到高级脂肪酸钠。
【解答】解:皂化反应后,加入饱和NaCl溶液,使高级脂肪酸钠从混合液中析出,此过程为盐析,然后进行过滤,洗涤,得到高级脂肪酸钠,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分离的方法,题目较简单,掌握基础知识,结合题给流程图即可解答。
12.(2024秋 西安期末)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义重大。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废旧电池的铜帽(主要成分为Zn和Cu)回收Cu并制备ZnO,部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不正确的是( )
A.“溶解”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有2Cu+O2+4H+=2Cu2++2H2O
B.“溶解”操作中的空气可以用双氧水代替
C.“调节pH”过程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使Cu2+转化为Cu(OH)2
D.“过滤Ⅱ”所得滤渣只需洗涤,无需干燥
【答案】C
【分析】铜帽的主要成分为Zn和CuO,溶解过程中,Zn和H2SO4发生置换反应,Cu在H2SO4作用下,被空气中的O2氧化生成CuSO4,加入NaOH溶液调节溶液pH,使溶液中H2SO4完全反应,然后加入适量锌粉将Cu2+置换为Cu,过滤后向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与ZnSO4发生复分解反应将Zn2+沉淀,过滤后将滤渣洗涤、高温煅烧得到ZnO。
【解答】解:A.溶解过程中Cu与O2反应生成CuO,而后CuO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uSO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守恒可知反应总方程式为2Cu+O2+4H+=2Cu2++2H2O,故A正确;
B.双氧水是“绿色氧化剂”,能够氧化Cu生成Cu2+,因此可以代替空气,故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中和过量的H2SO4,故C错误;
D.ZnCO3高温煅烧分解生成ZnO,高温条件下ZnCO3表面水分蒸发,因此“过滤II”所得滤渣只需洗涤,无需干燥,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室废弃旧电池的铜帽回收铜和制备ZnO,考查学生对综合实验处理能力,注意实验方案的设计原理和步骤是解答的关键,平时注意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题目难度中等。
13.(2024秋 西安期末)从《化学反应原理中学习到碱性锌锰电池的工作原理:Zn+2MnO2+2H2O═2MnO(OH)+Zn(OH)2,其中的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我校课题组用废旧铁壳无汞碱性锌锰电池为原料,制备一种新型材料﹣MnxZn(1﹣x)Fe2O4,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已知MnxZn(1﹣x)Fe2O4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与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制取氯气时还原产物中的锰相同,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B.“溶渣”工序中稀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可将+3价锰的化合物全部还原成Mn2+,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nO(OH)+Fe2++3H+═Mn2++Fe3++2H2O
C.在“氧化”工序中,加入双氧水的目的是把Fe2+氧化为Fe3+
D.用氨水“调pH”后,从滤液C中还可分离出一种氮肥(NH4)2SO4该氮肥的溶液中离子浓度满足关系为:c()+c(H+)=c()+c(OH﹣)
【答案】D
【分析】废旧无汞碱性锌锰电池为原料,制备一种新型材料MnxZn(1﹣x)Fe2O4,由流程可知,废旧电池加入水浸取过滤得到滤液A和滤渣,滤渣加入过量稀硫酸熔渣后加入铁,稀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可将+3价锰的化合物全部还原成Mn2+,过滤得到滤渣B和滤液,测定滤液成分,“调铁”工序的目的是调整滤液中铁离子的总浓度,使其中金属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与产品的化学式MnxZn(1﹣x)Fe2O4相符合,加入过氧化氢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用氨水“调pH”后,经“结晶”“过滤”可得到产品和滤液C,从滤液C中还可分离出一种氮肥为硫酸铵,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由信息可知Mn为+2价,锌+2价、氧元素﹣2价,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故A正确;
B.溶渣”工序中稀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可将+3价锰的化合物全部还原成Mn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OH)+Fe2++3H+=Mn2++Fe3++2H2O,故B正确;
C.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可把Fe2+氧化为Fe3+,故C正确;
D.由电荷守恒可知应为c()+c(H+)=2c()+c(OH﹣),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的综合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混合物分离提纯、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14.(2024秋 吉林期末)某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K2CO3、CaCl2、Ba(NO3)2中的一种或多种,现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粉末于一支试管中,加入水,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向实验①的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得到溶液X。
③向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得到溶液Y。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①中的白色沉淀一定含两种物质
B.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CaCl2
C.溶液Y中至少含有两种溶质
D.蘸取溶液X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可直接观察到紫色火焰
【答案】C
【分析】①取少量粉末于一支试管中,加入水,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为碳酸钡和碳酸钙中至少一种;
②向实验①的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得到溶液X,说明白色沉淀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③向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得到溶液Y,说明有AgCl沉淀生成,但②中加入盐酸是引入了Cl﹣,则不能确定白色粉末中一定有CaCl2,所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K2CO3,一定含有CaCl2、Ba(NO3)2中至少一种,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K2CO3,一定含有CaCl2、Ba(NO3)2中至少一种,则实验①中的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钡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故A错误;
B.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K2CO3,一定含有CaCl2、Ba(NO3)2中至少一种,可能含有CaCl2,故B错误;
C.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K2CO3,一定含有CaCl2、Ba(NO3)2中至少一种,实验①的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溶液X中一定含有HCl、KCl、CaCl2或BaCl2中至少一种,还可能含有Ba(NO3)2、KNO3等,加入一定量AgNO3溶液时Cl﹣可能反应完全,溶液Y中一定含有KNO3、HNO3、Ba(NO3)2或Ca(NO3)2中至少一种,故C正确;
D.观察K+焰色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即蘸取溶液X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不能直接观察到紫色火焰,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无机物检验与推断,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明确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及检验方法为解答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5.(2024秋 红桥区期末)从某含有FeCl2、FeCl3、CuCl2的工业废液中回收铜并制备氯化铁晶体的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剂a是铁、试剂b是稀硫酸
B.操作Ⅰ、操作Ⅱ、操作Ⅲ所用仪器相同
C.试剂c是KMnO4
D.用酸性KMnO4溶液不能检验溶液W中是否还有Fe2+
【答案】D
【分析】向含FeCl2、FeCl3、CuCl2废液中加过量的试剂铁单质,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铁和氯化铜反应置换出铜,过滤,滤渣Y含铜和铁,滤液X为氯化亚铁,滤渣Y中加盐酸溶解铁,过滤得金属铜,向氯化亚铁通氯气,得氯化铁溶液。
【解答】解:A.根据以上分析试剂a为铁,试剂b为稀盐酸,不能用稀硫酸,会引入杂质,故A错误;
B.操作I、操作II是过滤,操作III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所用的仪器不同,故B错误;
C.试剂C不能是KMnO4,否则会带入Mn2+杂质,故C错误;
D.W是FeCl2溶液,亚铁离子、氯离子都可以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用酸性KMnO4溶液不能检验溶液W中是否还有Fe2+,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6.(2024秋 温州期末)某工厂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和较多的Cu2+。为了减少污染并变废为宝,工厂计划利用以下流程图从该废水中回收FeSO4 7H2O和金属铜。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操作1和操作2相同,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普通漏斗、玻璃棒和烧杯
B.加入的过量试剂C可以是稀硫酸也可以是稀盐酸
C.检验A中的金属阳离子时,滴加试剂的顺序为:先滴加KSCN溶液,再滴加新制氯水
D.取溶液D,逐渐滴加NaOH溶液,持续滴加一会后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B
【分析】工业废水中加入铁粉,发生Fe+Cu2+=Fe2++Cu,过滤后滤液A为FeSO4,固体A为Cu和Fe,固体A中加入过量的硫酸,发生Fe+H2SO4=FeSO4+H2↑,Cu不与稀硫酸反应,过滤,固体B为Cu,据此分析;
【解答】解:A.操作1和操作2都得到固体和溶液,操作方法均为过滤,必须用到玻璃仪器为(普通)漏斗、玻璃棒和烧杯,故A正确;B.试剂C可以是稀硫酸,不能是稀盐酸,引入杂质Cl﹣,故B错误;
C.溶液A中金属阳离子是Fe2+,验证Fe2+一般先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然后通入氯水或H2O2,溶液变红,证明Fe2+存在,故C正确;
D.溶液D中含有溶质为FeSO4和H2SO4,逐滴加入NaOH溶液,NaOH先与H2SO4反应,没有沉淀产生,完全消耗硫酸后,继续滴加NaOH,此时才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亚铁,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实验方案的设计,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中等,把握实验流程中的试剂及发生的反应、混合物分离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推断能力的考查。
17.(2024秋 烟台期末)实验室从茴香籽中提取茴香油的操作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已知:①乙醚沸点34.5℃密度0.71g cm﹣3;
②茴香油为淡黄色液体,主要成分是含有酯基的芳香族化合物,熔点22.5℃沸点235℃密度0.98g cm﹣3,在水蒸气作用下易挥发。
A.向馏出液中加NaCl至饱和的目的是提高茴香油的提取率
B.操作A应先将有机层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再将水层从上口倒出
C.有机层加入的无水MgSO4可用碱石灰代替
D.操作B为蒸馏,先蒸出的馏分主要为茴香油
【答案】A
【分析】茴香籽粉经水蒸气浸泡、蒸馏,挥发性成分随水蒸气馏出,馏出液加入氯化钠至饱和能降低茴香油的溶解度,便于茴香油析出分层,然后使用乙醚萃取溶液中的茴香油,分液得到含有茴香油的有机层,干燥过滤得到粗品,蒸馏得到茴香油;
A.加入氯化钠至饱和能降低茴香油的溶解度,便于茴香油析出;
B.茴香油的密度(0.98g cm﹣3)小于水,有机层在上层;
C.茴香油会在碱石灰的作用下发生水解;
D.沸点较低的乙醚先蒸出。
【解答】解:A.向馏出液中加入氯化钠至饱和能降低茴香油的溶解度,便于茴香油析出分层,有利于提高茴香油的提取率,故A正确;
B.茴香油的密度为0.98g cm﹣3,其密度小于水,有机层在上层,则操作A应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再将有机层从上口倒出,故B错误;
C.茴香油的主要成分是含有酯基的芳香族化合物,若将无水硫酸钠用碱石灰代替,茴香油会在碱石灰的作用下发生水解而无法制得茴香油,故C错误;
D.乙醚的沸点为34.5℃,茴香油的沸点为235℃,则先蒸出的馏分主要为乙醚,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与提纯方法的综合应用,明确题干信息、实验目的及操作流程为解答关键,注意熟练掌握常见混合物分离与提纯方法,题目难度不大。
18.(2024秋 河西区期末)下列物质的除杂质方法中,试剂的选择和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杂质) 试剂和实验操作
A CO(CO2) 气体通过装有Na2O2的干燥管
B CO2(HCl) 气体通过饱和Na2CO3溶液
C NaHCO3溶液(Na2CO3) 向溶液通入过量CO2
D NaCl溶液(CaCl2) 向溶液通入过量CO2后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C
【分析】A.CO2与Na2O2反应有O2生成;
B.CO2能与碳酸钠、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C.过量CO2可以将Na2CO3转化为NaHCO3;
D.氯化钙溶液中通入CO2不能生成碳酸钙沉淀。
【解答】解:A.CO2与Na2O2反应有O2生成,使CO中混有新杂质,故A错误;
B.CO2能与碳酸钠、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会造成CO2的消耗,故B错误;
C.过量CO2可以将Na2CO3转化为NaHCO3,可以达到除杂的目的,故C正确;
D.氯化钙溶液中通入CO2不能生成碳酸钙沉淀,无法达到除杂的目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分离提纯,侧重考查学生无机实验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19.(2024秋 哈尔滨期末)从橙子皮中提取橙油(主要成分是柠檬烯)的实验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无水硫酸镁不能用浓硫酸替代
B.“萃取分液”时,将“有机层”从上口倒出
C.“萃取分液”时,进行反复萃取可提高柠檬烯的产率
D.水蒸气蒸馏所得馏分和蒸馏所得橙油均为混合物
【答案】B
【分析】由实验流程可知,橙子皮碎片中加水蒸气蒸馏分离出馏分,水蒸气与柠檬烯充分接触,可被充分蒸出,且二氯甲烷的密度大于水、不溶于水,二氯甲烷可萃取分液得到有机层,加入无水硫酸镁具吸水,过滤后将滤液通过蒸馏除去二氯甲烷得到橙油,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浓硫酸会脱去有机物的H、O元素形成水,无水硫酸镁的作用除去有机层中的水,无水硫酸镁不能用浓硫酸替代,故A正确;
B.二氯甲烷的密度大于水,有机层在下层,“萃取分液”时,必须先将下层液体(有机层)从下口放出,再将上层液体(水层)从上口倒出,故B错误;
C.萃取时采用多次萃取的方法,可获得较多的橙油,从而提高橙油的产率,故C正确;
D.一般情况下蒸馏时得到的馏分均为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的综合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混合物分离提纯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20.(2024秋 西城区校级期末)分银渣是从阳极泥中提取贵金属后的尾渣,有PbSO4、BaSO4、SnO2及Au、Ag等,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一种从分银渣中提取有用产品流程的如下:
已知:;
v中生成和;
PbSO4、PbCO3、BaSO4、BaCO3的Ksp依次为2.8×10﹣8、7.4×10﹣14、1.1×10﹣10、2.6×10﹣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ⅰ中一定发生反应:
B.步骤ⅰ、ⅲ后需先过滤再加盐酸
C.步骤ⅱ、ⅳ提取Pb(Ⅱ)、Ba2+时,均有H+和Cl﹣参加反应
D.试剂a可为NaCl,促进Au、Ag的浸出
【答案】C
【分析】已知PbSO4、PbCO3的Ksp分别为2.8×10﹣8、7.4×10﹣14,分银渣中有PbSO4、BaSO4、SnO2及Au、Ag等,向分银渣中加入Na2CO3溶液,发生沉淀转化反应:,PbSO4会转化为PbCO3,过滤,弃去含有的滤液,然后向滤渣中加入盐酸,发生反应、Pb2+(aq)+2Cl﹣(aq)=PbCl2(s)、;然后过滤,得到含有Pb(Ⅱ)的溶液,向固体A中加入Na2CO3溶液,发生反应,过滤,弃去含有的滤液,然后向滤渣中加入盐酸,发生反应,得到含有Ba2+的溶液;再过滤,向固体B中加入NaClO3、HCl,在酸性条件下NaClO3可以将Au、Ag氧化为金属阳离子,并与溶液中的Cl﹣结合形成络离子和[AgCl2]﹣,进入溶液;SnO2不反应,仍以固体形式存在。
【解答】解:A.步骤ⅰ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硫酸铅固体会转化为碳酸铅,故步骤ⅰ中一定发生反应:,故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步骤ⅰ、ⅲ后需先过滤再加盐酸,故B正确;
C.步骤ⅳ发生的反应是,故Cl﹣没有参加反应,故C错误;
D.试剂a可为氯化钠,促进Pb(Ⅱ)的浸出,NaCl的加入,增大了溶液中c(Cl﹣),促进Au、Ag形成配合物,使Au、Ag变成络离子和[AgCl2]﹣,进入溶液,有利于Au、Ag的浸出,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