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共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共1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4 19:5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初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该课属于略读课文。这篇小说创作于九一八事变后,那时叶圣陶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娴熟。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难点:
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设想: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收了三五斗》的作者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农民群像。本设计通过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并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备:
1.搜索有关《多收了三五斗》的课件,对其进行选择、处理、整合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2.在备课时,利用百度搜索了《多收了三五斗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有关教学资料,参考其他教案,并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确定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根据课堂的需要,我在百度网上下载了视频朗读和变色龙的有关图片及学过的课文的相关图片,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
给他们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设计思路
小说是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收了三五斗》的作者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农民群像。本设计通过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并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方法:
1、以“读”贯穿课堂,以“读”带动对文章的理解。
2、质疑辅导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万圣米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导入新课。
二、交流展示,展示课前自主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1.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2.背景介绍,感知课文内容。
以小组形式展示,推荐代表,组员补充、订正
【教师点拨】(预设)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年幼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先生,家境清苦。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茅盾、朱自清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童话集《稻草人》。在20年代还陆续出版了《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长篇小说《倪焕之》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隽永的艺术风格。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娴熟。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三、互动探究,研读欣赏
(一)整体感知课文,探究文章故事情节
【学生活动】1、听课文朗诵,
2、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讨论: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二)探究人物形象和主题,突出文章重点
学习“粜米”部分
【学生活动】1、提问: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粜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
2、文中还有写他们心情的词句,找出来。
3、提问:旧毡帽朋友为什么急着“占卜”他们的命运?
4、到米行一占卜,旧毡帽朋友就失望了。哪些语句写他们突然失望的心情?
5、为什么旧毡帽朋友一到米行来希望就破灭了?米行先生的什么话使他们希望破灭了?
6、小说围绕米价,写了一大段旧毡帽
( http: / / www.21cnjy.com )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请一位同学把这段对话读一读,注意体会旧毡帽朋友说话,先是什么语气,后来转成什么语气。
【教师点拨】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点拨
1、他们满怀希望的心情。因为今年丰收了,可以喘口气,不像往年那样苦。
2、“那些戴旧毡帽的……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是写心情的,很急。
3、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没有把握,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是有把握,就会高兴了。“占卜”这个词,写了他们既怀着希望,又提心吊胆,怕希望不能实现的心情。这告诉我们,虽然丰收了,他们的命运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是掌握在米行老板手中。
4、“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他们的耳朵,……大家都呆了”。“刚才出力摇船……松懈下来了”。“哪里知道……兆头”。
5、米价是决定旧毡帽朋友命运的一个关键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么米价为什么忽高忽低呢?六月份市场上青黄不接,人们缺米吃的时候,他们就把米高价抛出来,十五元钱一担。当农民种出的新米大量运来的时候,他们买进米,就把米价压到五元。这一进一出之间,他们一担米就剥削了十元,他们操纵米价,而米价决定着旧毡帽朋友的命运。
6、先是“愤激”,后是“哀求”,愤激下说不卖了,到别处去卖,但是行不通。于是语气由愤激转为“哀求”。
快速阅读“购物”部分。
过渡:他们希望买的东西很多,其实也只有丰收了才能把这些必需的日用品列入购买计划,可见平时不仅没有这些东西,就连买它的计划都不敢有。
【学生活动】1、提问:他们这些最低的生活要求实现了没有?计划实现了多少呢?
2、在紧缩预算后,还是买了一点东西。这是不是说他们的计划实现了一部分呢?
【教师点拨】:1、原来计划买的东西,现在有的“少买”,有的“不买”。他们有着很想买、但又不能买的心情。
2、他们粜米的钱,用来缴租
( http: / / www.21cnjy.com )、还债、解会钱都不够,根本没钱买日用品。所以丰收之后,他们原来的计划全部落空,还要借债购物。这里进一步具体地写了旧毡帽朋友的失望。
学习“会饮”部分。
【学生活动】
1、提问:回到船上,他们边饮酒边谈话,从这些谈话中反映了他们的什么心情?
2、提问:“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这些质问的话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3、提问:“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农民朋友准备用生命进行反抗,但是他们的这种反抗是不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行动呢?
【教师点拨】1、谈话虽然是你一言我一语,内容还是有重点的。第一个重点文中用了“路路断绝”四个字作了小结,种田不成,做工也不成。
2、愤怒,反抗。
3、不是。他们只是发泄了一通心中的不满,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这种反抗还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反抗意识。回去后怎么办呢?出路在哪里呢?都令人深思。
(三)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文章写景“一阵阵的嚷嚷……一叠钞票”。这段写景烘托出旧毡帽朋友的什么心情?
【教师点拨】懊丧。在付钱时还要对旧毡帽朋友再刮一遍,可见他们的命运是多少悲惨!
(四)剧本表演,历史再现
旧毡帽朋友这种愤怒和辛酸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
四、语段精读,主题提炼
过渡: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
( http: / / www.21cnjy.com )影,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就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
【学生活动】1、学生读课文,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班级讨论、交流,引导。

教师点拨】: 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
五、历史感悟,思绪奔涌
[情景] 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甪直古镇,面对眼前的万圣米行,你会想什么呢?
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你当时的感想。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评价。

教师点拨】: 结合学生具体发言,联系现实意义,结束总结。
六、小结: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
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
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七、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学习小说这类文学作品,交给学生阅读欣赏的方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从小说中发现生活的道理。在反复品味
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浓浓深情,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附:板书设计
多收了三五斗
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场景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
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