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之《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之《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8 08: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并背诵《天净沙·秋思》,理解“枯藤”“断肠”等重点字词,流畅翻译小令内容
2.分析作品意象组合规律,探究景物营造的意境,提升对情景关系的逻辑分析能力
3.感受小令萧瑟凄凉的深秋图景之美,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提升古典诗词审美能力
4.了解元曲体裁特点及马致远创作风格,感悟古典诗词中羁旅思乡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小令的内容,把握作品描绘的意象,体会作者营造的意境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悟作者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马致远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过很多诗词,也认识了不少诗人、词人,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元代著名的散曲家——马致远。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他呢?”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关于马致远的信息。
2.接着,展示几幅秋天的图片,提问:“看到这些图片,同学们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句呢?”引导学生积极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秋天,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总是充满了各种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马致远的一首经典小令《天净沙·秋思》,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有着怎样独特的韵味。”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向学生介绍作者马致远: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其散曲风格豪放洒脱、苍凉沉郁,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
2.简要说明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在羁旅途中,他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于是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孤寂愁苦。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小令,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节奏要舒缓,读出凄凉之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语调要低沉,突出悲伤之情。
2.学生跟读: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模仿教师的节奏和语调,初步感受小令的韵律美。
3.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小令,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
4.指名朗读:请几位学生站起来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从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感情是否到位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和总结。
5.全班齐读:在纠正读音和把握节奏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进一步熟悉小令内容。
(四)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小令,尝试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个别疑问。
2.小组合作交流: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流自己的翻译,讨论疑难问题,共同探讨解决。
3.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发言,翻译小令内容,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纠正。教师对学生的翻译进行点评和总结,重点讲解以下字词: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游子
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小令所展现的画面,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明确:“在萧瑟的秋风中,一条荒凉的古道上,缠绕着枯萎的藤蔓,一棵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栖息着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不远处,一座小桥横跨在潺潺的流水之上,桥边坐落着几户人家。一阵西风迎面吹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夕阳已经渐渐西沉,而这位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游子还远在他乡。”
(五)深入探究
1.意象分析
提问:“这首小令短短二十八字,却描绘了许多意象,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引导学生找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意象。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这些意象大多是衰败、凄凉的,如“枯藤”“老树”“昏鸦”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孤寂的氛围。而“小桥”“流水”“人家”看似温馨,实则以乐景衬哀情,更增添了游子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2.情感体会
提问:“结合创作背景,思考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和营造的氛围,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作者通过描绘一系列凄凉的意象,抒发了自己漂泊天涯、羁旅在外的孤寂愁苦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人生失意的无限感慨。
3.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讲解:这首小令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作者先选取众多富有特征的景物进行描写,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然后在结尾直接抒情,“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使情与景高度融合,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愁思。
拓展延伸
1.展示其他描写秋思的诗词,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它们在表达情感和写作手法上与《天净沙·秋思》的异同。
2.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的经历和感受,进一步体会游子思乡之情,加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小令的内容、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等,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品味这首小令,我们领略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感受到了他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古诗词,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2.选取本小令中的几个意象,发挥想象,写一段描绘秋天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五、教学板书设计
羁旅之思 思乡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