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竹影》教学设计(共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竹影》教学设计(共1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4 20:1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竹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资料法了解作者、作品;熟悉文章内容,掌握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词,品味文章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一些中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领略国画的内在美,提高艺术修养,初步形成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再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我现在也教女儿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踩影子等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竹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第四单元——美文:
《社戏》体现了人情美、人性美,《安塞腰鼓》流露出力量美,《竹影》营造了意境美,《观舞记》带出了艺术美,《口技》表现了技艺美。
二、资料助读
1.作者介绍
丰子恺kǎi(1898-1975),原名丰
( http: / / www.21cnjy.com )润,自名丰仁,号子凯,后改名子恺。汉族,浙江崇德(今桐乡)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丰子恺的散文,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2.补充知识
文学指:散文、小说、诗歌、剧本四大文学样式。
艺术指: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
三、诵读感知
1.请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全文,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1)注音
撇(piě)
蘸(zhàn)
幽暗
( http: / / www.21cnjy.com )恺(kǎi)
惬意(qiè)
疏密 包罗 朱砂 水门汀(tīnɡ)
口头禅(chán) 参差不齐(cēn
cī)
芥(jiè)子园画谱 吴昌硕(shuò)
(2)释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幽暗:昏暗。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2.学生速读全文,勾画关键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讲解中国画的知识。
3.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4.第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
时间:夏天吃过晚饭后
地点:屋后的院子
人物:我和弟弟
起因:乘凉
5.从文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1)细看月光下的人影,头上有烟气。
 
(2)水门汀上的竹影像中国画。
6.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
引出下文,为下文画竹影做铺垫。
四、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为“竹影”,是否开篇就写竹影呢?“竹影”在文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第一问,引出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为“引竹”
第二问,诠释文题,“竹影”即“月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竹子的影子”,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中孩子们和爸爸绘画的实物,又是爸爸借以向孩子们传授画画知识的一个媒介和引子。
2.我们做了哪些与竹有关的事情?
引出孩子们看竹影、画竹影、听爸爸说关于画竹的艺术知识。为“识竹”。
3.“我”对这些事有何感受?
“悟竹”,艺术蕴涵在美中;美就在身边
文章的主体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充满童稚童趣的游戏,二是领略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艺术魅力。两者之间以爸爸为联系纽带。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们的童稚生活中。
4.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 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看天
看月
看人影
看竹影
描竹影
强烈的好奇心
细致的观察力
丰富的想象力
极强的模仿力
(童心童趣)
五、品味赏析
课文写了“我”和小伙伴看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月、看竹影、描竹影等充满童趣的行为,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有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你有怎样感触?(提示:可以从某个词、句式、修辞等方面进行评价)
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导析:运用比喻手法,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太阳落下去以后,天空慢慢变暗的情景。
2、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导析:“暖色变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寒色”是因为“红光”变成了“清光”。“长音阶”变成“短音阶”形象地写出了竹影的形状随月亮的渐渐升起,从大到小的变化过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日光到月光的转移,使景物也随之变化,人的感觉中,天气也由热转凉。另外,用“音阶”这一喻体,不仅形似,更让人产生美感。
六、分析人物
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和蔼可亲、懂得孩子的心理,善于引导。
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说明他能运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教导孩子。
七、探究体验
1.学生齐声诵读全文后,思考:
(1)文中的“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谈谈你对爸爸教育方法的看法。
(2)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一些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等游戏,结合画竹影的文意,那么你认为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1)文中“爸爸”的出现,给孩子们讲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把孩子们热爱绘画的热情进行正确的引导,“爸爸”这样做,保护了孩子们独特的艺术创造,有利于兴趣爱好的发展。
(2)游戏说是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一种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这种“游戏”指的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的精神游戏”。游戏说的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游戏可以说和这种精神的游戏很相似。如从堆雪娃娃、泥巴造城堡中有独特的艺术创造体验和发现,充满童趣。
(3)你是如何理解第六自然段中“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
“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二是形式。这句比喻形象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照相是对事物真实的反映;符号是抽象地指称事物。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客观性强;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主观性强。
八、课堂收获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艺术。我们要细心品味自己的生活,学会欣赏美。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五、六个学生归纳)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想把罗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媒体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