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1.2《放大镜》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1.2《放大镜》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5-28 09:09: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时《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尝试组合不同镜片,发现如何将物体放得更大,掌握操作方法和观察记录技巧。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出影响放大倍数的因素,学会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
科学思维能力
在探究怎样放得更大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
通过对不同镜片组合效果的分析,发展批判性思维,思考如何优化组合以提高放大倍数。
科学素养
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历程,知道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工具,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推动作用。
理解并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放大原理,丰富对光学知识的认识。
责任态度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护实验器材。
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实验结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不同镜片组合能放得更大的方法,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
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和发展历程,认识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镜片组合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放大倍数的因素。
制作简易显微镜,并能正确使用其观察微小物体。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包括用肉眼观察的树叶、用放大镜观察的树叶细节以及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树叶细胞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随着观察工具的变化,我们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言。 接着,教师拿出一个放大镜,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然后提问:“你们觉得用这个放大镜能不能看到指纹更细微的结构呢?有没有办法能把物体放得更大,看到更细微的部分?” 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展示不同观察工具下物体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随着观察工具的改进,我们对物体的认识不断深入,激发学生对放大工具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观察指纹,并提出能否放得更大的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聚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关于放大镜的知识,提问:“放大镜是怎样放大物体的?它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展示一些微小物体的图片,如细菌、细胞等,再次强调仅用放大镜无法看清这些微小物体的细节,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得更大,看清这些微小物体的细节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方法。 探究活动 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纸筒、夹子等材料,介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要求学生尝试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如书本上的字,记录组合方式(如镜片间的距离、哪个镜片在前等)和观察到的放大效果。 改变镜片的组合方式,重复观察和记录,比较不同组合下物体的放大倍数和成像清晰度。 尝试用自制的镜片组合观察一些微小物体,如头发丝、花粉等,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研讨 组织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不同镜片组合方式下的放大效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哪种镜片组合方式能使物体放得更大?为什么这种组合方式效果更好?” 进一步探讨:“镜片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组合后的放大倍数有什么关系?影响镜片组合放大倍数的因素还有哪些?”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讲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和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 拓展 介绍显微镜的发明历史,从最早的简易显微镜到现代先进的显微镜,展示不同时期显微镜的图片和资料。 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显微镜在不同领域(如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的应用,并制作简单的资料卡片。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显微镜在某一领域的应用情况。 回顾旧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为探究新知识做好铺垫。展示微小物体图片并提出核心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不同镜片组合放得更大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数据处理能力。观察不同物体,拓展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镜片组合的效果。 小组汇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围绕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实验现象中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讲解放大原理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从理论层面理解探究结果,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历史,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探索精神。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显微镜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小组代表介绍则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能用到类似显微镜放大原理的工具或设备。 展示一些生活中应用放大原理的实例,如电子放大镜、安检设备中的放大成像装置等,让学生分析其工作原理与显微镜放大原理的相似之处。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放大原理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习惯。分析实例的工作原理,加深学生对放大原理的理解。讨论应用带来的便利,让学生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知识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包括如何尝试镜片组合、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等。 请学生总结显微镜的放大原理、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显微镜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重点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强化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总结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记忆,教师补充完善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使用,先看(近处)的凸透镜,再看(远处)的凸透镜,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看到清楚的像。 答案:近处、远处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两个镜片放大倍数的(乘积)。答案:乘积
3、最早的显微镜是由(列文虎克)发明的。答案:列文虎克
(二)、判断题
1、只要将两个放大镜随意组合在一起,就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物体图像就越清晰。(×)
3、现代显微镜只能用于生物学研究。(×)
4、自制显微镜时,两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相同和不同,观察效果是一样的。(×)
(三)、选择题
1、以下关于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说法正确的是(C)
A. 只与目镜的放大倍数有关
B. 只与物镜的放大倍数有关
C. 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为了使自制显微镜的放大效果更好,应该(A)
A. 选择放大倍数较大的凸透镜
B. 选择较厚的凸透镜
C. 选择颜色较深的凸透镜
3、显微镜的发明对科学发展的主要作用是(B)
A. 让人们能看到更远的物体
B. 让人们能看到更微小的物体
C. 让人们能看到更美丽的物体
(四)、简答题
1、简述显微镜的放大原理。
答案:显微镜利用两个凸透镜的组合,物镜先将物体放大成一个倒立的实像,目镜再将这个实像进一步放大成一个正立的虚像,从而使我们看到放大很多倍的物体图像。
2、说出两种生活中应用类似显微镜放大原理的工具。
答案:电子放大镜、安检设备中的放大成像装置。
(五)、实践探究题
利用家中现有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并观察一些微小物体,如灰尘颗粒、食盐晶体等,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答案:制作方法可参考用两个放大镜或老花镜片,通过纸筒固定并调整距离制成简易显微镜。观察现象如看到灰尘颗粒形状不规则,食盐晶体呈规则几何形状等。提高放大倍数可更换放大倍数更大的镜片,或更精确地调整镜片间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微小世界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 “微小世界” 为主题,涵盖从放大镜的认识与使用,到借助显微镜探索微观世界,包括观察微小物体、生物细胞及水中微生物,了解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等关键要素。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体会观察工具发展对认知的推动。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多样性与生命活动规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科学探究需借助合适工具与方法。 学习内容:认识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的特点与使用方法;观察不同微小物体、生物细胞及微生物;了解微生物对健康的影响。 学业要求:能正确操作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描述微小物体、细胞及微生物的特征;阐述观察工具发展与科学认知的关联;说明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与以往年级联系:低年级对周围世界初步观察,中年级学习简单观察方法与工具使用,本单元深化对微观世界观察,提升观察能力与认知深度。 与未来年级联系:为初中生物学细胞结构、微生物学,物理学光学原理等知识学习打基础。 方法能力: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制作临时装片,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分析观察结果,培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知识体系:构建从宏观到微观的知识体系,理解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联系,如细胞结构与生物功能、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观察与探究基础,对周围世界好奇,掌握简单观察工具使用,但微观世界认知模糊。放大镜、显微镜操作技能要求高,学生操作可能不规范,需教师指导;对微观世界知识渴望但抽象概念理解困难,教学需多联系生活实例、提供直观材料辅助。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观察工具发展拓展人类视野,推动对微观世界认知,体会科学技术与认知发展关系。 认识微观世界物质多样性,理解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科学思维 基于放大镜、显微镜原理与观察现象,运用逻辑推理分析微观结构与功能关系。 对观察结果质疑、批判思考,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发展创新思维。 探究实践 熟练规范使用放大镜、显微镜,制作高质量临时装片,准确记录与处理观察数据。 经历完整科学探究流程,从微观角度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探究、得出结论,提升实践能力。 责任态度 秉持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探究,如实记录与汇报结果。 认识科学技术两面性,关注微生物对健康影响,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单元结构化活动 第一课时:《放大镜》 学习目标 识别放大镜构造,阐述其放大原理。 能正确操作放大镜观察物体并描述特征。 评估证据 表现性任务: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多样物体并绘制记录,依绘制准确性与描述详细度评价。 其他证据:课堂提问放大镜构造与原理理解情况。 学习体验 任务一:观察放大镜(自学问题) 自主观察放大镜,思考构造特点与放大原理。 用放大镜观察指纹、纸张纤维等,记录特点。 任务二:探究放大原理(交流展示) 小组实验,用不同透明材料制作类似放大镜装置,比较效果。 小组代表汇报实验,解释放大原理,教师补充。 任务三:拓展应用(总结迁移) 总结放大镜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讨论生活中放大镜应用实例,思考工作原理。 第二课时:《怎样放得更大》 学习目标 说明组合凸透镜放大效果及显微镜发明原理。 尝试自制简易显微镜并了解操作要点。 评估证据 表现性任务:学生自制简易显微镜并展示放大效果,依制作合理性与放大效果评价。 其他证据:学生解释组合凸透镜放大原理的书面作业。 学习体验 任务一:认识组合凸透镜(自学问题) 阅读教材了解组合凸透镜放大效果,思考显微镜发明思路。 用两个放大镜组合观察物体,感受放大变化。 任务二:自制简易显微镜(交流展示) 小组合作自制简易显微镜,测试放大倍数。 小组展示制作过程与成果,分享经验问题,教师点评。 任务三:总结拓展(总结迁移) 总结组合凸透镜原理与简易显微镜制作要点。 思考显微镜发明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第三课时:《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 学习目标 熟练使用放大镜观察身边微小物体并记录特征。 运用比较分类方法分析观察结果。 评估证据 表现性任务:学生选择多种微小物体观察并分类记录,依观察准确性与分类合理性评价。 其他证据:课堂观察学生使用放大镜规范性与分析讨论参与度。 学习体验 任务一:选择观察对象(自学问题) 自主选择身边微小物体,如昆虫、植物种子等。 思考观察重点与记录方式。 任务二:细致观察与记录(交流展示) 小组内用放大镜观察所选物体,记录特征。 小组交流观察结果,比较异同,尝试分类。 任务三:总结反思(总结迁移) 总结不同微小物体特征与观察方法。 思考微小物体特征与其生活环境、功能的联系。 第四课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学习目标 掌握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方法。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并绘制结构。 评估证据 表现性任务:学生制作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展示细胞结构绘图,依装片制作质量与绘图准确性评价。 其他证据:观察学生制作装片操作过程规范性。 学习体验 任务一:学习装片制作(自学问题) 阅读教材或观看视频,了解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制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准备实验材料与工具。 任务二:制作与观察(交流展示) 小组合作制作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小组代表展示观察到的细胞图像,分享制作经验与问题解决方法。 任务三:总结拓展(总结迁移) 总结装片制作要点与细胞结构特点。 思考细胞结构与洋葱功能的关系。 第五课时:《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学习目标 制作多种生物材料临时装片,观察不同生物细胞结构。 归纳细胞基本结构,理解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结构单位。 评估证据 表现性任务:学生制作多种装片观察并对比不同细胞结构,依装片制作与结构对比分析评价。 其他证据:学生总结细胞基本结构的书面报告。 学习体验 任务一:选择生物材料(自学问题) 自主选择不同生物材料,如黄瓜、番茄等。 思考不同材料装片制作方法异同。 任务二:制作、观察与对比(交流展示) 小组合作制作装片,观察细胞结构并记录。 小组交流不同细胞结构特点,比较异同,绘制表格。 任务三:总结归纳(总结迁移) 总结细胞基本结构与不同点。 思考细胞结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第六课时:《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学习目标 采集水样,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水中微生物。 识别常见水中微生物,描述其形态与运动方式。 评估证据 表现性任务:学生采集水样观察并记录水中微生物,依采集观察记录情况评价。 其他证据:课堂提问学生对常见微生物特征的描述。 学习体验 任务一:水样采集与准备(自学问题) 了解水样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选择合适地点采集水样。 准备观察所需材料工具,思考水样处理方法。 任务二:观察与记录(交流展示) 小组制作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记录形态、运动方式。 小组分享观察到的微生物,讨论特点与生活环境关系。 任务三:总结拓展(总结迁移) 总结常见水中微生物特征与观察方法。 思考微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七课时:《微生物与健康》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有益与有害影响。 形成关注微生物与健康关系的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评估证据 表现性任务:学生举例阐述微生物与健康关系并提出健康生活建议,依举例合理性与建议可行性评价。 其他证据:学生撰写的关于微生物与健康关系的短文。 学习体验 任务一:资料收集与整理(自学问题) 通过书籍、网络收集微生物与健康关系资料。 整理资料,思考微生物对健康的不同影响。 任务二:讨论与交流(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微生物对健康的有益与有害方面,形成观点。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深入探讨。 任务三:总结行动(总结迁移) 总结微生物与健康关系要点。 制定个人健康生活小计划,关注微生物影响。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力、提问回答问题情况,及时反馈指导。 作业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实验报告、书面作业等,评估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 测验评价:单元学习中进行小测验,检查放大镜、显微镜使用,细胞、微生物知识等重点内容掌握情况。 项目评价:让学生以 “微小世界的奥秘” 为主题制作手抄报、演示文稿或实物模型等,综合评价知识整合、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