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新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 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的第 1 课, 在教材位置上开启第二单元的新篇章,上承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为后来 讲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和先秦时期等历史作铺垫。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所开创的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承袭,继夏朝而兴起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显著 标志的文明成就。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成熟阶段,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 国家的统治,分封制是西周主要的制度。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先前了解了史前时期的相关知识,按照时间脉络学习夏商周时期顺理成章,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理清历史分期。七年级学生对夏商周时期的史事并为较深了解, 因此虽然大部分知识较为简单,也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理清夏商周王朝的 基本概括,并对一些重点知识采取材料研读、史料研读、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等方式得出答 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 标) ①知道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时空观念、唯 物史观) ②理解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通过朝代兴衰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 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
教学难点 西周分封制
教 学 内 容 及 进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 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 久。 设问:《三字经》中共提到哪些王朝?分别存世多久? 阅读《三字经》 片段,思考回答 问题 通过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新 知的兴趣
教师指导:夏商周三代是如何更替的呢 为什么周朝存在时间要比前 两个朝代更长,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那段历史。 二、夏商西周的王朝更替 1. 合作学习:梳理年代尺 任务一:快速阅读教材 P20—24 内容,完成夏商西周年代尺的绘制。 注意:1.要求:每个朝代由两个小组分别独立完成,完成后派代表汇 报小组成果,一组汇报,一组补充。 2. 内容:朝代建立和灭亡时间、开国和亡国君主、重要人物事 件及文明成就。 2.合作学习 问题探究:结合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史实,分析三个朝代兴盛和灭亡 原因,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夏商西周的文明成就 (一)夏朝 1 . 自主学习——“家天下” 展示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 …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 为家 … …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设问:材料中“天下为公”“天下为家”的“公”和“家”,分别指的是什么? 教师指导:“天下为公”的“公”是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不传 子;“天下为家”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世代据为己有,按照宗族内部 血缘关系世代继承,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追问:夏朝建立后,继任王位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意味 着什么? 教师指导:禹的儿子启不是通过禅让,而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王 位。意味着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世袭制后,家天下 取代了以往的公天下,这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体现了社会的 进步性,但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与品德。 快速阅读教材, 完成夏商周更 替的时间、重要 人物和重要事 件 ( 或文明成 就)的查找 共同探讨三朝 兴盛和灭亡原 因,得出得民心 者得天下,失民 心者失天下失 天下的结论。 研读史料,理解 世袭制代替禅 让制 通过快速阅读本 课内容,建立起 对本课内容的整 体感知。落实时 空观念的核心素 养。 初步认识、理解 朝代兴衰和更替 的规律,认识人 心所向是朝代更 替的重要规律。 落实唯物史观的 核心素养 通过研读史料理 解禅让制和世袭 制的区别,理解 夏朝是我国第一 个奴隶制王朝, 体现了生产力的进 步 。落实史料实 证、唯物史观的 核心素养
2 . 自主学习——二里头遗址 播放视频——二里头文化遗址 观察发现: 梳理视频中二里头遗址提供的历史信息,你有何发现?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指导:夏朝时期已有阶级的存在且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二)商朝 自主学习:观察下列考古发现,结合教材 P28 内容,你有何发现? 补充说明:在这里发现了大型宫殿、宗庙建筑遗迹和墓葬区,墓葬区 有 13 座王陵、1400 多个祭祀坑、大量贵族和普通民众的墓葬。 教师指导:都城内有专门铸造铜器和制造玉器、骨器、陶器的作坊, 说明奴隶主与奴隶平民的阶级分化严重。殷墟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玉器、 石器,其中有礼器、武器、装饰品等,而最有名的当属大量刻有占 卜记事 文字的甲骨。说明当时手工业很发达。 (三)西周 1.合作学习——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播放视频——分封制 任务二:根据视频,结合图文史料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材料: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 ——《左传》 观察图片信息, 分享交流,理解 夏朝的文明发 展水平较高,体 会社会生产力 的进步。 观察图片,结合 教材内容,思考 分享 通过研读史料了 解夏朝的文明发 展水平。落实史 料实证、唯物史 观的核心素养 通过研读史料了 解商朝的文明发 展水平。落实史 料实证、唯物史 观的核心素养
①西周是如何管理广大疆域的? ②分封对象有哪几类? ③以什么标准分封? ④分封的目的及作用是什么? 教师指导:①分封制;②宗亲、功臣、先代贵族等;③血缘关系远近 和功劳大小④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 范围。 2. 自主学习——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周武王灭商后不久,即封其弟周公旦于鲁,后周武王去世,其 子周成王继位。由于周成王年幼,于是周公旦便留在都城辅佐周成王,而 派嫡长子伯禽代替他受封鲁国。周成王则下令将奄国和“殷民六族 ”赐给 伯禽。伯禽担任鲁国国君后,淮夷徐戎等反,于是率师伐之于费,作《费 誓》,平息叛乱 设问:①为何伯禽能代替周公旦受封鲁国? ②伯禽受封诸侯获得了哪些权利? ③伯禽为什么要率军平息叛乱? 3. 自主学习——分封制的特点 问题探究:将图片中贵族等级身份填充完整,小组讨论,分封制有何 特点? 观看视频,思考 回答问题,掌握 分 封 制的 相 关 内容 阅读材料,结合 教材内容,了解 分封制下诸侯 的权利和义务。 观察图片,完成 了解西周分封制 相关内容,理解 分封制在当时乃 至对后市中国产 生的深远影响。 落实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 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提示: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教师指导: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 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天子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 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被分 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 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宗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 3.合作学习——分封制的维护 问题探究:①周公旦为何要制定礼乐制度? ②庄王问鼎的意图是什么?据此可知分封制有何消极影响? 五、课堂小结 填空。 特点:①周王是 最高统治者,天 下共主。②以血 缘关系为纽带, 层层分封。③等 级森严,臣属关 系明确。 研读史料,理解 西周礼乐制度 的意义和分封 制的消极影响 ① 它 是 维 护 分 封制的工具,体 现了严格等级 制度,有利于维 护西周政治稳 定。 ②鼎象征王权, 庄王问鼎,表明 有夺权之心。地 方诸侯具有较 大独立性,易形 成割据势力,威 胁中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 总结了朝代建立和灭亡的规律,一个朝代要想建立和加强巩固,要有一个 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能,发展生产,国君奢欲会造成百姓的贫苦,进而 导致国家的衰败,所以皇帝应该克制自己,行德政于天下。 巩固基础知识 帮助学生构建知 识体系
板书设计
实践性作业 参观夏商周时期相关的博物馆,了解更多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与进程,拍摄照片 或视频,创制解说内容,课上与同学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