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政权更替·辽
916
1125
耶律阿保机(契丹族)
辽
建立
契丹建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灭亡
金朝灭辽
一、政权更替·西夏
916
1125
辽
建立
党项脱离宋朝建国,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疆域所在今西北陕北、宁夏一带
灭亡
蒙古灭西夏
1038
1227
西夏
元昊(党项族)
一、政权更替·金
灭亡
蒙古灭金
1115
1234
金
1038
1227
西夏
916
1125
辽
建立
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
1115年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上京)
完颜阿骨打(女真族)
1125灭辽
1127灭北宋
1153迁都燕京(中都)
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
一、政权更替·元
2.元的建立和统一
1115
1234
金
1038
1227
西夏
916
1125
辽
1.蒙古汗国的崛起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建立蒙古汗国
此后半个世纪,开疆拓土(先后灭西辽、西夏、金,收服吐蕃,兼并大理,远征中亚、西亚、东欧)
蒙古灭西夏
蒙古灭金
铁木真(蒙古)
忽必烈
成吉思汗
1271
1206
蒙古汗国
1260年,忽必烈即位,兴建大都
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元世祖
1279年,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元
意义: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1115
1234
金
(1115-1234)
1038
1227
西夏
(1038-1227)
916
1125
辽
(916-1125)
1271
1206
蒙古汗国
元
(1271-1368)
时空概览:辽夏金元政权发展的特点
960年
1127年
北宋
(960-1127)
1279年
南宋
(1127-1279)
多政权长时间并存,长期与两宋对峙
从分裂走向统一,和平局面为主导
战争时间:宋辽历时25年 宋夏不到10年 宋金历时16年
二、制度建设·辽
思考:辽官员的两种不同服饰反映了什么制度?分析辽的职官设置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材料二: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 卷17《契丹官仪》
余靖:北宋中期大臣,曾出使辽朝。
蕃汉分治,因俗而治
1.南北面官制度
二、制度建设·辽
材料:秋冬违(避也)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
——《辽史·营卫志序》
2.四时捺钵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春水、夏凉、秋山、坐冬)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 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 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二、制度建设·西夏
仿北宋建制
材料: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上》
一套制度,两种称谓
二、制度建设·金
思考:猛安谋克制有何特点?该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女真民族管理系统。
猛安谋克制度
特点:兵民合一,形成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组织。
作用:节约财政开支,且保证较强的战斗力
①女真民户,每300 户编为一谋克,10 谋克编为一猛安。
②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大定之治”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金世宗
小尧舜
二、制度建设·元
阴山以北
南海诸岛
库页岛
新疆、中亚
共1300多万平方公里
元世祖
面对广阔疆域,大哉乾元,何以为之?
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高智耀传》
汉臣许衡
国朝土宇旷远,诸名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
——许衡《时务五事·立国规模》
二、制度建设·元
巩固统一的措施
1.行省制度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行政)
中央:中书省一省制
御史台
(监察)
枢密院
(军事)
左丞相
右丞相
平章政事
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含义
派出机构
常设机构
地方:10个行省
中央:中书省一省制
(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1)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2)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强化了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3)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元朝疆域图
◎现代中国疆域图
思考:你认为元朝行省制度有何影响?
二、制度建设·元
巩固统一的措施
2.边疆治理
吐蕃——宣政院(直属中央)
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台湾——澎湖巡检司
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二、制度建设·元
巩固统一的措施
3.其他措施
(1)交通: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
(2)通信: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元代急递铺令牌
三、元朝的民族关系
(一) 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与四等人制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汉族,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处于不平等地位)
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统治利益
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1.蒙古族
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2.回族
3.四等人制
差别对待:在科举、任职、刑律……
(1)原因:
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
(2)概况:
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
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融合。
1351年,北方白莲教发动了红巾军起义,号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1368年,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攻克元大都。
(3)结果:
三、元朝的民族关系
(二) 元的灭亡
拓展探究 辽夏金元的政治特点
阅读课本,了解辽、西夏、金建国基本历程,思考三个政权的制度中的相同之处。
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治理过程中实行双轨制度,既有本民族的制度,也有汉族制度。
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
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恩格斯观点的认识
比较野蛮的征服者所征服的先进民族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高于征服者,征服者必须要接受先进文明才能统治当地的先进经济和文化。为了适应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他们逐渐采纳和保持当地原有的制度,并逐步同化,即反被征服。
拓展探究 辽夏金元的政治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