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课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课标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 的变化及原因。
教材 分析 西汉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 、 文化思想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 益频繁 。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西汉建立之初, 由于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 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汉高祖刘邦 、文帝 、景帝统治时期, 实施“休养生 息”政策,使西汉文帝 、 景帝时期出现了“ 文景之治 ”的盛世局面 。 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 基础,也为此后 2000 余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情 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 、 乐于表现 、 求知欲望强烈, 对事物充满了好奇, 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 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 发 ,通过较多图片 、小故事 、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剥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 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经过 1 个多月的历史课程学习, 没有形成比较规范 、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 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 、轻本质等特点。
教学 目标 1. 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2. 了解休养生息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 、汉文 帝 、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 、 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 。 (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3. 了解“ 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结合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探讨该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历史解释 、 唯物史观)
重点 “ 文景之治 ”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 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新 课 授知 (
新课导入:
)
师 :第一组图片告诉我们哪些信息,第二组图片人物不同的表情反映了什么? 生:第一组图片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第二组图片中左图庄 严肃穆,体现了秦朝的赫赫军威;右图恬淡的笑容是西汉百姓幸福生活的写照。 师:脸上的笑容能证明当时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应该是比较高的。那么今天,我们 就一起回到西汉初年,看看汉初的统治者是如何当一个民众喜欢的皇帝——第
1
11 课《西汉建立和“ 文景之治”》 新课讲授:
(
一
、楚汉相争民归汉——西汉建立的相关概况
)
(
1.楚汉相争
)
师 :公元前 207 年,秦朝灭亡, 曾并肩作战, 共同为推翻秦朝而努力的项羽和 刘邦两人此刻也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天下只能有一个最终的胜利者,那么胜利的 果实应该由谁来享有呢? 生: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 师: 项羽死前曾叹:“此天亡我也, 非战之罪也 。”你认可他的说法吗? 学生回答 、互评。 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项羽的最初优势是非常大的,那为什么反倒是刘邦获得 最后胜利呢? 生 1 :项羽烧杀掳掠, 失去民心;刘邦军纪严明, 收揽民心。 生 2:项羽刚愎自用,刘邦善用人才。 师 :我们发现,历史再次上演,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
2.西汉建立
)
抓住民心的刘邦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并且建立了另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请阅读 课本, 完成王朝建立的三要素。 生: 时间 :公元前 202 年;都城 :长安;建立者:汉高祖刘邦 师: 1951 年 ,在西安我们出土了一块瓦当, 上面刻有“汉并天下 ”四字,反映了 西汉王朝一统天下的史事 。而另一块瓦当,刻的则是“ 与天久长 ”四字,西汉统治 者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长治久安 。那么,他们是如何为此梦想而努力的呢?
(
二
、革除秦敝与民歇——西汉初年的统治政策
)
(
1.
西汉初年的社会形势
)
师 :请结合所学,对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做合理猜测? 学生回答 、互评。 教师展示材料, 并提问西汉初期是种怎么样的社会状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百姓此时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2
所以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生:状况:百废待兴,经济凋敝;原因:秦朝暴政、秦末战乱;心愿:社会安定, 减少赋役,安心发展生产;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统治。
(
2.西汉初年的统治政策
)
师 :如果你是汉高祖刘邦,你会怎样做? 学生回答 、互评。 师 :刘邦虽然本身读书不多,但很懂得吸取意见,他的一位大臣这样说:“道莫 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故无为者乃有为也 。……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 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 。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 、刑罚 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陆贾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 针对秦亡原因, 陆贾为刘邦提出了什么建议? 生:原因 :举措太众 、刑罚太极;建议: 无为而治, 即休养生息政策。 师 :什么是休养生息政策?修养 、生息分别组个词? 生:休息保养, 生生不息。 师:其实是这个道理,所以休养生息就是通过让民众休息保养,从而使人口能够 不断增长, 生生不息。 师 :汉高祖为什么要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生:客观原因 :汉初形势所迫, 西汉建立之初所面临的百废待兴的局面; 主观原因:巩固统治需要,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 的教训。 师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根据课本,归纳措施,并尝 试分析其作用?
3
提示:为什么要让士兵回乡,释放奴婢,他们可以干什么? 减轻赋税和徭役对经 济发展的好处是什么? 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 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师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汉文帝 、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政策表现 1:(文帝) 诏曰 :夫农, 天下之本也, 其开藉田,朕亲率耕。 (景帝) 诏曰 :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 (景帝) 诏曰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益种树, 可得衣食物。 ——据班固《汉书》 整理 诏令中的核心关键词是什么?体现了文景两帝的什么措施? 生: 关键词:农 。措施 :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师: 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生:统治需要和形势所迫:汉初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经 济 , 而农业是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门类和财政来源。 政策表现 2 :师 :秦朝时征收赋税比例为三分之二,高祖时降为十五分之一 ,文 帝时多次为三十分之一,甚至免除,景帝元年后固定为三十分之一。秦朝法律规 定 , 男子 17 岁起服徭役, 一年 3 个月 。汉文帝景帝时, 男子 20 岁起服徭役, 三年一次。 这体现了文景两帝的什么措施? 生:减轻徭役和兵役 政策表现 3:师:秦律:五人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斩去左足。文帝:废除连坐, 废除肉刑。把割鼻子改为打三百板子,把斩去左脚改为打五百板子;景帝:针对 笞[chī]刑(竹 、木板责打) ,一是减少笞数,二是规定刑具规格 、受刑部位和行 刑程序。 体现了文景两帝的什么措施? 生: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政策表现 4: 师 :播放汉文帝景帝视频 体现了文景两帝的什么措施? 生: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过渡 :从高祖到文帝,再到景帝,休养生息政策会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吗?
(
三
、盛世初现民心悦——汉初统治政策的结果
)
4
(
1
、农业
)
师 :汉初,米每石五千钱, 文帝初年, 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 ——《汉书﹒食货志》 这体现了什么? 生: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
2
、手工业
)
师:
生: 纺织 、漆器制作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
3
、
商业
)
师;景帝复与匈奴和亲,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 ——《史记 ﹒匈 奴列传》 生: 一些商人依靠盐铁业,成为富商大贾;长安城热闹繁华;各族往来频繁。 师:史记中记载,这一时期,京师的钱财累积到千百万,年年用不完,串钱用的 绳子都朽掉了,如果以西汉之初人口 1300 多万为基数,到文景之际时,全国人 口一达 2500 万 。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到来了 。(提醒笔 记:文景之治的表现在课本上圈画: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口增长,人民生活 安定 。) 课堂小结:从奴隶社会下夏商周的更替到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的灭亡,从楚汉之争 的楚败再到文景之治的家给人足。历史的经验无数次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组 成国家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所谓民为邦本,本固才能邦宁。
板 书 设 计
实践 结合所学,就国家如何长久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有清晰的观点,以史实进
5
性作 业 行论证,有内在逻辑关系,表述成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