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1.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 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教材分析:《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为 2024 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第 19 课内容。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 分立与民族交融。在此单元主题的引领下对本课进行深入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四块内容:第 一目“淝水之战 ”,叙述了民族矛盾尖锐使前秦统一全国失败;第二目“北魏孝文帝改革 ”, 叙述了北魏在实现北方统一的前提下开展的一场汉化改革,促进鲜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第三目:“北朝的政权更替 ”,通过政权更替,突出民族交融的重要性;第四目“北方地区 的民族交融 ”,叙述了魏晋以来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影响。其叙写的基本逻辑是关于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的“渐进性——典型例子——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影响 ”,看似分散实则为 一体。四块内容通过通过分析前秦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对北方民族大交 融的影响,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从新增北朝政权的更替这部分内容,凸显民族大交 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构成的作用。
3.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处于历史学科入门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 知欲、好奇心;但在认知水平上,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容易产 生混淆,因此要帮助学生理清此时期的时空观念。此外,因生活在汉族聚居地,学生对有关 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缺乏深入了解;在理解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 的意义上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适当地采用多样形式,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浸润家国情怀。
二、 目标确立
1.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利用地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大致经过以及明确北魏孝文帝迁都 原因; 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对于民族交融的影响,明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渐进 的过程。
(2)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结合材料、在情境体验与探究中归纳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 认识顺应历史潮流学习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3)家国情怀: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图片、知识点梳理,理解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影响等。
通过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的学习理解,渗透中华文明是由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努力的 成果。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2)教学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新课导入 (教师讲解)在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 北段,有一个巨大的天然山洞,名叫嘎仙洞。 从这里走出的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北 方。在此以前,前秦一度是北方的统治者。 一次著名的战役给拓跋部的崛起提供了机 会。这是什么战役?号致了什么后果?让我 们一起走进第 19 课,学习《北朝政治和北 方民族大交融》。 观看课本 嘎仙洞图 片,初步 了解北魏 的由来。 图片导入,激发学生了 解拓跋鲜卑的学习兴 趣。
(二) 新课讲授 一、淝水之战
1.十六国时期 【讲授】(出示东晋十六国时期疆域图和各 朝信息图表)明确北方和南方范围: 北方:从 4 世纪初到 5 世纪前期,北方各族 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 主要的 15 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 为十六国。南方:317 年,司马睿重建晋王 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明确北方 十六国和 南方东晋 的范围。 通过地图、图表以及教 师的讲授,先明确东晋 十六国的概况,复习旧 知,更好学习接下来的 内容。
2.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黄河流域是被谁 建立的呢?建立起来的政权名称叫什么? 【引导】苻坚如何巩固统治呢?请大家小组 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 了解苻坚建立前秦,统 一黄河流域以及巩固 统治的内容。了解苻坚 统一中国的执念,为学 习淝水之战作铺垫。
3.概况 【提问】(出示淝水之战视频和表格)请大 家根据视频内容结合课本内容,概括淝水之 战基本信息。请大家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表 格内容。 知识拓展: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引导】(出示表格)请大家结合之前学过 的知识,发散思维,联想回忆,与同伴交流, 将表格空白内容补充完整,并发现这些战役 的共同点。 【提问】(出示文字材料和表格)思考:苻 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 竟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内 容完成表格,学习淝水 之战相关知识点,了解 具体的历史典故。知识 拓展历史上以少胜多 的战役,有助于复习学 过的知识,同时正向迁 移本课的知识学习中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提问】(出示历史地图和淝水之战后北方 形势图)? 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 地区的 族 部建立北魏。 年,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 以来分裂割据 的局面? 【引导】(出示汉族、鲜卑族对比图和史料) 北魏孝文帝时面临哪些难题? 【讲授】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 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 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鲜卑拓跋 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 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所以,北魏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提问法,快速了解淝水 之战后的北方形势,知 道北魏的统一。 观看图片,分析史料, 理解北魏统一后面临 的难题,从未分析出北 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 目的,有助于接下来学 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措施和影响。
2.措施 【引导】(出示孝文帝迁都路线和史料)孝 文帝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提问】史料研读,为什么把都城从平城迁 到洛阳? 学生回答 通过史料分析出孝文 帝迁都的原因,
请大家围绕问题合作探究。 【引导】(出示服饰、汉姓、联姻等相关资 料)孝文帝还进行了哪些改革呢? 小组讨论 培养历史分析和历史 解释的能力。
3.影响 【提问】(出示文字材料)阅读材料,思考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分析材料 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 改革的影响。
三北朝政权更替
1.背景 【提问】(出示历史地图和文字材料)教师 讲解 知道军镇的含义。
2.政权更迭 【讲授】(出示历史地图和文字材料)在六 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 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 被周取代史称北周。577 年,北周灭掉北齐, 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基础。请 大家阅读这段话。 绘制政权 更迭示意 图 了解这一时期政权更 迭,同时为接下来学习 隋统一的内容打基础。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过渡】(出示表格)明确民族交融的概念。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和接下来的材料,找到 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有哪些具体表现并完成 表格。 1.生产方面(六幅图片) 2.政治制度(十六国族属表、北魏经典拓碑) 3.思想文化(五幅图片) 4.影响(出示文字材料)结合材料谈谈:民 族交融对我国历史 理解民族 交融。 小 组 讨 论,填写 表格 先了解民族交融的含 义,再通过分析图片、 表格、碑刻、文字等多 元材料,合作探究概括 民族交融的表现,培养 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 作能力,同时从不同的 方面认识民族交融。
(三) 课堂小结 383 年淝水之战后东晋以少胜多,北方 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北魏孝文帝通过一系 列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民族交 融,进一步丰富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 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做 好 笔 记,跟随 老师一同 回顾本课 的学习内 容。 课堂小结,梳理本课主 要知识脉络,特别是了 解民族交融的影响。
(四)逻辑 小结
(五)板书 设计
(六)实践 性作业 观看新华网视频《历尽劫难 此生得见:国宝级浮雕《帝后礼佛图》“重生 ” 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制作一张文物说明书。
《帝后礼佛图》说明书
视频链接: https://cn.chinadaily./a/202104/29/WS608a2a14a3101e7ce974cca1.h 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