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5 14:5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人教版 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说课课件
授课人:繁昌县田家炳中学
毕功伟
说课人: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
赵姗姗一、教材解读 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从内容上看,本课讲述的是祖国统一进程中的一次制度创新,港澳的回归和平稳过渡、继续发展证明了“一国两制” 构想的科学性。教学目标:重、难点解析及解决策略:

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解决策略:通过设计学生改写王安石诗句告慰闻一多先生的环节,引导学生归纳出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
难点: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解决策略:通过“慈母声声唤”的环节设置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香港澳门的问题,不仅仅是收回,还需要面对回归初的过渡、回归后的发展,从课文中寻找伟大构想,由教师引导学生对“一国两制”的内涵进行解读。 情感态度: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怀疑和争论,在爱国、拥护统一问题上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知识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学能力,具有求真意识,初步懂得论从史出的研究方法。但是受心理、知识等各方面限制,其学习还需要教师做适时引导。二、学情分析三、教师简况
毕功伟,徽风皖韵工作坊学员,基层优秀骨干教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从教以来年一直工作于繁昌县田家炳中学,凭借《夏传子 家天下》2015年12月获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繁昌县田家炳中学,校史最早可追溯到1936年,近年来发展较快,在校学生1400人以上,基层学校中实力较强。
融入情境
感受变化
联系背景
情感渗透 教学理念:
历史指导生活,生活感悟历史五、教学过程 利用我校与香港仁爱堂田家炳中学互访交流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开发和利用现实教学资源第1步:联系生活,激发兴趣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师生共读《七子之歌》,了解近代中国被割占七地的史实。
学生朗读闻一多创作背景,体味诗人情感。第2步:引用诗文,导入新课
为后面告慰闻一多,分享学习心得做铺垫,首尾呼应。 第一篇:母子生离别
——港澳问题的由来
活动:
(1)读诗文,推测两篇《七子之歌》的标题。
(2)朗读材料:《南京条约》的签订。
(3)聆听《七子之歌 澳门》感受骨肉分离苦。
(4)结合地图,回顾割占过程。第3步:创设情境,通览回归设计意图:造氛围,感受历史沧桑第二篇:慈母声声唤——“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活动:
(1)朗读材料,简介新中国成立,大连等地的回归。
(2)学生活动:结合材料讨论,如何解决港澳的现实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设计意图:
步步引导,化难为易第二篇:慈母声声唤——“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活动:
(3)结合课文,分析“一国两制”的前提,主要内容。第三篇:母子喜团聚——港澳的回归
(1)艰难谈判:呈现材料: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对话,提出问题:如何反驳?
学生活动:演绎《铁娘子与钢铁公司——谈判中的较量》设计意图:
大胆演绎,感受伟人的睿智、坚定第三篇:母子喜团聚——港澳的回归
(2)签署协议:简述谈判历程,观看视频《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观看收回香港主权的实况,感受激动人心的一刻。设计意图:
共同鉴证,情感升华第4步:巧设活动,探究意义学生活动:“___________ ,家祭无忘告乃翁”
(1)填写诗句
(2)1999年是澳门回归年,又为闻一多百年诞辰,结合今天的学习感受,说说你将如何告慰闻一多?(今昔对比、回归产生的影响)设计意图:
问题由简略到展开,激发学生步步深入。(3)朗读材料,分享闻一多后人对港澳回归的感受。第5步:再读诗文,展望未来再读《七子之歌 台湾》,展望台湾的统一第6步:巩固练习,有效学习授课反思:
本课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德育渗透的典型一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最大的收获。六、教学反思 教学是缺憾的艺术,本课仍有内容需要商榷。
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未能引导学生得出全面的结论
……听课反思:
结合材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从而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听课反思:
对港澳回归意义的学习采取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听课反思:
学生大胆演绎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对话,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政治魄力。



听课反思:
我的疑问:
本课的多次朗读是一大特色,朗读的内容多非史料,而是纪实作品……
本课使用了听歌曲、看视频、学生表演、学生朗读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
……




感谢聆听,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