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津市部分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yùn) 怅然(chàng) 花团锦簇(zú)
B.恍惚(huǎng) 锃亮(zhèng) 殚精竭虑(dān)
C.潮汛(xùn) 妖娆(ráo) 重峦叠嶂(zhàng)
D.伫立(zhù) 阔绰(chuò) 酣然入梦(gān)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通过历史文化遗产,人们__________历史、以史鉴今。只有不断提高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__________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将它们背后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更好呈现出来,__________人们感知历史文化的渠道,才能让文明薪火生生不息。
A.见证 挖掘 拓展 B.证明 挖掘 发展
C.证明 开掘 拓展 D.见证 开掘 发展
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②它寄托着人们祈福迎新的美好愿望。③过年贴年画,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习俗。④伴随以“让年画重回春节”为主题的各类活动的举办,使年画的丰厚内涵得以充分彰显。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今天是造就明天大厦的一块块方砖□一根根梁柱。没有今天的跬步积累,难成明天的千里之行□没有今天的小流汇聚,难有明天的浩瀚汪洋。正是有了李时珍每一个今天尝尽百草的艰辛,才成就了三十年后的药学宝典□本草纲目□;正是有了叶嘉莹每一个今天的诗词精研,才成就了六十年后的诗词学术宏论《迦陵文集》十卷。
A.,;“” B.,。《》 C.、。“” D.、;《》
二、诗歌鉴赏
5.下面对《赤壁》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首句写诗人在沙中发现了锈迹斑斑的断戟,带有极强的沧桑感,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
B.第二句中“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描写,显示出诗人对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
C.第三、四句写景,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
D.末句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暗指曹操与孙权双方的“势”“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有风致。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植树造林有什么科学门道》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植树造林有什么科学门道
贾黎明
①从卫星上看地球,近20年的数据表明,地球正在持续变绿,其中我国贡献最大,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目前,我国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达24.02%。从一点点绿长成一片片绿,植树造林的科学门道可不少。
②科学植树造林,树种选择是关键。如果造林树种选择不当,种植后苗木难以成活,浪费种苗、劳力和资金;即便一开始成活,后来生长不良,也难以成林,发挥不了应有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的造林地多种多样,南方、北方,平原、山地,东部湿润地、西部干旱地,肥沃地、贫瘠地,自然条件明显不同。因此,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中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造林树种的特性和造林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相适应。
③适地适树的目标有两个主要实现途径——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所谓选地适树,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确定主要发展树种后,为其选择最适合的造林地;而选树适地是在造林地确定以后,根据其条件选择适合的造林树种。
④我国造林树种的选择是成功的。比如“三北”工程建设区,水分条件较差的内蒙古科尔沁、浑善达克和毛乌素等沙地,选择柠条、沙棘等灌木树种防沙治沙效果好;在水分条件较好的黑龙江地区,则可选择兴安落叶松、红松等树种形成大规模乔木林。在科学植树造林中,“向大自然学习”是我们的法宝,充分考虑当地生态承载力,做到以水定林、以养定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
⑤适地适树还有两条实现途径。一是改地适树,通过整地、施肥、灌溉等来改变造林地环境,使其适合原来不适应的树种生长,这一点在生产上应用很广泛;二是改树适地,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方法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其更适应造林地的条件。
⑥当然,树种选择也要考虑造林目的。用材林树种选择要求速生、丰产、优质、稳定等;农田防护林要求抗风、速生、根系发达、稳定、价值较高等;水土保持林要求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树冠宽阔等;薪炭能源林要求速生、热值高、适应性强、综合效益高等。
⑦目前,我国造林树种的选择已经发展到适地适种源、适地适良种的阶段。我国条件较好的造林地基本实现了成功造林。总之,审慎科学选择树种,锲而不舍植树造林,才能达到大规模国土绿化的目的,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20年来,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
B.节省资金、土地和劳力是植树造林中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C.选树适地是在造林地确定以后,根据其条件选择适合的造林树种。
D.用材林树种选择要求速生、丰产、优质、稳定等。
7.下面对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造林树种的选择是成功的。
B.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造林树种选择无需依赖水分条件。
C.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造林树种的选择是成功的。
D.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造林树种选择无需依赖水分条件。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主要说明了科学植树造林,树种选择是关键。
B.要实现适地适树目标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改地适树,二是改树适地。
C.第⑦段中加点词“基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对我国植树造林的多种科学门道进行了说明。
阅读《榆钱青青》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榆钱青青
刘小兵
①儿时生活在北方,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广袤的大地便成了花的海洋。特别是几场透雨过后,大片大片的榆钱便赶趟儿似的爬满树枝,暖风一吹,阵阵芳香飘送向很远的地方。
②榆钱是榆树开的花,也是榆树的果实。有文献记载:“榆未生叶时,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③每年春风一动,榆树树叶还没冒芽,绿莹莹的榆钱好像商量好了,热热闹闹簇拥在纤细的枝条上,一串一串,在风中摇曳。榆钱成熟后,渐渐由翠绿变为黄绿,再慢慢枯白,随风飘落。
④从我记事起,就爱上了采榆钱。“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村前绿,村后花,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那时采回了榆钱,不是看着那玩耍,妈妈要做饭,让我去采它,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那时,我常和小伙伴边哼着歌谣,边欢悦地跑到榆树下,用长长的钩子,勾下低垂的树枝,然后牢牢拉住,一把一把捋榆钱,放进背篓里。如果踮起脚尖还是无法够到,就爬到树上,找一根榆钱结得最稠密的树枝坐定,望着一朵朵怒放的榆钱,轻松采摘。
⑤刚采下的榆钱,青碧娇嫩,抓一把投进嘴里,那特有的香气、酥滑的味道,齿颊间顿生芬芳。每次外出采榆,面对满山满坡的榆钱,大家常常装满了竹篮还嫌不够,要把衣服上下口袋都填满装实,把肚子也填得饱饱的,才意犹未尽地回家。
⑥榆钱脆甜绵软、清香可口,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古时人们就采它食用。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有诗云:“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清代诗人郭诚在《榆荚羹》中赞美它:“自下盐梅入碧鲜,榆风吹散晚厨烟。拣杯戏向山妻说,一箸真成食万钱。”另外,榆树的皮、根、叶均可食用。
⑦榆钱的吃法多样,熬粥、打汤、与面相拌清蒸皆可。此外,以它为馅,包饺子、做包子,都是异常鲜美的辅料。有一年,我和弟弟采了很多榆钱,母亲当即洗净晾干,同肉剁碎包了顿饺子,肉的鲜香混合着榆钱的甜香,美味极了。
⑧年少时离开老家来到南方,久居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我已多年不见榆树的身影,也吃不到榆钱,采榆钱更是一种奢望。前两天,北方的朋友发给我一段采榆钱的视频——高大的榆树下,铺着一张洁白的塑料布,他举着顶上绑着铁钩的竹竿,敲打满树的榆钱,竿起竿落间,榆钱很快铺满一地。望着那香润迷人、团团浓浓的绿意,儿时的回忆瞬间浮现脑海,那些旧时光里的清甜味道的确丰润了清贫的日子。
⑨榆钱飘香的岁月,是童年最快乐的时光,真想再回到阔别多年的北方,采一采鲜香甜美的榆钱,以慰乡愁。
(选自《中国能源报》,有删改)
9.请结合④至⑦段分析,为什么“从我记事起,就爱上了采榆钱”。
10.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每年春风一动,榆树树叶还没冒芽,绿莹莹的榆钱好像商量好了,热热闹闹簇拥在纤细的枝条上,一串一串,在风中摇曳。
11.第⑥段文字引用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和清代诗人郭诚的诗文语句,有何作用?
1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⑨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并且
B.聚室而谋 室:家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D.何苦而不平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14.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首先交待故事的背景,为下文写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C.作者以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的色调,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具有强烈的封建迷信色彩。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祯
孔祯①,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李明为刺史②,不循法度③,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宠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④,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⑤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祯累迁绛州⑥刺史,封武昌县子。卒,谥曰“温”。
(选自《旧唐书·文苑传》,有删改)
【注释】①孔祯:唐代贤臣。②刺史:古代官职名。③法度:法令制度。④荣位:荣耀高位。⑤侵暴:侵凌。⑥绛州:古代地名。
1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高宗时为苏州长史 为:
(2)明不悦 悦:
1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
18.请结合原文分析,孔祯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名句名篇默写
19.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2)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陋室铭》)
(3)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的诗句是:“ ? 。”
六、综合性学习
初中生活即将结束,某班将开展以“在博物馆中回望红色历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为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5年1~4月天津某区博物馆红色旅游接待人数统计图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荣历史和伟大征程中,津沽大地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革命印记和历史文物。天津博物馆挖掘整理馆藏资源,通过实物呈现、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革命文物更好地“诉说”百年党史。
【材料三】
用珍贵史料“诠释”初心使命。一页页鲜见的珍贵档案和史料,让“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鲜活起来。如:吉鸿昌就义前写给妻子的遗嘱令现场观众感动不已。
【材料四】
天津博物馆采用科技手段,助力讲好红色故事。如采用云展览、云直播、短视频、H5等科技手段全景立体展示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20.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21.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天津博物馆在“回望红色历史”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七、名著阅读
22.在“我最喜爱的名著”读书分享活动中,许多同学向大家推荐了自己喜欢的文段或情节。请根据同学们的推荐,写出相应的名著。
名著 文段或情节
《(1)》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2)》 想到骆驼与洋车的关系,他的精神壮了起来,身上好似一向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假若他想到拿这三匹骆驼能买到一百亩地,或是可以换几颗珍珠,他也不会这样高兴。他极快的立起来,扯起骆驼就走。
《(3)》 林冲被发配沧州后,偶然遇到了曾在东京被他救过的李小二。李小二夫妻对林冲感恩图报,经常给林冲送汤送水、浆洗缝补,林冲也时常资助他们一些本钱,两人关系融洽。
《(4)》 彭德怀过去即有这样一种斗争历史,我原来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我却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
(1) (2) (3) (4)
23.本次活动中,某同学与大家分享了《西游记》第59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中部分情节,并设计了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回答。
【情节呈现】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先言拜借芭蕉扇,不展骁雄耐性柔。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
【问题设计】
(1)选文中的“裙钗”指的是谁?
(2)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叙述“裙钗”“为子怀仇恨泼猴”的主要原因。
八、作文
24.作文
迟子建说,书籍是无声的音乐,是巍峨的建筑;毕淑敏说,书是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欢愉的因子……读书是补充“能量”最好的方式,它能在迷茫时给人指引,在焦虑时给人抚慰,在疑惑时让人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宽广的胸怀。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5年天津市部分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A
3.D
4.D
5.C
6.B 7.C 8.B
9.因为采榆钱充满了童趣,给“我”带来无限欢悦;榆钱吃法多样,清香可口,美味至极。 10.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榆钱又多又密的特点和随风摇曳的优美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 11.表明榆钱味道鲜美,古时人们就采它食用;语言蕴藉典雅,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12.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内容上,点明主旨,写出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13.A 14.C 15.D
16. 担任 高兴 17.我很惭愧没有听从孔长史的话,以至于落得这样的下场! 18.敢于直谏:敢于多次向曹王直言进谏;执法严明:对曹王身边欺凌百姓的人严惩不贷;具有远见:预见曹王恃宠而骄的结局。
19. 江春入旧年 往来无白丁 仍怜故乡水 只有香如故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0.2025年1—4月天津某区博物馆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呈逐月上升趋势。 21.运用多种方式,让革命文物“诉说”百年党史;用珍贵史料“诠释”初心使命;运用科技手段助力讲好红色故事。
22. 朝花夕拾 骆驼祥子 水浒传 红星照耀中国
23.(1)罗刹女(铁扇公主)
(2)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想吃唐僧肉,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被孙悟空请来的观音菩萨收做善财童子,母子分离,所以她对孙悟空怀恨在心。
24.例文:
书香为伴,能量满溢
书,宛如一泓清泉,润泽我干涸的心田;书,恰似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书,更像一位挚友,在我迷茫、焦虑、疑惑时,给予我源源不断的能量。
曾经的我,在学习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和接连不断的考试,我感到无比的迷茫,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找不到靠岸的方向。每天,我都机械地重复着上课、做作业的生活,内心充满了疲惫和困惑。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意义,对未来也失去了信心。
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慵懒地洒在窗前,我百无聊赖地翻开了一本《平凡的世界》。起初,我只是想打发时间,可渐渐地,我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俩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依然怀揣着梦想,努力拼搏。他们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孙少平在煤矿中辛苦劳作,却依然坚持读书学习,用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孙少安为了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勇敢地创业,即使遭遇失败也毫不气馁。
合上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与书中的人物相比,我所遇到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们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都能坚强地生活,我又有什么理由在迷茫中徘徊呢?那一刻,我仿佛找到了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重新找回了方向和动力。从那以后,我不再抱怨学习的辛苦,而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努力克服困难。
随着学业的加重,我时常感到焦虑不安。考试的压力、竞争的激烈,让我喘不过气来。每当这时,我都会躲进书的世界里,寻找片刻的宁静。读《苏东坡传》,我领略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词的执着追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种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从容淡定的心境,让我深受触动。我渐渐明白,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于是,我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再过分关注成绩的起伏,而是专注于学习本身,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
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我也时常会遇到疑惑。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不同的观点,我感到困惑不已。这时,书籍又成了我最好的老师。读《人类简史》,我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了人类的发展历程,明白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读《论语》,我领悟到了古人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书,让我拥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宽广的胸怀,让我能够以更加理性和包容的态度看待世界。
书香为伴,能量满溢。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书为友,在书的海洋中遨游,汲取更多的能量,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