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2.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3.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 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
4.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5.如表所列活动
时间 活动名 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
1956年8月 第一届全国音乐周 《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合唱》等
1957年1月 第一次群众性电影评奖 《董存瑞》《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
1957年12月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
A.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B.推动“双百”方针的提出
C.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
D.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
6.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三线建设的巨大成就
7.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迖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生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8.1990年12月4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的家电行业产值从1985年的59亿元飞跃到1990年的250亿元。中国生产的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十多种轻工产品的数量均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 )
A.初步进入国际分工体系 B.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
C.基本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推动家电企业集群发展
9.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C.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0.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指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1.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
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 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12.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13.下图为亚非欧古代文明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B.古代文明起源深受地理环境影响
C.大河文明比海洋文明更优越 D.古代印度文明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14.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这说明种姓制度( )
A.强调职业等级贵贱分明 B.宣扬神权至高无上
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D.保留同态复仇习俗
15.“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为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促使希腊文明走向灭亡
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导致东西方文化被毁坏
16.美洲的印第安人,勤劳智慧,早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反映了,印第安文明( )
A.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
C.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因地理环境导致衰落
17.中世纪,大多数欧洲人都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这表明当时欧洲人( )
A.是民族主义者 B.缺乏民族国家观念 C.信仰自由平等 D.支持文明多元面貌
18.下图是一件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瓷器,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这件文物可以用于研究
A.古代东非的手工业 B.古代东非的对外贸易
C.古代非洲的沙漠商队 D.古代马里的对外贸易
19.中古时期西欧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自由”是市民阶层的合法身份,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身份,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这反映出
A.农奴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 B.城市中人人都有自由的身份
C.自治城市与封建势力的对峙 D.封建领主势力遭到空前削弱
20.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和政府官僚机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封君封臣制在维系和协调封建主阶级内部的关系、维护地方封建统治秩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封君封臣制度
A.解决了封建社会的矛盾 B.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C.促进了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D.无法集中中央的权力,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21.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玉米、甘薯等作物向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这些地区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这被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的影响 B.传统农业的发展
C.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D.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22.17世纪威尼斯的羊绒年产量从29000卷下降到了2000卷:在佛罗伦萨,17世纪前50年间,羊绒的产量也从20000卷减少到5000卷;在热那亚港,货物成交量由每年900万吨减少到300万吨,而且,因为城市里丝绸业遭受重创,整个意大利的海运业都面临类似的情况。以上意大利相关经济数据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
B.航运业遭受重创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价格革命的影响
23.下列表格将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大航海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对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此解读更为全面的是( )
船队性质 经费来源 航海目的 船队成员 扮演角色
中国 皇朝特遣船队 国库支付 宣扬国威 官吏、士兵、水 手、工匠 外交使者
欧洲 私人航海探险队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 资为主,王室赞助 探险、寻找新 土地、黄金 冒险家、投机商 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 者、海盗
A.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远大于同时期欧洲
B.欧洲的地理知识比当时的中国要更为丰富
C.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国奉行和平外交原则
D.追求经济利益使欧洲航海活动更具持久性
24.奴隶贩子们载着大量劣质商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海岸,这是奴隶贸易的“出程”。在非洲海岸用低劣的货物“交换”黑奴,然后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这叫“中程”。在美洲用黑奴换取金银和工业原料,返回欧洲,这叫“归程”。该“贸易”( )
A.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B.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罪恶
C.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D.打破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
25.15世纪末开始,大西洋沿岸的西欧人掀起了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的热潮。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是
A.对金银财富的需求 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扩大殖民地的要求 D.为了对外传播天主教
26.如表为东南亚海域沉船数量及来源地统计表,据此可知( )
(单位:艘)
沉船编年 中国 东南亚 葡萄牙 荷兰 西班牙 其他 总计
第一期(约1480—1567) 3 8 2 0 0 0 13
第二期(约1570—1590) 5 3 3 0 6 0 17
第三期(约1590—1650) 4 0 11 14 5 1 35
第四期(约1690—1730) 3 1 1 11 1 0 17
总计 15 12 17 25 12 1 82
A.西方殖民者始终掌握着东亚贸易主动权 B.沉船的来源地折射贸易主导权变迁
C.殖民者的海上争霸活动摧毁了商业贸易 D.英国凭借武装帆船获得海洋控制权
二、材料题
27.图1、图2所示漫画从某个侧面分别展示了20世纪60、9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图1、图2两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了托尔德西拉斯协议,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处划定了南北走向的界线,规定界线以西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界线以东是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西班牙人随即进入这些地区进行早期殖民,他们征服了南美洲,抢夺当地财富,屠杀当地居民,并且从西非洲输送大量黑人到美洲从事奴隶劳动,进而开发美洲。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横跨大西洋的航路,大西洋的开发进入飞跃式发展阶段。之后,经由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和美洲大陆南端的麦哲伦海峡的航线开辟,占据了70%的地表面积的广阔海域被连接起来。将大西洋海域作为“自己的海洋”,积极进行商业开发的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征服了美洲大陆的各文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经营种植园,开发银矿,获取了大量经济资源……大西洋商业的开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摘编自宫崎正胜《简明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要构建立足东南亚、联通南亚、辐射中东等地区的经贸和航运战略合作带。为实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大合作,应“采取更多务实举措,让发展更加均衡、增长更可持续、机会更加平等、社会更加包容”,“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交融互鉴,在良性竞争的同时互利合作,共同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
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目前已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全新合作模式。我国政府正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葛剑雄等《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托尔德西拉斯协议”的实质,并分别列举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据点或殖民地;结合所学,从“多元文明”的角度,分析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最早“经由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到达东方的航海家,概括欧洲将大西洋作为“自己的海”开发美洲的表现。简述新航路开辟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的契机。
(3)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结合所学,从思想渊源的角度,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以上三幅地图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D A C A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B C A C B B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C C D C B B
27.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物资匮乏,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问题,于是出现了图1中“光有钱买不了东西”的现象。
20世纪90年代,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生产力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丰富,消费者的选择性增多,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于是出现了图2中“握点钱不知买啥东西”的现象。
28.(1)实质: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殖民据点或殖民地:葡萄牙殖民范围包括巴西、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澳门;西班牙包括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和亚洲的菲律宾。(西班牙写墨西哥也算)。
(每个国家写出其中两个)
影响: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或写到印第安人被大量屠杀,他们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增加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或者逐渐形成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2)航海家:达˙伽马。
表现:征服大陆各文明、移民美洲、经营种植园、开发银矿。
契机:新航路的开辟,给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海外市场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理念:秉持开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依据: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29.
示例一
选择:图一和图二
主题:交通线路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
说明:汉代张骞通西域,由此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连接中国和中西亚地区、南亚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先进的丝织品,造纸术逐渐向外传播,推动欧洲,印度的发展。同时西域的葡萄、苜蓿等农作物品种,印度的佛教等传入中原地区文化,影响中国文化。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人类文明交流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先进的耕作技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亚非拉地区。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烟草、玉米、马铃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总之,交通线路的开辟成为联通各民族各地区的纽带,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有力的推动了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与发展。
示例二
选择:图二和图三
主题:世界经济发展走向经济一体化,整体化。
说明:16世纪初,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欧洲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9世纪末,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以廉价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工业革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不仅促进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还促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总之,新航路开辟以后,在西方国家的殖民征服、殖民掠夺下,资本主义经济主导的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全球化。
示例三
选择:图一和图三
主题:中西方选择了不同对外贸易方式。
说明:中国古代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展开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不仅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通中亚和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中国的丝、绸、绫、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的运向中亚和欧洲,而西域的玉石、汗血马、石榴等货物源源不断的运往中国。这种友好贸易对各国人民都是有益的。西方对外贸易以侵略掠夺为主要方式。两次工业革命的刺激下,西方国家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迫使全世界为西方开放市场。如鸦片战争,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等。同时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欺诈贸易,在亚非拉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亚非拉经济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掠夺贸易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总之,由于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不同,东西方对外贸易采取了和平或侵略方式,带来了不同的后果。
(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