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5 12:1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 田承炜

【设计意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任公先生的形象,展现他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一节课是有限的,一篇课文也不必面面俱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尽管尽管本文有的地方很精彩,但学生一看就明白,就不必在课上再花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所以,这堂课,我主要想通过对梁先生演讲细节描写的赏析来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2、简要了解作者梁实秋;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先生所讲的杜诗、《桃花扇》、《箜篌引》来了解先生的性情与情感,是本课教学重点。
  2、对《箜篌引》的理解,是本课教学难点。
【课 时】 1课时。
【教学方法】讲读法、分析法结合学生自主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前面诗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再别康桥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识了浪漫诗人徐志摩,他在现代诗坛上名头之高、影响之大妇孺皆知,除了他本身的才华使然之外,还得益于他成功地拜梁启超为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起点就置于众生之上了。那么“虎爸”徐申如花了1000块大洋替徐志摩拜下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看一看梁实秋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介绍。
(设计意图:这段导语的设计力求激起学生的兴趣,力求通过带有悬疑性的言语带动思考,调动学生情绪。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必修1第三单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篇散文,由于在学习第一单元现代诗时,我通过《再别康桥》讲过徐志摩和梁启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讲这篇文章时,我就借助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导入新课,引出本文的主人公。
梁启超、徐志摩这师徒二人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出现在我们的教材当中,我猜想编者是有意为之。尤其是读完这篇散文,不禁佩服编者的用意,两个作品同是着眼于回忆的图景,但是我们看《再别康桥》,能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则看得人心中暖流涌动,令人感叹。
也许这一冷一热,一感一叹,便是人成长的一个过程。前人用文字记录下自己来过世间的印记,我们小心拜读,也算是对他们生命的纪念。
所以我这样导入,是不是暗合了编者的意图呢?使前后的学习内容连在了一起,在一冷一热中感知生命,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架起桥梁。)
二、品文
【设计说明】
这篇文章,有的地方很精彩,如任公先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场、开场白等,但学生一看就明白,所以有关梁启超的有学问,有文采的表现可以简单带过;
我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感觉最后一段中的“热心肠”最是与常不同,值得玩味。于是,就抓住这句话,就此切入,带动全文。
【设计提要】
1、这篇文章共有10节,请问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我们平常说一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
 
3、可全篇文章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那么在这篇文章中
“热心肠”指什么?如何理解?”
问题提出后,在学生疑惑与好奇心被激起时,我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文章。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说明。
(设计意图:赏析课文的思路采用的是
“倒叙”的方式,力求体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体现艺术性。有时,教育的意义不全在内容,还在于教育的手段。
一般的教学顺序是从头至尾,顺次讲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篇目是完全可以颠倒这种顺序来讲的,而且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学习效果。本文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是对梁启超的学者形象的总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因此,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采用“倒叙”的方式,便于学生抓住文脉,进而把握全文。
带着问题看书,同学们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更仔细更深入,回答的也是有根有据。)
然后,教学重点放在对“热心肠”的理解上。
3个细节赏析:
【操作说明】
处理上,尽管作者先举《箜篌引》的例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而本课的难点就在于《箜篌引》的理解上。所以,我先讲《桃花扇》和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1、关于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首先,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诗人无数,任公先生为什么不讲陶潜、李白,不讲王维、李商隐,不讲这些我们非常喜欢的诗人呢?而要讲杜甫呢?
然后,问题的解说,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做适当点拨:
因为任公与杜甫有相通之处: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状况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有热心肠的人。任公所处的时代也是风雨如晦战乱频仍的时代,军阀混战,国家动荡。战乱平定国家安定正是他期盼的,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用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发思考。阅读教学重在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驰骋思考,在比较中领略任公先生与杜甫所具有的相同的爱国情怀,进而理解“热心肠”的含义。)
2、关于《桃花扇》:
首先,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课文中引用的是《桃花扇》中明末大将左良玉哭崇祯帝的那一段。任公先生讲到这一段时,“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左良玉哭崇祯帝关梁启超什么事?
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了,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
他在哭谁?
然后,问题的解说,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做适当点拨:
学生就能想到先生哭的是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
一哭光绪
光绪帝想借助维新派人物梁
( http: / / www.21cnjy.com )启超等变法图强,梁启超想依靠光绪皇帝实现他追求的改良目标,而这些都随着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化为幻影,梁启超孜孜不倦追求的强国富民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所以,他的哭还是为国家。
二哭国家
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梁启超在谭嗣同的帮助下逃亡到日本,可以说是亡命天涯。所以,他的哭还是为自己。
三哭志士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发思考。在思考中回顾历史,驰骋思想,在历史中进一步了解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进而理解“热心肠”的含义。)
3、关于《箜篌引》:
首先,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①梁启超的解释我们也看不到,那我们来试着理解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②哪一个是主要人物?
③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然后,问题的解说,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做适当点拨:
主要人物是渡河者。这是一种直面死亡的勇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有着对目标的坚定追求,不因困难危险而屈服的精神。这很像我们刚学过的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荆轲,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
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令人敬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力求通过课堂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问引领学生思维的轨迹,避免漫无边际的发散。切入点比较具体,有事件感,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课堂教学切入点越小越好,越具体越容易驾驭,就越会使思维“热”起来,进而为突破难点做了有利的铺垫。)
  课文学习到此,我们也就能明白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对梁的极高评价!
这样抓住重点,找准切入点,课堂教学就会避免因面面俱到而导致的肤浅难以深入。课堂教学的推进就显得顺理成章,难点的解决也水到渠成。
三、结束语
梁实秋用轻盈的笔法,轶事的形式,尊
( http: / / www.21cnjy.com )仰的灵魂,重现三千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下,那咳珠唾玉、环佩锵鸣的大师,重现他的欢笑挺拔,他的雷鸣呼啸,他的自负狂狷,以及终归悲悯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命运。
任公先生一生高文博学,对他的认识和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其中的风华与睿智、多变与执着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的学习,打开一扇门,有知识以外的更大收获。
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能拼搏时热情执着,自处时认真!
(设计意图:课堂结语是升华课堂感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让语文课散发光彩的最后契机,是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的重要环节。此结语的设计,就是要发挥语文学科独有的功能:在他人的故事中,我们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我们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或许更能令莘莘学子欣然接受。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总有终点,可是课堂的余韵不应戛然而止;课堂教学的效果应该能由语文课堂延伸到它以外,这也是语文应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