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价检测(二)
第5单元 第十六章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某杀虫剂杀虫效果的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一项是 ( )
A.杀虫剂使用之后害虫产生抗药性强的变异
B.杀虫剂使用之后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
C.杀虫剂出现之前害虫存在过度繁殖的倾向
D.害虫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了自然选择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进化的原因可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存在过度繁殖的现象,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不定向的变异,有的害虫抗药性强,有的害虫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后,在害虫和杀虫剂之间发生生存斗争,抗药性弱的被杀死,这是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长期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个体,使用同样杀虫剂,杀虫效果变差。
2.首先在实验室里模拟大气成分,利用火花放电,形成简单有机物的科学家是
( )
A.达尔文
B.米勒
C.巴斯德
D.奥巴林
【解析】选B。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原始大气中有氢气、甲烷等气体,不含有氧气
B.始祖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C.现代人类是由黑猩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点是:
(1)审题:明确原始大气的成分、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自然选择理论内容。
(2)要点:熟记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知识要点,结合选项内容可分析作答。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的进化。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和现代大气相比,原始大气最明显的特点是没有氧气;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简单→复杂;现代人类和黑猩猩都是由古猿进化来的。
4.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原始大气成分与现代大气相同
B.原始生命在原始海洋中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
C.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D.自然选择与环境变化有关
【解析】选A。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的关键区别是没有氧气。原始海洋中的有机小分子经过若干万年的变化形成原始生命。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过程。自然选择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5.枯叶蝶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体色随环境改变的特点,飞行过程中体表呈现鲜艳的黄色,便于吸引异性,降落后的形态和体色像一片枯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枯叶蝶体色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是一种性状
B.为了应对敌害,枯叶蝶产生了体色随环境变化的定向变异
C.在进化过程中,敌害对枯叶蝶不同变异起到了选择作用
D.在进化过程中,枯叶蝶也能产生不利于应对敌害的变异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自然选择的分析能力。自然选择的前提是生物本身具有不同的变异,在生存过程中,环境对不同变异进行了选择,即先有变异再有选择,B项意思正好相反,所以是错误的。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对其进行选择是定向的,适应当时环境的即为有利变异,适者生存,不适应当时环境条件的即为不利变异,则被淘汰;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枯叶蝶体色的改变属于性状。
【拓展归纳】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保护色和拟态现象都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识别,而警戒色则表现得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发现,且具警戒色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潜在的伤害性,据此可把警戒色与其他两者区分开。保护色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这里的“环境色彩”应是环境中主要的占优势的色彩,如春夏的草坪是绿色,冬天的雪地是白色;拟态是与环境中某种生物或非生物相似,而这种生物或非生物的颜色等特征并不一定在环境中占优势,并非主要色彩,而且拟态现象往往与生物所处的运动状态有关,一般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才相似,一旦运动起来则就不相似了;而保护色则与运动状态基本无关,如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的模样像枯叶,“停息”状态才像枯叶,一旦飞舞起来就不像了。而我们捕捉昆虫也许都有这种体验:有时看到昆虫由这里飞向另一个地方,但马上在另一个地方搜寻,却不能立即找到。
6.巴斯德认为,啤酒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他通过设计甲、乙实验(如图)证明了这一假设。巴斯德采用的探究方法叫 (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生物研究方法的理解。巴斯德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设计了直颈瓶和曲颈瓶,变量为“肉汤中的微生物的有无”,因此宜设计对照实验来探究。所以巴斯德采用的探究方法是实验法。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同源器官外形的差异是长期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
B.通过细胞色素c的研究可以知道生物进化的历程
C.同源器官的存在,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D.越是晚期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生物进化证据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同源器官和化石的概念。同源器官指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所差别,但基本结构几乎相同的器官。例如,鲸的鳍、鸟的翼和蝙蝠的翼手。同源器官外形的差异是长期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同源器官的存在为研究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参考,但同源器官不是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越是早期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是晚期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8.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两栖动物能证明动物进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是 ( )
A.水生到陆生
B.简单到复杂
C.陆地到空中
D.单细胞到多细胞
【解析】选A。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生殖过程离不开水,所以两栖动物为由水生向陆生的一个过渡类群。
9.
19世纪,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著名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 )
A.达尔文
B.孟德尔
C.罗伯特·虎克
D.巴斯德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生物学家的了解。达尔文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者,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他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罗伯特·虎克是英国博物学家和发明家,发现并命名了细胞;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他研究了微生物的类型、习性、营养、繁殖、作用等,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发明的巴氏消毒法直至现在仍被应用。
10.晋江沿海经常出现海豚踪迹,引起同学们对其“身世”的兴趣。下列动物与海豚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
A.鲨鱼
B.娃娃鱼
C.鳄鱼
D.鲸鱼
【解析】选D。本题考查动物的进化。鲨鱼属于鱼类,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鳄鱼属于爬行动物,鲸鱼、海豚都属于哺乳动物,因而鲸鱼与海豚亲缘关系最近。
11.在植物进化过程中,从原始藻类植物进化到原始种子植物,体现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 ( )
①从简单到复杂
②从低等到高等
③从自养到异养
④从水生到陆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的进化趋势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原始藻类植物和原始种子植物的营养方式都是自养。
12.下图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进化树我们可以推测 ( )
A.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e
B.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e
C.较a和e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
D.a一定比c高等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进化树的理解。分析进化树可以得出,f是a、b、c、d、e五种生物的共同祖先,在地层中出现的最早;a和b在同一分支上,a和e不在同一分支上,所以较a和e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c由d进化而来,a由b进化而来,由于d比b高等,所以c比a高等。
13.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北极熊的体色与白雪皑皑的环境非常接近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选择
B.人工选择
C.神经调节
D.激素调节
【解析】选A。本题考查自然选择的过程。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北极熊的祖先个体之间存在着体色不同的变异,在生活过程中,体色与环境不接近的个体容易被敌害发现,不适应环境被淘汰,体色与环境接近的个体不易被敌害发现,适应环境生存下来,经过逐代积累,生存下来的个体体色都与环境接近,这个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1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B.环境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
C.变异是有害的,对进化产生不利的影响
D.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和繁衍
【解析】选C。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材料,具有有利变异的生物个体得以生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可以说,没有变异,就没有生物的进化。
15.如图所示为澳大利亚的国鸟——琴鸟。该鸟大都在冬季繁殖,这样可以避免蛇类等前来偷食它们的卵和雏鸟,按照达尔文的理论这是 ( )
A.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B.变异所造成的
C.条件反射
D.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选D。琴鸟在冬季繁殖,以避免蛇类等前来偷食它们的卵和雏鸟,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琴鸟的这种特性是与其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即“适者生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变式训练】大多数鱼类一次产卵量可达数万粒至数百万粒以上,但鱼苗死亡率很高,因此发育为成鱼的数量很少。这些鱼产卵量高的现象是 ( )
A.一种不适应性
B.适应的相对性
C.长期的遗传与变异的结果
D.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鱼类的产卵量初期存在很大的差异,产卵量多的鱼类,虽然鱼苗的死亡率高,但是发育为成鱼的机会也多,故能适应环境,繁衍种族;产卵量少的鱼类不适应环境而逐渐灭绝。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卵量这种性状经过遗传积累得到加强,故鱼类的产卵量越来越高,可达数万粒至数百万粒以上。
16.近年来,在我国的台湾出现的“超级细菌”,让包括青霉素在内的许多抗生素失去作用。由“超级细菌”引发的感染和导致的死亡急剧上升。该类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抗生素的生产质量急剧下降
B.抗生素引发人体的过敏反应
C.“超级细菌”已经变异成为病毒
D.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不断增强
【解析】选D。本题考查“超级细菌”出现的原因。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有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开始时,抵抗力弱的细菌被杀死,抵抗力强的细菌生存下来并将抵抗力强这一性状遗传下去,抵抗力强的个体一代代将抵抗力强这一性状积累并加强,使得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下降,出现“超级细菌”,在这个过程中,抗生素对细菌起着选择的作用。
17.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
A.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答该类问题有两个关键知识点:一是先有变异再有选择,不管农药使用与否,害虫都产生变异,故选项B错误;二是选择是定向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18.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出现原始文化和意识的物质基础是 ( )
A.由四肢着地改为两足直立行走
B.前肢获得解放
C.头部和脑的进化
D.感官集中于头部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人类的进化。原始人类的直立行走,使双手日益灵巧,脑容量逐渐增大,终于萌发了意识,产生了语言,促使他们从使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过渡。
19.客观事实是提出观点的依据,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陈述,属于事实的是 ( )
A.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50万~20万年前
B.北京周口店地区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
C.北京猿人、亚洲直立人起源于非洲
D.其他地区50万~20万年前,没有北京猿人生活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科学观点的判断。几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的起源及生活都是人们根据化石等证据进行的推测,不是事实,北京周口店地区发现北京猿人化石是事实。
20.按照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化学演化学说),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起源于
( )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原始森林
D.原始陆地
【解析】选B。本题考查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含有许多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而可以形象地把原始海洋比作生命的摇篮,是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原始大气只能产生简单的有机小分子;当时的“陆地上”和“大气层中”不可能形成原始生命。
二、非选择题(共7小题,共60分)
21.(7分)如图为脊椎动物进化树,据图回答问题。
(1)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是[ ]
化石,能证明E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是 化石。
(2)E是陆生动物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脊椎动物,其适应飞行的形态特点是
。
(3)最高等的脊椎动物是 ,其生殖特点是
。
(4)脊椎动物进化的总趋势是
。
【解析】本题以进化树为依托,考查化石的分布、动物的进化、脊椎动物类群的特点等。
(1)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是鱼类的化石,鱼类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能证明E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是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
(2)陆生动物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脊椎动物是鸟类,其适应飞行的形态特点包括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身体呈流线型等。
(3)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其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
(4)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
答案:(1)[A]鱼类 始祖鸟
(2)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3)哺乳动物 胎生哺乳
(4)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22.(8分)如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根据图示回答下面的问题。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气体。该装置模拟了 的条件和 的成分。
(2)这个实验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 为其提供能量。
(3)图中B里为 。
(4)C中为含有 的溶液。
(5)米勒的实验说明:
。
【解析】本题属于模拟实验条件的模拟实验。解答此类型的实验分析题,首先要把装置图的每一部分的作用和模拟的对象识别清楚;然后再看问了哪些问题,联系所学的基础知识,明确该实验的背景知识,将考查的知识点准确定位,最后顺利作答。
(1)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气体,不含有氧气,这是模拟原始大气;另外利用沸水、火花放电等设计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
(2)火花放电模拟了闪电,为实验提供了能量。
(3)B里为沸水,加热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水蒸气,冷凝管模拟了降雨过程。
(4)C处可检测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5)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需要能量供给,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为生命起源提供了能量,该实验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无机小分子能够合成有机小分子。
答案:(1)原始地球 原始大气 (2)闪电 (3)沸水
(4)有机物 (5)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23.(10分)如图为植物进化历程图,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植物类群:
A ,B ,D ,E 。
(2)A类群大多生活在 ;B、C能够在陆地上生活,但生殖过程 ;
E的生殖过程已经 ,适应了陆地生活。此现象体现了生物
的进化历程。
(3)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为原始的种子植物,而现代蕨类植物是由哪类原始植物进化而来的呢
。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历程。
(1)原始生命在演变的过程中,一部分进化为自养的原始单细胞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为异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的藻类植物进化为原始的苔藓植物和原始的蕨类植物,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为原始的种子植物。
(2)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过程离不开水,用孢子繁殖后代,称为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已脱离了水的限制。
(3)现代各种类群的植物都是由相应的原始类群进化而来的,现代蕨类植物是由原始蕨类植物进化而来的。
答案:(1)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2)水中 离不开水 脱离了水的限制
从水生到陆生
(3)原始的蕨类植物
24.(10分)进化树又称“系统树”“系谱树”,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支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请据图分析回答:
(1)树根处[A]代表 ,它生活在 中。
(2)A由于 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单位是 。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 ] 进化来的。
(4)C与蕨类植物的区别是
。
(5)从进化树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的进化过程。
(1)由图可知,A代表原始生命,它生活在原始海洋中。
(2)由于原始生命的营养方式不同,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进化,形成动物和植物两大类群。生物的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单位是界,即动物界和植物界。
(3)由图可知,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B]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
(4)由图可知,C是裸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蕨类植物不能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由进化树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
答案:(1)原始生命 原始海洋
(2)营养方式(或能否制造有机物) 界
(3)[B]古代爬行动物
(4)C用种子繁殖后代,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
(5)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
25.(10分)下图是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据图回答问题:
(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
的[A]
。
(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 和[C] 。但是B和C的生殖离不开水。后来,一部分C进化成为原始的 ,它包括[D]
和[E] ,D和E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进化的历程。
(1)根据化石证据推测,原始生命形成后,进化为异养生活的动物和自养生活的植物,地球上出现最早的植物是藻类植物,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原始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由原始藻类植物进化而来的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原始蕨类植物继续进化为种子植物,种子植物根据种子是否裸露,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答案:(1)叶绿素 原始藻类植物
(2)原始苔藓植物 原始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原始裸子植物 原始被子植物
26.(10分)野外观察发现生活在青草丛中的昆虫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进行了模拟探究。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
(3)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一间铺有绿色地毯的房子里,放入同种且大小相似的绿色昆虫、灰色昆虫各20只,然后将一只母鸡放入房间内。
②半小时后,撤出母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
③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2个后代,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第二天按此补充投入两种颜色的昆虫,放回母鸡。
④半小时后,又撤出母鸡,再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
重复③④步实验至第三代,若获得的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昆 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绿色昆虫
20
9
27
13
39
20
灰色昆虫
20
5
15
4
12
2
A.第三代中, 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 昆虫幸存者减少。
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 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 的结果。
(4)得出结论:
。
(5)请你说出还有哪些生物具有保护色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形成的原因。
(1)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就是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实验想探究保护色的形成,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探究实验作出的假设应该是对提出问题肯定或者否定的推测。因此本探究实验的假设应该是“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或“昆虫的保护色不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A考查数据的分析能力,从表格数据比较结果来看,绿色昆虫幸存者比例逐代增多,灰色昆虫幸存者比例逐代减少。B考查保护色的概念和成因,动物体色与环境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此实验中绿色昆虫比灰色昆虫幸存者多,说明了绿色昆虫的体色与环境(有绿地毯的房子)相一致,所以绿色成了昆虫的保护色,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探究实验的结论即通过探究来验证假设正确与否,本探究实验证明生物必须适应环境,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5)本小题考查对保护色实例的认知和分析,身边的许多生物都有保护色,如青蛙、蜥蜴等。
答案:(1)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或昆虫的保护色不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A.绿色 灰色 B.非常相似(一致) 自然选择
(4)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5)青蛙、蜥蜴等
27.(5分)下图所示,某地三个岩层A、B、C中均发现了许多生物化石。分析回答:
(1)比较低等、简单的生物化石最可能存在于 岩层中;比较高等复杂的生物化石最可能存在于 岩层中。
(2)化石记录可以证明,生物的进化趋势是 、 、
。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年代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特点。(1)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低等,结构越简单,水生生物越多;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结构越复杂,陆生生物越多。因而比较低等、简单的生物化石最可能存在于先形成的古老地层中,即位于最下层的C岩层。而比较高等、复杂的生物化石则最可能存在于新近形成的地层中,即位于最上层的A岩层。
(2)化石记录表明,地球上的生物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发展变化的。其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答案:(1)C A
(2)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等到高等 从水生到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