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价检测(三)
第6单元 第十七章、第十八章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动物运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运动方式
B.各种动物都具有通过运动适应环境的特征
C.所有动物的运动都是靠器官来进行的
D.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于食物
【解析】选C。本题考查动物运动的有关知识。为了适应环境,动物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这是动物在进化中适应环境慢慢形成的,A说法正确;各种动物都具有通过运动适应环境的特征,如鱼生活在水中,故运动方式为游泳,B说法正确;有些结构简单的动物没有运动器官,如草履虫的运动依靠纤毛的摆动,故C说法错误;能量来源于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故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于食物,D说法正确。
2.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 ( )
A.飞行、爬行
B.跳跃、爬行
C.跳跃、游泳
D.飞行、游泳
【解析】选D。本题考查动物的运动方式。鹰属于鸟类,主要运动方式为在空中飞行;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鳍游泳。
3.下列是对人体运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骨骼肌不受刺激也能收缩
B.只有肌腱收缩,才能牵引骨绕关节运动
C.屈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D.运动时,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或多组相互配合进行活动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人体运动的理解。人体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结(如关节)组成,人的运动是骨骼肌在受到刺激后收缩,产生拉力,牵动骨围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运动时,在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支配下,骨、骨骼肌和关节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4.某同学正在练习举哑铃,此项运动中起动力作用的是 ( )
A.关节
B.骨骼肌
C.骨骼
D.骨
【解析】选B。本题考查骨骼肌的功能。骨骼肌有受到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就会收缩变短,产生一定的拉力,牵动所附着的骨围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
5.人和脊椎动物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由几块骨骼肌在哪一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 )
A.一块、神经系统
B.多块、神经系统
C.一块、内分泌系统
D.多块、内分泌系统
【解析】选B。人和脊椎动物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单独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协同完成的。例如,人的屈肘和伸肘运动是由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等多块肌肉协同完成的。
6.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不包括下列哪项结构 ( )
A.骨
B.关节
C.骨骼肌
D.神经
【解析】选D。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如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神经不是运动系统的基本组成。
7.少先队员行队礼时,上臂肌肉的状态是 ( )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D.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
(1)试做判断:根据题干要求试做行队礼,判断该过程是屈肘还是伸肘。
(2)联想:结合所学知识,联想屈肘、伸肘过程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活动状态,分析作答。
【解析】选A。本题考查屈肘和伸肘过程中肌肉的协作。少先队员行队礼实际上是一个屈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8.NBA球员运球、起跳、灌篮一气呵成,动作娴熟、流畅,给球迷带来美妙的视觉享受。与球员完成这一动作无关的是 ( )
A.骨骼的保护作用
B.神经系统的调节
C.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
D.关节的灵活运动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
(1)明确运动的产生过程中神经、肌肉、关节三者之间的关系。
(2)分析:NBA球员的运球、起跳和灌篮动作都是通过运动实现的。
【解析】选A。本题考查运动的产生。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下,骨骼肌收缩牵拉骨绕关节活动形成的。
9.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在100米跑的过程中,大腿肌肉的活动情况是 ( )
A.都持续收缩
B.都持续舒张
C.先同时收缩,再同时舒张,交替进行
D.一组收缩,另一组舒张,交替进行
【解析】选D。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人体的运动是两组肌肉交替进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所以大腿的两组肌群一组收缩,另一组舒张,交替进行,完成跑的动作。
10.上课时教师走进教室,学生起立问候。下列关于学生以上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有一组肌群参与了运动
B.运动仅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
C.运动仅靠神经系统就能完成
D.运动除了运动系统参与外,还需要神经、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密切配合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人体运动的完成。人体任何一组动作的完成,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他系统的配合下,由多组肌群共同完成的。
11.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说明了黄蝶具有
( )
A.觅食行为
B.迁徙行为
C.生殖行为
D.防御行为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动物行为的分析判断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会分析判断动物行为的常见类型。菜花的颜色和黄蝶的颜色都是黄色,这对黄蝶有保护作用,对黄蝶来说是一种防御行为。
12.白居易的诗中写道:“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它描绘的是家燕的 ( )
A.觅食行为
B.生殖行为
C.迁徙行为
D.防御行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动物行为的判断。“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是白居易描述家燕亲鸟给雏鸟喂食的育雏行为,属于生殖行为。
13.你见过海豚表演吗 在训导员的指令下,海豚乖巧聪慧的表演动作吸引着在场的每个人。海豚的表演说明了动物具有 ( )
A.迁徙行为
B.先天性行为
C.学习行为
D.社会行为
【解析】选C。本题考查动物行为的区分。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刚出生的海豚并不会表演各种精彩的节目,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各种道具的刺激下逐渐学会了表演节目,是一种学习行为。
14.母狼的幼仔丢失后会将人的婴儿哺育成狼孩,这个事实说明 ( )
A.母狼的哺育能力很强
B.母狼有哺育幼体的本能
C.母狼试图使婴儿成为自己的幼崽
D.母狼会对人类进行报复
【解析】选B。本题考查先天性行为的特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正处于繁殖期的母狼丢失幼仔后,会将人的婴儿当作幼仔哺育,这是受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说明母狼有哺育幼体的本能。
15.在下列动物的行为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
A.小狗钻火圈
B.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喂养金鱼
C.小猴吃苹果
D.婴儿一出生就哭
【解析】选A。本题考查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小狗钻火圈表演活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训练积累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16.按学习行为的复杂程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
A.小猫→蚯蚓→人→黑猩猩
B.蚯蚓→小猫→人→黑猩猩
C.小猫→蚯蚓→黑猩猩→人
D.蚯蚓→小猫→黑猩猩→人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动物学习能力的理解。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在小猫、蚯蚓、黑猩猩和人四个类群中,蚯蚓最低等,人则是自然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17.马蜂受到袭击时,蜂群共同向侵犯者攻击,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看,其行为应属于 ( )
A.生殖行为和社会行为
B.防御行为和社会行为
C.觅食行为
D.学习行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动物的行为及识别。当马蜂受到袭击时,蜂群共同向侵犯者攻击,从个体角度来看,属于防御行为,从群体角度来看,它们相互协作,共同抵抗入侵者,更好地维持群体生活,属于社会行为。
18.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B.学习行为是生来就有的
C.狒狒群体内存在比较严格的等级次序,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D.动物的社会行为不需要信息交流
【解析】选C。本题考查有关动物行为的知识。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是本物种的一种遗传特性,不需要后天学习,生来就有的一种行为能力;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动物的社会行为是群体中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既然有分工与合作,那么一定存在个体之间的交流。
19.小秃鹫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将动物的大骨骼抓到空中,扔在岩石上摔碎,便于吞食。从行为获得的途径上看,与此类似的行为是 ( )
A.蜘蛛织网
B.孔雀开屏
C.雄鸡报晓
D.飞鸽传书
【解析】选D。本题考查动物的学习行为。题中小秃鹫的行为是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蜘蛛织网、孔雀开屏、雄鸡报晓都是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是生来就有的,属于先天性行为。飞鸽传书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学习行为。
20.某实验小组利用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得到如下表所示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
动 物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32
65
5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解析】选B。本题考查动物的学习行为与动物进化水平的关系以及读表分析能力。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所以丙最高等;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多,所以乙最低等。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60分)
21.(4分)千百年来,人们对生物的运动有了不少认识,有人将其凝炼成一些成语或短语,如“鲤鱼跳龙门”中的一个“跳”字,将鲤鱼的运动描写得活灵活现。请你写出以下成语中表明的运动方式。
万马奔腾— ,
鱼翔浅底— ,
飞蛾扑火— ,
蜗行牛步— 。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的运动方式。当马的行走速度加快时,在某一个瞬间,四肢都会离开地面,这种运动方式称为奔跑;鱼在水中时依靠鳍和尾部游泳;蛾依靠翅在空中飞行;蜗牛依靠肌肉的收缩把贴近地面的身体向前推进,这种运动方式称为爬行;牛依靠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这种运动方式称为行走。
答案:奔跑 游泳 飞行 爬行、行走
22.(7分)如图是动物运动时的能量来源示意图。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所表示的内容:
① ,③ 。
(2)萤火虫发光所需的能量来源于
。
(3)从图中可以看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是
。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动物将食物消化吸收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图中①为能量,②为消化吸收,③为呼吸作用。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一部分变成热能,另一部分为动物的运动提供能量。
答案:(1)能量 呼吸作用
(2)细胞呼吸作用 (3)食物
23.(12分)当香蕉被挂在高处,黑猩猩徒手拿不到时,它会尝试着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香蕉。试分析回答:
(1)刚出生不久的幼猩猩能否完成这种行为 。
(2)幼猩猩要完成这种行为,需要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 而获得。
(3)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
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的。
(4)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2)刚出生的幼猩猩不能完成这种行为,因为这属于学习行为,需要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获得。
(3)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则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逐渐建立的。
(4)学习行为能够增强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动物的生存。
答案:(1)不能 (2)学习 (3)遗传 遗传
(4)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动物的生存
24.(10分)下图是甲、乙两只鹦鹉不同的行为方式,据图回答问题:
(1)乙图的行为方式是所有动物为了生存都必须具有的 行为,这种行为由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所以又称为 行为。
(2)甲图用成语表示为“鹦鹉学舌”,这种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
和
而获得的行为。
(3)试举一例与甲图相似的动物行为: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物行为概念及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
(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是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图乙中鹦鹉是在获取食物,这是一种觅食行为,由遗传物质决定,是先天性行为。
(2)(3)学习行为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图甲中鹦鹉说出“你好”的话来是生活过程中学习获得的生活经验,由环境因素引起,是学习行为,如山雀偷喝牛奶、蚯蚓走迷宫、黑猩猩钓取食物等都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都属于学习行为。
答案:(1)觅食 先天性
(2)积累生活经验 学习
(3)山雀偷喝牛奶(或蚯蚓走迷宫等)
25.(11分)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读图,填出各部分名称:
② ,③ ,
④ ,⑥ ,
⑩ 。
(2)骨骼肌有受到刺激而收缩的特性,但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 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 活动。
(3)关节对运动的意义是:在运动中起到 的作用。
(4)屈肘时(图甲)③ ,
;
伸肘时(图丙) 收缩,③ 。(选填“收缩”或“舒张”)
【解析】本题考查关节、肌肉的结构及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1)由图可知,②是肌腹,③是肱二头肌,④是肱骨,⑥是关节头,⑦是关节窝,⑩是关节软骨, 是肱三头肌。
(2)骨骼肌收缩只能牵拉所附着的骨绕关节活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
(3)运动时,骨骼肌收缩牵拉所附着的骨绕关节活动产生运动,因此,关节在运动中起到支点的作用。
(4)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牵拉前臂骨绕肘关节向内翻转完成屈肘;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牵拉前臂骨绕肘关节向外翻转完成伸肘。
答案:(1)肌腹 肱二头肌 肱骨 关节头 关节软骨 (2)推开 配合 (3)支点 (4)收缩 舒张 舒张
26.(16分)同学们养过蚕吗 蚕宝宝吐出的丝线能织成各式丝绸服装。人类拥有这种珍贵的丝绸至少已有4
000年了。请你养几只蚕,探究它的觅食行为。
提出问题:蚕总是吃桑叶,这是先天性行为吗
(1)作出假设:
。
(2)制订计划:
蚕的来源有两种:①向别人要来已经生长数天的大蚕;②去市场购买即将孵化的卵,等孵化出小蚕后进行实验。
请你选择获得蚕的方式,你的选择是: (填序号),你的理由是:
。
(3)该实验的变量是: 。
(4)设计实验:请你选择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 )
A.桑叶和白菜叶 B.菠菜叶和油菜叶
(5)每一组蚕的数量,你认为应该选择 ( )
A.一只
B.十只
你的理由是:
。
(6)实施计划:(略)
(7)得出结论:如果你得出的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相吻合,那么你的结论是:
。
(8)表达与交流:(略)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设计。
(1)依据提出的问题可作出的假设是:蚕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2)为排除后天因素对蚕觅食行为的影响,应该去市场购买即将孵化的卵,等待使用刚孵化的小蚕进行实验,这样才能检验蚕的这一行为究竟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使实验更具有可信度。
(3)该实验的变量是叶片的种类。
(4)本实验要探究蚕吃桑叶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故应该选择桑叶和其他叶作为实验材料。
(5)为减小实验的偶然性和误差,应该多用几只蚕进行实验,故选十只。
(7)如果得出的实验结果与假设相吻合,那么可得出的结论是蚕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答案:(1)蚕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2)② 这样才能检验蚕的这一行为究竟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使实验更具有可信度
(3)叶片的种类
(4)A (5)B 减小实验中的误差和偶然性
(7)蚕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