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期末专题复习默写(15 天)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政治专题
Day1:政权更迭
结束长期分裂的统一朝代有: 、 、 、 。
对此你有何认识\启示?
1、中国古代有三个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
虽然统一与分裂并存,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2、秦汉时期都城集中在北方,表明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江南地区从三国时期起开始开发,
东晋南朝至南宋时期连续开发,最终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从东汉末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再到唐末五代十国,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西晋
后与辽宋夏金元时期,北方建立多个少数民族政权,推行汉化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战争和
民族交融是分不开的。
提炼观点:
1 / 16
{#{QQABTYqAggCAAgAAABhCUQHqCEIQkAGACYoGgBAcIAAAQQFABAA=}#}
Day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中央\君主专制加强 地方\中央集权加强 选官制度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传说时代 禅让 制
夏、商 世袭 制
周 世袭制 分封 制 世卿世禄制
秦朝 中央集权 制 郡县 制 军功爵制
(确立)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西汉 郡国并行制、 察举制
(巩固) 中央集权 制 刺史 制度 (汉武帝)
东汉 (汉承秦制) 州牧制度(末年)
三国两晋
南北朝 中央集权 制 西晋实行分封制 九品中正制
隋唐
( ) 制
(隋确立,
唐完善)
制(隋确立,唐完善)
①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决 州县二级制
策失误;②三省之间相互协调,相互牵
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三省长官 (唐中后期)
都是宰相) (藩镇割据)
宋朝 政治(夺其权):采取 1.军事(收其兵):① 制
( ) 的办法,(增设副宰相和多重机构,分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宋发展)
割宰相的军、财政大权)。 ②文臣管军,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①增加名额
重而无发兵之权;③经常调换军 ②严格考试
队将领,定期换防。 程序,殿试
2.政治(夺其权):①派 担 成为定制;
任各地长官,三年任期制。② ③录取及名
设 ,以分知州的权力。 次直接由皇
3.经济(制其钱谷):①取消节度 帝掌握,进
收税的权力;②地方设置转运使, 士成为“天
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子门生”。
地方设置: (简称
行省),山西、山东、河北,直属 科举制
元朝 中书省负责。
(发展) 中央设置: (行政)、
(军事)、 (监察)、
(全国宗教、西藏)
1.政治:①明太祖废 ,提六部, 取士:
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②明成祖设 制
明朝 ,权势居首的大学士被称为 (明僵化)
( ) 。 ①范围:
2.军事:分兵权,设 1.政治:①废 ,设立 ;②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之权统归 (掌民政和财政的承宣布政使 标准:
。 司、掌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掌 《四书章句
3.监察:①明太祖设立 ;②明 军政的都指挥使司。三司的长官 集注》;③
成祖成立 ;③明宪宗成立 。 由中央任命);②分封诸子为王。 格式:
清朝 雍正创立 , 1905年
( ) 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清末废除。
制度演变的目的: ;制度演变的趋势:
2 / 16
{#{QQABTYqAggCAAgAAABhCUQHqCEIQkAGACYoGgBAcIAAAQQFABAA=}#}
提炼观点:
Day3:(一)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演变
雏形 形成 完善 发展 僵化 废止
隋文帝 隋炀帝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严格考试程 明朝实行 清末
依 设 武则天创立 制度; 序,殿试成为定制;增 (1905
取士 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加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年)
变化 明清以前,积极影响为主(利大于弊);明清开始,消极影响为主(弊大于利)。
趋势 积极: 。
消极: 。
科举制的影响:(积极、消极)
提炼观点:
(二)中国古代治世\盛世局面
治\盛世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 ” “ ” “ ”
时期\ 西汉景帝 东汉光武帝 清朝 、 、
统治者 。
共同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共同原因 ;统治者 ,注重改善民生;劳动人民的 。
共同启示
提炼观点:
(三)中国古代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
朝代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措施 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 +
影响
趋势 ;
提炼观点:
Day4:(四)改革
3 / 16
{#{QQABTYqAggCAAgAAABhCUQHqCEIQkAGACYoGgBAcIAAAQQFABAA=}#}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雍正改革
目的
措施 经济: 经济: ; 经济:
;军事: 。 政治: ;军事: 。
积极:① 积极:① ; 积极:①
影响 ;② ② ; ;②
。 ③ 。 。
消极: 。
结果
失败原因:都是为了自救而进行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统治危机(土地兼并)。
提炼观点:
(五)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
起义名称 原因 特点 结果 影响 口号
秦 陈胜、吴 首创 沉重打击了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末 广起义 精神 失 王朝的统治
东 黄巾起义 朝 政 有组织、 沉重打击了东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
汉 腐 有准备、 败 汉的统治,使 下大吉
末 败 ; 有宗教 其名存实亡
隋 隋末农民 社 会 使隋朝的统治
末 起义 矛 盾 濒临崩溃
唐 王仙芝、 尖 唐朝受到致命 天补均平
末 黄巢起义 锐 ; 打击
元 朱元璋 百 姓 成功 结束了元朝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末 起义 民 不 统治
明 李自成 聊生 成功推 直接推翻了明 均田免粮(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
末 起义 翻,最 朝的统治 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来,标志着中国
终失败 农民斗争进入新阶段)
说说这些口号反映了农民的哪些诉求。
提炼观点:
Day5:中国历代王朝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和管理
西北地区:(西域\新疆) (方式): :东北地区
(1)汉朝:①西汉: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 60年, (方式)
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首 (1)唐朝:唐玄宗册封靺鞨族首领大祚荣为
次)。②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 (七下第 5课 P28)
与汉朝建立联系;123年,改西域长史府。(七上第 (方式):
14课 P82) (2)元朝:设辽阳行省(七下第 11 课 P61地图)
(2)唐朝:唐太宗设 ; (3)明朝:明成祖在黑龙江设 (七
武则天设 。(七下第 5课 P27) 下第 15 课 P89)
(3)元朝:设置 ,管理西域的 (4)清朝:设吉林、盛京、黑龙江将军
军政事务(七下第 11课 P62)
(4)清朝:1762年,设 ,加强对西北
地区的管辖。(七下第 18课 P106)
西南地区:(西藏) 1.台湾 (台海地区):东南地区
(1)唐朝:① (方式):文成公主、金城 (1)三国时期吴国: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
公主入藏;② (方式):唐蕃会盟碑; 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2)元朝: (方式): (七上第 16课 P96)
在中央,设 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方军 (2)隋朝: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 (今台
政事务;在西藏地方,设立 , 湾)(七下第 1课 P5相关史事)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首次) (方式):
(1) 清朝:① (方式):顺治帝册封达赖; (3)元朝:设置 ,加强对台湾
康熙帝册封班禅;② (方式): ( )的管理,是历史上首次在台湾地区正
雍正帝时设立驻藏办事大臣;乾隆帝时设立噶厦 式建立行政机构。(七下第 11课 P62)
(西藏地方政府); (4)清朝:1684年,设置 ;
③ (方式):《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七下第 18课 P104)
29条,制定 制,有效地加强了对西 2.南海诸岛:(1)秦汉:中国人民最早(七上
藏的管辖。(七下第 18课 P104、105) 第 14课 P83知识拓展)(2)明清:钓鱼岛、琼
州府(七下 18课 P108相关史事)
4 / 16
{#{QQABTYqAggCAAgAAABhCUQHqCEIQkAGACYoGgBAcIAAAQQFABAA=}#}
影响:
提炼观点:
二、民族交融专题
Day6:中国古代史民族交融(下册)
时期 史实事件 影响
隋唐 唐太宗:实行
(1)战争:唐太宗时期击败 ;唐高宗时期灭西突厥;(对西域)
(2)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 ;(对西域)
(3)和亲: 、 入藏;(对西藏)
(4)订立盟约:“ ”;(对西藏)
(5)册封:册封渤海国、回纥、南诏等首领。
宋朝 多民族政权并立: 、 、 (1)战:①消极:
、 等族相互学习。 ;
(1)战:北宋与辽澶州之战; ②积极:客观上
南宋 。 。
(2)和:北宋与辽 ; (2)和:①消极:
宋夏议和( 宋 夏);宋金议和( 宋); 。②积极:
西域的西州回鹘、于阗和喀喇汗接受北宋朝的 加强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文化交
册封,与宋朝形成朝贡关系。 流,
(3)贸易:边境设 贸易 。
元朝 由 族建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
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 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推动了中华民
形成新民族—— ( 前身) 族进一步交融。
明朝 (1)对东北女真各部: (方式): 促进了双方经济交流和发展;
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 。 加强了 的开发和管理;
(2)对北方蒙古各部(瓦剌、鞑靼):①修筑 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
;② :1571年,明朝封蒙古
为王;③经济交流:达成通贡和互市 。
的协议。史称“ ”。
清朝 由 建立,方式\措施:(1)和平:① :1653年 帝册封达赖;1713
年康熙帝册封 ;(对 )②设置行政机构:[1684 年(康熙帝时),设置
(对 )];[1727年(雍正帝时)设立 ;1751年(乾隆帝时)设
立 (西藏地方政府)(对西藏)];[1762年,设 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
管辖(对 )]。③颁布法律:1793 年(乾隆帝时)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
条,制定金瓶掣签制,有效地加强了对 的管辖。
(2)战争:①1683 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②
康熙帝时,蒙古族 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影响蒙古、西藏、青海等地区的安定,
康熙三次率军亲征,稳定了西藏的局势;③乾隆时期,清军最终平定了准噶尔部,稳定了
西北部边疆地区。④乾隆时期,平定回部上层贵族 分裂祖国的叛乱。
Q1:依据表格,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方式多种多样,包括 、 、 、 、 、 等。
特点:(1)各民族之间 ,以 (经济、文化交流)为主;
(2) ,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等。
Q2:综上所述,谈谈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发展趋势,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发展趋势:中央对地方及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逐渐加强;少数民族封建化趋势加强,民族共
同体的意识不断加强。
5 / 16
{#{QQABTYqAggCAAgAAABhCUQHqCEIQkAGACYoGgBAcIAAAQQFABAA=}#}
启示:
提炼观点:
中国古代三次民族交融高峰是什么时期?
三、对外交往专题
Day7:(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重心 为主 为主
趋势
方式 和平交往 暴力冲突
主要 促进 加强 密切 推动了 开创了 增进了 使 打击了 维护了 导致
影响 了丝 了 了
绸之
路开
通
主要 张骞 玄奘 鉴真 设立市舶 马可·波 郑和下 戚继光 郑成功 雅克萨 闭关
史实 出使 西行 东渡 司(海路 罗来华 西洋( 抗倭 收复台 之战 政策
西域 为主) 海路鼎 对亚非 (对日 湾(对 (对俄
盛 国家) 本) 荷兰) 国)
时期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发展 开始 活跃 发达 渐趋衰落
历程
启示 (1) 。
(2)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应坚定不移
地走改革开放道路。(3)对外国的东西要 。
Q1:总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唐朝: ;
明朝: ;
总特点:
提炼观点:
(二)中国古代主要交通路线
汉代陆上丝绸
之路示意图
6 / 16
{#{QQABTYqAggCAAgAAABhCUQHqCEIQkAGACYoGgBAcIAAAQQFABAA=}#}
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宋代海外
贸易图
元朝
交通
图
郑和
下西洋
路线图
Q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变化的因素。
因素:
Q2:综上探究,谈谈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影响:
Q3:元朝使用的交通制度是?目的是?作用\影响是?
制度: 。目的: 。
作用\影响: 。
7 / 16
{#{QQABTYqAggCAAgAAABhCUQHqCEIQkAGACYoGgBAcIAAAQQFABAA=}#}
四、经济专题
Day8:农业的发展:(一)农业政策
时期 概况 水利工程
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 都江堰
秦朝 灵渠
汉朝 西汉: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
东汉:汉光武帝释放奴婢,减轻田租,王景治理黄河
隋唐 隋文帝减轻百姓 负担;唐太宗、武则天减轻百姓负担,重视发 隋唐
展生产;唐玄宗前期发展 ,兴修 ,整顿漕运,改革税制 等
宋朝 王安石变法,鼓励垦荒并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元朝 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忽必烈令人开凿 河和 河
明朝 明太祖允许民众 ,实行 、休养生息的政策,
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
清朝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黄河、
前期 淮河以及大运河,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Q1:根据表格内容,归纳历代统治者对农业发展的共同态度以及带来的共同结果。
共同态度: 。 共同结果: 。
Q2: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的原因。
作用: 。
原因:中国古代长期以封建小农经济为主,其中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必须兴修水利保证农业
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历史上中国水患严重。
(二)生产工具革新
考察角度 时期 时代 名称 功能
七上第 2课 距今约 7000年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骨耜)
七上第 8课 夏商周时期 青铜时代 青铜农具(云纹铜锸) 翻土耕作
七上第 5课 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
七上第 12课 西汉时期 铁 耧车 播种
七上第 16课 三国时期(曹魏) 器 牛转翻车 灌溉
七下第 3课 唐朝前期 时
七下第 3课 唐朝前期 代
七下第 12课 宋代
共同作用
发展趋势
启示\认识
提炼观点:
8 / 16
{#{QQABTYqAggCAAgAAABhCUQHqCEIQkAGACYoGgBAcIAAAQQFABAA=}#}
Day9:(三)农业的发展成果(下册)
时期 人物 发展成果 工具 影响
唐朝 、 面积扩大,生产技术改 有效提高了
、 进,兴修水利,种植 和
宋朝 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 ; “ \ ,天下
位; 技术也得到推广; 从 引 足”;南宋时,
、 种植面积扩大 进
明朝 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 、 《农政全 程
、 等作物 书》徐光启 度进一步加深
清朝 、 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 使 大幅度
、 良新品种 提高。
提炼观点:
(四)手工业的发展成果(下册)
时期 行业 发展成果
唐朝 1.陶瓷业: ; 窑青瓷 , 窑白
2.纺织业: (色彩艳丽、纹饰精妙) 瓷 ,唐三彩
3.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也有发展。 。
辽宋夏 1.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于 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金元时期 , 推广棉纺织技术; 南宋时, 地区成为我国制瓷
2.制瓷业: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 中心;元朝时烧制的 ,
辉煌时代(五大名窑); 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3.矿冶业: 得到大量开采,广泛用 、 、 的造船业水
于冶铁炼钢; 平很高,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
4.造船业:,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 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
先地位。 ),配备了 。
明朝 (1)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 是棉纺织业中心,
(2)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 是丝织业中心, 是制瓷
地;(3)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 中心。
清朝前期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 ,
繁多,产品精良; 颇具规模。
(五)商业的发展成果(下册)
时期 发展成果 影响
唐朝 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国内贸易兴盛,出现了 长安既是 、 、
、 、扬州、广州、益州等大都市,实 交流中心,也是闻
行 制度。 逐渐兴起,海陆两丝路畅通。 名中外的 。
宋元 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商业城市最大的是 、 :①人口聚集或流动
时期 和 ,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 性大的地方都可以开设店
已突破 和 的界限(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 铺;②城市和乡村的交通要
制;);设 ,管理海外贸易; 出现了世 道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区;
界上最早的纸币“ ”; “ ”; : 和
; 时, 完成。 进一步发展。
明清 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 ;出现了 促进了 ,推动
时期 ,如 、 ;清朝实行 了当时 \
政策,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的发展。
Q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
变化:
9 / 16
{#{QQABTYqAggCAAgAAABhCUQHqCEIQkAGACYoGgBAcIAAAQQFABAA=}#}
Q2:根据上述信息,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特点:
Day10:(六)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下册)
(七)货币的变化
货币
图片
名称 各国货币 圆形方孔 五铢钱 契丹 西夏
半两钱 货币 货币
时期 春秋战国 秦朝 西汉 唐朝 辽 西夏 北宋 南宋 元朝
现象 分裂 统一
趋势 形制上: ;材料上:
原因 由币制混乱到统一:①国家实现了统一,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②金属冶炼
技术的进步。
由金属货币到纸币:①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②印刷技术的进步
影响 币制统一 ;
纸币便于携带,
观点 ①中国古代货币源远流长;② ;
③ ;④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
(八)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时期 秦汉时期 东晋南朝时期 唐朝 南宋
程度 北重南轻 南北平衡 开始南移 南移完成(南重北轻)
方向 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过程
原因 (1)主要原因:
10 / 16
{#{QQABTYqAggCAAgAAABhCUQHqCEIQkAGACYoGgBAcIAAAQQFABAA=}#}
(2)自然条件: (3)社会环境:
(4)主观努力: (5)
启示
提炼观点:
五、科技与重大工程专题
Day11:科技(一)天文、历法、数学
人物 时间 唐玄宗时
成果 ①制定了《 》;②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天 影响 既对天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 的发展具有价值。
文 总体 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天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 (1)朝代:北宋;(2)成就:①创制了先进的历法“ ”,有利于农
历 事安排;②著有 一书,综合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
法 科技成就,也包括他自己的不少科学创见,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③改进了浑仪、漏刻等天文观测仪器;④在陕北发现石油矿藏, “ ”
数 这一名称,就是他开始使用的。
学 苏颂 (1)朝代:北宋;(2)成就:主持创制了 。它集观测、演
示和报时于一身,比欧洲同类天文仪器早了数百年。
(1)朝代: ;(2)成就:①研制出 等近 20种天文仪器,主持在全
国范围内天文测量,②编写《 》,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③他
测定的一年时间与现行公历的取值几乎相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 300年。
(二)农学
代表 作者 内容 地位 影响\价值
《 约 70万字,分为农本、 是一部重要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
农 全 明朝科 田制、农事、水利等类。 的 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
学 书》 学家 科学巨著。 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名 《 明朝 把各生产部门分为 18 “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
著 类,几乎涵盖了当时我 和 生产技术,记述
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 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
》 有生产、加工部门。 ” 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三)医药学、地理学
人物 “ ”(称号)
成果 《 》 《 》
时间 唐朝 唐高宗时
医 地位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 的
内容 总结唐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
药 验,重视药物的采集配制使用。
精神 勤奋好学,志向远大,严谨务实,坚持不懈
学 名著 《 》 作者 明朝医药学家
内容 全书约 190万字,共记载药物 1800多种;收录药方 11000多个;还附有 1100多
幅药物形态图。
影响 ,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地 著作 《 游记》 作者 明朝徐霞客
理 内容 记录各地的地貌、地质、水文、植物,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
学 方面,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记述,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11 / 16
{#{QQABTYqAggCAAgAAABhCUQHqCEIQkAGACYoGgBAcIAAAQQFABAA=}#}
价值 既是 巨著,也是 名著。
写出明朝的三部科技名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著作:
特点:
Day12:(四)重大工程
考察角度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地图
异
路程 以洛阳为中心,航道迂回曲折, 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对隋朝运河进行
航程较长 取直,直通大都,大大缩短航程
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同 作用\影
响\意义
概括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基本情况:
秦长城 明长城 北京城
示
意
图
目的 防御匈奴入侵 为了 为
起止 西起临洮(táo)、 东起 边、西至 ,
东到辽东 总长万余里
构成 城墙主要由黄土 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 宫城(紫禁城,今称故宫)、
或砾石混合黄土 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扎军队, 皇城、内城和外城。特点:
夯筑而成 开展屯田,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 、 、
成一个完整的 。 、
意义 长城成为 的纽带,是
12 / 16
{#{QQABTYqAggCAAgAAABhCUQHqCEIQkAGACYoGgBAcIAAAQQFABAA=}#}
(五)科技发明
名称 概况 传播 意义
造纸 ①西汉时由劳动人民发明; 传入朝鲜、日本、阿拉 便利典籍的流传,促进 造纸
术 ②东汉蔡伦改进。 伯和欧洲等地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术、印
印刷 ①唐朝前期:已经出现 印刷 雕版印刷术:新罗、日 刷术、
术 术;②辽宋夏金:雕版印刷术进一 本和波斯,经波斯传到 指南针
步发展;③ :毕昇发明 印 埃及与欧洲。活字印刷 和火
刷术( 活字);④西夏:泥活字 术:13 世纪时,传入朝 药,是
印刷和木活字;⑤ 朝: 系统 鲜半岛,日本及东南亚 我国古
总结并创新( ),中期 地区,经丝绸之路传 代劳动
活字印刷。 到 ,传入欧洲 人民的
指南 ①先秦: ,可能是 经过 地区传到 “四大
针 制成;②宋代: 的 了欧洲 发明”,
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制成 是
了 ;③北宋末年,中国海
船上开始使用 。
火药 ① 朝时,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在 13世纪传入
②唐末运用到军事领域;③宋元时 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
期,火药更多地用于战争。南宋发 拉伯人传到欧洲。
明 (枪炮始祖);④元朝
用 作筒,发明 。 。
Q1:据上述信息,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特点:
Q2:综上所述,谈谈你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得到的认识\启示:
提炼观点:
六、思想文化专题
Day13:思想(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思想家
时期 人物 著作 思想主张
东汉 王充 《论衡》 反对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神,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倾向,
被后人称为“奇书”(七上 15课 P88)
南朝 范缜 《神灭论》 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七上 21课 P117)
唐朝 主张复兴 ,指责佛教耗费大量财富,加重百姓负担,应全面禁绝。
无神论和 思想的杰出代表。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
构成的;向天呼号,希望它有赏罚,或得到它的怜悯和恩赐,都是极其荒谬的
想法;只要人们掌握了客观规律,人力足以支配自然。
宋朝 程 程颢和程颐认为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他们将 与传统的伦理
( ) 程 道德联系起来,要求人们为人行事必须遵循天理。
宋朝 的集大成者;强调 ,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
( ) 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理学影响:积极: ;
消极:强调 , 人们的精神追求。
明中期 (心学) 是万物的主宰,提倡 “心即理”“ ”和“ ”
13 / 16
{#{QQABTYqAggCAAgAAABhCUQHqCEIQkAGACYoGgBAcIAAAQQFABAA=}#}
黄宗羲 激烈反对 ,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批判“君
明末 为臣纲”的封建教条
清初 顾炎武 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故“保
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王夫之 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思想(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
Q1:结合上述信息,谈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思想发展趋势。
Q2:理学和心学同儒学是什么关系?
提炼观点:
Day14:文化(一)史学
司马 身份 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他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光 地位 司马光与司马迁一起被后人称为“ ”。
史 体例 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学 《资 内容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00 多年的历史。
治通 地位 《 》与《 》,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鉴》 价值 这部书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经验教训,对研究
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资治通鉴》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意为“鉴
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二)文学
地位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 时期。
总特点 (传世诗歌有近五万首)。
唐 人物 “ ” “ ” “ ”
代表作 《静夜思》《早发白帝城》 “三吏”“三别”等 《长恨歌》《琵琶行》等
诗 《将进酒》等
特点 淳朴厚重;“ ”
时期 盛唐时期 由盛转衰的时期 唐朝后期
流派 浪漫主义诗人 现实主义诗人
14 / 16
{#{QQABTYqAggCAAgAAABhCUQHqCEIQkAGACYoGgBAcIAAAQQFABAA=}#}
概括 (1)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词的风格多样,内容广泛。(2)发展: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3)发展原因:
宋
词 (3)结果: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成就 (1)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多首。(2)杰出词人代表: 和
(词风: )、 (词风: )。
诗 宋代的诗也有很大成就。 宋 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作品抒发了爱国情怀。
(1)概况:元朝在前代说唱、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元曲,形式有散曲和杂剧。
元 (2)代表人物: (元朝最优秀的杂剧家,代表作是悲剧《 》)。
曲 、王实甫等。
注意:作家写作是文学,把作品进行表演是艺术,元曲表演影响了明清戏曲的发展。
繁荣 ; ;
明 原因 (印刷术)的发展;文化专制的结果。
清 特点 ,创作更多关注普通民众,体现出浓厚的
小 人文色彩,注重教化、博采众长
说 元末 《三国志通俗演 明朝中期
明初 义》(又称《 》) 《 》
施耐庵《 》 清朝中期 曹雪芹《 》
文化(三)艺术
书 人物
法 特点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作品 《颜勤礼碑》 《玄秘塔碑》
总特点 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
绘 人物 “ ”
唐 画 特点 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吴带当风”
备
作品 (人物画) (宗教画)
成果 敦煌莫高窟 时间 4世纪到 13世纪的 900多年间
代 雕 地点 甘肃 东南鸣沙山 内容 的雕塑和 的壁画
塑 特点 唐朝开凿的石窟,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
意义 反映当时 、 、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和思想文
化,是闻名世界的 。
乐 音乐 唐玄宗创建梨园被奉为戏曲界的祖师爷。相传,由他创作的《
舞 舞蹈 》,吸收西域的艺术元素,节奏明快,配以歌舞,是盛唐时期乐舞的
代表。(第 3课 P19知识拓展)
宋 书法 代表 宋代书法家: 、 、米芾(fú)、 蔡襄,他们的书法各有新意。
元 绘画 特点 , ,技巧成熟
代表 元朝画家: (fǔ)、 (zàn)、黄公望
发展 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1)明朝万历末年,经过改良,昆曲有了
明 昆 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2)清朝前期,
曲 昆曲艺术发展到鼎盛。
清 代表 明朝: 《 》;
作 清朝:洪昇的《 》、孔尚任的《 》
戏 背景 1790年,乾隆皇帝 80岁寿辰时,徽商组织徽剧戏班到京献艺。
京 形成 年间逐渐形成新剧种“ ”,后来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曲 地位 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 ”
剧 启示
15 / 16
{#{QQABTYqAggCAAgAAABhCUQHqCEIQkAGACYoGgBAcIAAAQQFABAA=}#}
Q1: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领先世界的原因。
(1)政治:
(2)经济:
(3)民族和外交:
(4)主观:
(5)
Q2:启示:
提炼观点:
Day15:社会生活
时期 社会风气 中央与地方关系 生活方式
唐朝 尚武: 、积极向上、 ,即 地位较高,能接受诗书、
、刚健豪迈; 中央弱,地方强 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节度使制度) 打球、拔河、射箭、下棋等活动。
宋朝 : 内重外轻,即 随着城市繁荣,市民文化生活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中央强,地方弱 丰富。东京城中娱乐兼营商业的
场所,叫作“ ”。其中专
供演出的圈子,称为“ ”
元朝 四等人制度:(民族政策) 元曲发展(主要指 )——
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利益,对 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朝,流行
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的措 全国在元统一南北后。
施,形成了蒙古人、色目人、
汉人、南人四个等级
明中后期:政治腐败、赋税沉重、土地兼并,导致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
清前 ①政治腐败,官吏结党营私,贪污腐败;②财政危机,国力衰弱;③社会危机,
期 导致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突出。
Q1:宋代以后都市生活的发展趋势:
Q2:经济发展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提炼观点:
16 / 16
{#{QQABTYqAggCAAgAAABhCUQHqCEIQkAGACYoGgBAcIAAAQQFABAA=}#}七下历史期末专题复习默写(15 天)答案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政治专题
Day1:政权更迭
结束长期分裂的统一朝代有: 秦朝 、 西晋 、 隋朝 、 元朝 。
对此你有何认识\启示?
1、中国古代有三个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
虽然统一与分裂并存,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2、秦汉时期都城集中在北方,表明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江南地区从三国时期起开始开发,
东晋南朝至南宋时期连续开发,最终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从东汉末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再到唐末五代十国,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西晋
后与辽宋夏金元时期,北方建立多个少数民族政权,推行汉化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战争和
民族交融是分不开的。
提炼观点:(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国家统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发展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1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
Day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中央\君主专制加强 地方\中央集权加强 选官制度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传说时代 禅让 制
夏、商 世袭 制
周 世袭制 分封 制 世卿世禄制
秦朝 中央集权 制 郡县 制 军功爵制
(确立)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西汉 郡国并行制、 察举 制
(巩固) 中央集权 制 刺史 制度 (汉武帝)
东汉 (汉承秦制) 州牧制度(末年)
三国两晋
南北朝 中央集权 制 西晋实行分封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 制
隋唐 (隋确立,唐
(完善) 完善)
三省六部制(隋确立,唐完善)
①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 州县二级制
决策失误;②三省之间相互协调,相 节度使
互牵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三 (唐中后期)
省长官都是宰相) (藩镇割据)
政治(夺其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 1.军事(收其兵):①杯酒释兵 科举 制
宋朝 法,(增设副宰相和多重机构,分割 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宋发展)
(加强) 宰相的军、财政大权)。 ②文臣管军,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①增加名额
重而无发兵之权;③经常调换军 ②严格考试
队将领,定期换防。 程序,殿试成
2.政治(夺其权):①派文臣担任 为定制;③录
各地长官,三年任期制。②设通 取及名次直
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接由皇帝掌
3.经济(制其钱谷):①取消节度 握,进士成为
收税的权力;②地方设置转运使, “天子门生”
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
元朝 省),山西、山东、河北,直属中
(发展) 书省负责。
中央设置:中书省(行政)、
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宣政院(全国宗教、西藏)
1.政治:①明太祖废丞相,提六部, 八股取士:
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②明成祖设内 科举 制
明朝 阁,权势居首的大学士被称为首辅。 (明朝僵化)
(强化) 2.军事:分兵权,设五军都督府, ①范围:四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 1.政治:①废行中书省,设立三 书五经;②
兵部。 司(掌民政和财政的承宣布政使 标准:朱熹
3.监察:①明太祖设立锦衣卫;② 司、掌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掌 《四书章句
明成祖成立东厂;③明宪宗成立西 军政的都指挥使司。三司的长官 集注》;③格
厂。 由中央任命);②分封诸子为王。 式:八股文。
清朝 雍正创立军机处。 1905 年清末
(顶峰) 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废除。
2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
制度演变的目的:巩固统治 制度演变的趋势: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提炼观点:(1)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国家发展;中国古代统治者通过完善制度使中
央集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稳固统治;
(3)要以辩证地、历史发展地观点来施行某项制度;制度政策的演变影响社会
发展。
Day3:(一)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演变
雏形 形成 完善 发展 僵化 废止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宋朝严格考试程序, 明 朝 实 清末
依才能 设进士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唐玄 殿试成为定制;增加 行八股 (19
取士 科 宗把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取士 05)
变化 明清以前,积极影响为主(利大于弊);明清开始,消极影响为主(弊大于利)。
趋势 积极:考试组织越来越规范;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
消极: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
科举制的影响:(积极、消极)
(1)积极:①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②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
③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④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⑤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
(2)消极:①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流弊日益严重;②扼杀
了人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③强化了封建统治。
提炼观点:制度政策的演变影响社会发展
(二)中国古代治世\盛世局面
治\盛世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康乾盛世”
时期\ 西汉景帝 东汉光武帝 唐太宗 唐玄宗 清朝康熙、雍正、
统治者 乾隆
共同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共同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以民为本,注重改善民生;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共同启示 (1)民心:①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②统治者应施行仁政,
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2)勤俭:成由勤俭败由奢,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3)人才:国家的兴盛离不开人才,应当善用人才,重视培养人才;
(4)政治:①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②吏治清明是国
家繁荣的有力保障,应当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5)政府制定政策要根据实际情况,要符合广大人民利益;
(6)应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7)保持对外开放,加强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提炼观点:(1)顺应民心是统治秩序稳定的基本保证。(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
民心者失天下;成由勤俭败由奢。(3)人才\社会安定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保证。
(三)中国古代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
朝代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措施 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 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文字狱
影响 加强了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趋势 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从多元到统一
提炼观点:(1)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2)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3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
Day4:(四)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雍正改革
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富国强兵
措施 经济:青苗法、募役法、方田 经济:赋税改革,“一条鞭法”;政治: 经济:赋税改革,
均税法;军事:保甲法。 整顿吏治;军事:巩固边防。 摊丁入亩
积极:①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 积极:①简化了税收手续;②减少了 积极:①促进了
影响 增加;②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 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③增加了 人口增长;②增
万多处。 政府税收,取得了积极成效。 加了政府税收。
消极: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严重。
结果 部分成功,基本失败
失败原因:都是为了自救而进行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统治危机(土地兼并)。
提炼观点:(1)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2)改革有利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3)改革是强国之路。
(五)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
起义名称 原因 特点 结果 影响 口号
秦 陈胜、吴 首创 沉重打击了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末 广起义 精神 失 王朝的统治
东 黄巾起义 朝 政 有组织、 沉重打击了东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
汉 腐 有准备、 败 汉的统治,使 大吉
末 败 ; 有宗教 其名存实亡
末 隋末农民 社 会 使隋朝的统治
起义 矛 盾 濒临崩溃
唐 王仙芝、 尖 唐朝受到致命 天补均平
末 黄巢起义 锐 ; 打击
元 朱元璋 百 姓 成功 结束了元朝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末 起义 民 不 的统治
明 李自成 聊生 成功推 直接推翻了 均田免粮(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
末 起义 翻,最 明朝的统治 一个口号明确提出来,标志着中国农民
终失败 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说说这些口号反映了农民的哪些诉求。
反映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反抗封建压迫,追求平等和改善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
提炼观点:(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2)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3)顺
应民心是统治秩序稳定的基本保证。(4)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
Day5:中国历代王朝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和管理
西北地区:(西域\新疆)设置行政机构(方式): :东北地区
(1)汉朝:①西汉: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 册封(方式)
60年,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 (1)唐朝:唐玄宗册封靺鞨族首领大祚荣
央政权(首次)。②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 为渤海郡王(七下第 5课 P28)
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123年,改 设置行政机构(方式):
西域长史府。(七上第 14课 P82) (2)元朝:设辽阳行省(七下第 11课 P61
(2)唐朝: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 地图)
庭都护府。(七下第 5课 P27) (3)明朝:明成祖在黑龙江设奴儿干都司
(3)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 (七下第 15课 P89)
政事务(七下第 11课 P62) (4)清朝:设吉林、盛京、黑龙江将军
(4)清朝:1762年,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
地区的管辖。(七下第 18课 P106)
西南地区:(西藏) 1.台湾 (台湾及南海诸岛):东南地区
(1)唐朝:①和亲(方式):文成公主、 (1)三国时期吴国:230年,吴国孙权派卫
金城公主入藏;②会盟(方式):唐蕃会盟碑; 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大陆
(2)元朝:设置行政机构(方式): 与台湾的联系。(七上第 16 课 P96)
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军政事 (2)隋朝: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流求
务; (今台湾)(七下第 1课 P5 相关史事)
在西藏地方,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中央政 设置行政机构(方式)
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首次) (3)元朝: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
(1)清朝:①册封(方式):1653年顺治帝 台湾(琉球)的管理,是历史上首次在
册封达赖;1713年康熙帝册封班禅; 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七下第
②设置行政机构(方式):1727年(雍正帝 11课 P62)
时)设立驻藏办事大臣;1751年(乾隆帝时) (4)清朝:1684年,设置台湾府;1885
设立噶厦(西藏地方政府); 年设台湾省。(七下第 18课 P104)
③颁布法律(方式):1793年(乾隆帝时) 2.南海诸岛:(1)秦汉:中国人民最早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制定金瓶 (七上第 14课 P83知识拓展);(2)明
掣签制,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七下 清:钓鱼岛、琼州府(七下 18课 P108
第 18课 P104、105) 相关史事)
影响:(1)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
的行政区。
(2)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进一步发展。
提炼观点:(1)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
(2)台湾\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有效的边疆治理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4)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5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
二、民族交融
Day6:中国古代史民族交融(下册)
时期 史实事件 影响
隋唐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详细见下表隋唐时期民族交融)
(1)战争:唐太宗时期击败东突厥;唐高宗时期灭西突厥;(对西域)
(2)和平:①设置行政机构: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对西域)
②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对西藏)③订立盟约:“唐蕃会盟碑”;(对西藏);
④册封:册封渤海国、回纥、南诏等首领。
宋朝 多民族政权并立: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族 (1)战:①消极:给各族人民带
相互学习。 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
(1)战:北宋与辽澶州之战; 经济的发展;②积极:客观上有
南宋岳飞抗金。 利于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
(2)和: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家的发展。
宋夏议和(北宋西夏);宋金议和(南宋); (2)和:①消极:议和对宋朝来
西域的西州回鹘、于阗和喀喇汗接受北宋朝的册封, 说是屈辱的,钱物也给宋朝人
与宋朝形成朝贡关系。 民带来沉重的负担。②积极:加
(3)贸易:边境设榷场贸易 强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文
化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民族交融
元朝 由蒙古族建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
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 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
形成新民族——回回(回族前身) 推动了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
明朝 (1)对东北女真各部:设置行政机构(方式):明 促进了双方经济交流和发展;加强
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 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促进了
(2)对北方蒙古各部(瓦剌、鞑靼):①修筑长城; 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
②册封: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③经济 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交流: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和议”。
清朝 由满族建立,方式\措施:(1)和平:
①册封:1653年顺治帝册封达赖;1713年康熙帝册封班禅;(对西藏)
②设置行政机构:[1684 年(康熙帝时),设置台湾府(对东南)];[1727年(雍正帝时)
设立驻藏办事大臣;1751年(乾隆帝时)设立噶厦(西藏地方政府)(对西藏)];[1762
年,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对西域)]。
③颁布法律:1793 年(乾隆帝时)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 条,制定金瓶掣签制,有
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战争:①1683 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②
康熙帝时,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影响蒙古、西藏、青海等地区的安定,
康熙三次率军亲征,稳定了西藏的局势;③乾隆时期,清军最终平定了准噶尔部,稳定了
西北部边疆地区。④乾隆时期,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
Q1:依据表格,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战争、和亲、册封、设置行政机构、订立盟约、签订和约等。
特点: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平交往(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双向交流,各民族之
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等。
Q2:综上所述,谈谈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发展趋势,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发展趋势:中央对地方及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逐渐加强;少数民族封建化趋势加强,民族共
同体的意识不断加强。 启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间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注意:启示和认识有时是相同的,都可以提炼观点)
提炼观点:(1)民族交融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和平交往是古代民族关系
的主流;(3)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民族交融、多元一体的历史。
6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
(4)战争客观上促进民族交融; (5)民族交融也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中国古代三次民族交融高峰是什么时期?
三、对外交往专题
Day7:(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重心 陆路为主 海陆并举 海路为主
趋势 从隋唐、宋元时期的对外开放到明清时期的闭关自守
方式 和平交往 暴力冲突
促进了 加强了 密切了 推动了 开创了 增进了 使东南 打击了 维护了 导致中
主要 丝绸之 中印文 中日文 海外贸 中外交 中国与 沿海的 西方侵 国家领 国逐渐
影响 路开通 化交流 化交流 易繁荣 通新局 亚非国 倭患基 略势力 土主权 落后于
面 家的友 本解除 完整 世界潮
好往来 流
主要 张骞出 玄奘 鉴真 设立市 马可·波 郑和下 戚继光 郑成功 雅克萨 闭关
史实 使西域 西行 东渡 舶司 罗来华 西 洋 抗倭 收复台 之战 政策
(海路 海路鼎 (对亚 (对日 湾(对 (对俄
为主) 盛 非国 本) 荷兰) 国)
家)
时期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发展 开始 活跃 发达 渐趋衰落
历程
启示 (1)封闭则落后,开放则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友好合作。(2)我国目前的
开放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
道路。(3)对外国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学习。
Q1:总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唐朝:和平友好,双向交流;
明朝:友好交往与战争冲突并存(前期和平,后期冲突)
总特点:交往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并举再到以海路为主;
经历了由主动开放到闭关自守的过程;
对外交往以和平交流为主,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交往具有双向性。
提炼观点:(1)对外交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促进社会发展;
(2)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繁荣\经济发展;
(3)中外交往促进文化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4)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和平性
(二)中国古代主要交通路线
汉代陆上丝绸
之路示意图
7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
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宋代海外
贸易图
元朝
交通
图
郑和
下西洋
路线图
Q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变化的因素。
因素:政府的对外政策;周边民族政权的影响;社会的稳定程度;科技的发展水
平。
Q2:综上探究,谈谈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影响: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华文明,如四大发明、儒学、汉字
等向外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Q3:元朝使用的交通制度是?目的是?作用\影响是?
制度:驿传制度。目的:为及时传递中央政令,加强对地方的管辖。
作用\影响: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8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
四、经济专题
Day8:农业的发展:(一)农业政策
时期 概况 水利工程
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 都江堰
秦朝 灵渠
汉朝 西汉: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
产;东汉:汉光武帝释放奴婢,减轻田租,王景治理黄河
隋唐 隋文帝减轻百姓赋役负担;唐太宗、武则天减轻百姓负担,重视发 隋唐大运河
展生产;唐玄宗前期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整顿漕运,改革税制 等
宋朝 王安石变法,鼓励垦荒并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元朝 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忽必烈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 元朝大运河
明朝 明太祖允许民众开垦荒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组
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
清朝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黄
前期 河、淮河以及大运河,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Q1:根据表格内容,归纳历代统治者对农业发展的共同态度以及带来的共同结果。
共同态度:鼓励\重视农业发展。 共同结果: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Q2: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的原因。
作用:蓄水灌溉,内河航运,防洪排涝。
原因:中国古代长期以封建小农经济为主,其中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必须兴修水利保证农业
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历史上中国水患严重。
(二)生产工具革新
考察角度 时期 时代 名称 功能
七上第 2课 距今约 7000年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骨耜)
七上第 8课 夏商周时期 青铜时代 青铜农具(云纹铜锸) 翻土耕作
七上第 5课 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
七上第 12课 西汉时期 铁 耧车 播种
七上第 16课 三国时期(曹魏) 器 牛转翻车 灌溉
七下第 3课 唐朝前期 时 曲辕犁 耕作
七下第 3课 唐朝前期 代 筒车 灌溉
七下第 12课 宋代 秧马 水稻插秧
共同作用 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趋势 生产工具不断进步,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动力从人力到畜力(牛耕)
\特点 再到自然力(筒车);材质从石器、骨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
启示\认识 生产工具的革新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创造力的体现。
提炼观点:(1)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革新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2)开拓创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提示:所有的发明创造都
可用本句)。
9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
Day9:(三)农业的发展成果(下册)
时期 人物 发展成果 工具 影响
唐朝 太宗、武则 垦田面积扩大,生产技术改 曲辕犁和 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
天、玄宗 进,兴修水利,种植茶叶 筒车 量
宋朝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 秧马;从 “苏湖\常熟,天下
位;复种技术也得到推广; 越南引进 足”;南宋时,经济重
茶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 占城稻 心南移完成
明朝 明太祖 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 《农政全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
甘薯、花生等作物 书》徐光启 一步加深
清朝 康熙、雍 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 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
正、乾隆 良新品种 高。
提炼观点:(1)重视农业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2)自然环境对
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影响较大。(3)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经济交流促进
经济发展。
(四)手工业的发展成果(下册)
时期 行业 发展成果
唐朝 1.陶瓷业: 南青北白唐三彩; 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
2.纺织业: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妙) 似银,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3.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也有发展。
宋朝 1.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于海南 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南宋
岛,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元
2.制瓷业: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 朝时烧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术
时代(五大名窑); 的高超水平。广州、泉州、明州的
3.矿冶业:煤大量开采,广泛用于冶铁炼钢; 造船业水平很高,南宋沿海地区制造
4.造船业:,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 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水密
位。 隔舱),配备了指南针。
明朝 1.棉纺织业向北方推广;2.南北方都涌现出 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
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3.手工业制品畅销海 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内外。
清朝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颇具规
前期 产品精良; 模。
(五)商业的发展成果(下册)
时期 发展成果 影响
唐朝 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国内贸易兴盛,出现了 长安既是政治、经济、文
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益州等大都市,实行 化交流中心,也是闻名中外
坊市制度。草市逐渐兴起,海陆两丝路畅通。 的国际大都市。
宋元 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北宋东京、 空间:①人口聚集或流动性
时期 南宋临安和元大都,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 大的地方都可以开设店铺;
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②城市和乡村的交通要道发
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 展成为重要的商贸区;时
早的纸币“交子”;南宋“会子”;元朝宝钞; 间: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展。
明清 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出现了商 促进了人口增长,推动了
时期 帮,如山西晋商、安徽徽商;清朝实行闭关政 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
策,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展
Q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
变化:交易地点从城市扩展到乡镇,逐渐形成全国商业网;海陆贸易并行,海外
贸易受政策限制规模缩小;交易媒介从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金属货币并行。
Q2:根据上述信息,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0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
特点:商业形式多样(如草市、夜市);货币种类丰富;对外贸易发达。
Day10:(六)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下册)
(七)货币的变化
货币
图片
名称 各国货币 圆形方孔 五铢钱 开元 契丹 西夏 交子 会子 宝钞
半两钱 通宝 货币 货币
时期 春秋战国 秦朝 西汉 唐朝 辽 西夏 北宋 南宋 元朝
现象 分裂 统一 分裂 统一
趋势 形制上:由币制混乱到币制统一;材料上:由金属货币到纸币
原因 由币制混乱到统一:①国家实现了统一,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②金属冶炼
技术的进步。
由金属货币到纸币:①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②印刷技术的进步
影响 币制统一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发展;
纸币便于携带,促进了商业贸易繁荣
观点 ①中国古代货币源远流长;②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见证了商品经济的逐渐繁
荣;③货币见证历史发展的轨迹;④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
(八)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时期 秦汉时期 东晋南朝时期 唐朝 南宋
程度 北重南轻 南北平衡 开始南移 南移完成(南重北轻)
方向 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过程
原因 (1)主要原因: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
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社会环境: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4)主观努力:南下移民和
当地民众共同努力;(5)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
11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
启示 ①重视人才,发挥人才优势;②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引进,不断创
新;③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④政局稳定\社会安定是经济
发展的前提;⑤主动团结协作;⑥政府应当制定合理政策。
提炼观点:(1)劳动力的增加是社会进步发展有力的重要基础;(2)劳动力迁移
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关键的因素。
五、科技与重大工程专题
Day11:科技(一)天文、历法、数学、农学
人物 僧一行 时间 唐玄宗时
成果 ①制定了《大衍历》;②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天 影响 既对天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具有价值。
文 总体 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天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 沈括 (1)朝代:北宋;(2)成就:①创制了先进的历法“十二气历”,有利于农事
历 安排;②著有《梦溪笔谈》一书,综合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
法 成就,也包括他自己的不少科学创见,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③
、 改进了浑仪、漏刻等天文观测仪器;④在陕北发现石油矿藏, “石油”这一名
数 称,就是他开始使用的。
学 苏颂 (1)朝代:北宋;(2)成就:主持创制了水运仪象台。它集观测、演示和报
时于一身,比欧洲同类天文仪器早了数百年。
郭守 (1)朝代:元朝;(2)成就:①研制出简仪等近 20种天文仪器,主持在全国
敬 范围内天文测量,②编写《授时历》,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③他测定的
一年时间与现行公历的取值几乎相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 300年。
(二)农学
代表 作者 内容 地位 影响\价值
《农 徐光启 约 70万字,分为农本、 是一部重要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
农 政全 明朝科 田制、农事、水利等类。 的农业科 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
学 书》 学家 学巨著。 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名 《天 明朝 把各生产部门分为 18 “中国 17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农业
著 工 宋应星 类,几乎涵盖了当时我 世纪的工 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记述了
开 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 艺百科全 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
物》 有生产、加工部门。 书” 水平的科学技术。
(三)医学、地理学
人物 孙思邈“药王”(称号)
成果 《千金方》 《唐本草》
时间 唐朝 唐高宗时
医 地位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内容 总结唐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
药 验,重视药物的采集配制使用。
精神 勤奋好学,志向远大,严谨务实,坚持不懈
学 名著 《本草纲目》 作者 李时珍 明朝医药学家
内容 全书约 190万字,共记载药物 1800多种;收录药方 11000多个;还附有 1100多
幅药物形态图。
影响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地 著作 《徐霞客游记》 作者 明朝徐霞客
理 内容 记录各地的地貌、地质、水文、植物,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
学 方面,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记述,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价值 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
写出明朝的三部科技名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12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
著作:《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
特点:①都是总结性著作;②都体例完备,篇幅宏大;③都来源于实践,服务民
生;④都流传海外,影响深远
Day12:(四)重大工程
考察角度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地图
异
路程 以洛阳为中心,航道迂回曲折, 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对隋朝运河进行
航程较长 取直,直通大都,大大缩短航程
直接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 便利南粮北运
根本目的 巩固统治
同 作用\影 ①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②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响\意义 ③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④有利于南北文
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概括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基本情况:
隋朝大运河:隋炀帝于 605年起令人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全长 2700多千米,三个
重点南北中,北涿郡南余杭,中间一点是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邯沟、江南河,连接
五大水系为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元朝大运河:忽必烈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
都。
秦长城 明长城 北京城
示
意
图
目的 防御匈奴入侵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南扰 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起止 西起临洮(táo)、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
东到辽东 万余里
构成 城墙主要由黄土 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 宫城(紫禁城,今称故宫)、
或砾石混合黄土 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扎军队, 皇城、内城和外城。特点:
夯筑而成 开展屯田,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 规模宏伟、布局均衡、
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完整和谐、皇权至上。
意义 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13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
(五)科技发明
名称 概况 传播 意义
造纸 ①西汉时由劳动人民发明; 传入朝鲜、日本、阿拉 便利典籍的流传,促进 造 纸
术 ②东汉蔡伦改进。 伯和欧洲等地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术、印
印刷 ①唐朝前期: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新罗、日 提高了印刷效率,加 刷术、
术 ②辽宋夏金:雕版印刷术进一步发 本和波斯,经波斯传到 快了图书的普及和 指南针
展;③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埃及与欧洲。活字印刷 文化的传播,促进了 和 火
(泥活字);④西夏:泥活字印刷和 术:13 世纪时,传入朝 人类文明的发展。 药,是
木活字;⑤元朝:王祯系统总结并 鲜半岛,日本及东南亚 我国古
创新(转轮排字法),中期锡活字印 地区,经丝绸之路传到 代劳动
刷。 波斯,传入欧洲 人民的
指南 ①先秦:司南,可能是天然磁石制 经过阿拉伯地区传到了 推动世界经济文化 “四大
针 成;②宋代:人造磁铁的钢针安置 欧洲 的交流和发展;促进 发明”,
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制成了罗盘; 了欧洲航海家开辟 是中华
③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 新航路和实现环球 民族对
指南针。 航行。 世界文
火药 ①唐朝时,中国人发明了火药;② 在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 明发展
唐末运用到军事领域;③宋元时期, 区,14 世纪初又经阿拉 和作战方式产生影 的重大
火药更多地用于战争。南宋发明突 伯人传到欧洲。 响 贡献。
火枪(枪炮始祖);④元朝用金属
作筒,发明火铳。
Q1:据上述信息,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特点:侧重农业、手工业、医药学等应用型科技;以经验总结为主;在传承中创
新发展,且注重总结;成就辉煌,领先当时的世界。
Q2:综上所述,谈谈你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得到的认识\启示:
古代科技成就辉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杰出人物推动科技的发展,要注重
人才培养;要加强对古代科技的研究和传承,更好的保护我们宝贵的遗产;创新
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提炼观点:(1)科技创新促进社会\文化发展。(2)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农业发展。
(3) 杰出人物促进社会发展;(4)中国古代科技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是人民智
慧的结晶。
六、思想文化专题
Day13:思想(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思想家
时期 人物 著作 思想主张
东汉 王充 《论衡》 反对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神,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倾向,被后人称为“奇书”(七上 15课 P88)
南朝 范缜 《神灭论》 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七上 21课 P117)
唐朝 韩愈 主张复兴儒学,指责佛教耗费大量财富,加重百姓负担,应全面禁绝。
柳宗元 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
元气构成的;向天呼号,希望它有赏罚,或得到它的怜悯和恩赐,都
是极其荒谬的想法;只要人们掌握了客观规律,人力足以支配自然。
宋朝 程颐 程颢和程颐认为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他们将天理与传
(北) 程颢 统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要求人们为人行事必须遵循天理。
宋朝 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
(南) 道德和社会秩序。
理学影响: 积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
消极:强调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精神追求。
明中期 王守仁 (心学)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 “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14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
黄宗羲 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批判
“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
明末 顾炎武 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
清初 故“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
厚古薄今。
思想(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
Q1:结合上述信息,谈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思想发展趋势。
封建统治者逐渐加强对思想的控制;从多元到统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部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
Q2:理学和心学同儒学是什么关系?
理学、心学都是以儒学为根本发展而来,体现了儒学通过内部创新实现自我更新
的生命力。
提炼观点:(1)思想是时代变革的反应;(2)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3)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儒家思想影响后世深远;(4)大一统思想政策对社会发展产
生深远影响。(5)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禁锢思想会阻碍社会进步。
Day14:文化(一)史学、文学
司马 身份 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他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光 地位 司马光与司马迁一起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史 体例 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学 《资 内容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00 多年的历史。
治通 地位 《资治通鉴》与《史记》,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鉴》 价值 这部书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经验教训,对研究
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资治通鉴》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意为“鉴
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地位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总特点 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数量众多(传世诗歌有近五万首)。
唐 人物 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 白居易“诗王”
代表作 《静夜思》《早发白帝城》 “三吏”“三别”等 《长恨歌》《琵琶行》等
诗 《将进酒》等
特点 飘逸洒脱 淳朴厚重;“诗史” 通俗易懂
时期 盛唐时期 由盛转衰的时期 唐朝后期
流派 浪漫主义诗人 现实主义诗人
15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
概括 (1)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词的风格多样,内容广泛。(2)发展: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宋代时,商业
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宋 受到市民的欢迎(原因)。
词 (3)结果: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成就 (1)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多首。(2)杰出词人代表:苏轼和辛弃疾(词
风:气势豪迈)、李清照(词风:委婉)。
诗 宋代的诗也有很大成就。南宋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作品抒发了爱国情怀。
(1)概况:元朝在前代说唱、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元曲,形式有散曲和杂剧。
元 (2)代表人物:关汉卿(元朝最优秀的杂剧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马致远、
曲 王实甫等。
注意:作家写作是文学,把作品进行表演是艺术,元曲表演影响了明清戏曲的发展。
繁荣 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繁荣;
原因 科技(印刷术)的发展;文化专制的结果。
明 特点 世俗化、通俗化、平民化,创作更多关注普通民众,体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
清 注重教化、博采众长
小 元末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中期 吴承恩《西游记》
说 明初 (又称《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清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
文化(二)艺术
书 人物 颜真卿 柳公权
法 特点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作品 《颜勤礼碑》 《玄秘塔碑》
总特点 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
绘 人物 阎立本 吴道子“画圣”
唐 画 特点 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吴带当风”
作品 《步辇图》(人物画) 《送子天王图》(宗教画)
成果 敦煌莫高窟 时间 4世纪到 13世纪的 900多年间
雕 地点 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 内容 造型精美的雕塑和色彩绚丽的壁画
代 塑 特点 唐朝开凿的石窟,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
意义 反映当时中外交流、民族交往、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和思想文化,是闻
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乐 音乐 唐玄宗创建梨园被奉为戏曲界的祖师爷。相传,由他创作的《霓裳羽衣
舞 舞蹈 曲》,吸收西域的艺术元素,节奏明快,配以歌舞,是盛唐时期乐舞知识
拓展的代表。(第 3课 P19知识拓展)
书法 代表 宋代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fú)、 蔡襄,他们的书法各有新意。
宋 绘画 特点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成熟,突出体现在山水、花鸟和风俗画的创
元 作中。
代表 元朝画家:赵孟頫(fǔ)、倪瓒(zàn)、黄公望
发展 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1)明朝万历末年,经过改良,昆曲有了
昆 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2)清朝前期,
明 曲 昆曲艺术发展到鼎盛。
代表 明朝:汤显祖《牡丹亭》;
清 作 清朝: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背景 1790年,乾隆皇帝 80岁寿辰时,徽商组织徽剧戏班到京献艺。
戏 京 形成 道光年间逐渐形成新的剧种“皮黄戏”,后来被称为“京戏”或 “京剧”。
16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
地位 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曲 剧 启示 (1)艺术要大胆创新、博采众长,不能因循守旧。
(2)开放不仅适用于发展经济,也适用于发展艺术。
(3)民族艺术的创新要结合实际,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Q1: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领先世界的原因。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2)经济: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3)民族和外交:民族交融加强,对外交往活跃,频繁的交流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4)主观:杰出人物的努力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5)继承前代的科技、文化成果,并进行创新。
Q2:启示:经济发展是文艺繁荣的前提;优秀的文艺作品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提炼观点:
(1)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发展。(“四大发明”的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佛教
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活字印刷术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创新;
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
(3)民族交融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4)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和平性。(海陆丝绸之路体现中华
文明和平性、佛教传入影响中国绘画、雕塑艺术的发展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
性)。
Day15:社会生活
时期 社会风气 中央与地方关系 生活方式
唐朝 尚武: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外重内轻,即 女子地位较高,能接受诗书、音
兼容并包、刚健豪迈;“宁为 中央弱,地方强 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
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节度使制度) 球、拔河、射箭、下棋等活动。
宋朝 崇文抑武:“万般皆下品,唯 内重外轻,即 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的文化生
有读书高” 中央强,地方弱 活更丰富。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叫作“瓦子”。瓦子中有许多专
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元朝 四等人制度:元朝统治者为 元曲发展(主要指杂剧)——形
维护利益,对不同民族采取 成于宋代,兴盛于元朝,流行全
差别对待的措施,形成了蒙 国在元统一南北后。
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四个等级
明中 政治腐败、赋税沉重、土地兼并,导致社会动荡
后期
清前 ①官场腐败 ②军纪败坏,军备废弛③机构臃肿、国力虚弱④土地兼并,贫富分化严
期 重,人地矛盾尖锐。
Q1:宋代以后都市生活的发展趋势: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
Q2:经济发展与都市生活的关系:相互促进。
①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为都市文化生活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②都市文化生活的丰富也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繁荣。
提炼观点:
(1)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促进文学艺术的进步\丰富社会生活的方式。
17 / 17
{#{QQABSY4ohggwggSACRxqUUGaCEoQsIIgLYoMgQCQqAxKQQFI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