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押题预测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4秋 济南期末)有学者提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该学者旨在表明( )
A.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局面
C.西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D.北魏灭亡了前秦完成统一
2.(2024秋 东莞市期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此诗相传为李白所作,根据历史知识,诗中的“二龙”实际指的是( )
A.周瑜军队与曹操军队 B.刘备军队与曹操军队
C.孙权军队与曹操军队 D.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
3.(2024秋 鞍山期末)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
A.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
B.使大一统的局面遭到了破坏
C.使南北方的对立进一步加强
D.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4.(2024 南关区一模)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5.(2024 七里河区校级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6.(2023秋 康平县期末)“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得到大规模开发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7.(2023秋 河北区期末)据西晋史料记载,从北方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认为自己是大禹后代。这些历史现象说明( )
A.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B.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产生认同
C.鲜卑族匈奴族完全融入汉族
D.内迁民族受到西晋的残暴统治
8.(2024春 南宁月考)当代史学家朱绍侯评价孝文帝改革时指出:“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尊重妇女的意识等。”材料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 )
A.推行汉化政策增强北魏的实力
B.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C.推动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D.使鲜卑文化在北方获主导地位
9.(2023秋 交口县期末)“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10.(2024 昂仁县一模)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11.(2024 平阴县一模)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正确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形势”的图示是( )
A. B.
C. D.
12.(2024 南昌一模)“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13.(2024 临邑县模拟)如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4.(2024 德城区一模)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书画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15.(2023秋 叙永县校级期末)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是西晋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导致西晋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
A.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B.匈奴起兵,攻灭西晋
C.封王争权夺利,爆发“八王之乱”
D.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败
期末押题预测 三国两晋南北朝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4秋 济南期末)有学者提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该学者旨在表明( )
A.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局面
C.西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D.北魏灭亡了前秦完成统一
【分析】本题考查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少数民族与汉人的交往愈发频繁.民族进一步融合。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百姓渴望统一,结束战乱。百姓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总之,那时的中国正孕育着新的统一局面,A项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局面,但材料强调其出现统一局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材料还涉及其他朝代,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北魏统一了北方,并未实现全国统一,该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2.(2024秋 东莞市期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此诗相传为李白所作,根据历史知识,诗中的“二龙”实际指的是( )
A.周瑜军队与曹操军队 B.刘备军队与曹操军队
C.孙权军队与曹操军队 D.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材料“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和所学知识可知,此诗与赤壁之战有关。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题干诗中的“二龙”实际指的是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D项正确;其他选项都不是,排除AB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
3.(2024秋 鞍山期末)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
A.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
B.使大一统的局面遭到了破坏
C.使南北方的对立进一步加强
D.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正确认识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解答】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州郡割据,政权众多且相互混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蜀、吴各自在其统治区域内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政权,结束了局部地区的混乱割据状态,实现了局部统一,例如曹魏政权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北方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三国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A项正确;大一统局面早在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时就已经遭到破坏,而三国鼎立局面相对东汉末年的极度混乱,是一种从无序走向相对有序的过程,并非进一步破坏大一统局面,B项错误;三国鼎立局面下,虽然魏在北方,蜀、吴在南方,但各国为了增强实力,都注重发展经济,加强内部治理等,并非单纯加强南北方对立,而且各国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情况,C项错误;三国鼎立局面下,各国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曹魏推行屯田制,蜀汉诸葛亮发展水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孙吴开发江南等,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4.(2024 南关区一模)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故A符合题意;孝文帝改革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B;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图片说明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中①处应为人口迁徙。
5.(2024 七里河区校级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
【解答】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6.(2023秋 康平县期末)“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得到大规模开发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分析】本题以南朝《宋书》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我国古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的知识。
【解答】汉朝时期,江南地区尚未开发,经济比较落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由于北方人的南迁等原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得到发展,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的相关史实。
7.(2023秋 河北区期末)据西晋史料记载,从北方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认为自己是大禹后代。这些历史现象说明( )
A.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B.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产生认同
C.鲜卑族匈奴族完全融入汉族
D.内迁民族受到西晋的残暴统治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据西晋的史料记载,从北方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认为自己是大禹后代”可知,这种现象说明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并没有体现民族间的交融,排除A项;题干现象不能说明鲜卑族匈奴族完全融入汉族、内迁民族受到西晋的残暴统治。排除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以及表现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2024春 南宁月考)当代史学家朱绍侯评价孝文帝改革时指出:“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尊重妇女的意识等。”材料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 )
A.推行汉化政策增强北魏的实力
B.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C.推动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D.使鲜卑文化在北方获主导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而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解答】材料“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尊重妇女的意识等。”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注意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9.(2023秋 交口县期末)“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分析】本题以“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曹操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曹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统一黄河流域,招募流民、士兵垦田,重视人才,发展经济,为中国历史的进步作出杰出贡献,所以分析材料可知,描述的是曹操的一生,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曹操的有关内容。
10.(2024 昂仁县一模)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分析】本题考查官渡之战。掌握官渡之战发生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解答】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官渡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1.(2024 平阴县一模)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正确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形势”的图示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以“三国鼎立形势“的图示为切入点,考查三国鼎立。
【解答】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位于我国北方;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位于我国西南;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位于我国东南。因此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三国鼎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2024 南昌一模)“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分析】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解答】“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3.(2024 临邑县模拟)如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907年唐朝灭亡,故③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4 德城区一模)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书画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知识,注意从图片中找到有效信息。
【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各民族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和谐,民族融合。据“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2023秋 叙永县校级期末)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是西晋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导致西晋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
A.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B.匈奴起兵,攻灭西晋
C.封王争权夺利,爆发“八王之乱”
D.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败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晋。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解答】导致西晋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导致西晋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