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语文下册作文复习指导《情真意切巧虚构》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语文下册作文复习指导《情真意切巧虚构》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5 12:5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情真意切巧虚构》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写作水平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并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所谓“有创意的表达”,就是对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情节进行“艺术再加工”。这正如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同样,在初中的作文课上,我们也可以以作文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尽情抒写他们心中的真情。
而帮助学生达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作文中运用虚构的构思方法,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筛选身边的生活素材,从而更有创意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位置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强调要写真人真事,真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感。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许多写得好的作文常常是虚构之作,只是这些作品编得圆熟而已,说明写作往往离不开虚构,更离不开想象。虚构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学生作文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虚构可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提高文学修养。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说:“虚构愈切近真实愈好,情节愈逼真、愈有可能性,就愈使读者喜欢。”所以虚构法必须是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以一定的生活体验为基础,有一定提炼、概括生活的能力,即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也正是虚构的魅力所在。
2.本节的具体内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虚构》这是一节融知识与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践性为一体的学、思、写并进的作文课。原则上是以教师下水作文做为实例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如何进行虚构”的方法与标准;然后通过当堂练习来落实本节目标的达成,最后以课堂评价表来检测目标达成情况。具体设计是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分析虚构的前提条件是以现实生活素材为基础,然后通过对教师下水作文的比较阅读,以教师与学生的“答记者问”的形式,分析归纳虚构的第一种方法“移花接木法”。通过对第二次修改的立章进一步的质疑修改,学生分析总结虚构的第二种方法“添枝加叶法”,然后动笔实践修改,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对日见难度的作文题,没有多少社会阅历与生活积累的学生,要写好一篇作文,或是考场上拿个较好的分数,如果不加以适当想象和虚构填充,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升学的压力和枯燥的生活使学生远离了社会生活,阻碍了学生对生活真谛的理解。当他们的作文只能东拼西凑,矫情造作的时候,那是教育真正的失败。 
写作的真实,贵在情感的真实,而并非是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句句对现实生活的直观记录。实践告诉我们,杜绝学生作文中的虚构,不仅会使写作训练举步维艰,也会使学生在考试中吃亏。面对现实,我们要解决的不是能不能虚构的问题,而是怎样进行合理的虚构,发挥其最大作用,提高文章的审美价值的问题。张抗抗曾经说过:“小说是我,散文更是我。虚构的小说,真实在生活的本质;而散文,本应是一个里里外外透明的真实。”由此看来,写作的真实在于对生活本质的真实反映,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教师在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虚构的方法,并明确虚构的目的在于表现生活的真实,这与表情达意的真实并不矛盾。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猜想,了解什么是作文中的虚构。
2.通过比较阅读,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作文虚构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什么是虚构,作文虚构和虚假有什么区别。
2.通过比较阅读,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作文虚构的两种方法。
教学方法:
1.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第一种虚构方法,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完成本节课重点。
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用一则《国王和三个画师》的故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及要达成学习目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利用故事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出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活动,学生对于本节课要做什么便有了方向感,同时也会使本节课课堂显得清晰、明了。】
二、活动一:说一说,明确什么是虚构。
1.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虚构等于虚假吗?
2.明确作文虚构:
虚构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指我们在作文时在掌握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加工,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
从这个概念里,我们可以看到虚构有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要素:“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综合加工”,虚构不等于说假话。它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对所选材料进行艺术加工,从而达到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对话,让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作文中虚构,并且明确虚构不等于虚假。】
三、活动二、三结合:边学边练,边练边悟。
(一)环节1: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掌握“移花接木”虚构法。
1.请同学们阅读讲义中的两篇文章,比较原文和改后的文章,有哪些不同?
2.学生阅读思考。小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
那么对于改文作者虚构了哪些情节?为什么要这么虚构?我们请作者和我们谈谈这个问题,好吗?
4.教师和学生互动,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交流。
备用资料:
这篇文章的构思,为了突出“温暖”这一关键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虚构了三个细节,第一虚构了过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其实我的生日是腊月二十九,是永远不可能在学校过的。其次是父亲送的饺子,其实高中三年父亲给我送了很多东西,我特意虚构了饺子,和生日吻合起来,并且在文中饺子已经变成感情的载体-----父母对我爱的象征,我们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往往觉得太空了,不知道如何表达,我们就可以找一个物做感情的载体,象鲁迅先生笔下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山海经》,就是长妈妈爱的象征,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父爱的浓缩。这样,我们的文章就具体可感了。做到这两点我觉得还不够,我又特意虚构了冬天,并且是下着雪的冬天这个特定的环境,这样,父亲的形象就突出出来,父爱就具有了感染力。
同学们,这三个细节都是真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为表达感情的需要,我进行了加工,把它们巧妙的安排在同一瞬间出现,这种虚构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移花接木法。
5.练习:运用“移花接木法”以《放学路上》为题展开合理想象,巧妙构思。
(学生思考,口头交流。)
【设计意图:以老师自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作经历来讲解虚构的第一种方法,对学生而言更容易接受,同时通过比较阅读,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的难点之一。】
(二)环节2:通过拓展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添枝加叶法。
1.问题:第二篇文章还有哪些细节需要进一步修改?(小组内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作文虚构的第二种的方法:“添枝加叶法”。
在作文中描写某一真实事件,事件本身简单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淡,或者只有一个轮廓、梗概,这就要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细节(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使之曲折生动,丰富深刻。
3.学生运用“添枝加叶法”对细节内容进行修改。
4.集体交流。
5.运用观察量表评价所写内容。
6.总结:师生合作朗读修改后的文字,并进行评价。
这段文字不仅对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了细致刻画,还有对我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父亲带给自己的温暖和感动,并且运用修辞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掌握作文虚构的第二种方法,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堂总结:教师围绕本节课学到的两种虚构方法进一步启迪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大胆尝试,努力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五、拓展与作业:
作业:守望日记
48小时守望,寻找和记录爱的踪迹。
1.说明:对父母仔细观察两天,也就是4
( http: / / www.21cnjy.com )8小时,观察父母的一言一行,把父母关爱自己的言行-------特别是细节,全部记录下来。思考父母平凡的言行中,包含着怎样的心意。
2.参考方式:
观察和了解父母的习惯(如习惯动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头语、说话声音的大小、口味、穿着、作息时间、交际)或爱好,哪一样是因你而形成或发生了改变的。问清楚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习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做记录。
3.作业方式:
请将以上记录内容写在随笔本上,然后运用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课学到的两种虚构方法进行巧妙构思,以《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在这一过程中你收获的感动与感悟。
【设计意图:以感悟父爱、母爱为主题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计作业,同时将课堂所学虚构方法与提高思想与生活关连起来。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的观察,思想的锤炼,以守望日记的形式,进行深度的写作训练。】

板书设计:



虚构


巧妙构思

移花接木法

创设情境

添枝加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