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重要变化。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二、明清文化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科技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思考1:结合教材和地图,分析“地主谭晓成功致富”(P82)的原因?
(一)农业
①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推广。
大幅提升粮食总产量,丰富农产品结构。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农业
①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推广。
②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副业增加收入。
突破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经营性地主
大幅提升粮食总产量,丰富农产品结构。
明清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规模在前代基础上继续有所扩大,技术也有所提高。如制瓷业中以吹釉法代替过去的刷釉法,施釉更加均匀光泽,有利于烧制大型瓷器。采矿业较多地使用火药爆破技术,冶炼业则广泛利用煤为燃料,并使用活塞式木风箱。丝织业中改进了提花织机,使织品档次提高,更加富千变化。
思考2: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明清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二)手工业
①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二)手工业
②新经营方式(工场)的出现,自由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①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思考2: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明清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思考3:结合图片从不同角度分析明清商业如何“超越前一个历史阶段”?
③城镇: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①货币:海外贸易刺激白银流入
②商帮:徽商、晋商、宁波商人等
促进长途、大额贸易发展和商业资本集聚
地区贸易网络核心
全国贸易
国际贸易
区域贸易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三)商业
地域性商帮形成
全国贸易网络联通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三)商业
思考3:如果你是黄崇德,你会如何使用这些巨额财富,请说明理由”?
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徽商,最初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后来他将这些财富用于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4: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是什么?
经济的局限性:
①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②专制统治僵化,压制和阻碍社会进步和转型。(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购田置地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
吴敬梓,安徽全椒人
曹雪芹,生于南京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
李贽,福建泉州人
徐光启,上海人
探究二:为什么“东南人士,姑苏最盛”?
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二、明清文化的发展与局限
(一)思想领域的变化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代表作《传习录》
“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
陆九渊,抚州金溪人,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 陆王心学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 》
二、明清文化的发展与局限
(一)思想领域的变化
—— 王阳明心学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王阳明:《传习录》
①宇宙观:良知即天理
②人生观:“致良知”
③方法论:“知行合一”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传习录》
对比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 认识“理” 理在心外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向外求理)
相同 世界本原 思想实质 理是世界的本原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维护专制统治 二、明清文化的发展与局限
(一)思想领域的变化
—— 王阳明心学
理在心内
致良知、知行合一
(向内求理)
①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②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③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李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出身商业世家。被明政府以“惑世诬民”罪名迫害致死,著作《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被列为禁书。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焚书》
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以及官场的欺诈。
提倡个性自由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
——《续焚书》
蔑视权威和教条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焚书》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离经叛道第一人
黄宗義,浙江余姚人。宇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代表作:《明儒学书》、《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本名绛,世称亭林先生。
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都国利病书》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代表作:《船山道书》、《读通鉴论》《宋论》。
清初三大儒
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②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①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主张“众治”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概括)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经世致用”(实学)
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但未撼动儒学的正统地位。
时期 人物 代表成果 历史地位/意义 特征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 (传教士) 永乐朝 清朝 康熙朝 乾隆朝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几何原本》,绘《坤舆万国全图》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西学东渐)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①
经验总结性
著作多
②
以实用科技为主
③
西方近代科技传入
二、明清文化的发展与局限
(二)科技
明清时期 中国 西方
经济 工业革命
政治 资产阶级革命
思想 启蒙运动
科技 自然科学
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但未撼动儒学的统治地位;
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但缺少创新成就,逐渐落后于西方;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对外闭关锁国。
小结:概括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对比中西方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