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二单元第7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二单元第7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5 13: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邹平县明集初中
李波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探讨研究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欲扬先抑的写法。
4.品味并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渗透相关的写作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语言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搞懂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絮说
惶急
疮疤
诘问
霹雳
辟头
画舫
模样

渴慕
2、谈谈作者的相关信息:(学生回答后出示多媒体补充形成完整认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
从像片中可以看出鲁迅是非常严肃和冷峻的,像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自己标榜的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他的作品,尤其是杂文,像匕首、像投枪,直插敌人的心脏,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但是鲁迅在回望自己成长岁月的时候,还是充满了温情。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就选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大家说说回忆性散文集是什么意思,也就是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里面的人和事是真实的。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就有了一个给自己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位长妈妈。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谈一谈:你从文中读出了怎样的阿长?
提示: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2、给大家一个机会,若你要雇一位保姆,你会雇佣阿长吗?谈谈自己的理由。
大家谈了自己的意见,对阿长的感情各异,我很关心的是鲁迅对自己保姆满意吗?
3、快速阅读课文,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师生共同梳理出感情变化的过程: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结合标示过程,小结文章内容。
三、重点研读,体悟感情
1、文中写了阿长很多事,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件事?
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我们将目光锁定在这一部分,研读一下。
2、共同理清内容层次
:“我”渴慕着绘图《山海经》——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我”的反应。
大家有没有注意这部分有一个重大的疏漏,就是没写——给“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3、请大家发挥想象力,思考一下阿长怎样给我买来的《山海经》,小组合作表演这个场景。
小结:文学创作中有一个“冰山理论”,海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冰山之所以如此宏伟壮观,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是露在水面上的,其余都隐藏起来。作者虽然没有写阿长是如何买书的,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想象到她的艰难。
4、请大家把读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段落,读一读,品一品。
重点段落研读:
(1)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2)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5、小结:对“我”而言,得到书那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童心的巨大的满足、阿长对“我”的爱,永久印烙在了心灵之上。因此作者在最后深情地呼告,怀念阿长。请大家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四、学生质疑
对文章的内容写法有什么疑惑,请提出来研讨。
相机交待先抑后扬的写法。
五、深化拓展
1、阿长是一位不知姓名的普通劳动妇女,无丈夫,无儿女,孤苦无依,如果要给他立墓碑,请大家为她拟一则碑文或者墓志铭。(此环节删去)
2、阿长是一位相貌丑陋甚至有点庸俗的保姆,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留在作者童年的印记中却充满了眷恋和怀念。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普通人,包括我们的父母,他们容貌并不出众,与潇洒和漂亮绝缘。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带给我们呵护和温暖。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那样把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刻入心田,用一颗感恩的心体察那份温暖,回报那份关爱。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邹平县明集初中
李波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体裁为叙事散文,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读鲁迅的文章如品一杯香茗,越品越有滋味。而现今许多时文就像汽水和果汁一样,索然寡味。鲁迅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冷峻犀利,但是回望童年生活的鲁迅又充满了的眷恋和怀念的柔情。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
“爱”是本单元的主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陶冶自己美的情操。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是编者的教学要求。
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对文章的阅读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长妈妈的几件事,表达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对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作者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并且记叙时有一定的顺序,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本篇运用了许多带有感彩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握语句中蕴涵的感情。
八年级的学生,对文本具有一定的感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解读的能力,并且具有了概括总结一般作品的水平。他们所欠缺的就是体验和感受平实文章中蕴含的真情,对文字的表现力的品味和鉴赏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教材教学要求及学生学情的了解,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探讨研究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欲扬先抑的写法。
4.品味并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渗透相关的写作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搞懂文章的写作特色。
本课的教学流程为:
教学思路分为几大板块:
一、检查预习,落实字词,了解作者;
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两个主问题统领: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读出了怎样的阿长,你否愿意雇佣阿长这样的保姆;画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语,并尝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阿长的特点。
三、重点研读阿长为我买《山海经》部分,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四、质疑问难,提炼写作特色。
五、深化拓展,关注身边的普通人以及司空见惯的温情。
整个教学设计,立足于让学生通过阅读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求知,从最初的阅读认知入手,层层深入地达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在对阅读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上,也就是对阿长买《山海经》的艰难的体验,“我”对阿长感激怀念真情的体会,以及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上,通过创设情境体验、语言朗读品味等策略进行有效突破,降低了学生解读文本的难度,既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又适时对学生的学习给予了指导和帮助。
我认为本课教学上的一点突破就是,除去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单元教学要求中“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陶冶自己美的情操。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外,对选材的详略、细节的刻画、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以感情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的方法、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以及创作中的“冰山理论”等均有所涉及,体现朗读阅读和写作的有机渗透和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