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中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押题(三)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中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押题(三)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30 08:2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卷(三)
历史
★祝考试顺利★
2025.0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0题,共100分,作答时间75分钟。
2.未经允许,不得离开座位。如果你需要任何帮助,请举手示意监考员,待监考员询问并同意后,方可行动。
3.涉及试题内容的疑问,考生不得向监考员询问。
4.考生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要认真检查试卷、答题卡。
5.答题前,如遇试卷、答题卡分发错误及试题字迹不清、重印、漏印或缺页等问题,应当举手询问,在开考前报告监考员:如开考后再行报告、更换的,所延误的考试时间不予补充。
6.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等考试相关信息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7.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8.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用铅笔解答的部分(包括作图)无效。
9.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等违规物品。
10.在发出停止命令之前30分钟与15分钟时,监考员将会提醒考生考试时间剩余时间。
11.考试结束后,请立即停止答题,并将试卷与答题卡一井上交,未停止书写可能导致考试成绩作废。
(本部分需要考生认真、准确填写,不得有误)
考生考号
考生姓名
考场号
座位号
湖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卷(三)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中后期,周宣王不顾大臣的反对立鲁武公次子戏为储君。鲁武公死后,戏即位为鲁懿公,后来鲁人杀懿公而立武公长子括之子伯御。伯御因未得到周宣王的承认而被周宣王所杀,伯御成为西周鲁国唯一一个没有获得王室谥号的国君。这表明周宣王时期
A.嫡长子继承制已被废除 B.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
C.尊卑等级秩序开始淡化 D.王权专制得到了强化
2.元封五年,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监察对象和范围有严格规定。西汉末年,王莽改刺史为州牧,秩二千石,州牧职权扩大。东汉初年,州牧依旧制改为刺史,降秩至六百石,但有驻地,奏事可遣计吏代行,不复自往。东汉末年,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为一州军政最高长官。据此可知,汉代刺史
A.由内朝官变为外朝官 B.政治地位持续上升
C.始终为地方监察官员 D.职权逐渐发生变化
3.《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晋书·食货志》记载的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却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种变化
A.说明江南条件优越 B.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C.缘于北方人民南迁 D.导致北方经济落后
4.宋代船户在户籍上被专列为一项,称为“海船户”。船户须向官府登记入籍,只有入籍之船才有营业的合法权利。欲出海营运,须“先具名件,经官给据,委官验实,方得出海”。上述措施旨在
A.巩固专制统治 B.维护海禁政策
C.增加财政收入 D.强化经济管控
5.唐玄宗天宝末年,西北地区流传一首民歌:“北斗七星高,哥舒(河西节度使哥舒瀚)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此民歌表明当时
A.军镇的设置有利于加强边防
B.民众已逐渐认识到军镇的弊端
C.藩镇割据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D.安史之乱后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6.朱元璋多次论述元朝的正统地位,他宣称“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意在
A.突出元朝的历史功绩 B.彰显明朝政权统治的合法性
C.宣扬君权神授的观点 D.展示恢复汉族王朝的正义性
7.下表为1905年日本《朝日新闻》对部分中国留学生就读学校的统计,由此可知
学校 弘文学院 振武学校 经纬学堂 成城学校 同文书院
留学生数 1100 305 139 151 148
学校 法政大学速成科 东京帝国大学 京都帝国大学 早稻田大学 庆应义塾大学
留学生数 295 5 2 23 1
A.留日学生以接受高等教育为主
B.清末教育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C.日俄战争刺激留学日本的潮流
D.学堂选官制助推了留学活动
8.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个时期里有许多相互联系的偶然性,而偶然性的背后则是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根源于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9.1930年5月,中共赣西南特委发布《赤色邮政简章》,明确规定:“赤色邮政组织必须承担军邮任务,各分局、乡所要与军事交通合办。”1932年发布的《邮政暂行章程》规定:“各局之邮务员、递信员不足者,以军事重心为转移;为便利红军指战员寄信,各局从团部起设红军信柜。”这些规定旨在
A.密切红军战士和亲人的联系
B.适应工农革命斗争发展需要
C.根据实际转变党的工作重心
D.捍卫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府
10.1949年3月,东北地区的土地改革基本结束。到1951年,农村的面貌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一般农民的经济生活普遍有所上升。70%左右的农民过上了以往中农的生活,家中有了余粮,其中很多农民要求“单干”,不愿意进互助组。另外,还有10%的农民因为各种原因经济状况不升反降,开始出卖或者出租土地,或者开始借贷、做雇工。这一现象( )
A.说明了土地改革的政策存在不足
B.意味着封建生产关系正死灰复燃
C.反映出向社会主义过渡存在曲折
D.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11.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年份 农民 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工资性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元) 比重(%) 数额(元) 比重(%) 数额(元) 比重(%)
1983 310 228 73.5 58 18.7 24 7.7
1988 545 403 73.9 118 21.7 24 7.7
1993 921 678 73.6 195 21.2 48 5.2
1998 2160 1466 67.9 574 26.6 120 5.6
A.创办乡镇企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B.家庭联产承包的推广缩小了城乡差距
C.农村经济发展深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农民收入多元化
12.下图为拜占庭帝国画作《查士丁尼及其随从》,画作上查士丁尼不仅居中而且显得最为高大。他的左边是大主教马克西米尔和三位助祭师,右边是两个贵族近臣和五个年轻侍卫。这说明,当时拜占庭帝国
A.军队决定帝国一切事务 B.王权位于国家权力中心
C.美术创作以宫廷生活为主 D.教会权势凌驾于王权之上
13.13世纪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政府出台相关规章,规定男女在服装上不可太过于奢侈。1497年,萨伏那罗拉还开展了一场反奢华战,禁止女性使用香水、假发、首饰及一些昂贵的衣料,但以失败而告终。这反映出当时意大利
A.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B.资产阶级占据社会主导
C.封建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D.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传播
14.19世纪末,美国福特公司的艾弗里和威廉·克兰两个技师设计出一条装配线,他们把工人固定在一个地点操作,让一辆辆汽车沿着传送带通过。这种方法装配一辆汽车只需93分钟,原来则需要12小时18分钟。由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A.科学与技术融合度日益紧密 B.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发生变革
C.美国民众时间观念日益增强 D.资本家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
15.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世界大乱要求毫不延缓地研究劳资关系中出现的困难,迫使我们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顿好。坦白地说,在没有承认工人长期为之斗争的基本权利之前,是不可能经常地、稳定地调整好劳资关系的。”这表明( )
A.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B.美国国内革命形势渐趋成熟
C.世界大战有利于各国改善工人待遇 D.法西斯主义威胁到美国社会的稳定
16.1956年11月,联合国紧急会议以64票赞成,英法等5票反对,6票弃权,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埃及停火决议。11月6日,英法两国被迫接受联大决议,表示欢迎联合国部队去“接替我们不得不肩负的责任”。据此可知( )
A.民族独立风暴影响大国博弈关系变化
B.美苏在反殖民主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C.宗主国自愿结束殖民统治是大势所趋
D.综合国力下降导致英法军事行动溃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4分,18、19题18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道家等古代思想流派,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都主张“崇俭抑奢”,从而使“崇俭节用”思想始终成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主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国消费思想发展史就是一部崇俭抑奢文化史。特别是在古代,崇俭抑奢作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核心理念,贯穿于帝王的圣旨御撰、官员的公文案牍,学者的讲章论著,平民百姓的家规家训等大部分文献典籍之中,清人朱柏庐著名的《治家格言》共600字,谈论节径的就达120字之多。“在中国消费思想史中,讲得最多、最久、最深刻的问道是奢俭问题,奢俭论,是中国消费思想的核心。”
--摘编自赵迎芳《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思想及其现代转换》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出现了一个显著的消费群体-商人。他们因为没有功名利禄的牵绊,在消费中体现出强大财力,引起社会瞩目。例如,“扬俗尚侈,蠹之自商始”商贾并凑,粮食馔,鲜衣服,丽车栋,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由于显赫的政治经济地位,官僚更易于成为奢侈的榜样,连被誉为中兴之臣张居正亦未能免俗,“牙盘上食,水陆过百品,居正犹以为无下箸处。”在奢侈风气影响下,普通百姓也以异乎寻常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消费热潮中,在杭州,“本地上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不以储蓄为意,中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归归市肴酒,夫妇因醉而已,明日又为明日计”。
--摘编自欧磊《明代中后期奢侈风气差异特征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消费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北宋初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租佃制生产关系在全国的主要地区已占统治地位。宋代的户籍制度与唐代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唐代的普通民户,原来不分城乡,实行统一的九等户籍制,也称“税户”。“客户”指离开原来居住地、迁居于他乡的客籍户。此外,还有“杂户”(工匠等)、“官户”(赦免后的奴婢等)、“奴婢户”(被籍没的罪犯家属),都属于“贱民”,不能与普通民户通婚。
宋代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他们身份相对自由,可以自由迁徙)。同时,宋政府还单独设立了多种特殊户籍,诸如“形势户”(地方上的豪富之家)、“女户”(没有丈夫和儿子的女子,死后户籍注销)、“杂户”(如手工业从业人员)等。宋朝还出现了城镇“坊郭户”与乡村“乡村户”分开的行政管理制度。
--摘编自陈震《宋史》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发展历程
阶段 内容
过渡时期 1951年,公安部公布《城乡户口管理条例》,规定了对人口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社会变动等事项的管理办法,基本统一了全国城市的户口登记制度。 1955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探索的十年 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
改革开放以来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 1985年7月,公安部又颁布了《关于城镇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农转非”内部指标定在每年万分之二。同时,作为人口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居民身份证制度也在同样的背景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9月宣布实施。 2001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标志着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通知规定,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201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要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择一个角度或阶段,结合中国现代史有关内容,对户籍制度发展进行说明。(要求:角度明确,逻辑严密,表达清晰)(12分)
19.图1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1500-1975),图2为全球经济不平等示意图(1820-198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
说明:基尼系数是一个社会不平等的指标,系数为0表示绝对的平等,系数为1表示最大的不平等。
--以上材料均转引自【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
(1)图1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分别是指哪一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因的相同之处。(6分)
(2)结合图1和图2,以“19至20世纪全球经济不平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湖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卷(三)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C D A B C B B C D B D B A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4分,18、19题18分,共52分)
17.(14分)
(1)消费观念:崇俭抑奢。(2分)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匮乏;小农经济占主导,中下层民众相对贫困;传统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响;统治阶级的倡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巩固统治、维护社会安定的现实需要。(4分,答1分得2分)
(2)变化:从节俭转向奢侈。(2分)评价:一方面,刺激消费,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教,推动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有利于市民阶层的壮大。另一方面,滋生重利轻义、追求奢侈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延缓社会转型;造成官场腐败,激化社会矛盾。(6分,答一个方面得3分)
18.(18分)
(1)背景: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和镇市的繁荣;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制的普遍存在;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原有户籍制度的弊端。(6分,答1分得2分)
(2)示例:
特定时期户籍制度:计划经济下的人口管控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中国致力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完善。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各项制度围绕计划经济需求构建,户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经历重要变革,成为服务计划经济体制的关键一环。
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居民明确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严格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当时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需要稳定的农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粮食,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可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同时,城市物资按计划分配,通过户籍限制人口流入,能确保资源合理分配,避免城市资源过度紧张。例如,城市粮食供应实行定量配给,只有拥有城市户籍的居民才能按计划领取。这种户籍制度安排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必然选择,适应了当时国家工业化战略布局。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间要素自由流动,农民难以自由进入城市寻找发展机会,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
总之,探索的十年间户籍制度的变革,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紧密围绕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化建设需求展开。它在保障国家工业化起步阶段资源合理分配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却也留下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这一制度变革反映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与局限性,为后续户籍制度改革埋下伏笔,也让我们更深刻认识到制度需随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完善。
19.(18分)
(1)时期:19世纪初期和20世纪前期。(2分)相同成因:殖民收缩期的根源都是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国际背景都是大的战争削弱了宗主国力量。(4分)
(2)示例:
19至20世纪全球经济不平等
19至20世纪,在殖民扩张与世界经济体系演变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不平等呈现出复杂的态势。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扩张,殖民体系不断调整,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
从图1可以看到,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殖民扩张进入新阶段,殖民地数量持续增长。西方列强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优势,大肆掠夺殖民地资源,倾销工业产品。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却也加剧了经济不平等。如图2所示,基尼系数在这一时期不断攀升,国家之间不平等加剧。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殖民统治,将殖民地、半殖民地纳入其经济体系,使其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自身则占据产业链高端,获取巨额利润。例如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破坏了印度传统手工业,使其经济发展畸形。20世纪中期后,虽有去殖民化浪潮,殖民地数量减少,但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并未根本改变,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在贸易、金融等领域面临诸多不平等。
总之,19至20世纪全球经济不平等是殖民扩张与国际经济秩序共同作用的结果。殖民体系的兴衰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虽然后期殖民收缩,但不平等的经济秩序延续。认识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当今全球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也促使国际社会不断探索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经济新秩序。
同课章节目录